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西族

納西族

Naxi

人口

326,2951

分布

主要聚居在雲南省麗江納西族自治縣境內,其餘分布在雲南省的中甸、寧蒗、維西和四川省的鹽源、鹽邊、木里及西藏自治區的芒康等縣。

語言

納西族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納西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與藏語、白語、彝語、哈尼語都較接近,納西語有東、西兩種方言。文字方面有兩種:一種是象形文字「東巴文」,另一種是音節文字「哥巴文」,兩者都有一千年以上的歷史。一九五七年,中共政府又為納西族設計了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方案。

歷史淵源

在歷中上,納西族有多種稱呼,漢代文獻稱之為牦牛夷,晉代稱之為摩沙夷。各地的納西族亦有不同的自稱:納西、納日、拉惹、納恒等。中共政府其後統一其名為:納西族。

納西族有悠久的歷史和古老的文化。其先人為羌人的一支,古代生活在青海省黃河和湟水谷地一帶,後逐漸南遷至現今居住的地區。

在歷史發展過程中,納西族曾受過數種文化影響。其中最強烈的是中原文化,特別在明朝洪武年間,納西族首領率眾歸順明太祖朱元璋,被明太祖賜姓「木」,並授以麗江府知府之職。從此,大量的中原文化和生產技術傳入納西族。納西族又曾受吐蕃、南詔兩國的管轄,特別是受到西藏喇嘛教的影響,與納西族原始宗教結合,產生了納西族的特殊宗教──東巴教,並發展了獨特的東巴文化。

經濟

納西族居住的地區既有綿延起伏的高山,又有洶湧奔騰的金沙江、瀾滄江。山上盛產雲杉和蟲草、貝母、天麻等珍貴藥材。山下田疇縱橫,出產大米、玉米、小麥等農作物。山區還牧有成群的牛、羊、馬、騾、牦牛等。地下還有豐富的礦產。五十年代開始,納西族開始發展工商企業,到一九八一年底為止,共發展了七十四項企業。其中皮革業遠近聞名。

民族特色
  1. 納西各族地區的社會發展很不平均,在麗江、永勝等發達地區早已是一夫一妻制的父系家庭,男尊女卑,數代同堂。但在永寧與四川木里交界的瀘沽湖地區,還殘存著母系社會,以女性為一家之主。婦女是農業生產的主力,財產按母系繼承,祭祀活動由婦女主持,男女過著暮合晨分的「阿注」婚姻生活。
  2. 納西族信奉東巴教,東巴教對人民的生活、風俗、禮儀、精神氣質等都有極大的影響,稱之為東巴文化。東巴教有大量的宗教經書,是納西族珍貴的古文獻資料。但東巴文化不單指《東巴經》,還包括相關之音樂、舞蹈、繪畫和象形的東巴文字。《東巴經》是由一千多種經卷組成的圖書集成,內容包羅萬有。計有社會歷史、畜牧農耕、婚姻家庭、宗教哲學、風俗禮儀、語言文字、天文曆算、文學藝術、醫藥占卜等,可算是納西族的百科全書。
    其中最特別的是有敘述世界形成、人類來源、以及各種自然現象產生的《創世記》。
  3. 納西族在古代是狩獵畜牧的民族,後轉以農耕為主。納西族屬畜牧混合農耕形。所以至今,納西族的家庭仍以牦牛和老虎為門神。飲食方面,現在雖然以玉米、小麥、大米、青稞等為主食,但仍保留喝酥油茶的習慣。
  4. 服飾方面,婦女穿大褂,寬腰大袖,外加坎肩,腰繫百褶圍腰,下穿長褲,披羊皮披肩,並刺有日月星的圖案。寧蒗納西族婦女穿長可及地的多褶裙、短上衣,青布大包頭,配大銀耳環。永寧地區,男子愛戴牦牛皮帽,穿自織麻布衣,外披羊毛氈毯。婦女束長髮,用牦牛尾上的毛摻在頭髮內,梳成粗大的辮子,盤於頭頂。
宗教
  1. 傳統宗教

    東巴教是納西族最普遍信奉的宗教,因該教的巫師名叫東巴(永寧地區叫達巴),故稱為東巴教。東巴教原是原始宗教,祭奉祖先,相信多神,山水日月風雨雷電等自然現象皆被奉為神靈。這些神靈主宰人世間一切事物,既可賜福,又可降禍,人膜拜它是祈求消災免禍。東巴教的特點是不設寺廟,沒有系統的教義,也沒有統一的組織。東巴教是原始巫教,但也受到其他宗教(特別是喇嘛教)的影響。東巴經典中的神名、佛名,許多都與喇嘛教相同,跳神作法的儀式又與道教相似,東巴教其實是一種混合宗教。

    東巴教影響納西族生活的各方面,生、老、病、死、婚姻嫁娶,都要請東巴來念經,施行各種宗教儀式。東巴教之外,部份納西族也信奉喇嘛教之紅教和黃教兩派。

  2. 基督教

    一九一二年,荷蘭(The Netherland)人郭嘉受英國(United Kingdom)教會津貼到麗江傳教,曾建教堂。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英國人安永修亦到麗江傳教。到一九三○年,接受洗禮的教徒約為八、九人,參加禮拜者有四十多人。2經過數十年風風雨雨的日子,納西族現今還有多少信徒呢據聞可能還有一兩戶,但絕大多數的納西族,仍是未得之民。

  1. 《中國2010年人口普查資料(上中下)》,國務院人口普查辦公室編,中國統計出版社,二○一二年一月。
  2. 宋恩常:「天主教和基督教在滇西北的傳播」,《雲南民族民俗和宗教調查》(中國:雲南民族出版社,一九八五年),第二八五至二九二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