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 |
主要分布於甘肅臨夏回族自治州東鄉族自治縣境內,其餘散居於甘肅廣河、和政、臨夏等縣,新疆伊犁地區。
|
語言 |
東鄉語屬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詞彙中不少借自蒙古語、突厥語、阿拉伯語和波斯語,也有一部份來自漢語。沒有本族文字,直至二○一五年年初,東鄉族語言文字資源普查小組深入甘肅省東鄉、臨夏、廣河、和政及河西走廊地區等七個東鄉族鄉鎮,對該族語言文字普查和分類分級評估進行田野作業。經過約一年的評估,民族語言工作者在民間搜集整理出一批東鄉族文字,為傳承保護東鄉族優秀歷史文化打下了基礎。2
|
歷史淵源 |
十二世紀末至十三世紀,蒙古部崛起於大漠,成吉思汗發動了大規模的西征,攻陷了多國城池,擄獲大批俘虜為其服役。期間蒙古軍曾征服中亞的撒爾塔地區,俘獲了大批信奉伊斯蘭教的「色目人」軍人和工匠,成吉斯汗把他們編成營,有的被收編為軍,隨軍隊服務;有的被遣送至中國,為蒙古人服役,其中一些人被遣送到今甘肅的東鄉一帶。
成吉思汗把這些撒爾塔人編入「探馬赤軍」,戰時打仗,平時放牧墾田。蒙古人把各類工匠分別集中到一處地方居住,並根據各類工作為其居住的地區命名。至今,東鄉許多村落仍以工種命名。這些色目人與當地的回、漢、蒙古、藏族等經過數百年的融合,逐漸形成了現今的東鄉族。所謂東鄉,其實是以地域命名,東鄉族自稱為「撒塔」,即「撒爾塔」,表明他們源於西域的撒爾塔;另一解釋是撒爾塔屬蒙古語,意思是黃色,與東鄉族的眼睛和頭髮多呈黃色有關。
一九四九年以前,東鄉族未被承認為一獨立民族,被認為是回民之一種,稱為「東鄉回」或「蒙古回回」。後才被正式承認為一獨立民族,統稱為東鄉族。
|
經濟 |
東鄉地區大部份是海拔一千九百至二千三百公尺的乾旱丘陵山地,因為長期被自然和人為的因素破壞,形成水土嚴重流失,土壤貧瘠。全區耕地僅有1,530平方公里,在東鄉族90%皆以務農為業的情況下,生活條件相當困難。故兼飼牛、羊、騾等牲畜,或從事小商販、運輸、製氈等幫補家計。
近年,情況已大大改善,政府在東鄉縣修建了中小型水庫十多處。又在川?地區大修水利,興建水渠,又在山區植樹造林,修築梯田,大大地改善了水土流失的現象,並增加了農耕的面積,使糧食產量增加。
東鄉族種植的農作物有春小麥、洋芋、玉米、青稞、豆類等。東鄉縣沿河一帶盛產瓜果,馳譽省內外。此外,東鄉還出產甘草、防風、柴胡等野生藥材。畜牧業在經濟上亦佔了相當重要的位置,牲畜有騾、驢、馬、牛、羊等,其中以羊的數目最多。
工業方面,因為交通運輸不斷改善,各類工商業都發展起來,目前有農機廠、麵粉廠、食品加工廠、五金廠等五十多種。全國最大的水力發電站之一劉家峽水庫就建造於流經東鄉縣的黃河段上,為東鄉縣提供電力,亦有助於工業的發展。
|
民族特色 |
- 東鄉族非常著重清潔,房前屋後打掃得非常乾淨,大小物件都放得井井有條。在日常生活中,非常講究禮貌,見面時,年輕的要先給年長的問安,年長的也要還禮。兒女一般都孝順父母,就餐時,老人不吃,晚輩就不能進食。東鄉族對客人非常熱情,客人到,立即請上炕就座,用最好的茶飯招待。主人只在一旁端飯倒茶,不肯與客人一同用餐,以表尊敬。
- 東鄉族實行一夫一妻制,家庭通常由父母子女組成,也有三、四代同堂的家庭。以前婚姻嫁娶多由父母作主,子女到了七、八歲就由父母做主訂婚,到了十五、六歲就可舉行婚禮,所以早婚非常流行。近年,社會情況不斷改變,開始擺脫父母安排的婚姻,男女自由戀愛結婚的趨勢日漸增強。
- 東鄉族有豐富多采多姿的民間文學和藝術傳統,既有英雄史詩、傳說、故事、民歌,亦有笑話、諺語和謎語。這些口傳文學反映了東鄉族的歷史、經濟生活和文化傳統。
- 東鄉族以小麥、青稞、王米、豆類、洋芋為主食,以牛、羊、雞、鴨、魚為副食,但需經阿訇或品行端正的長輩宰殺、放血才能吃。但絕對禁吃豬肉。東鄉族特別喜歡喝茶,但忌抽煙和喝酒。
- 衣著方面:傳統的婦女喜穿有領圈、大襟和寬袖的繡花衣服。遇喜慶事則穿繡花裙子和繡花鞋,包頭巾,帶銀飾。男子傳統服裝為寬大長袍,束腰帶,掛腰刀、荷包,與蒙古服飾相似。近數十年,東鄉族的服飾漸接近當地的漢族和回族,主要分別只在頭飾上。男子戴白色或黑色號帽(無邊小帽),婦女戴絲、綢製成的蓋頭,少女及少婦戴綠色,中年婦女戴黑色,老年婦女戴白色。東鄉族男子不喜留長髮,但習慣留鬍鬚。
|
宗教 |
-
傳統宗教
東鄉族所信奉的是伊斯蘭教遜尼派中之哈乃斐派,因為對教義和教律的不同解釋,分為許多支派。東鄉族地區流行「老教」和「新教」兩個派系。
老教是有門宦制度的教派。東鄉族信奉老教的教民最多,約佔人口的67%,各門宦又各自擁有信徒。不同門宦在信仰方面是一致的,但具體實行時又有所不同。各門宦有自己的創辦人,稱為「教主」或「老人家」,他們一般出身富豪,在宗教和政治上都有一定的地位。
新教又稱為伊合瓦尼(意即兄弟),在清末民初出現於甘肅臨夏一帶,由「十大哈知」所創立,哈知是指曾到麥加朝聖的伊斯蘭教教民。這十人中有九人曾到麥加朝聖,故被稱為哈知。他們從麥加回來後,帶回一些新的教律、經典。以革新者的姿態出現,攻擊和指摘老教門宦制度和教主崇拜。並稱老派為異端,他們這些言論受到老教的激烈反對。在壓力重重下,部份哈知放棄了自己的主張,另一些則因無法在東鄉立足而逃往新疆。後來取得統治者支持而在甘肅、寧夏、青海等地傳播新教。民國初年,重返東鄉傳播,且漸居優勢。
新教與老教都爭取群眾為教徒,彼此之間經常因此而發生衝突。老教的門宦之間也有很多鬥爭,這些爭執和衝突破壞了東鄉族之間的團結,造成民眾之間的矛盾和隔閡。因為教派不同,民眾的宗教生活也有差別。從教規來說,新教較嚴,老教較寬。服飾方面,老教的男子多穿褂褲和長袍,頭上的號帽的平頂以六塊布縫製。新教的男子多穿制服和小翻領黑布大衣,號帽的平頂用整塊布縫製。老教要求婦女出門時戴蓋頭,新教則要求婦女不論在家內外都要戴蓋頭,並反對婦女穿花衣服。
清真寺是東鄉族教民做禮拜和兒童接受教育的地方,由教民出資興建和供應日常經費。新教的清真寺是獨立的,老教的清真寺則一定歸屬於某一門宦。東鄉地區每個村子都有一所或超過一所清真寺。
阿訇被認為是神人之間的溝通者,在民中威信很高,負責主持各項宗教儀式,掌管教規教律,是一寺之主。其他人員包括掌學阿訇──新教是副教長,負責講經、教滿拉;二阿訇──負責講解教義,教授阿拉伯文和《古蘭經》;學董──在寺中管理財務和雜務;鄉老──寺中的辦事員;滿拉──學生,預備將來作阿訇。
約書亞計劃(Joshua Project)的資料顯示,截至二○一九年八月,東鄉族信奉伊斯蘭教的人口佔99.95%,餘下的0.05%人口沒有宗教信仰。3
-
基督教
在一九四九年以前,曾有宣教士嘗試在東鄉族中間做福音工作,可惜沒有甚麼果效。到目前為止,全族約只有十名基督徒,4他們仍是「未得之民」。近年,西方一些信徒開始關注他們的靈魂,呼籲信徒為他們祈禱。
|
附件 |
如果未能瀏覽以上內容,請按此下載 PDF 檔案。
|
註 |
- http://news.sina.com.hk/news/20130203/-1-2887909/1.html(下載日期:二○一九年八月二十六日)。
-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5-11/23/c_1117226943.htm(下載日期:二○一九年八月二十六日)。
- 同註1。
- 文牧:「中國少數民族信仰及宣教策略分析」,《大使命》(二○○九年二月),第七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