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 |
主要居住在西藏自治區東南部的門隅地區,少數居住在西藏自治區林芝專區的墨脫縣、米林縣及山南專區的錯那縣。
|
語言 |
門巴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藏語支,無本族文字,通用藏文,懂藏語的人也不少。
|
歷史淵源 |
門巴是藏人對門巴族的稱呼,意思是門隅地方的人,後成為民族自稱。門巴族居住的地區,在公元七世紀已屬西藏領土之一部份。史籍早有明確的記載。公元十七世紀達賴喇嘛五世派官員到門隅宏教,擴建達旺寺,展開了政教合一的統治,接受西藏政權的管轄。
|
經濟 |
門隅是藏語,意為雅魯藏布江下游的平原區。此區地理環境複雜,山川河嶽的阻隔,令外族不易涉足。門隅北高南低,北部河谷較闊,是主要農業區,出產的農作物有水稻、蕎麥、青稞、玉米、小麥及少量蔬菜。由於耕作工具簡陋,農產量低,族人還需靠狩獵和採集野生植物來補充生計。門隅北部有不少肥美草場,是飼養牲畜的好地方。所飼養的牲畜有牦牛、犏牛和黃牛,馬和羊較少。牦牛和犏牛不單是奶類品的來源,更是承擔運輸的役畜。
手工業方面有木器和竹編,都是具有濃厚地方特色的工藝品。
|
民族特色 |
- 門巴族是一夫一妻的小家庭制。青年男女婚前可自由交往,婚配多由媒人介紹,最後由父母經本人同意而作決定。婚配方面以姑舅表婚為最好,也與藏族、珞巴族、漢族等通婚。結婚多是男娶女,入贅者也有。
- 家庭中,男女的地位是平等的,有某些家庭的經濟握在女子手中,地位比男子還要高。
- 門巴族的口頭文學非常豐富,尤其擅長詩歌創作。戲劇方面由舞蹈演變而來,內容甚受喇嘛教的影響。位於西藏山南市錯那縣的勒門巴民族鄉是門巴族的聚居地,當中傳承著一種獨特的文化——門巴戲,又叫門巴阿吉拉姆,二○○六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門巴戲的角色全由男性扮演,這也是其一大特色。2
- 門巴族有僧差制度,家庭中凡有二子的就要送一個兒子到寺院中當喇嘛,否則要付出昂貴的贖身費用。
- 飲食方面以玉米、稻米、雞爪穀和蕎麥為主食,平時較少吃肉。酥油茶每天必備,男女老少普遍嗜好吸鼻煙,飲自釀的酒。
- 村落一般由十多戶到數十戶組成。門隅地區的房舍大多是二層或三層的木構建築,牆壁用石塊砌成。上層作倉庫,中層住人,下層是牲畜的棚圈。墨脫地區的房屋為幹欄式結構,房子與地面相距一公尺,以竹木為材料,也是三層或兩層建築,房門多向東,以迎日出。
- 衣著方面,男女都穿紅色長袍,戴褐頂橘黃邊、前部留有缺口的小帽,足穿牛皮軟底筒靴。婦女腰束白圍裙,喜戴手鐲、耳環等裝飾品。墨脫地區男女一般穿長短兩種上衣。婦女喜穿花色裙子,戴飾物,男子腰間掛砍刀。
|
宗教 |
-
傳統宗教
門巴族以信奉喇嘛教為主,同時又保留本族的原始宗教。喇嘛教由藏區傳入,信奉的內容和祭祀儀式與藏族差不多。門巴族亦保留原始宗教的信仰,他們認為神是白色,能保護人的利益,鬼是黑色,專門害人。遇到惡鬼需請巫師來「送鬼」。喇嘛教和原始宗教對門巴族的生產、生活各方面都有重大影響,生老病死、婚喪嫁娶都離不開宗教。
-
基督教
門巴族從沒有機會接觸福音,他們是未及之民。
|
最新情況 |
- 中共政府在門隅區內築橋修路,改善了他們的交通聯繫。政府亦為他們興建發電站,使此區獲得電力供應。
- 政府在該區興建各類學校,使兒童和成人皆有接受教育的機會。一些年輕人還進入拉薩的西藏少數民族學院和北京的中央民族學院就讀,接受高等教育。
|
註 |
- 《中國2010年人口普查資料(上中下)》,國務院人口普查辦公室編,中國統計出版社,二○一二年一月。
- https://news.sina.com.cn/c/2019-08-25/doc-ihytcern3496853.shtml(下載日期:二○一九年十月二十三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