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族

黎族

Li

人口

1,463,0641

分布

主要聚居在海南省中南部的瓊中縣、白沙縣、昌江縣、東方縣、樂東縣、陵水縣、保亭縣、通什市、三亞市等七縣二市之內,其餘散居在海南省各縣。

語言

黎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黎語支,不同地區有不同的方言,沒有本族文字。通用漢語漢文。一九五七年,中共政府為黎族設計了拉丁字母形式的拼音文字,但至今仍不通行。

歷史淵源

黎族是海南島的原居民。戰國時期,泛稱中國南方的少數民族為百越,西漢時稱海南島居民為駱越,東漢時稱為里、蠻,隋唐則稱為俚、僚,到宋朝時,稱他們為黎,一直沿用至今。

在秦、漢以前,百越之一支──駱越遷居海南島,漢武帝曾數次派兵攻打海南島,設置郡縣,漢人亦漸次遷居海南島,唐、宋、元、明、清時代均有漢人移居。至清代,人數多約二百一十七萬。 他們與黎族雜居,部份人逐漸被黎族同化,但亦把漢文化帶入黎族中。及後苗族及回族亦遷徙入海南島,形成今日海南島的多元民族的組合。

經濟

黎族聚居的海南島屬熱帶氣候,高溫多雨,陽光充足,土地肥沃,最宜種植水稻。因此黎族過去所用的農具雖然落後,也不懂施肥,仍有收成。山區則出產旱稻、玉米、五穀雜糧、薯類等。農業之外,黎族也狩獵、捕魚、採集野生植物,以補助生計。

事實上,海南島得天獨厚,因為屬於熱帶氣候,雨量和陽光充足,所以熱帶植物生長非常茂盛。海南島出產橡膠、油棕、香茅、胡椒、咖啡、金雞納和腰果,此外還有熱帶水果,四時不絕。境內還有三個原始森林,山區內野生動物種類繁多,海產類亦非常豐富,地下還蘊藏豐富的鐵礦。近年海南政府加速改善境內的交通運輸,促進經濟發展,也逐漸改變黎族的生活面貌。

民族特色
  1. 黎族婚姻是一夫一妻制,同宗同族不婚。青年男女可自由交往,但結婚要父母首肯。一些地區在婚後有不落夫家的習俗,離婚與寡婦再嫁均十分自由。男女一視同仁,沒有重男輕女的陋習。
  2. 紋身是黎族婦女傳統的風俗,所刺的花紋代表不同的地區和支系。所以紋身不僅為美的追求,更重要是區別氏族的身分。有「不紋身,祖先不承認」的觀念。這種風俗,目前已消失了,只有在年齡較大的婦女中才可見到。
  3. 黎族能歌善舞,音樂和舞蹈均有鮮明的民族風格。主要源於生產和生活,與祖先崇拜也有密切關係。黎族手工業中,以紡織最為著名。出產的黎錦,在歷史上,比中原的技術還要高明。甚至元代的紡織家黃道婆,也要到黎族學習紡織技術,黎族紡織技巧之高可見一斑。
  4. 飲食方面,以稻米為主,也有地區以蕃薯、玉米為主食。喜以竹筒為煮飯器皿。採集與漁獵所得的,作為副食。黎族嗜酒,愛嚼檳榔。
  5. 他們的村寨多依山傍水而建,傳統的房屋是幹欄式的船形屋。屋頂為弧形,如船之蓬,上覆蓋茅草,下以木材建成。目前黎族村寨已改為人字頂茅屋和磚瓦房,只在深山才可見船形屋。
  6. 衣著方面,婦女穿對襟無扣上衣和筒裙。有些地方穿套頭上衣,束髮腦後,扣以骨簪,披繡花巾,戴耳環首飾。男子結髮於額前或腦後,上衣無領、對襟。現時黎族的服裝已完全現代化,只在傳統節日或荒僻山寨中才可看到。
宗教
  1. 傳統宗教

    黎族大部份地區以祖先崇拜為主,雜以自然崇拜;有些地方還保留以貓為祖先的圖騰崇拜。黎族觀念中無明確的鬼神之分,只是按其對人生活影響程度而分為大鬼及小鬼。所謂大小,非指鬼的權力,乃是指祭祀時以大或小的供品來獻祭。黎族普遍認為祖先鬼最有能力,所以對祖先崇拜非常恭敬,祈求祖先鬼保護人畜平安。

  2. 基督教

    十九世紀末,宣教士曾在黎族地區工作,還印發大量《聖經》、《養心神話》、《耶穌教初學問題》等宗教書籍,並設立一些醫療服務。部份黎族相信基督教,並建立了五家教會。據估計,現時海南島約有二千名黎族基督徒。3

  1. 《中國2010年人口普查資料(上中下)》,國務院人口普查辦公室編,中國統計出版社,二○一二年一月。
  2. 蕭景陽:「黎族現代民族意識略論」,《廣東民族學報》(一九九一年一月),第十一至十九頁。
  3. 文牧:「中國少數民族信仰及宣教策略分析」,《大使命》雙月刊,二○○九年二月號,第七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