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福家書

2025年4月

親愛的華福家人們,收信平安!

今年一月中旬,我拿了四週的安息假,花時間陪伴家人。二月中旬後,重新開始在各地服事,過去一個多月在菲律賓、印尼、香港、台灣和馬來西亞等地服事,最讓我喜樂的是能在服事中,與好朋友連結談心,並認識新的朋友。在這些對話和交流中,以下是我最近的一些體會,和大家分享!

忠心 vs. 影響力

在服事的過程中,我們常常面臨一個選擇:是要追求忠心(faithfulness), 還是追求影響力(influence)?這兩者並非對立,但優先順序必須明確。我們的呼召是忠心,至於會不會有影響力,那是上帝的主權,不應是我們要追或強求的。

在《全球華人啟發大會》上與劉彤牧師、蔡頌輝牧師、陳維恩牧師一起服事

能力 vs. 內在生命

在與好朋友萬力豪牧師一起服事的旅程中,聽到他講的一篇信息,提到猶大王亞哈斯在登基後,雖然內心已經偏離了上帝,在危機中卻仍能抵禦敵軍(王下 16:5)。這提醒我在服事中,最危險的時候,不是自己服事無力之時,而是當我們手上仍有能力,但心已經偏離時,這才是最危險的時刻。

與萬力豪牧師在異地相見吃漢堡聊神學

真誠與誠信:夥伴關係的關鍵

教會的合一,不只是為了福音和宣教使命而連結,「如何連結」本身就是福音的表達與見證。福音事工的夥伴關係唯有建立在真誠與誠信之上,才能持久發展,並帶來持續的福音果效。若缺乏真誠與誠信,事工的合作只是交易式的行動,很難有長遠的發展和果效。

和莊育銘牧師一起泰國和印尼服事

跨領域合作的攔阻:受害者心態

在跨教會、跨地區、跨領域的合作中,最大的障礙之一是「受害者心態」——當我們認為自己所看重的不被重視,便容易陷入苦毒,並自認是「忠心持守」。但這樣的心態可能讓我們無法真正看到上帝國度的全局,甚至影響合作和更新的可能性。

香港中國神學研究院與黃國維院長、楊逸芝律師和關永盛先生談論「教會職場牧養新格局」

神學分辨力日益重要

華人教會有強烈的「拿來主義」文化,重視實踐與果效,這本身可以是有正面價值的,若缺乏神學分辨力與福音的底蘊,則可能走不遠,輕則將策略偶像化、把人工具化,重則偏離了基督的福音,而在傳「別的福音」。我們需要更深的神學思考,才能確保所做的事工有穩固的根基,更有智慧的來使用甚至發展新策略。

健康的自我與真誠的陪伴

面對青年流失的挑戰,方法和策略固然重要,但更關鍵的是領袖本身是否擁有「健康的自我」,並能夠透過一對一的「真誠陪伴」與「教練引導」來塑造下一代。新加坡Heart of God Church的 Lia牧師分享到,青年人的興起不是要取代我們,而是要成為我們的增援(not to replace but to reinforce);他們的參與不是要把我們推出去,而是要推我們上去(not to push out but to push up),有新的視野和胸襟。

和馬來西亞牧者相聚喝咖啡

職場影響力—乃縵家中的使女

基督徒在職場的事奉,不單是在有決策權的位子才能發會屬靈影響力。影響力不一定來自高位,而是在我們所處的崗位上忠心服事,把握機會將人指向真正的拯救者。正如乃縵家中的小使女,雖然身分卑微,卻成為關鍵的影響者,引導外邦元帥乃縵來到獨一上帝真神的面前。

第十屆華福大會的WHY

最後,世界華福中心今年已開始緊鑼密鼓籌備明年七月20-24日,在馬來西亞的古晉舉辦睽違十年的世界華人福音會議(華福大會),主題是《時代聆聽,與神共創》。在今天有各式聚會和特會的時代,我明白許多人會好奇,華福大會到底是在做什麼,參加了又會有什麼樣的好處,可以帶走什麼?

過去幾年,我也一直問自己:為何需要舉辦華福大會?最終有三個理由說服了我。

  1. 未竟的使命 — 全球仍有許多未得之民,未得之民的人口仍在攀升中。
  2. 未實現的潛力 — 華人教會雖遍佈世界各地,但尚未發揮其福音宣教的潛力。
  3. 連結與更新的需要 — 許多教會正面臨僵化、青年流失等挑戰,急需更新與轉化。

我真心盼望,這次華福大會不只是帶來熱情與奮興,更能提供實際可行的策略與方法,並幫助與會者深入思考這些策略背後的神學基礎。世界華福中心的團隊也精心策劃這次的會議,希望創造一個聆聽和對話的空間:聆聽上帝在今天這時代的作為,看見彼此所領受的恩賜/禮物,調整我們的心態和思維,參與在上帝的同在與行動中。(第十屆世界華人福音會議撰文

畢竟在這時代,
我們不缺特會,而是缺眼界
我們不缺資料,而是缺對話
我們不缺資源,而是缺友誼
我們不缺事工,而是缺同在
我們不缺資訊,而是缺主意(主的意思)!

 

 

主 僕

世界華福中心總幹事

 敬上

2025年4月

訂閱華福電子報

推動華福運動,實踐大使命,需要您的參與。
英文姓名(必填)
中文姓名
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