分布 |
主要聚居在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雲南楚雄彝族自治州、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貴州畢節地區、六盤水地區和廣西壯族自治區的西北部。
|
語言 |
彝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有六個方言區,各區又有多種次方言及土語。方言之間的差別雖然頗大,但有著共同的歷史淵源,基本的詞彙都一樣。
彝文是一種歷史悠久的音節文字,稱為羅羅文、夷經、韙文等。現被稱為老彝文,通行於四川、雲南、貴州、廣西等彝區內。彝族有著豐富的文學遺產,以彝文書寫的書籍包羅萬有,其中包括歷史、地理、宗教、哲學、醫藥、農業技術、天文及風俗等。
基於種種原因,四省彝區的文字讀音和解釋都有一些差異。一九七四年,在政府的資助下,定了「彝文規範試行方案」,對四川的彝文進行一些規範整理,在四川地區推行,收到非常好的果效。現雲南、貴州等政府也著手進行類似的整理工作。現在彝族地區的中、小學等,均以彝文教學。
|
歷史淵源 |
彝族是古老的民族,但史籍上記載有關他們的族源卻甚少。根據學者研究所得,多認為彝族源於古羌人。在六、七千年前,中國西北河湟地區的古羌人向四面伸展,其中一支來到中國的西南部。斯時當地已有百濮和百越兩大族群,古羌人與百濮、百越長期相處融合,形成了一種新的文化。在歷史上,彝族的文化是較先進的,很早以前已有自己的語言文字、曆法、豐富的典籍。唐代時曾一度在西南地區建立南詔王國,直到被大理政權取代為止。元代,政府滅南詔、大理,把西南地區劃分為縣郡,受中央政府管轄,卻讓當地的土司治理。直到清代,實行改土歸流政策,取替土司,由中央政府派人直接管治各縣郡。
彝族先民原有六祖,各自分支。各支繁衍,分布愈來愈廣,各支受山川地域隔阻,聯繫日益減少。又與各地不同的民族接觸,受到不同的文化影響,與漢文化接觸較多的地區,文化水平接近漢族;在偏遠地區,甚少與外界接觸的地區則發展緩慢,保持原始的彝族文化。
在不同地區,彝族有諾蘇、納蘇、聶蘇等多達數十種不同的自稱。諾、納、聶都是黑色的意思,只是方言字音有別。蘇是群體、人、家族的意思。全名意即尚黑的民族。在彝族的觀念中,黑色代表高貴、強大。一九四九年以後,他們一致統稱為彝族。
|
經濟 |
彝族地區分布較廣,各地地形複雜,氣候不同。雖然他們都以務農為主,但不同的地區,生產不同的農作物。玉米生產遍於整個彝區。其餘高山地區出產蕎麥、土豆、大麥、元根、燕麥。矮山、壩區及南部出產小麥、水稻。高原地區人口稀少、牧草豐富,最宜畜牧,牧養的牲畜有牛、羊、豬、馬等。除此之外,山區地帶,森林資源豐富,河湖流域,盛產魚類及各種水產。因此,種植之外,狩獵、採集藥材、木材、捕魚等,都是重要的經濟收入來源。近年,政府協助彝族地區建立一些輕、重工業,使彝族社會的經濟發展走向另一階段。
|
民族特色 |
- 各地的彝族社會發展極不平均,以往在四川涼山和雲南彝族地區長期保持著奴隸制度。社會上分為諾伙、曲諾、阿加、呷西等四種階級。諾伙(黑彝)是統治者,控制其他三個階層。曲諾(白彝)屬中間階層,佔人口的一半,經濟上較為獨立,並可控制其餘兩個階層。但沒有遷徙的自由,買賣田產都須向諾伙納稅。阿加佔人口的三份之一,是黑彝和白彝的奴隸,可被隨意買賣。呷西佔人口的十份之一,是社會上最卑下的階層,被主人視如畜牲,境況最為悽慘。
- 彝族婚姻是一夫一妻制。在四川涼山地區,不同的社會階層是嚴禁通婚的。一般實行家族外婚,買賣婚姻非常普遍。社會上保留著姑舅表優先配婚,姨表不婚、搶婚、不落夫家、早婚等習俗。
- 在家庭中,重男輕女的情形普遍存在,女子沒有承受產業的權利。兒子,特別是最幼的兒子承受父母的產業。舅舅在彝族的社會中備受尊重,兒子的名字多附以父親的名字,使家族的血緣關係可追溯至許多代。
- 彝族有本族的曆法,把每年分為十個月,每個月有三十六日,每兩年一閏年。彝曆以十二生肖(虎、兔、穿山甲、蛇、馬、羊、猴、雞、狗、豬、鼠、牛)為地支,計算年、月、日。新年沒有固定的日期,多在農曆十一、十二月之間。火把節是各區彝族共同慶祝的節日,日期多在農曆六月二十四日前後。民族學者又稱彝曆為虎曆,因為虎是彝族古老的圖騰。學者最近還發現另一彝曆,每年分十八個月,每月約是二十日。2
- 彝族能歌善舞,民間有各色各樣的傳統曲調,無論男女都會唱。舞蹈也很有特色,分獨舞和集體舞兩類,集體舞人數可從幾人至上百人一起跳。
- 飲食方面,以玉米為主,其次是蕎麥、大米、土豆、小麥、燕麥等。蔬菜有豆類和青菜,肉食有牛、豬、羊、雞等。彝族喜吃酸辣,嗜煙酒。
- 住屋方面,多為土木結構或土結構,屋頂有雙斜面和平頂兩種。一般是一房一門,無窗(或開一小窗),室內光線極暗,陳設簡單,家具器皿很少。隨著經濟發展,磚瓦房逐漸增多,開始養成加設窗戶的習慣,經濟發達地區,住屋亦與漢族相近。
- 衣著方面,男女上衣右開襟貼身,襟邊繡上花邊。女子多穿不同布料連接的百褶裙,男子穿褲,褲腳有大、中、小三種。大小涼山彝族男子多蓄髮椎髻,頭纏數丈長的包頭,以無鬚為美,左耳戴黃、紅大耳珠。婦女包繡花頭帕,戴首飾。男女都披羊毛織成的斗篷。
|
宗教 |
-
傳統宗教
涼山彝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自然和祖先崇拜。自然崇拜主要是對精靈和鬼神的信仰。他們認為自然界中許多沒有生命的物質都附有精靈,具有保護人的魔力,所以必須向它們獻祭。他們又把各種自然現象神化,所以膜拜著日、月、天、地、山、川等神,其中以山神最被人尊崇,因為彝族多聚居於山區。
彝族相信靈魂不死,人死後靈魂會浪蕩人間,必須為死者安靈,才能避免它作惡人間。故此為父母輩安靈和送靈成為彝族特有的祖先崇拜。許多地區都會集合一個家族三代的靈牌,舉行集體送靈的活動。彝區沒有寺廟,宗教活動由巫師──稱為畢摩和蘇尼負責。
畢摩既是世襲的祭司和巫師,又是彝族的教師,他們熟知天文地理、本族的文化典籍、詩歌傳說,所以他們既是宗教的主持者,亦是文化的傳播者。舉凡人生死禍福,都需要畢摩作法念經,消災解禍,所以他們在社會上備受尊重。
蘇尼是另一種巫師,不懂經典,只是負責跳神、驅鬼、治病,他們與薩滿教的巫師相似,都是因患某種病痊瘉後或被死去的蘇尼靈魂附體而成為蘇尼,在社會上的地位沒有畢摩那般高。
此外,涼山彝族的民間盛行占卜、巫術。在雲南、貴州等地區因與漢族雜居,受到他們的影響,接受儒、佛、道的宗教。
-
天主教3
一八九○年,法國(France)神父光約翰到四川西昌和涼山地區傳教,經光神父的努力,天主教發展得很快,在多處地區建立起天主教會。羅馬教庭還在一九一○年把西昌劃為一獨立教區,由光約翰為主教。天主教在各處建立教堂,開辦醫院、學校,不少當地人歸信天主教。據一份不完全的統計,一九四七年,西昌地區有十八間天主教堂,有7,827名中國教徒,其中一些是彝族信徒。直到一九五○年,西昌、涼山地區還有三十多名天主教傳教士,其後被中共政府驅逐離境。
天主教亦進入到雲南的彝族地區。法國傳教士曾在雲南彌勒縣西山彝族阿細支中傳播天主教,建立教堂,並曾辦過一些類似修院的訓練中心,訓練信徒傳福音。一九四九年前後,西山有五座天主教堂,近千名信徒,還有一名彝族屬亞細支的神父。
法國神父鄧明德在一八九六年來到雲南圭山彝族撒尼支聚居處傳教,建立天主教堂。一九二○年,又有法國神父到來傳教,直到一九五一年才被遣送回國。在一九四九年前後,該區共有六座天主教堂,三間禮拜堂,七千名教徒,還培養了一些彝族屬撒尼支和阿細支的神父。
-
基督教
一九○一年,美國(U.S.A.)牧師夏時雨到西昌傳教,設立教會。其後勞益謙牧師夫婦加入,佈道工作日益擴大。及後還設立了醫院,藉醫療宣教,帶領了一些彝族歸主。一九三○年,美國的中華邊疆服務部在西昌設立醫院、農場、學校,還派宣教士到各處彝區傳教。英國(United Kingdom)的內地會亦在彝族地區昭覺城內設立教堂、醫院、學校,一些彝族信主,人數卻不多。宣教士一直工作,直到一九五一年,才被迫離開。
雲南鎮雄縣彝族地區也有福音工作,反應且比四川的彝區還佳。本世紀初期,中國內地會的宣教士郭秀峰來到雲南省北部傳道,建立教會。其中阿過米和撒營盤兩處均有彝族教會。宣教士在一九四四年離開,把教會交由當地信徒管理。一九四七年,更在撒營盤、撒老烏彝族教會內開辦西南神學院,為雲、貴、川三省培訓傳道。一九五一年,神學院和教會都因政治緣故而被迫停止活動,教會和神學院還被佔用。一直到一九八四、八五年,宗教政策落實後,教會才重新恢復聚會。政府還把撒營盤民族醫院撥給教會,以取代原先教會的舊址。沒有堂址前,信徒實行露天崇拜,人數也有二、三千人。政府讓出舊址後,信徒親自挑磚造瓦,落力奉獻,在五個月之內,建成了價值七萬人民幣,全雲南省最大的禮拜堂。一九八四年,撒營盤教會舉行獻堂禮拜,聚會人數達到六千多名。現在撒營盤區有5,400名信徒,其中4,550名是彝族(這是一九八六至一九八七年的數字)。撒營盤教會還繼承過去的傳統,開辦短期培訓班,為教會訓練接班人。4一九八六年,雲南有九家彝族教會,5估計彝族信徒人數約為十萬名。6貴州西部的彝族區,也有福音使者的腳蹤。貴州的福音工作最初亦是由中國內地會開始,其後安息日會、中華基督教會、長老會等紛紛來到貴州傳教,建立教會,興辦小學,黑彝中一些地主還擔任過聯區教會的主席和教會執事。一九八六年期間,貴州地區有十萬多名信徒,其中以苗、彝教會人數最多。7
|
最新情況 |
- 雲南省基督教兩會自一九八三年開始為少數民族出版《聖經》和詩歌,其中為彝族(黑彝)印刷了《讚美詩》三萬多本,供雲、貴兩省信徒使用。
- 目前有說約有二十萬名彝族信徒,8大多數是在雲、貴兩省之內。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區只有極少量,卻是最多彝族居住的地區,他們仍是在救恩門外的未得之民。
- 彝族信徒信主後,改變了很多生活陋習,不吸煙,不喝酒。基督教對彝族的生活習俗有積極的影響,這是中共攻府也不能否認的。
|
附件 |
如果未能瀏覽以上內容,請按此下載 PDF 檔案。
|
註 |
- 《中國2010年人口普查資料(上中下)》,國務院人口普查辦公室編,中國統計出版社,二○一二年一月。
- Feng Xianshou: “Researcher takes time to assess Yi Calender”, China Daily, 16.4.91.
- 覃光廣等編著:《中國少數民族宗教概覽》(北京:中央民族學院出版,一九八八年),第二○一至二○二頁。
- 「讓福音傳遍天下──苗、彝教會概覽」,《橋》,第二十三期(一九八七年五、六月)。
- 「管窺雲南教會」,《橋》,第二十三期(一九八七年五、六月)。
- Tony Lambert: “Return to Nosuland”, Areopagus, (Easter, 1991), p4~5.
- 「高原贊歌──貴州教會點滴」,《橋》,第二十四期(一九八七年七、八月)。
- 文牧:「中國少數民族信仰及宣教策略分析」,《大使命》雙月刊(二○○九年二月號),第七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