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

傣族

Dai

人口

約1,261,3111

分布

主要聚居在雲南省西雙版納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及耿馬、孟連、元江、新平等自治縣,其餘分散在金平、景谷、景東等多個自治縣。

語言

傣族擁有自己的文字和語言,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壯傣語支,分三種方言:傣仂語(西雙版納)、傣那語(德宏州)和傣綳語(孟連邊境)。傣族在不同地區使用著四種文字,稱為傣那文、傣仂文、傣綳文和傣端文。這四種文字都從印度字母變化而來,與梵文、泰文、緬文、柬埔寨文和老撾文同屬一個體系。

歷史淵源

公元前一世紀,漢代已有歷史書籍記載有關傣族的歷史,稱之為「滇越」,唐宋稱之為「金齒」、「白衣」,宋元明時稱為「白夷」,清代稱之為「擺夷」。上世紀五十年代後統稱為「傣族」。遠在漢朝時代,傣族已臣服於中國,往洛陽朝貢。唐宋時期在南詔國和大理國的治權之下。公元一一八○年,傣族首領統領各族,建立了景龍真殿國。從這時期開始,傣族進入封建領主制,封建領主世代成為西雙版納最高領主和統治者,一切山、川、河嶽皆屬他所擁有。元明時代實行土司制度,加強對傣族的統治。清代實行改土歸流政策,但封建領主制度仍佔主導地位。一九五三年,西雙版納成立傣族自治州,讓傣族發展自己的經濟和文化。

經濟

傣族地區位於雲貴高原的西端,各高山之間的平原。瀾滄江、怒江等流經此地,形成了許多峽谷平壩(平地)。這地區屬熱帶氣候,雨量充足,土地肥沃,資源豐富。既盛產稻米、甘蔗、棉花,還有橡膠、樟腦等一萬多種熱帶農作物和珍貴藥材。森林裡還有大象、孔雀等珍禽異獸。此外,還有金、銀、錫、煤等礦物。

西雙版納近年大量種植橡膠,已成了中國第二大橡膠出產地。此外,各類工商企業如礦務、製茶、生產機器等紛紛成立,傣族的經濟將會有更進一步的發展。

民族特色
  1. 以往傣族的家庭實行父權制度。婚姻以一夫一妻制為主,但貴族中盛行一夫多妻。民族習慣內婚制,不與外族通婚,直到近代才開始與漢族通婚。
  2. 結婚之前,男女雙方可自由交往,結婚和離婚都比較自由,但仍有偷婚和搶婚的事件。有「從妻居」的習俗,結婚後,新郎要在女方家中居住三年或以上,然後再回到男家,並且舉行第二次的婚禮。
  3. 傣族歷史悠久,文化遺產豐富,共有五百部左右的長篇敘事詩。還有一套自成體系的天文曆法,以公元六三八年為起始。傣族亦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普遍愛好音樂,舞蹈形式生動,感情細膩。動作多摹擬動物,如著名的「孔雀舞」、「象腳鼓舞」等。
  4. 傣族飲食以大米為主,德宏區喜吃粳米,西雙版納等地區愛吃糯米。喜飲酒和食酸辣,也好吃魚蝦水產,普遍有嚼檳榔習慣。
  5. 傣族居住在壩區,村寨多臨江河湖畔。房屋材料以竹為主,一般是兩層的建築物,上層住人,下層置放糧食雜物或飼養牲畜。
  6. 傣族男子有紋身的習慣,且不論男女,皆喜在湖邊沐浴。每年的四月(傣曆的六月)就是傣族最重要的節日「潑水節」。男女老幼互相潑水以表達祝福,還舉行龍舟競渡、歌舞表演等活動來慶祝。
  7. 服飾方面:男著無領對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著長管褲,冷天披毛氈,用青布或白布包頭。婦女穿緊身上衣,下穿彩色筒裙,喜愛戴手鐲、耳環和項鏈。
  8. 菩提寺的傣語叫「奘相」,意為寶石寺廟,它是德宏地區至今為止最古老的寺院。當地的菩提寺也是傣族、德昂族等少數民族的民俗文化展示館,每年潑水節、開門節、關門節、擺幹朵等民俗文化活動都在這裡上演。每逢節日,群眾就敲響象腳鼓,跳起嘎光舞,慶祝豐收。日常鄰里村寨每逢婚喪嫁娶、樹經幡、滴水等活動也在菩提寺舉行,族人準備鮮花和水果前往菩提寺誦滴水經、感恩經等。這已經是傣族傳承百年的民間風俗習慣,讓族內文化、語言、文字、剪紙、雕刻等技藝在各村各寨得以普及和推廣。2
  9. 壁畫是傣族藝術寶庫中的明亮寶石,也是族人聰明才智的結晶。傣族壁畫多見為佛寺壁畫,通過佛教題材,栩栩如生地表現了族人豐富多采的生活,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們的生活習慣、風俗、風情和階級關係,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圖案多為孔雀、大象、小鹿、馬、糧食、水果、植物、花卉等,其中大部份意為吉祥如意。描繪方法是先用硬紙板刻出模本,然後按照需要,用金漆或銀漆印在紅色或黑色的牆壁、柱子、天花板及門窗上,大多採用單獨紋樣、二方連續和四方連續的圖案造型,民族味濃厚。3
  10. 竹編是傣族傳統工藝,歷史悠久,造型古樸,美觀實用。傣族世代相傳的竹編技藝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工藝精細,品種繁多,其中以笆籮、飯盒、檳榔盒等竹器最具代表性。4
  11. 六百多年來,雲南省臨滄市耿馬縣孟定鎮芒團村的傣族一直保留著最為簡單、原始和傳統的構樹皮手工造紙工藝。頗為有趣的是,因造紙需經過浸泡、蒸煮、搗漿、澆紙、曬紙等十一道繁雜工序方能完成,極其考驗耐心、細緻和精準,所以有傳女不傳男一說。與普通木漿紙相比,芒團古法製造的白棉紙防蟲防蛀,力撕不破,且無污染無異味。二○○六年更成為全國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5
宗教
  1. 傳統宗教

    小乘佛教傳入傣族的年代久遠,應有八百至一千年以上。經過長期的發展和傳播,佛教對傣族的政治、經濟、文化、風俗習慣各方面都有著深刻的影響。傣族地區有很多佛寺,並且常是村寨中最好的建築物。

    小乘佛教在傣語稱為「沙瓦卡」,總稱佛經為三藏:(一)經藏:主論「定」以防止靜心的散亂。(二)戒藏:以戒律約束信徒的言行,免其離開佛道。(三)論藏:佛教的理論,通過「慧」來吸引和教導信徒。

    小乘佛教在傣族地區因僧侶遵守的戒律不同,共可分為四大教派:

    (一)擺莊派:最多人信奉的一派,戒律較寬,僧侶生活舒適,可以自由還俗和進出民家。
    (二)潤派:教規大致與擺莊派相同,但信奉的人較少。
    (三)左抵派:全派僧侶組成一大集團,由一個大佛爺率領,過集體生活,教規相當嚴格,信奉的人不多。
    (四)尕利派:與左抵派相同,但戒律沒有那麼嚴格。

    按照小乘佛教的主張,每個男子一生都要出家一段時間,過僧侶的生活,方能成為新人,在社會上受尊重,否則就會被歧視,亦沒有女子願與他結婚。因此,傣族每個小孩從六、七歲起便送進佛寺當小和尚,接受佛學教育,經過三、五年時間就可還俗,也有終身不還俗的。過去傣族沒有學校,進佛寺做和尚就成了傣族男子一生中,唯一受教育的機會。

    傣族僧侶的生活費都由群眾布施,佛寺的經濟來自「賧」,即通過佛教的齋日或重大的宗教節日接受群眾的布施。不但節日,就是平日婚喪,群眾都要布施,因此「賧」就成為廣大人民的沉重負擔。

    佛教之外,傣族也信奉原始宗教,進行祖先崇拜、農業崇拜、自然崇拜、靈物崇拜等祭祀活動。

  2. 基督教

    一九二○年,美國(U.S.A.)長老會宣教士從泰國東部(Eastern Thailand)到西雙版納傳道,並建立了三座教堂。至上世紀五十年代初期,宗教活動仍照常,但土改以後,教堂被人佔據;「文革」期間,傳道遭受逼害,被人批鬥,聚會被禁止。直到八十年代中期才重新恢復聚會。據估計,中國約有一千名傣族基督徒。

最新情況
  1. 過去,傣族聚居的西雙版納被重重山巒圍困,交通極為不便。從一九五一年開始,中共政府不斷建築公路,把西雙版納與外界的交通連接起來。一九七九年四月,國家共建成了一千六百多公里的公路,基本上把自治州內的交通連繫起來。並有定期班機來往昆明和西雙版納的城市。
  2. 中共政府亦投資大量金錢在教育事業上,在傣族中間興建學校,希望取代佛寺教育。
  3. 西雙版納有傣文報紙,也有傣語和漢語的電臺廣播。
  4. 在過去,不少傳染病如霍亂、傷寒等在傣族中間肆虐,但現在已受到控制。政府並在傣族區設立醫院和防疫站。
  5. 在西雙版納景洪城的曼允村,人口約有二百名,全村人都相信耶穌,故稱為「福音村」。可惜村人的教堂自五十年代中期被人佔據,改作娛樂場所至今。曼允村信徒曾向市政府申請發還作教堂之用,但遲遲未獲答覆,據說原因是西雙版納是傣族自治州,只承認佛教,不承認基督教,所以不理會他們的申請。6
祈禱事項

《神州情》引用了一位西南地區教會同工的分享說:「我們是一間少數民族教會,有六百名信徒,以傣族信徒為主,信徒多數是老人。教會的同工很少有機會接受培訓,裝備不足,牧養和教導《聖經》都有困難;加上教會管理不完善,仍有很大的改善空間。我們很需要一些教導聖經的光碟,好能牧養文化較低的信徒,同工也需要更多《聖經》裝備,請代禱。」7

  1. 《中國2010年人口普查資料(上中下)》,國務院人口普查辦公室編,中國統計出版社,二○一二年一月。
  2. http://dehong.yunnan.cn/system/2019/10/23/030471187.shtml(下載日期:二○一九年十一月五日)。
  3. http://travel.sina.com.cn/domestic/news/2017-05-11/detail-ifyfeivp5583338.shtml(下載日期:二○一九年十一月五日)。
  4. 同上。
  5. http://collection.sina.com.cn/yjjj/2016-11-21/doc-ifxxwrwk1596648.shtml(下載日期:二○一九年十一月五日)。
  6. 「異國風情中的基督教——西雙版納」,《橋》,第四十三期,一九九○年十月。
  7. 中國民族宗教網:http://www.mzb.com.cn/html/report/290195-1.htm(下載日期:二○一二年十一月二十五日)
  8. 「少數民族教會的需要」,《神州情》(二○○九年二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