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福大會
線上會議
實體會議
2023年,世界華福中心本著「促進、連結、共創」的精神,舉辦檳城未來教會Future Church @ Penang的峰會,會議中誠摯邀請了臺灣、馬來西亞、新加坡三地的牧者,共72位牧長在4天的交流與對話中,共同探討未來教會的「福音使命」、「門徒訓練」、和「普世宣教」三個主題。
2024年,除了台灣、馬來西亞、新加坡的牧長外,我們將增加邀請香港與印尼的牧者,希望更進一步來探討華人教會所面對的處境 — 如何突破青年世代的牧養困境、如何在快速發展的媒體與科技中做光做鹽、牧者如何有整全的職場牧養與門訓、以及未來教會的發展究竟是甚麼樣?不變的福音如何在未來教會展現?
地點:希爾頓酒店.沙巴亞庇.東馬
日期:2024年5月13 – 16日
人數:~130
「未來教會」起於2022年在台灣的兩場聚會,由台灣華福區委會與洛桑台灣區聯手舉辦,邀請台灣的牧者同工,透過「福音使命」、「門徒教會」、「普世宣教」三個主題的對話與交流,一齊發展神聖的想像,找出為台灣教會未來代禱的方向。2023年世界華福中心參考台灣區委會的經驗,本著「促進、連結、共創」的精神邀請台灣、馬來西亞、新加坡三地共72位的牧者,於檳城舉辦檳城未來教會(Future Church @ Penang)。2024年,更增加邀請香港與印尼共130位牧長同工,於馬來西亞沙巴舉辦亞庇未來教會(Future Church @ KK),探討華人教會所面對的處境—如何突破青年世代的牧養困境、如何在快速發展的媒體與科技中做光做鹽、牧者如何有整全的職場牧養與門訓、以及未來教會的發展究竟是什麼樣。
精采回顧影片:https://youtube.com/playlist?list=PLoCCl_k_d21TXTFJPvXvtXwY3a5UWhDwZ
田子豐
在〈未來教會2024〉,董家驊牧師提到:「信任與友誼的建立,本身就是福音的展現」。我非常贊同這個觀點,亦觀察到籌委團隊確是銳意朝這方向安排這次會議,為與會者製造不同的交流機會。跨世代和跨地區的分組方式、時間表裡許多的「留白」、專車接送到沙灘看日落…處處可見籌委們這方面的悉心安排。體現〈未來教會〉是為了促進交流而生,講員們沒有要分享靈丹妙藥,而是拋磚引玉,刺激與會者更多的思考和討論。還記得會議第三天主題「職場門訓」,講員(及與會者)在討論裡出現一些張力,各有不同立場。但感恩這次具創造性的張力(creative tension),成為與會者在會後延續對該主題交流的契機。這現象見證了會議中一位講員的金句:「你可以不同意我的觀點,但請你相信我的動機。」縱然我們對事情有不同看法,但我們信任彼此對基督及福音使命的委身,因此可以繼續對話、求同存異。
上述情況很美好和理想,卻在教會場境中不常遇見。為什麼?原因之一是,服事有一定年日者,心靈上難免已有幾度傷痕。為了保護自己免受更多傷害,有時服事者會不自覺穿上了「盔甲」。這盔甲可能是刻意與人保持距離,選擇不分享內心世界、可能是結成一些圈子或山頭,對圈外人品頭論足來保持優越感、亦可能是藉各種方法爬上高位,以權力和掌控來安撫自己內在的焦慮。
故此我很欣賞董牧師在會議開幕致詞時強調「放下武裝」的重要性。領袖在張力裡要求共存異,彼此間必須要有信任,但這些信任並非必然,而是需要有關係基礎作承托,方能承受不同觀點間的張力。關係基礎如何建立?源自「我」冒著(再次)受傷的風險卸下盔甲,向「你」敞開心扉講述自己的軟弱,也騰出空間承載「你」的故事。這種對話不是功能性的,而是真誠地交朋友,彼此分享和聆聽,在交流裡豐富視野。我感恩自己在大會裡不止一次經歷這樣的相遇:一同為著某個教會現象嘆息、訴說各自事工裡的感動和掙扎、分享彼此的破碎並互相禱告鼓勵…對我來說,這每一個與「你」的相遇均是一份禮物,為我的生命帶來祝福。
最近在讀當代神學家坦納(Kathryn Tanner)的《耶穌、人性與三一》,他提到三一上主所做的一切均是送贈禮物予世界的行動,而受造物的存在,本應亦是參與在這個送贈禮物的過程裡。但罪阻礙了這個過程,使禮物的送贈被中斷(blocked)和使人對禮物變得瞎眼(blinded)。於是人便開始自救,藉各種方式填補那本應由禮物所充滿的缺口,比如權力、沉溺、自暴自棄…但那只是更被罪惡的鎖鏈捆綁。基督的福音是天父給予世界的禮物,而教會作為基督的身體、福音的體現,亦在聖靈的幫助下成為禮物:信徒間成為彼此的禮物。這次〈未來教會2024〉裡,我確切經驗到這種禮物的傳遞。在各種與人的相遇、信任與友誼的建立裡接收到上主送給我的禮物,亦預備我未來有更多禮物能贈予他人,產生一個恩典的循環。
願上主的子民未來能成為上主給予世界的禮物,在破碎之處帶來祂的醫治、在仇恨之處見證祂的寬恕、在黑暗之處發出祂的光芒。成為禮物,就是福音的展現。
地點:桃園喜來登酒店.桃園.台灣
日期:2023年10月2 – 5日
人數:~230
2023年10月2日,世界華福中心籌辦多時的全球華人宣教峰會終掀開序幕。爲期四天的峰會主題為「散居 · 匯聚 · 火炬」,全球華人教會逾230位領袖與代表齊聚台灣桃園,為回應普世宣教的使命而聚集。
開幕式中,世界華福中心總幹事董家驊牧師開誠佈公説明此次峰會的目的——正視房間裏的大象!本次會議不論在會議內容的安排,或是聚會形式的設計上,都試圖重新反思華人教會的文化與踐行宣教的心態。從開幕晚宴的座位安排開始,不論資排輩、不分主次桌,便可見大會欲打破慣例的決心。開幕晚宴的同桌們也是接下來三天專題時段的固定組員,資深與資淺、年長與年幼,同桌交流,彼此聆聽。
此外,大會也以「世界咖啡館」(World Café)概念打造了兩個下午邊喝下午茶邊交流的時光。其中一次專題分享也穿插了新生代座談會,三位40嵗以下來自台灣、香港和馬來西亞的年輕領袖受邀,以訪談形式表達看法,分享做跨代橋梁的努力,無論倡議更多溝通、為兩代「擋箭」或當兩代之間的「翻譯官」,他們都在各自位置上發揮減少跨代衝突與促進理解的功能。為將連結與互動最大化,大會也讓與會者於午餐時段開設特別議題交流平臺或關聯小組,各人自由參與。
峰會上午時段分別有馮浩鎏醫生、劉幸枝牧師和龍降恩牧師以使徒行傳勉勵大家成爲神所尋找的工人,不畏世代的洪流,不懼逼迫的水火,靠著聖靈的火炬成爲忠心的福音傳承者。
專題精華
是次峰會也體現了聚會手冊首頁寫道的:「跳脫傳統單向傳播信息的方式,以主題信息和對話互動的方式進行」。8個專題時段,25位講員,3天早場的釋經講道之外,每個時段皆有兩到三位講員集思廣益,就普世宣教各議題發表觀點、分享經驗、挑戰現況、倡議改變。
「散居宣教學與華人教會」是第一場專題的主題,林保羅(Paul Woods)牧師首先從社會學角度助我們瞭解移民系統和民族文化從單一到多元的過程,王欽慈牧師則從透過分享如美國Global Gates這樣的散居宣教運動,讓與會者看到「向、透過、超越」(to, through and beyond)散居群體宣教的可能性。第二堂「培育青年世代參與普世宣教」中,張惟中牧師、Asiri Fernando弟兄和陳維恩牧師强調對年輕世代的捨己陪伴、接納、信任與成全。莫陳詠恩博士、奉天安弟兄和楊右任弟兄則在第三堂「跨代的宣教夥伴」中,提醒華人教會當視夥伴為生死與共的戰友,學習欣賞年輕世代而非貼標簽。第四堂的主題是「跨文化宣教——跨越民族中心與種族歧視的使命群體」,在這一堂中 Sarah姐妹、莊信德牧師和盧家正博士深入淺出地分析,讓與會者直面華人的歷史創傷及民族中心思維對宣教的負面影響,而主持人邱君爾傳道也在回應中帶領會衆在神面前悔改。
許蘇珊姐妹和韓偉炫牧師在第五堂「職場使命與普世宣教」時段,針對全球宣教新趨勢,從創啓前綫及差會視角喚醒教會檢討和改變宣教政策及策略的迫切感,而王亞辰牧師則藉著在非洲建立職場宣教平臺的經驗提醒我們「我們從來不是主角」。接著焦點轉向第六堂的「網路宣教的機會與實踐」,安平牧師以實例述説網路上的無名宣教士如何透過「虛實融合」活出道成肉身的使命,呂慶雄博士呈現了網路出版、培訓、牧養多面向,而萬力豪牧師以The Hope教會爲例,讓教會看到只要善用網路這工具,綫上宣教和牧養的成果也很振奮人心。此外,盧敬雄牧師、林日峰院長和呂子峰牧師在第七堂「華人教會與普世教會的宣教夥伴」中分享見證神帶領教會於各地建立跨越疆界和鴻溝的合作網絡,携手回應時代需要。
我們就是那大象!
密集的聚會於10月5日來到尾聲,世界華福中心前任總幹事陳世欽牧師在衆人面前做了一個成全下一代領袖的公開見證,展現對接棒者董家驊牧師的信任、欣賞和支持,並誠實分享卸任後的心情,有輕鬆,有失落。陳牧師接著一語道破,其實這幾天在談論的「房間裏的大象」就是我們各人。「華人教會要站起來?華人教會要跪下來!」在董牧師的帶領下,衆人跪在神跟前,以悔改作為這次峰會的結束,並帶著盼望起身回應宣教的使命。
宣教學、宣教策略和宣教實踐是這次峰會的討論焦點,但比這些更重要的是我們如何在基督的福音中,成為彼此接待,互相成全,一起回應使命的群體,在多元中邁向合一。華人教會要放下民族主義,各代要放下對彼此偏見,以上帝的國度為眼光,以基督耶穌的心為心,方能使「華人教會,天下一心」的異象具有國度胸懷,而非受困於華人的民族意識。
地點:Bayview Beach Resort濱城.馬來西亞
日期:2023年4月17 – 20日
人數:~76
會議精采影片回顧:
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oCCl_k_d21TAubDXulcBY9FJzHKyW1-s
世界變動得如此快速,疫情也打破了地域與語言之間的限制與疆界,從信徒的和牧者的角度看「教會」,都有非常大的改變。臺灣華福與洛桑臺灣區2022年攜手舉辦兩場「未來教會」論壇,牧者同工們在兩天一夜的旅程中,一起生活、團契,並透過「福音使命」、「門徒教會」、「普世宣教」三個主題的對話與交流中,彼此連結,一齊發展神聖的想像,找出為臺灣教會未來代禱的方向。世界華福中心參考台灣華福的經驗,本著「促進、連結、共創」的精神,邀請台灣、馬來西亞、新加坡三地的牧者,參加未來教會Future Church @ Penang的盛會,2023年4月17~20日在馬來西亞檳城,共計72人參與在當中,透過4天的交流、對話、代禱,在團契生活中共同查驗上帝在全地的心意與行動。
會議中我們延續以「福音使命」、「門徒教會」、「普世宣教」三個主題,邀請不同地區的牧者與我們分享他的洞見:
《福音使命》
謝木水院長深刻地探討福音的本質以及它在教會生活中的關鍵地位。他指出福音不僅僅是基督教的起點,更是過程和終點,並呼籲教會重新回歸基督教的核心,將福音置於事工的中心地位。
湯鵬翔牧師則帶領我們深入思考福音在不同文化和處境中的傳播。他回顧了福音在不同時期所經歷的轉變,從希伯來式到希臘羅馬文化,再到如今的現代社會。這讓我們看到福音是如何在不同文化中得到體現,並一直保持其活力。
最後,郭俊豪牧師強調福音不應該受政治或意識形態綁架,同時他提出了應用科技、突破過往論述的觀點,以及尊重環境和簡樸生活的理念。這是一個對未來教會發展的具體而富有遠見的展望,將引領教會迎接新的挑戰。
《門徒訓練》
台灣高雄福氣教會楊錫儒主任牧師談到「自私」是門徒訓練的要害;馬來西亞怡保聖彼得堂包強惠主任牧師則與現場牧者分享建立門徒教會的最大攔阻及關鍵因素;新加坡基石教會吳子平主任牧師帶領大家透過聖經原則來協助門徒發展生活技能,並分享了如何用應用現有的論述架構(例如:人生發展的階段任務、情緒管理技能)來培育門徒。
《普世宣教》
馬來西亞浸信會神學院王美鍾院長開宗明義地指出,教會失去宣教的使命就如同失去了心跳。王院長深刻分析了歐洲教會式微的原因,提出三大關鍵:講台上沒有能力、講台下沒有見證、教堂之外沒有福音。
台灣淡江教會主任牧師莊育銘挑戰了教會「來」與「去」的平衡,強調教會不僅僅是接納信徒,更要成為宣教的教會,走向失喪的靈魂。莊牧師激勵著教會克服害怕走出舒適圈的恐懼,踏上大使命的道路,並提出具體實踐的建議。
新加坡燈塔教會執行牧師田乘田以華人宣教的異象為主軸,強調了世界各地的華人教會需要連結,共享資源、扶持彼此、培訓以及培靈佈道。他深入探討了10/40之窗與中東今日的機會,呼籲華人教會在這個特殊的時間點上,共同委身於宣教使命。
地點:ZOOM
日期:2022年12月3日
人數:~842
MDW年度大會系列影片請見:
https://youtube.com/playlist?list=PLoCCl_k_d21SCeR9i–Lt46ZywhQ6xJ3W
職場即禾場
世界華福中心2022年年初,以「職場和使命不可分」為理念推動職場宣教運動,名為「職場使命門徒」(Missional Discipleship@ Workplace – MDW)。2022年起舉辦多場圓桌會議,感謝上帝,這段時間陸續看到在歐洲、東南亞和加拿大等地,有多場由地區領袖發起的職場使命門徒聚會。
為了將職場使命門徒的理念和動能進一步傳遞給各地華人教會,轉化為宣教的行動,華福中心聯乘加拿大華福聯區、與美國的職場事工策略聯盟(WAMSA),於2022年12月3日舉辦線上國際年度會議。有感過去當我們談及宣教事工時,甚少連結職場弟兄姊妹;而談到職場事工時,又較少與堂會牧者連結。為此,這次大會,我們以「工作者」為中心,嘗試打造跨界對話平台,邀請教牧、宣教、職場等領袖和神學工作者有機會坦誠溝通和交流,共同推動職場即禾場,透過職場參與大使命的宣教運動。三個小時的線上會議共有842與會者參與,高峰時段有531人。會議中除了大會主題信息以外,分別也邀請了企業家、專業人士、年輕工作者、教牧領袖分別在工作坊中與我們分享他們的經驗。
「職場使命門徒──why? what? how?」 董家驊牧師(世界華福中心總幹事)
世界華福中心總幹事董家驊牧師在主題信息中與我們分享-為什麼我們要談論職場使命門徒?
我們該如何在需要不斷產生行動、決策的職場中做門徒呢?董牧師分享到,無論職場或教會,比起世界文化中追求效率,我們更應該追求「做對的事」。
「親愛的,我把工作變成了宴席」 莊信德牧師(播種國際事工台灣區執行長)
莊信德牧師透過「宴席」的角度來看待工作,不是要我們努力把工作變為宴席,而是用新的眼光發現我們已經在神的宴席之中!莊牧師使用的經文為以斯帖記全卷,擷取其中談論到「宴席」的相關經文與我們分享。
第一場宴席:樂極生悲的意外宴席
今日世界的政經局勢越發無法預測,而在以斯帖記第一章中登基的亞哈隨魯王,也正在經歷一場在當下看似華美豐盛、卻即將發生悲劇的宴席。然而,世上的宴席崩壞解散的同時,天國的宴席正要展開。
第二場宴席:超越道德的生存宴席
隨著瓦實提被廢、被送入王宮的以斯帖,和當時的另一個「好見證」但以理成為對比。但以理不以王宮的飲食玷污自己,也公開表明自己的信仰;以斯帖卻被末底改禁止公開自己的身分背景,同時被送入皇宮就等同與異族通婚、參與在國王的不道德婚姻中。從這個角度來看,以斯帖表面的行為容易被我們批判為不道德,但以斯帖的見證,也顯出在職場中最優先的或許不在於能否持守道德純全、永不跌倒,而在於經歷神恩典中的關係。莊牧師鼓勵在職場中辛苦前行、感到自己不被理解的弟兄姊妹,回到聖經當中,讓聖經人物的故事安慰、鼓勵自己。
第三場宴席:暗潮洶湧的恩典宴席
莊牧師最後分享,在整卷書看似隱藏的神,在第三場宴席中拯救了以斯帖與以色列民。以斯帖最終的勝利不是因為自己的聰明才智,而是在 神已經為她安排最好的時機與位份。由此來看,以斯帖最後這場「成功的宴席」從頭到尾是神手中的工作(弗2:8-10),是一場神的宴席(詩23:5-6)。莊牧師最後勉勵,無論我們的身分是什麼,我們的職場環境是什麼,自己能做到多成功,最重要的是我──受邀參與宴席的僕人,察覺出神──宴席的主──在這場宴席中正在做什麼?使我們能將祂當得的榮耀歸給祂!
「在多重身分與責任下,年輕基督徒如何找到自身定位?」連怡涵姊妹(愛女孩國際關懷協會共同創辦人)
今日的年輕人多活在斜槓的生活模式當中,作為基督徒,我們與他人不同之處在於在眾多身分當中,能以屬主的兒女、門徒的核心身分去找到平衡與優先順序。連怡涵姊妹以自身經歷過非營利組織、目前在英語系國家就讀相關研究所的豐富經驗,分享自己如何在各種迷惘與忙碌中重回召命。
「牧養即是與年輕人同行」鄧敬獻弟兄(馬來西亞Life SOAR 資源中心負責人)
這時代許多年輕人無法適應傳統的教會牧養模式,然而這並非代表他們不願意委身信仰,而是需要有人花時間,在朝夕相處中陪伴他們成為成熟的門徒,並且幫助年輕人把信仰活在生活中,並能以信仰與專業回應世界的需要。鄧弟兄自身實際參與在一個弟兄的生活團體,並且經營年輕基督徒的創業平台,為我們帶來深刻的分享與省思。
「讓教會成為支持年輕人創業與宣教的基地」蔡志堅牧師(台灣花蓮美崙浸信會主任牧師)
蔡志堅牧師所牧養的地區,面臨年輕人為了求學與工作大量出走的問題,因而他長年著力牧養關顧年輕人,甚至在教會中建立創業基地,讓有心留下創業的弟兄姊妹有最堅強的後盾。同時蔡牧師也帶領教會中各行各業的弟兄姊妹,發揮各自的長才成為教會宣教的祝福,具體的讓人人都能以自身的專業參與神的大使命,也因此讓教會能走出教堂,進入社區。
「如何在充滿壓力的職場環境中,活出門徒生命?」 范明熙博士(聯發科通信設計本部總經理)
在追求績效與金錢的職場環境中,范博士與我們分享他是如何以「天國的外派」的身分,依靠神在每天活出合神心意的生命,做出正確決策。
「職場即禾場,人人都能參與宣教」 分享者:姚美英牧師(國際飛鷹職場宣教機構創立牧師)
雙職宣教,是以專業工作者的身分在跨文化地區,甚至創啟地區傳福音,雙職宣教要面對的挑戰有哪些?在困難的創啟地區要如何宣教?姚牧師除了介紹雙職宣教,也透過基督教的宣教歷史,來看現在人人宣教的階段,使各行各業的基督徒在宣教上均扮演至關重要的角色!
「專業人士參與宣教的四大關鍵」Susan(創啟地區宣教動員策略協調員)
現金全職宣教士越來越難進入創啟地區,因而非常需要更多基督徒以自己的專業進入創啟地區。然而在創啟地區生活與宣教並非容易之事,本次Susan以實務的角度分享基督徒當如何預備自己?
為企業高層,時常需要面對大環境變化的風口浪尖,並且容易經歷到「從什麼都有到一無所有」的極端經驗。作為企業家又作為基督徒,什麼是我們在這些變化之中需要持守的信心?當如何持續倚靠神,並將生命奉獻給神?
「高壓企業家如何在主裡得安息」司徒永富博士(香港鴻福堂集團行政總裁兼執行董事)
司徒永富博士自身的經商歷程,充滿高山低谷的動盪與變化,也真實經歷神的恩典拯救。在本次分享中,他為我們說明當今全球企業共同需面對的挑戰,東亞企業的特殊之處,以及作為基督徒企業家,當如何在職場散發基督的馨香之氣?
「走出舒適圈,參與神對世界的心意」王秀鈞博士(國富綠景創投管理合夥人)
王秀鈞博士曾尋求是否以全職回應神,然而神引導他走入企業回應大使命。王博士並未忘記服事的火熱,在積極參與宣教行動中體會到無論身分,人人都是軟弱缺乏而需要神的恩典。
地點:ZOOM
日期:2022年12月15日
人數:~60
由世界華福中心發起的第六次MDW圓桌會議,本次會議榮幸邀請到中國神學研究院林高傑德教席副教授(實踐科)潘怡蓉博士,為我們講論「回歸主愛中」。藉由效法教會歷史中淵遠流長的靈修傳統,在多變時代重新回到主所應許的安息與愛之中。
潘怡蓉博士過往的事工歷程,累積許多牧養職場弟兄姊妹之經驗。她觀察到,過去五年世界的大環境有許多變動,職場的弟兄姊妹心力交瘁,格外需要尋找方法在變動時代之中安頓心靈、明白上帝心意。因此本次將介紹幾個在教會歷史中淵遠流長的靈修傳統,帶領弟兄姊妹進行操練。
實踐神學、靈修神學與職場牧養之交會
實踐神學與靈修神學共通的核心原則是:在當下的處境中,回歸內心進行神學與靈性的覺察分辨,因此能對準神的心意並採取行動。靈性更新的焦點,第一應該是讓我們能以「悔改、轉向神」迎向神的恩典;第二,是察覺在當下處境中「神的國度正在如何開展」,加入神的工作,而非活在過去的懊悔中。這樣的原則非常適用於在職場中的弟兄姊妹,敏銳於神的國度與工作,不被世界表象所迷惑。
在職場建立生活的靈修節奏
所謂「禮儀年」的節奏,乃是根據聖經節期與大自然的規律進行靈修,其核心乃在於以基督為中心,透過節期,思想耶穌基督的生、死、復活、再來,幫助信仰群體在混亂的年代,可以依據這個穩固的節奏不斷向前。在歷史上,禮儀年的操練幫助教會在被迫害、黑死病、戰亂等動亂的年代仍能持守盼望。宗教改革後基督新教的靈修神學,從過去對復活的重視轉為專注於十字架神學中的受苦,但這可能會讓我們失去對來生的盼望與面對今生的勇氣。思想基督的一生、宣告基督的必再來,使我們能帶著新的眼光,回到日常生活面對每天的勞苦愁煩。
在職場操練內心的更新步驟
在許多的靈修書籍中,都有共同提及「靈命更新的三個基本步驟」:
在禮儀節期的操練中,根據這些步驟能幫助我們的心靈朝向正確的方向被更新,幫助職場的弟兄姊妹先與世界拉開一段距離,重新轉向上帝,被神充滿,使我們的眼光能被更新,穿越職場的表象,看見靈裡真實的國度,並使我們有能力與方向走十字架的道路。
在職場調整禱告的渴望方向
我們需要先把心靈倒空,才能重新被神充滿。在職場的弟兄姊妹,心靈容易被職場中的重擔所壓垮。潘博士提醒我們,不要把職場中的重擔挑戰看為「大」,但要學習耶穌的母親馬利亞——尊「主」為大。知道我們只要盡力,最後的成敗是神負責,就能放下心中的重擔。
在職場培養正向的行動習慣
潘博士勉勵,挑戰巨大的時代或許我們做不了大事,但有很多出於愛心的小事可以做。在職場所做的每件事能出於獻給神的愛,就必被神紀念。要刻意培養自己成為一個能成為他人祝福、自己也能被神祝福的人。
靠著聖靈加給的恩賜與愛心
潘博士最後分享,變動的時代我們格外需要智慧、能力與愛心,因此基督徒需要大大呼求聖靈。求聖靈在我們缺乏資源的地方賜下我們所需,使我們能面對各樣挑戰。格外是面對艱難之時,要記得神的恩典與人的美好。
涂金生牧師分享:牧養職場弟兄姊妹回歸屬靈基礎操練
本次回應邀請到馬來西亞檳城的心靈港灣浸信會涂牧師。涂牧師觀察到過去幾年因為疫情的緣故,忙碌的職場人士終於有時間讀聖經。現在當生活逐漸回到正軌,反而又不讀聖經了。然而要追求靈性的改變更新,離不開聖經。若要牧養忙碌的職場人,我們或許可以活用各種便捷的聖經APP,並透過一對一的陪伴,幫助弟兄姊妹了解聖經;並且因為熟悉神的話,能在職場生活中聽見神的心意。涂牧師接著分享,除了讀經之外,禱告也非常關鍵。職場中有許多人士忙於工作,無論到哪裡都需要連上wifi,但我們的生命有沒有連結於神?如果連耶穌也需要藉著禱告托住每天的事奉,更何況是職場中忙碌的弟兄姊妹?我們需要不斷回到禱告,堅固自己與神的關係。舉例來說,台灣近幾年開始推行的RPG復興禱告小組就是一個很好的方式,可以在教會內、甚至跨教會的建立這樣的禱告小組彼此守望,讓職場的弟兄姊妹知道自己並非孤軍奮戰。
除了讀經禱告的基本功,涂牧師也提醒許多過往的信仰觀也需要改變。例如保羅在雅典傳福音的時候提到:我們的生命、存活都在乎神。因此應當提醒職場基督徒——不只是週日去教會的時候作基督徒,而是每一天的職場生活,就是我們經歷神的時刻。我們應當推行「信仰生活化、生活信仰化」的觀念,幫助弟兄姊妹把每天的生活獻給神。具體來說,牧者應多多使用一對一的coaching(教練式引導),陪伴弟兄姊妹面對每天的生活,讓他們在當中經歷神。除此之外,在職場所做的事情表面上看來是為人做的,但在歌羅西書中我們看到,無論做什麼,都要從心裡做,像是給主做的、不是給人做的。因此基督徒在職場所做的一切,也能變為獻給神的服事,「職場即是禾場、工作即是事奉」。有些牧者擔心當我們推廣這樣的觀念,許多弟兄姊妹將不再來到教會服事?然而涂牧師提醒,屬靈生命成熟的弟兄姊妹,自然會願意委身教會中的服事。而越願意在職場服事神的弟兄姊妹,其屬靈生命自然更會趨於成熟,並且有更大的機會讓福音傳給在職場的非基督徒。
最後涂牧師勉勵,所有屬靈操練都需要回歸「以基督為中心」的根基,因此非常感謝本次潘怡蓉博士與我們分享「回歸主愛中」的信息。
講員總結回應
最後何長老總結回應,今天我們提到許多有關神學院端與教會端、牧者與職場之間如何整合的問題,或許我們可以請神學院老師到教會中開課,而也同時請職場上有經驗、也能教導聖經的人到神學院開課,彼此謙卑的互相學習。
然而到最後,其實最重要的是「人」,我們最需要的是效法主的榜樣,而不是課程或言語;需要許多有耶穌生命的人,讓人看到真實的見證。這是神學院、教會、職場神學最終匯合的地方──「某一個人/某一些人/某一群人」身上!
地點:ZOOM
日期:2022年10月13日
人數:~60
由世界華福中心發起的第五次MDW圓桌會議於2022年10月13日舉辦完成。本次會議榮幸邀請到原為台北信友堂長老,後參與開拓、牧養板新信友堂的何玉峯長老,為我們講論「釋經與工作」。回到聖經所發出的亮光,重新調整我們看待工作的眼光。
聖經與生活的關係需要一個典範的轉移
何長老指出,在華人福音派教會背景當中,比較多「教義式的解經」,意即試圖從聖經中找出一些普遍與永恆的真理與原則,然後把這些原則用在我們的工作當中。但何玉峯長老提出一個新的解經進路,更多進入經文本身的處境,就像身歷其境般透過經文跟隨神;而根據我們對經文的體會程度,我們的生命就活出相對應的特質,讓聖經經文與生活處境真實交會。
本段經文的三個關鍵字與三個主題
本次何長老選擇馬太福音十九章1節至二十章16節的經文切入,探討經文與職場生活之間的關係。何長老首先提供給我們一個鳥瞰的視野,觀察整段經文反覆出現的關鍵字。首先是「跟從」。第二是「神的國」。第三個則是「撇下」。第二個角度,則是就經文分段,看到這段經文談論的不同主題。在馬太福音十九章3-12節從離婚的議題談論婚姻關係,19:13-15由大人和小孩的差異談論父母跟孩子的關係,19:16-30探討有錢人的財產對他進神國的影響。
重點不在於做對的事,而在跟隨對的人
在本段經文的16-30節中,談論一位有財寶的少年人來求問耶穌,如同當今一個在職場有財富但也要尋求生命之道的人。從他求問耶穌的問題表現出他的思考模式是「做什麼能得什麼」,這是職場中常見的思維方式。但何長老指出,耶穌挑戰他:不是有沒有做對事,而是「有沒有找對人?」;接著第二個挑戰則是:永生不是去得的,永生是要「進」的(進入一個狀態)
遵守誡命,如同今日職場上也會注重職場倫理。但遵守誡命/倫理並不足夠。耶穌接著提到,進入永生的人是完全人,要進入一個像上帝一樣善的生命,進入慈善、慷慨的領域。而最後則是要撇下一切跟隨耶穌。但對職場人士來說,如何在忙碌的生活中,仍做一個跟隨耶穌的人?
跟隨耶穌就是要「撇下」──調整自己生命的順序
何長老分享,耶穌不斷強調「撇下」,乃是要我們重新調整所擁有的資源的順序。「做完全人」才是耶穌所指出的生命方向。在我們的生命中,會不斷的經歷得產業、再給有需要的人,不斷如此操練就是一個跟隨耶穌、邁向完全的生命。我們就不會著眼於該做甚麼可以賺多一點,而在於怎樣可以更成熟完全、能不能吸引人靠近耶穌?
何長老分享到,本段聖經書寫的三個段落,也讓我們看到婚姻、親子與職場與財富都有關係。許多在職場上成功的人,捨下生命中其中其他的部份為了要得到財富,反而導致生命的破碎。因此經文提到耶穌「治好」了,何長老推測──耶穌治好了那些在婚姻與親子關係中破碎的人,那些許多有財富但生命貧乏的人。
陳保羅弟兄回應:回歸聖經根基探討職場與信仰的關係
陳保羅弟兄分享聖經中多次提到「工作」或「職場」,照理來說,應當有許多有關信仰與職場之間關連性的討論。然而事實上,即使在西方世界,從1980年到2000年之間,只有79本跟工作有關的基督教書籍。從2000年直到如今,有關信仰與工作的討論終於開始呈現爆炸性的成長。然而這個主題都仍被歸類在「parachurch」的範疇當中,無法進入教會牧養的主流論述。面對這樣的缺乏,教會真的需要更看重如何牧養職場中的弟兄姊妹,並且是以本於聖經的視野,而非僅是援引世俗的學問。基督徒不須使用高言大智,回歸聖經就能說明深刻的道理。
董家驊牧師回應:人在江湖卻不屬江湖的生命
「現代世界」的價值觀,使人原有的身分認同瓦解的時候,會越來越依賴「擁有的事物」去定義自己的價值。而這也是教會與基督徒在各種困境中掙扎的主要原因。這個「擁有」模式不只影響到我們的工作觀,進而也會影響到我們的牧養。今日何長老不斷強調的「捨下」,不只是要捨棄我們的財物,更是要主動地捨棄世界的價值觀。面對這個世界的「江湖」,基督徒傾向有幾種回應模式。第一種是「退出江湖」,可能是更多花時間在教會服事。第二種模式是「一統江湖」,以基督信仰征服世界的各個領域。但或許有第三種應對模式,也就是「笑傲江湖」,如同聖經說「進入這個世界卻不屬這個世界」,我們在信仰裡能身在世界但不被影響!
那實際上來說,怎麼在教會中推動對職場神學與牧養的看重?或許教會的牧者需要不再繼續依賴教會外部的機構去動員弟兄姊妹參與宣教,而是回到教會的核心身分,自己動員門徒在他們所在的地方參與宣教,而這當然包含推動在職場的門徒運動。
職場神學之討論
白崇亮博士分享到,職場神學這幾年漸漸獲得更多的關注,從職場倫理開始,也開始有職場的靈修神學的探討。事實上,相較於在教會中的生活,在職場上操練靈性是更加困難的.而靈修神學則能幫助職場的弟兄姊妹將知識轉化為個人獨特的生命體驗,並且幫助他們面對職場中世界的文化。在舊約聖經中也有非常多在職場中操練靈性的榜樣,諸如雅各、約瑟、但以理、尼希米等等,這對於職場中的弟兄姐妹非常有幫助。
郭鴻標牧師分享到,我們日常生活讀經時,如果我們從舊約中研讀,能學習到許多面對日常工作的智慧,因此我們當保持研經的熱情,在讀經時當不只讀新約,也要研讀舊約。
除此之外,我們也應當與弟兄姊妹彼此幫助將信仰的觀點與職場生活整合在一起。另外,郭牧師也鼓勵弟兄姊妹閱讀歷史神學,如馬丁路德、奧古斯丁、加爾文,他們的神學論述中都會將這些領域整合在一起,讓我們能突破今日神學高度分工的侷限性,提供一個整全的眼光。同時郭牧師也坦承,今日華人世界仍較少神學研究者探討職場神學,因而我們期待未來神學院更多與何長老這樣職場中有經驗與聖經見解的弟兄姊妹合作,豐富華人職場神學的視野。
董家驊牧師指出,神學院與牧會現場一直有這樣的張力:神學院端想要更扎實地做神學研究,但教會端期待更務實的牧養方法。然而這樣的張力,可以成為一種「創造性的張力」──藉由外在環境的變遷與壓力,促使神學與教會的復興。社會中的議題永遠層出不窮,但或許更重要的在於如何找到一個本質性的信仰實踐,找到基督徒生命的根本原則並以此應對各樣變動的環境?因而我們對神學院的期待,或許就不是開更多的課程,而是幫助神學生發展出這種整合性的視野。
吳子平牧師回應,今天神學院的教導所歸依的方向可能主要為教會的牧養現場;然而,我們不應只停止在教會現場,我們更要將弟兄姊妹在職場的生命放進神學院的教育思維。吳牧師也提到「靈命一致性」的議題,由於教會環境的單純,在教會實踐信仰似乎阻力較小而較為容易;但我們內在生命的不一致,容易在複雜與高壓的職場中顯露出來。因而神學院的教導應當將這樣的複雜處境考慮進去,幫助弟兄姊妹活出一致的生命。
講員總結回應
最後何長老總結回應,今天我們提到許多有關神學院端與教會端、牧者與職場之間如何整合的問題,或許我們可以請神學院老師到教會中開課,而也同時請職場上有經驗、也能教導聖經的人到神學院開課,彼此謙卑的互相學習。
然而到最後,其實最重要的是「人」,我們最需要的是效法主的榜樣,而不是課程或言語;需要許多有耶穌生命的人,讓人看到真實的見證。這是神學院、教會、職場神學最終匯合的地方──「某一個人/某一些人/某一群人」身上!
地點:ZOOM
日期:2022年8月11日
人數:~60
從「投資」的觀念理解神賦與基督徒之管家的職分
由世界華福中心發起的第四次MDW圓桌會議於2022年8月11日舉辦完成。本次會議榮幸邀請到劍橋大學瑞德理學院(Ridley Hall)退休教授理查.希金森博士(Dr. Richard Higginson)為我們講論「從管家職分(Stewardship)探討財物、創業和普世宣教」。希金森博士同時是瑞德理學院中「信心在商場(Faith in Business)」事工的總監,致力於幫助職場基督徒在艱困的環境中活出信仰。
作為投資者的神──投資祂的世界,並將管理權交給人類
「信心在商場」事工相信:神是一位投資者。神在起初以祂自己的資源投資(創造)在這個世界中。而在所創造的一切中,人是特別的存在──唯有人是以上帝的形象創造。這意味著人具有「創造、維護與修復」的能力,並反映在人類所從事的各種職業中。這個管理萬物的權柄是從神而來,人類伏在神的權柄之下並要向他交帳。然而神在給予人類管理職權的時候,也是在冒人類可能會偏行己路、不負責任、管理不當的風險,此亦人類墮落的其中一個面向。
人類如何使用神所賜的資源
地球藏有許多需要經過開採、轉化和提煉才能產生價值的資源。自250年前的工業革命開始,煤礦、石油與天然氣等資源的開採與使用量大幅增加,產生好的和壞的影響。一方面普遍提升人類生活的水平與便利性,但另一方面,開採的過程破壞了環境、並且也有資源分配不均的問題。如今地球生態已經因此被嚴重破壞。解決問題的第一步,我們需要回到個人的層面。神賜給我們所有人時間、金錢和才幹,聖經提醒我們需要以智慧來管理我們的時間、金錢與才幹,並且要使用在使弱勢者得幫助的事上。結合這兩個核心精神──智慧與憐憫,就構成現今所謂「社會企業」的準則。
企業家、投資者、消費者面對環境議題當盡的責任
企業界人士以及投資人士面對生態危機當負起回應的責任。目前許多企業人士願意正視這個危機,例如比爾‧蓋茲所著的《如何避免氣候災難》中提到的諸多綠能科技。即便我們不一定都是影響甚鉅的企業人士,但我們都一定是投資者或是消費者,每一個消費與儲蓄決定都將帶來影響。因而我們需要檢視:是否有將金錢運用在值得信賴的產品與公司上?企業的力量如同一把雙刃劍,造成現今社會許多亂象,但同時有潛力帶領我們脫離這些亂象。我們相信神喜悅救贖企業脫離罪惡邁向正軌。「勞動增值/血汗產權(sweat equity)」的觀念提醒我們,根據信念所進行的投資,需要有這樣的耐心與信心。投資在符合我們價值的企業,不代表能馬上看到獲利,但最終我們將能看到報償。
在職場中回應神的三大命令
聖經神對人中總共有三大命令:
大誡命中愛鄰舍的愛涵蓋所有人,甚至包括仇敵。在職場上的應用則是要去愛所有的利益相關者:員工、客戶、供應商、投資者,甚至是競爭對手。大使命則要求我們以耶穌所要的生活方式來生活,我們的行為、生活方式、經商手段都要符合神喜悅的樣式。院我們無論在什麼崗位上,都以門徒生命回應神對我們的這三大命令。
陳國雄博士:如何在生活各方面忠於管家職分
針對希金森博士所提及的管理觀念,陳國雄博士以「資料治理模式」和「投資綠能、微型產業」為例作為回應。現今許多民營或公家的公司企業,諸如政府、醫院、公司、學校……都需要蒐集與經營人們數位化的資訊,其中有責任感的機構會引入「資料治理模式(Data Governance Model)」的觀念。這些單位僅僅是資料的保管者而非擁有者,因而擁有者在任何時候都有權取得與使用這些數據。透過這種新型態的管理模式,讓我們更能有智慧的保障人們的權益。另外就投資的選擇上,陳國雄博士個人透過投資在電動車產業做為保護自然環境的方式,也支持實施ESG指標(環境保護、社會責任、公司治理)的企業。除此之外,政府方面不總是能堅定地推行保護環保的措施,需要民間人士的參與與推動,基督徒更是應當責無旁貸!當今在平台型企業上所興起的微型企業也值得我們關注。微型企業本身通常更加對環境友善,注重消費與生產活動對環境的責任,也有助於降低失業率。是值得我們投資參與的新興商業模式。
韓偉炫牧師回應:關顧受造世界回應神的榮耀
神吩咐人要照顧祂所造的世界,而現今深受破壞的生態環境是人類作為管家的緊迫挑戰,氣候變遷迫使人類不能不面對環境關顧的議題。但整體來說,華人教會傾向沒有看見環境關顧的重要。這是因為華人教會的神學論述,時常把屬靈跟屬世二分,而無法看到受造世界的價值。我們需要透過整全宣教(整全服事)去突破這種世界觀。整全宣教相信神創造宇宙是為了祂自己,以至於當我們關顧這反映了神榮耀的受造世界時,這個行動就是宣教的一部份。差會、教會的領袖,當身體力行傳遞環境關顧的信息。盼望透過眾人的行動與反思,華人眾教會未來越發能關顧環境,不單只是為了人類的利益,更是為了神的榮耀。
講員總結回應
我們看見各地基督徒在慈善、給予的事上已有許多的參與,然而在投資行為上,似乎沒有使用一樣的智慧與原則去管理我們的資源。基督徒理當整合我們在慈善事業與投資這兩個領域所運用的原則,都當照著神的心意去行動。氣候變遷、如何投資,已成為今日人類所面臨最關鍵的議題,世界逐漸從過去的錯誤中醒來,教會不應落後!
地點:ZOOM
日期:2022年6月9日
人數:~60
世界華福中心所發起的第三次MDW圓桌會議,已於2022年6月9日順利舉行。本次會議有幸邀請到新加坡聖約播道會領袖導師、銳意門訓教會全球聯盟創始人曾金發牧師為分享嘉賓。曾牧師認為,不管在領導學、門徒訓練、和職場事奉中,若我們不理解「由內而外」的領導(Leading from the inside out)的重要性,容易使我們在靈命的疲乏倦怠之中,失去回應神呼召的力量與勇氣。而要建立「由內而外」的生命素質,我們就必須了解何謂「靈命倦怠」,以及如何克服它?因此本次會議,他將以「跨越靈命倦怠」(Overcoming Soul Fatigue)為題,回到聖經的基礎重新定義「成功」,並提出在企業中活出「由內而外」的領導的五大關鍵。
認識「靈命倦怠」(Soul Fatigue)的重要性
曾牧師首先講述,為何認識「靈命倦怠」對於職場領袖和建造門徒如此重要?他認為:基督徒的服事是一種內在生命的自然流露,內在生命的質素將決定事工的品質。因此留意內在生命,是活出門徒身份至關重要的議題,也使我們在被呼召的各個場域中活出耶穌的形象。因而若缺少對「靈命倦怠」的認識,以至於不知如何克服,便必然會阻礙我們完成事工和實踐神對我們的召命。
首先曾牧師以「即將過世的國王與他的四位妻子」的故事,比喻人生中我們傾向珍視的事物,以及我們對於內在「靈魂」的忽視。比如今世的身體、用來定義幸福感及身份的財產、一直陪伴在旁的家人和親朋好友等等我們都想去珍惜把握,然而這些卻都無法陪伴我們進入死後的生命,唯有靈魂可以。但我們的生活,卻往往選擇忙於生活、事工、職場、工作、生涯的許多需求中,而忽略了照顧「靈魂」。
基督徒的成功是「成為忠心的管家」
接著,曾牧師回到剩經重新定義「何謂成功」。他認為對於基督門徒,成功不是按著世界的標準,乃是依據我們是否回應神所呼召的管家職份(Stewardship)來定義。這意味著我們在神面前成為「忠心的管家」,比達成世界定義的成功更為重要。按照聖經經文,基督徒實踐管家職份必須與神的旨意一致。而雖然基督門徒有共同的管家職份呼召,卻也同時各自擁有特殊的恩賜與身分。如果我們想被神看作是成功的話,就代表必須按著祂的呼召,並妥善使用祂所賜的恩賜,以實現祂的旨意。而衡量一位基督徒的管家職份是否成功決定性的指標就是忠心(Faithfulness)。忠心,是藉著是否生命至終有無「好好完成」(Finishing well)來衡量的。許多障礙會導致一個人無法好好完成管家職份,其中一個主要障礙,就是「靈命倦怠」。
深究「靈命倦怠」的症狀、成因、結果與解方
「靈命倦怠」的三種症狀
曾牧師認為「靈命倦怠」的症狀有三。第一,匆忙感(rush)──在忙碌中感到匆忙、倉促。匆忙感本質上是一種壓力,當人的內在能力無法配合外在環境,或能力不足以應付外在變化時,所感受到的就是壓力。如此一來,事務主宰了我們,而非我們掌控事務。第二,無聊感(boredom)。在壓力底下,人會變得無感與麻木。一方面,會感到匆忙,但是另一方面,卻感到生活一陳不變,沒有新鮮感、新奇感,沒有任何令人興奮、有所熱情的事情。第三,孤獨感(isolation)。我們感到孤單,不被了解,這是失去熱情所導致的結果。
「靈命倦怠」的內在原因
而導致「靈命倦怠」的內在原因,曾牧師總結出三個,包括:「在虛空中運轉」(running on empty)、「追逐虛空」(running after emptiness)、「扭曲的內在腳本」(flawed inner script)。
聖經耶利米書二章5節提到「耶和華如此說:你們的列祖見我有什麼不義,竟遠離我,隨從虛無的神,自己追逐虛空呢?」。這節經文點出靈命倦怠的內在原因:先是隨從虛無的神,接著自己也成為虛妄。在虛空中運轉(running on empty)造成靈魂的貧困,追逐虛空則造成靈魂對空虛的成癮;一旦我們在虛空中運轉又無法克制地追求虛空(running after emptiness),靈魂的貧困不但會掏空內在的蓄水池,也讓靈魂對一切破壞生命的事情上成癮。
第三個原因來自我們內心「有缺陷且被扭曲的內在腳本」(flawed inner script),我們認定自我的價值是來自於我們有事可做。但是,正確的內在腳本乃是認定我們真正的身份── 神的孩子。我們被愛、有價值是因為神愛我們,而不是因為我們正在做的事情。一個人對身份的認識,會影響我們的安全感及價值感。而我們最首先和最重要的身份,並非在於成為成功的領袖,而是清楚地認定自己是神的孩子。
「靈命倦怠」的結果
靈命倦怠會導致三種結果:失去清晰的觀察力(clarity)、失去勇氣(courage)、失去喜樂(joy)。第一是失去清晰的觀察力,原有的價值系統也隨之慢慢被改換。第二,失去回應神的呼召的勇氣。我們不回應神所指派的任務,因為我們已認定自己已經太忙碌或沒有能力了,但同時卻把時間花在讓靈魂成癮以及分心的事情。這是因為靈魂感到太過勞累,它需要需要找到方法逃離匆忙感、無聊感、孤獨感的痛苦,卻更加失去承擔更多任務的能力。第三,失去喜樂。詩篇第一百篇是一首歡慶喜樂的詩歌,基督徒的記號乃是在屬天喜樂中事奉,不論在怎樣的環境中都能得力。而當靈魂看見神源源不絕的恩典,感受到神的同在,就能成為是豐盛的、感恩的、有深度的,並能在屬天的感恩與喜樂之中前行。但當靈魂是疲乏、空洞或追隨虛空時,我們會用扭曲的內在腳本來左右自己,變得不喜樂。即便表面上能夠持續獲得成功與肯定,靈魂深處我們深知自己並不喜樂。
「靈命倦怠」的解方
靈命倦怠的解方,不能是只停留在處理症狀,更要處理原因。曾牧師此處提到三個主要解方:承認靈命倦怠(acknowledge soul fatigue)、負起個人責任(take personal responsibility)、改變信念系統(change belief system)。第一,承認靈命倦怠。如同油箱見底需要再加滿,而不是勉強車子繼續開,我們需要承認自己有需要,刻意空出時間讓主來重整恢復我們的生命。並且我們不是透過活動或度假嘗試恢復靈魂,而是以「改變生活方式」來面對靈命倦怠的光景。 第二,負起個人責任。這意味我們必須檢視與關懷我們的個人生命,修改人生的優先順序。第三,改變信念系統,從必須完成更多事情,到單單完成父神的旨意。我們內心帶扭曲的腳本會讓我們不斷的承諾或拒絕外界的事情,但當我們容讓靈魂回到安靜之處、尋求經文與主親密的時間,我們將能重整生命的優先順序,意識到並有能力時常擁抱神的呼召及任務。當我們能全然對主說「是」,我們將可以向世上所有其他事物說「不」。
五個企業領導的關鍵
談論過靈命倦怠與內在生命的重整以後,曾牧師接著提到應用的部份。如何成為擁有「由內而外」去領導的職場領袖?他分享了五個企業領導的關鍵:決策分辨的清晰度(curating clarity)、重新規劃風險範圍(re-staging the risk Horizon)、檢視標準的一致性(auditing alignment)、放大熱忱(zooming in on zeal)、降服於神(yielding yieldedness)。
第一、決策分辨的清晰度。這是職場領導的首要之事,必須建立在「清楚明白神的呼召」以及「清楚核心價值」的基礎上來發展。他強調篩選核心價值的重要性,是因為每件事可能都是好的,但不見得都值得去做。因此,不只是要篩選價值,而是要篩選最好的核心價值、聖經價值,來回應神的呼召。
第二,重新規劃風險範圍,也就是評估風險與權衡取捨。職場領袖必須避免兩種極端:迴避風險或衝動地跳入風險。我們不能只是消極地逃避風險而不做出改變,但也該如何在抓住機會和潛力的同時清楚地意識到風險,否則將掉進風險衝動的極端。因此,重新規劃風險範圍意味著,對風險和權衡取捨有一套客觀的評估標準,需要時常尋求神的智慧和引導。
第三,檢視標準的一致性。這意味著當我們在職場遭遇許多挑戰和可能妥協的時刻,必須保持與主的價值以及我們的核心價值一致,與祂同行。不單單是理性理解,還必須透過行動來活出核心價值。
第四,放大熱忱。在職場和商界會遇到許多灰心挫折,但永不要失去熱情,不要喪失勇氣。許多企業主從職場學到的一個共同的關鍵是:在神裡面堅持不懈,保持熱情、熱忱和堅毅。
第五,對神交出順服。商場上的成功並不是關鍵,關鍵在於成為神的忠僕,與祂同工。聖經說,你們是地上的鹽,你們是世上的光。希臘文用了「你們」這個非常好的代名詞。唯有「你們」是地上的鹽,「你們」是耶穌的門徒,「你們」是世上的光。透過神的幫助,讓我們由內而外,在職場上成為光和鹽。
董家驊牧師與曾牧師對話:零職場經驗的教牧牧養處方
世界華福中心總幹事董家驊牧師請曾牧師分享,對於沒有職場經驗的教牧領袖,該如何牧養或裝備在職場工作的弟兄姊妹?曾牧師認為,沒有任何職場經驗的牧者,可以留意兩個原則。第一,留意主所賜給你的領導敏銳度、呼召、恩賜。第二,透過引進其他職場領袖的聲音,從旁觀察來學習。
許多牧師都很熱心關懷職場弟兄姊妹,也具有牧者的恩賜,但若缺少對職場的敏銳度,就無法了解職場弟兄姊妹的想法。即便忠心地按著聖經來牧養,也會與職場弟兄姊妹們實際處境有極大的差距。因此牧者進行職場事奉時,需要像個謙卑的學習者,第一,向在職場中的弟兄姊妹學習,聆聽他們的世界、與他們對話,甚至進到他們的職場中了解實況,分享經文、分享聖經的領導原則。
第二,透過引進其他職場領袖的聲音,是沒有職場經驗的牧者可以採用的替代學習方案。曾牧師從不以牧師的身份來告訴這些企業領袖該做什麼事,而是將其他職場領袖的聲音帶進牧養現場,使牧者與職場領袖互相協作,提出不同的角度。牧者可以從職場領袖們的對話中觀察並學習。長久下來,這些職場領袖也學到以聖經領導的原則來面對企業中的種種現實。
陳國雄博士回應:以創意重新定義問題,突破事奉的框架
陳國雄博士(加拿大Business with Higher Purpose負責人)回應,曾牧師提到「成功的管家」,與他一直在思考有關「創造主以及祂的創造」的主題有關聯之處。他認為人按著神的形像而造,因此也被賦予創意來解決問題與處理危機。在問題解決和危機處理時,常常需要透過設計問題(design problem),而問題往往是被限定在某個框架下。如果把定義限縮在狹隘和舊有框架下,很難找到解方。「創意」(Creativity)則可以突破框架。
他以香港在疫情之下的危機處理作為例子,說明如何可透過找到共同價值來應對兩難的情況。陳博士認為,智慧的定義是:如何有創意地來問問題、定義問題,再來解決問題。重新定義舊有的概念,往往可以達到解決問題並讓兩種價值共存。他認為在實際執行面上,許多事情並沒有明確的非東即西的差異,反倒透過創意,我們可以找到共享並交集的部分。因此,他認為曾牧師在談企業家(entrepreneur)、使命性(missional)、門徒(discipleship)的關係時,也展示了如何重新定義,並有創意地找到問題解決的方法,可以幫助基督徒思考,如何在「信、望、愛」的核心價值下,重新定義困難、困境、進退兩難、衝突等等,並有創意地在當今的世界來侍奉上帝,面對充滿挑戰的未來。
拿督黃傳發與曾牧師對話:門訓中的牧職關係
拿督黃傳發(UCSI集團創辦人)邀請曾牧師分享在與企業領袖的一對一指導中,有哪些具體的事情可做,以幫助牧養和動員門徒?曾牧師提出三件事。第一,聊聖經。聆聽和互相分享靈修感想,把所做的一切回歸上帝的話。第二、聊家庭。透過了解家庭來觸及他們生命中重要的區塊,包括教養、婚姻、在家庭的靈命成長等等。第三,聊職場的挑戰,並從他們身上學習。透過聆聽挑戰,擴張自己的視野、激發想理解他們世界的好奇心,接著再跟他們談論聖經原則和領導智慧。曾牧師以思惟領導力(Thought Leadership)來引導他所陪伴的領袖,盼望透過上帝的恩典,讓他們獲得領導的黃金三角:清晰(Clarity)、勇氣(Courage)和憐憫(Compassion)。如果不清楚呼召,就無法適應變化多端的職場。而勇氣代表「勇於起來成為上帝要我們成為的樣子」。憐憫是上帝授予了我們影響力與權力去服事,而非去征服。
白崇亮博士與曾牧師對話:回歸「建造門徒」根基
白崇亮博士(前臺灣奧英整合行銷傳播集團董事長)觀察到華人教會在發展職場事工上遇到很多困難。到底職場事工是否有機會被納為教會內部的事工呢?該如何做到、怎樣突破?要回應此問題,曾牧師認為必須回到信仰的基礎和核心價值。透過上帝的恩典,有四件事可以重新定義了基督徒的核心價值:成為門徒、塑造門徒、增長門徒、動員門徒。上帝對世界有一個救贖性的使命。假如我們能透過上帝的呼召來定義一切,為著祂那救贖的使命呼召的緣故,那麼其他一切事情,都會回歸到教會最核心的使命。否則我們就只是嘗試忙碌在各個領域,例如當個好家人、好的職場工作者,而失卻了成為上帝救贖使命的中介這角色。
曾金發牧師認為,要突破的往往不是職場事工的問題,而是教會文化的問題。在華人教會中,當討論如何在教會裡發展成功的職場事工,許多時候最根本的定義取決於誰主導決策、誰下最終決定、教會的優先順序是什麼,有什麼管道、什麼舞台、什麼事工會吸引關注等。教會缺乏領袖。再上教會還有許多其他需求,要開始職場事工,意味著必須使用資源和領導力去進行,那代表的是領導力與資源需要做重新分配,很容易造成穀倉效應(Silo Effect)。
因此,面對各種需求,必須回到:什麼是教會最重要與根本的呼召?意即,建造門徒以回應神救贖世界的心意。在領導時,有這樣的觀點讓我們能完整思考完成任務的過程與時程表。而當我們塑造門徒的過程,自然就不會忽略職場及家庭的面向。在家庭中培育門徒,在職場中培育門徒。這樣的觀點也幫助我們去計畫真正有助於培育門徒的三年旅程,而不只是一個個課程。曾牧師也分享,他確實見過一些在職場事工有成的教會,但一方面地傑出往往存在著另一方面的取捨權衡。即便一家教會建立了很成功的職場事工,它在其他的事工方面也許不一定很成功。重點是,沒有完美的教會,每間教會都有自己的掙扎所在。
郭鴻標牧師回應:在教會中實踐對職場事工的看重
郭鴻標牧師(張慕皚教席教授/ 副院長)認為曾牧師強調職場門徒的服事是由內而外(inside-out),而不是由外而內(outside-in)的這點,很具有啟發性。他以自己教會推動職場牧養的課程為例,提到在推動新的課程當中,是需要經過教會多個部門的溝通、協調、共同領受異象的才能達成的。而在發展新的課程時,也需要許多外圍同工提供有用的資源。
郭牧師觀察到一個現象,從下而上(bottom-up)的角度來看,設立一個職場事工主任崗位,實際並沒有改變教會在職場牧養的力度。如果只把職場牧養視為次要的事工,一年只有三次主日講道的時間,是無法把這目標推動到整個教會的。尤其在華人教會,一個教會有很多部門,但各個部門各自為政,很難產生協同效力。因此堂主任的決策很重要,惟有把職場牧養的觀念與價值,融入到教會各部門的牧養裡的時候,職場牧養才能發揮效應,這個做法呼應曾牧師提醒的,重新定義「職場牧養」的概念。如同曾牧師的分享,職場牧養是從內在生命開始建造的,然後才有職場宣教,這是行動見證。因忘,「由內而外」而非「由外而內」的次序很重要。
教會習慣倚賴教會外面的機構來推動職場牧養,但若要在堂會裡面推動職場宣教,要先理解擬定教會的具體運作方法、理解教會的習慣、分析教會結構性的情況等等,郭牧師現在身為顧問牧師,可以跟教會分享很多對於職場宣教的理念,但他強調,他不能強加自己對於職場宣教的想法在每個堂會,因為每個堂會有各自首先要解決的內在問題、優先事項,但他認同曾牧師分享的,要找到教會的核心價值(core values),而他用一種「同行」的態度,協助他們找到核心價值,但也不只把眼光放在教會的缺乏上,而是去看到許多上帝已經給了一個教會許多外在的屬靈資源,與那些外部的資源,達成資源共享。
莊信德牧師回應:用神的話語重塑我們看待今日的眼光
曾牧師提到生命的內在光景會影響到服事的外在表現,莊信德牧師(播種國際事工台灣分會執行長)以「凡勞苦擔重擔的人可以到我這裡來,我就使你們得安息」(太十一28),這段耶穌的話作為回應,認為這個進入關係的應許,決定了我們成為什麼樣的人,先於我們該做什麼事。
莊牧師舉詩篇為例,詩篇共有一百五十篇,大抵可以聽見類似職場裡各種酸甜苦辣的聲音。詩篇第一卷到第五卷,每一卷都用讚美詩來作結束。這並不代表政治正確,一定要說上帝喜歡聽的話作結。職場人會遇到許多困難時刻,很需要有屬靈導師來聆聽各樣急躁、困難、疲乏、埋怨的聲音,讚美反而是最困難的事情。對猶太人來說,他們不會不明白人生的殘酷,但在詩篇編纂的過程中,最後都要以讚美上帝作結,這是因為讚美針對的是「上帝是誰」,而不像感恩針對的是「上帝做了什麼事」。要認識上帝是誰,有賴於我們與祂建立一種「我與你」(I-and-Thou)的關係,回到一種「我們與祢」最單純的關係,沒有任何中介,單單讚美祂。
曾牧師談到「成功」時,提到最後怎麼結束是很重要的,莊牧師補充所謂最後的結束,不是以我們為中心,而是以上帝的信實(faithfulness of God)為中心。每一件事情在時間裡都會消失,已過的事情沒有人紀念,但只有從上帝信實的角度來看,成功才有可能被永恆紀念。上帝將「永遠」這個概念放在我們的生命裡,讓我們帶著這個概念,去進行職場門訓,因此我們必須從許多未知、未完成進入到已知、已完成。職場上永遠有做不完的事情及未知的新挑戰,但若牧者們幫助職場人看到,上帝已經做了什麼,他們已經知道什麼,也很重要。這正是曾牧師分享的,他在牧養時,永遠都回到上帝已經說的話。
莊牧師很喜歡侯活士(Stanley Hauerwas)的敘事神學,他提醒我們,上帝的話會塑造基督徒的眼光,而基督徒的敘事是生命的表述,是一種獨特又真實的世界觀,呈現我們看待世界的方法。以路得記的拿俄米為例,她在饑荒中離開伯利恆,又在人生的饑荒中回到伯利恆。她對自己生命眼光的關注是從甜到苦。在職場的夥伴,也常常會覺得他們的生命很苦。正如路得記一章6節到第四章結束,拿俄米客觀的狀態沒有改變(丈夫死了,兒子死了),拿俄米的職場是痛苦的,但為什麼最後她的生命可以是甜的?拿俄米面對的政治及經濟壓力、環境的不確定也一直都在,就像職場的痛苦與壓力沒有改變。這種情況下,牧者們往往思考的是該如何賦能(empower)給他們,但是牧者其實沒有辦法賦能給他們,唯有上帝的話可以,可以幫助他們看見超越客觀困境的永恆應許。
莊牧師再看波阿斯,若就職場的角度來說,波阿斯遇到了另一個在人生職場的夥伴:路得。波阿斯在第四章與至近親屬討論土地問題,其實是在討論路得。當波阿斯在與至近親屬討論時,那位至近親屬只想要增加他所擁有的東西,波阿斯運用了很好的語言策略,呈現他有一種很重要的內在價值,關注的是一個他者的傳承,怎樣讓一位死者(以利米勒)的產業存留下來。波阿斯的例子,可以作為牧者在協助職場夥伴權衡得失與守住內在價值時,更多從永恆的角度來思考。
最後,莊牧師提到,在職場進行門徒訓練,引導職場夥伴看見上帝的主權(the sovereignty of God),是很寶貴的。即使外在環境充滿變數,但因著知道上帝已經掌權,可以活出門徒生命的淡定。如同在路得記中看到,在饑荒時上帝已經掌權,見證上帝已經掌權的就是上帝的話。因此,如何帶領職場夥伴讀上帝的話,看見上帝的掌權從過去、現在到未來,都沒有改變。因此,培養職場門徒生命的淡定重點在於,幫助他們看到上帝已經掌權,並且一直在掌權,他們不是活在上帝還沒有工作的未來,乃是活在上帝已經工作的現在。
地點:ZOOM
日期:2022年4月7日
人數:~60
何謂「在職場中經歷屬天的福樂」
由世界華福中心發起的第二次MDW圓桌會議於2022年4月7日舉辦完成。本次會議依然榮幸的邀請到溫哥華職場轉化學院主席及創辦人、維真神學院職場神學退休榮譽教授保羅.史蒂文斯(Dr. R. Paul Stevens)為我們講論「在職場中經歷屬天的福樂」(The Beatific Vision and the Workplace)。
「屬天的福樂」英文為Beatific vision,更正式的翻譯為「榮福直觀」,此概念常見於天主教、東正教、路德宗與衛斯理宗當中,其意為「人得以直接與神面對面、全然的認識神,並且得以蒙受至福」。在過去,這份祝福常被認為是死後才得以實現,但在職場神學中,史蒂文斯博士相信我們在今生即得以窺視到這份祝福的一部份,意即透過我們在職場經歷中所有的元素,從中辨認出神的同在。
在職場的各方面看見神
為了說明我們在職場中的工作,確實和「看見神」密切相關聯,史蒂文斯博士依序列舉
幾位神學家與自己的研究。首先是法國神學家依路(Jacques Ellul)透過傳道書的信息揭示「如果你甚麼都不做,那你將不會明白神的作為」的真理;[1]英國神學家德瑞克基德納(Derek Kidner)將詩篇的信息詮釋為「(人類在工作時)身為創作者,所做的不過是透過工作去觸發神所創造的奧祕—『使受造物有新的生命』」。[2]最後則是史蒂文斯博士自己在約伯記、詩篇和自己在世界各地旅行的經歷中,明白神以大自然顯現祂奇妙、人所無法測透的作為;在福音書中則在耶穌所行的神蹟奇事中看見神。但除了奇妙的大自然和神蹟奇事之外,史蒂文斯博士認為,我們在以下的幾個職場的經歷中,都能看見神:
活出「聖禮的合一」的生活方式:禱告即工作、工作即禱告
然而,對於職場的基督徒而言,我們每天忙碌於工作,到底要如何從當中辨認出神呢?
在中世紀時,天主教會中即有人開始提倡所謂的「混和型態的生活」(mixed life):意即結合沉思默想(瑪莉亞)與積極行動(馬大)的生活形式。大格里高里教宗(Pope Gregory the Great)更是提出一種激進的「聖禮的合一(Sacramental Unity)」的生活模式。[3]他認為世上所有職業(不分聖俗)、職業中的所有要素(滿足我們生活所需的物質、與同事的關係、每天工作規律中的單調與勞苦),都能成為我們經歷神、認識神的媒介。
禱告即工作,工作即禱告
史蒂文斯博士進一步透過本篤會的格言「禱告與工作(Ora et lobora)」闡述我們如何經歷這種合一的生活。他提出「禱告即工作(Ora est labora),工作即禱告(labora est ora)」,意即「禱告」不只是單指禱告的行為本身,更是一種凡事倚靠神的生命態度。當我們以這種態度在職場中工作時,我們的工作即是獻給神的禱告。像約伯這般,不是議論神,而是與神對話的生命,正是活出使徒保羅所謂「不住的禱告」。
在今生確實就能部分地「經歷屬天的福樂」
尼撒的貴格利(Gregory of Nyssa)認為,當我們擁有屬天的眼光,就能使用日常生活中的每個元素看見神、認識神,並且得以在今生就經歷到部分屬天的福樂。[4]哥林多前書十三章則提到,我們目前能看到的確實不夠清楚,但也能透過「不住的禱告」辨認出神行動的軌跡。最後史蒂文斯博士透過《倡議者》期刊中的文章作結:「當我們擁有屬天的眼光,體會到這個眼光乃是來自一份欣賞、並擁抱日常每個細節中的愛,就能讓這份愛來救贖平凡勞苦的日常生活、與我們的全人,也因此能夠在工作的行動中、與同事的關係裡、掙扎與痛苦中、以及領受創意以解決問題、服事鄰舍時,確實地看見神、經歷神![5]」
李適清博士回應:在日常勞苦中敏銳神的同在
史蒂文斯博士分享後,中國神學研究院主恩澤森教席副教授(神學科)教務長李適清博士用兩個例子來描述「如何在日常工作的掙扎、痛苦甚至不公義中,看見神、經歷神?」她講述一名清潔員工如何在經理的冷落與忽略中,堅持每天向他打招呼,以「這是我為主所做的工」的信念來見證上帝。第二個故事則是關於一位受雇於篤信佛教的老闆之下的姊妹。她成功在佛教環境中經營穩定的禱告小組,並每年在辦公室舉辦報佳音活動。然而在「成功」背後,她日常所面對的是與老闆截然不同的價值衝突和工作勞苦。李博士認為在真實的工作歷程中,痛苦與恩典往往是並存交織的。她提醒教會需要幫助弟兄姊妹發掘工作中的恩典軌跡,不應只看見恩典的部分,而忽略陪伴、理解痛苦困惑的部分,應裝備會眾學習聆聽、分辨個人故事中神的同在,鼓勵彼此度過黑暗和掙扎。
陳敏斯教授分享:靈性操練培養── 在生活中連結上帝
針對史蒂文斯博士分享「在職場中『可以』看見神」,香港伯特利神學院柏祺城市轉化中心總監陳敏斯教授(Professor Natalie Chan)則回應「『如何』幫助弟兄姊妹在職場中看見神」。在此她特別舉出自己近年來向天主教所學習並實際操練的「聖伊納爵神操」。聖伊納爵神操為一種在神的同在中自我反省、覺察的屬靈操練,其重點在於不僅要反思日常經驗的表象,更是要使用這些經驗作為素材,以深入自我內心,察覺內在的心靈動向。透過反思的過程,讓神改變我們的內在,並培養一種在日常生活中辨認出神的心意的眼光。她建議職場基督徒每天至少撥出十五分鐘進行簡單自我反省。有意識地讓神帶領我們回顧過去一天的經歷,並為未來一天祈求神的同在。
陳保羅弟兄回應:必須重新了解應用及實踐神學的重要性
活傳國際 Go Live Serve (GLS) 同工陳保羅弟兄認為若基礎科學沒有被轉化為可被應用的知識,它們就與我們的生活失去連結,成為無用的知識。長期參與在華人教會中的他,感到過去教會不太懂如何幫助職場中的基督徒,去面對工作中的難題以及了解工作的意義,但隨著基督徒諮商中心等應用性的專業開始出現,華人基督徒的信仰與生活才變得更整全。這次分享讓他更確定應用類型的神學的重要性,並此引向全時間敬拜神的生活模式。他期待神學院能能更多關注應用神學。
拿督黃傳發回應:屬靈生活即日常生活
UCSI集團創辦人拿督黃傳發拿督黃傳發認為基督徒的行為如同雙刃劍,我們必須有意識自己在職場活出怎樣的生命以彰顯神的榮耀。然而有時太過渴望展現出好的一面以做見證,卻因此忘記去依靠神的力量。但職場神學提醒我們,神在我們的職場與我們同在。因此我們與神的關係,與我們每天的日常生活、職場生活是彼此契合的!
廖泉添弟兄回應:「如何」在破碎世界中實踐職場神學
新加坡職場基督徒網絡 (Marketplace Christian Network – MCN) 創辦人廖泉添弟兄從「在破碎的世界中跟隨神」的角度來思考今天的主題。他注意到多數的華人教會尚未充分了解到今日人性與世界的破碎。同時這個時代存在著許多世代之間、性別之間的不公義,以及人類對環境的破壞等等的破碎。而這些破碎與罪有關,因此也就和福音有關。過去基督徒對神的救贖理解得太狹隘,把福音的目標限縮在拯救個人的生命,可是福音其實也要來拯救這世界各種形式的破碎。這些破碎是這世代所有人正面對的重大議題。因此不能只「談論」職場神學,而需要具體的知道「如何」在破碎世界中實踐職場神學!他認為過去似乎極少看到職場神學成功地在教會中實踐。
回應廖弟兄的發言,香港鴻福堂集團行政總裁兼執行董事司徒永富博士引用約伯記的經文,描繪約伯不斷與神對話的生命,提醒我們如果和神沒有連結,就無法在日常生活中辨認出神。當我們與神對話,與神相遇,認識自己後,就會謙卑自己!他總勉勵自己:要認真面對上帝把我們放置的位置,即便能力不足,但能倚靠祂的恩典。
史蒂文斯博士的總結回應
史蒂文斯博士很認同每個關注「如何實踐」的問題。而透過靈性操練或任何方式,都能幫助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看見神!對於廖弟兄的發言,他也有很深的共鳴,「人們往往是在貧窮、破碎中看見神。」但首先,我們要先辨認出自己的貧窮,才能看見神在這一切當中與我們同在。史蒂文斯博士認為圓桌會議的討論其實就是一種由下而上參與神學的方式,但也應重視從上而下的神學。
最後,他以約拿書的奇妙故事作總結。約拿蒙受呼召去愛自己的敵人。在逃離呼召的旅程中被神使用見證福音。最後,約拿還是被神帶回了尼尼微,心不甘情不願的傳悔改的信息,而他們居然真的悔改了!這個故事讓我們滿心感恩,我們所擁有的神,是一位如此有大能、奇妙、美善的神!
[1] Jacques Ellul, Reason for Being: A Meditation on Ecclesiastes, trans. Joyce Main Hanks (Grand Rapids: Eerdmans, nd), 226.
[2] Derek Kidner, The Message of Ecclesiastes: A Time to Mourn, and a Time to Dance (Downers Grove: InterVarsity Press, 1976), 15.
[3] Chris R. Armstrong, “The Problem of Meaning and Related Problems: Four Voices in a Pastoral Theology of Work,” in Loftin and Dimsdale, Work, 206.
[4] 可參考 “Gregory of Nyssa: Becoming Human in the Face of God,” in James M. Houston and Jens Zimmerman, eds., Sources of the Christian Self; A Cultural History of Christian Identity (Grand Rapids: Eerdmans, 2018), 146-167 (146).
[5] Bill Droel, Initiatives, February 2022
地點:ZOOM
日期:2022年2月17日
人數:~60
「職場使命門徒運動」正式起動
葛理翰牧師曾說:「我相信神的下一項偉大行動將通過職場的信徒來實現」。本著「宣教和作主門徒本是一體兩面、使命和職場不可分」的理念,世界華福中心(下稱「華福」)深信各行各業的基督徒都肩負著「普世宣教」的責任與使命。2022年始,華福正式發起「職場使命門徒運動」(Missional Discipleship @Workplace;簡稱MDW),將於未來一年舉辦定期的圓桌會議、工作坊及年度大會。以紮根神學反思、鼓勵裝備教會、聯合職場實戰者其同推動宣教為目標。
六國成員委身MDW圓桌會議
本著「連結、促進、共創」的策略性定位,華福向十三位長期致力推動職場宣教的教牧、機構領袖、神學家、宣教動員者發出邀請,組成了MDW圓桌會議。成員分別來自美國、加拿大、香港、台灣、新加坡、馬來西亞六地,承諾委身同行一年。首次MDW圓桌會議已於本年二月十七日於線上舉行,團隊特意邀請維真神學院職場神學退休榮譽教授、Institute for Marketplace Transformation (IMT) 研究所主席及創辦人史蒂文斯博士(Dr. R. Paul Stevens)作為嘉賓,分享職場神學概論(On Becoming a Marketplace Theologian)。
史蒂文斯博士暢談職場神學概論
史蒂文斯博士在分享中先講論職場神學的四大好處。他認為職場神學是工作和信仰的整合,有益於身、心、靈。其次,職場神學全面透析了微不足道的人類如何融入神宏偉的計劃,回答「為何工作」、「為誰工作」、「如何更好地工作」和「工作的終極目的」等重要問題,提供了符合上帝心意的整全「工作觀」。第三,他透過職場神學解釋了職場上的阻力和艱辛的來源並應對之策。第四,未信之人也得以藉此嚐到天國的滋味。
他隨之解讀「職場神學」的定義和其中實踐之關鍵。「職場神學是研究如何永恆受祝福地工作的一門科學」(Marketplace theology is the science of working blessedly forever)。史蒂文斯博士認為職場神學也就是研究神和祂對職人、職事、職場的心意,並賦予意義(工作的意義)。他進而帶出「自上而下」的角度來研究職場神學的重要角度,還有實踐職場神學的研究關鍵。史蒂文斯博士以四十年的研究和實踐經驗證實,實踐的過程必須包括「頭腦」、「心靈」和「雙手」的共同參與。「頭腦和智慧」即思維過程;「心靈和靈魂」包括在禱告中經歷和探索職場神學的屬靈層面;「雙手和力量」即應用。對於職場神學的研究,他認為亞洲人十分注重實用性。
史蒂文斯博士也提到「西方神學的分化及職場神學的整合」。他指從起初及中世紀啟蒙運動之前,神學的拉丁字是 「habitus」(一種靈魂的傾向)——是整全的。職場神學包括了宣教使命(Mission)、屬靈生命(Mysticism)、系統神學和聖經神學所研究的「意義」(Meaning)以及道德品行(Morality)。他認為職場的呼召是全方位的,職業本身就是呼召。因此職場神學的整合需要有各個層面,包括宣教使命層面——「雙手」,意義的層面——「頭腦」,以及屬靈和倫理道德的層面——「心靈」。
最後,他以約伯作為「自下而上」的神學家模範來講論「與工作的神同作同息」的重點。約伯透過禱告研究生活現實。當中的關鍵是「無償的、無所求的」信心(gratuitous faith)——約伯尋求神並不是因為能從神得到什麼(伯1:9,14:15)。其次,約伯的朋友只是對約伯談論神,而約伯是直接與神對話,以禱告探究痛苦。這反映出傳統「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的神學家區別。
「職場神學」的翻譯與其適切性
分享過後,圓桌會議成員積極投入反思與交流。前臺灣奧美整合行銷傳播集團董事長白崇亮博士提問到西方使用「marketplace theology」的源由與其適切性。史蒂文斯博士認為「市場」只呈現職場神學的單一面向,中文若是沒有相對應的詞彙,倒不如棄之稱為「workplace theology」。Called To Work「職場使命」創辦人及總裁孔雷漢卿長老也認為,憑她多年的經驗與思量,「workplace」的概念指涉更全面。
「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的神學互補
孔長老也提出在實踐職場神學的三層面(頭、心、手)以外,建議添加「雙腳」的層面,因應用是週而復始方有成效。司徒永福博士則強調「心」是職場缺失的部分。職場需強調救贖神學,回到與神連結的關係。這也是今天商學院裡最缺乏的部份。
中國神學研究院李適清博士擔憂信徒實踐「自下而上」的神學時或消減神性。白崇亮博士認為「上」和「下」兩者必須並行,前者是抽象的、概念性的,後者是經驗的累積的。要完成一個完整的學習週期,就需要連接兩者,即所謂的「整合」。
建道神學院郭鴻標牧師認為在屬靈資源和自身經歷之間建立關聯是神學家和牧師的責任。但現實中,很多神學家對於神學或真理的理解是非常靜態的,且缺乏探索新事物的開放性。他們通常認為「經驗」是過於主觀的,缺失了客觀現實。他認為「認識神」與「認識自己」緊密相關,那麼「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神學就絕不能剝離。因為人和神的連接是在關係裡,認識神就是認識真理,才能理解自己的經驗,即談到「心靈」。
如何縮小職場神學推動者與第一線教牧的差距?
世界華福中心總幹事董家驊牧師認為談到職場神學的時候,教牧與強調職場神學的人有明顯的隔閡。在推動職場神學事工的過程中,如何縮小職場神學的推動者和第一線教牧領袖之間的這種差距猶為關鍵。史蒂文斯博士提出四點改善現狀的建議。首先,他認為每位準牧者均需修讀關於職場神學的課程,並配合行動實踐。其次,牧者應每週拿出半天時間到會眾所在的職場,了解他們在職場面對的困難,支持與禱告。第三、教會需要更多雙職事奉的人員。第四,建議教會定期提供職場神學相關的講道。
最後,梁旭輝傳道邀請史蒂文斯博士列舉幾點念「職場神學」的人反而應該「忘掉」(Unlearn)的,以至於前車之鑑可以成為後事之師。史蒂文斯博士認為在審視職場神學的觀念與實踐時,最關鍵的是要先抓住職場神學定義的理解。第二點是明白宣教和職場之間的關聯。第三點,清楚工作本身就是對神的敬拜。第四點是看見職場是「如何」作為靈命塑造和認識神的場域而存在的。最後一點,理解和認識「神的國度」和職場之間的關係這一點,尤其重要!
地點:ZOOM
日期:2022年8月18日
人數:~600
【會前非正式調查:18-40歲職場基督徒躺平狀況、內心話語對使命的想法】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017vUPcglY
【上帝我不想努力了!精彩直播回顧】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kVJGq5t_uA
聊聊青年的工作、靈性與使命」已於8月18日晚間8:00-9:30於Youtube直播舉行,邀請到毛叔《教會青年思考健身房》Podcast主持人以及神學少女《不在教會的日子》Podcast主持人擔任主持,司徒永富博士為回應人。兩位主持人分享個人經歷,討論年輕人在職場中遇到的困境與現況,並從宏觀的社會結構與微觀的個人心理層面來回應年輕人躺平的心情,當晚直播時尖峰有602人共同觀看,影片發布後累積觀看人次有3360人。
地點:ZOOM
日期:2022年11月3日
人數:~217
聚會錄影回放:
華語版:https://youtu.be/Kpn8yG-KUSw
粵語版:https://youtu.be/zgKOk8k6jGE
主持人:黃志靖
嘉 賓:楊錫儒、陳傳華
回應人:董家驊
由世界華福中心發起的「主啊!我們所傳的有誰信呢?──離散時代下,以福音為中心的門徒培育」聚會,已於2022年11月3日舉辦完成。本次會議榮幸邀請到台灣的楊錫儒牧師(高雄福氣教會主任牧師)、香港的陳傳華牧師(播道會雅斤堂主任牧師),與我們分享如何在離散時代進行門徒培育。
我們所傳的有誰信呢?
傳福音策略的反思
楊錫儒牧師分享到,許多教會發現傳福音很難看到果效、教會成長很緩慢,若從行銷的角度來看,福音是這麼好的產品,銷不出去的原因可能就是行銷方法有問題!因此首先我們需要進行策略上的反思。傳福音是一個「對話」,我們不能只考慮說的內容,也要考慮聽者的狀態。傳福音的策略,就是一門如何與慕道者有效對話的學問。要研究策略,首先要瞭解傳福音的對象「人」。如今這是一個離散流動的時代,人在不同的地區、不同的世代,發展出不同的特性。教會有沒有針對每種不同的人深入地做分析?例如移民其實都有接觸福音的黃金期,想傳福音給移民時,教會有沒有把握這個黃金期?此外,教會也需要反思傳的「內容」─我們是否太過追求知識,卻沒有追求有效的福音對話?另一個現象,就是教會沒有一個整合起來的佈道平台。過往我們依賴個人佈道,然而這種方式難以傳承、容易放棄。若教會鼓勵會眾透過小組佈道,有固定時間與週期,許多人一起推動,甚至使用統一的教材,這樣才容易傳承與延續佈道行動,並且果效可以量化與分析。
門徒訓練就是在面對人性
最後楊牧師談到,推動門徒訓練的困難之處,其實就是要面對人性裡的罪性。教會今日訓練出來的門徒,是不是願意為福音付代價的門徒?一個願意付代價的門徒,自然就能傳福音。而門徒訓練最終就是「生命改變」的經驗傳承,具體來說是從理性主義到信心之路、利己主義到利他主義、屬地邏輯到屬天邏輯。期待有更多的教會,藉由理解人性、對付罪性,帶出更多真實的門徒。
回到基本步
離散時代成為轉機
陳傳華牧師首先聚焦探討「離散時代」之下的特殊教會處境。今日世界面對疫情、國與國的關係、經濟的問題……等等,彷彿世界已經失去了一個常態。在此之前過往安穩的日子中,根據數據,各地基督徒數量都在下降。在被認為「基督教國家」的美國,自稱信主的人數急遽下跌,而即便是自認為是基督徒的人,許多人連基本的教義都無法持肯定的態度,例如不相信有復活。而以陳牧師自己所在的香港為例,許多人沒有在教會中成長。這顯示出今日基督徒的質與量都令人擔憂。因而,離散的時代會不會不是危機,反而成為一個機遇、一個契機,讓教會回歸大使命?
初代教會福音大爆發的三個關鍵
聖經中離散的處境並不少見。無論舊約或新約,都有許多屬神的百姓在各地四散,但卻正是在這樣的時刻促使了福音的大爆發。陳牧師舉出已退休的中國神學研究院的前副院長張略教授的一篇文章,分析到第一世紀到第三世紀福音大爆發的原因:第一是使徒性(Apostolicity),教會中的門徒面對福音是否都有感受到「不得不傳」的迫切?第二個是大公性(Catholicity),建立超越民族、性別、社會階層的一個新群體,凸顯出和世界的不同。第三則是與世界不同的道德(Ethicality),在當時的社會當中,基督徒獨特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
今日教會門訓的成長方向
綜合以上三點,我們可以反思:今日的教會是否能夠不只是牧師傳道人在做神的工,而是人人都參與在傳福音的行動中?門徒們有無積極參與文化接觸、去到人群之中、關心社區,讓非基督徒具體的「體驗」到 神的同在?若教會有這樣的門徒,只要兩三個人一起行動就能產生福音的爆炸性。第二,教會不只是要追求人數成長,更要追求真實的、與世人不同的門徒生命,而這要求門徒們要捨己、付出代價去經歷生命的改變。陳牧師舉出印度聖雄甘地與美國聯邦儲備局的領袖Arthur F. Burns的例子,他們尊敬聖經的內容,但最終都沒有成為基督徒,因為他們發現到基督徒並沒有活出基督的樣式。第三點陳牧師鼓勵教會要跨越堂會觀,以普世教會觀看待門徒訓練。不再追求以堂會增長為目標,而是在每個地方都能使人做門徒。
福音的大能,使命的門徒
董家驊牧師回應,福音是關乎神創造的大能,是關乎神同在、帶來轉化的大能,是上帝國度的大能。每一個門徒都是帶著使命的門徒,我們不能再期待只有1%的人回應傳福音的使命,願所有人都一起來回應把福音傳到地極的使命。
地點:ZOOM
日期:2022年9月29日
人數:~342
會議錄影回放:https://youtu.be/q6MEJw9CP6s
【主持人】
董家驊
【講員】
劉幸枝
後疫時代的昨日世界—以摩拉維亞宣教為例
馮浩鎏
國際視野下的後疫宣教趨勢
王欽慈
普世華人教會後疫情的宣教挑戰與模式探討
一場疫情,為這時代帶來猛烈的劇變。生活形態之改變、商業轉型,教會生態與也不得不緊隨而變。 回溯教會歷史,深刻的疫情曾經為宣教運動留下過怎樣的痕跡與轉捩點?以古鑑今,同樣在疫情時代下的莫拉維亞宣教運動,對於今天後疫宣教有何話要說? 而從國際視野之下,宣教運動的前景是否浮現了不一樣的脈動?不同地區華人教會所面對的挑戰是何樣的?不管是華人還是西方教會與機構,各地都紛紛討論新的宣教策略,兩年多的疫情過後,新的模式是否已漸露眉目了?而鮮被了解的拉美教會和非洲的教會又有何對策?福音大能總是在人類軟弱中被顯明。在這場空前的疫情後,我們該如何迅速與上帝宣教的計劃對齊?三位嘉賓將站在不同的時間軸,帶領我們探討「後疫情宣教」這命題!
地點:ZOOM
日期:2021年11月4日
人數:~298
【 座 談 會 嘉 賓 】
蔡玉玲、許慧怡、鄭家輝、松慕強
主辦:世界華福中心
調研:維真事工
調研報告初步發表:
https://youtu.be/dFZnbxGmrwA
精彩內容重溫:
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oCCl_k_d21S1UQwV_PS1AfdfYw6Q4a8A
世界華福中心在十一月舉辦了【網路時代下的青年牧養迷思── 牧師非得當網紅?!】調研報告反思與專題座談會,邀請了來自香港、馬來西亞、美國、臺灣四地的牧者/領袖分享對談。探討重點包括:
地點:ZOOM
日期:2021年9月15 – 16日
人數:~500
主題座談一:在疫/逆境中履行BAM的行動、把握機遇,靠主得勝
嘉賓:
南岳君、陳國雄、馬秀娟
主題座談二:活出BAM的昨日、今日與未來,持續在基督裏得勝!
嘉賓:
司徒永富、白崇亮、陳敏斯
國際商界使命門徒培訓大會(下稱:IEMDTC)是由世界華福中心於2018年發起的國際性會議。目的為了促進世界各地華人商界基督徒領袖的連結,一同以營商差傳(Business as Mission)來實踐基督的大使命。目前已舉辦2019及2020年兩屆以及透過同學會定期進行交流。
2021年的IEMDTC於九月十五及十六日晚上於網路舉行,以「得勝、再得勝」為主題,再一次招聚全球基督商人領袖興起同行!兩日共500餘人於線上相聚。這一年的兩大目標為:持續得勝、使命營商`。盼望透過生命經歷的分享交流,學習在逆境中把握契機,活出更高呼召,在基督裡持續得勝,並帶領商界信徒領袖以更廣闊的視野了解營商宣教(BAM)的運動歷程,預備自己參與其中,以成全基督的大使命。
九月十五日,前世界展望會會長、現臺灣CBMC總幹事南岳君,分享疫情常會令人感到恐慌,但經文說得很清楚,「我們不屬這個世界!」基督徒的生命中,若有神的話語,就可擁有不一樣的力量。 他展示CBMC發放給會友小卡,可寫上自己面對挑戰、走過低谷、戰勝焦慮、帶出盼望的經文,並鼓勵隨身攜帶,不僅自己獲得幫助,在別人遇到困難時,也為他人帶來亮光。
香港教會關懷貧窮網絡總幹事馬秀娟博士分享,他們連結社福機構及商界,為弱勢族群帶來幫助,讓基督徒不僅專注自己的事業,也學習耶穌的榜樣,扶助貧窮人。
香港信義宗神學院榮休教授陳國權牧師分享,人的盡頭,就是上帝工作的開端;危機可以是我們的咒詛,更可以成為我們的祝福,就像雅各書1:2-3、12節,經過試驗後,我們可以生出忍耐,得到生命的冠冕。因此唯有回歸上帝,安住在基督裡,才是基督徒領受「得勝之道」的關鍵,耶穌曾說過,「離了我,你就不能做什麼。」(約翰福音15:5)陳牧師說,「當我們遇到風暴,只要我們在主內堅持航行,就可以看見燈塔;這不代表風暴消失,而是我們可以不再懼怕!」
九月十六日,大會第二場主題為「營商宣教、疫外祝福」。大會邀請了司徒永富博士 (香港鴻福堂集團行政總裁兼執行董事)、白崇亮博士 (前臺灣奧美整合行銷傳播集團董事長) ,以及陳敏斯教授 (香港伯特利神學院柏祺城市轉化中心總監),透過分享他們經歷基督裡再得勝的見證帶出對營商宣教的盼望。
對於營商宣教,白博士認為我們總希望把「營商」、「宣教」融合並企圖一同去完成,但素來卻只有很少成功例子。因為營商宣教必須要獲利來支撐宣教方面的工作,對一位有心志宣教的宣教士來說,他卻難成好的商人。所以他提到,在現時階段營商與宣教仍需互相跨越自己本有的思維與工作模式,並且互相靠近,各同探討合作的方法。「Business as Mission」隱含着的意思,是借着營商去宣教,亦即宣教是目的,營商是手段。就此,他以引述加拿大維真學院職場神學及領導學榮休教授 Paul Stevens的論述補充,不只是「Business as Mission」,其實也是「Business is Mission」,按着神的心意去做好營商的角色,把基督的生命活出來,就是宣教。
對於營商宣教的定義,陳敏斯教授先引述Paul Stevens的一個問題:「到底職場是工場還是使命?」她試着拆解「Business as Mission」中的「Mission」,既可指「宣教」,亦可解作「使命」。很多時候的確需要靠着一個商務的身份去進入宣教工場,但卻不一定等同使命。而當常提到要將福音帶到穆斯林或其他不毛之地時,陳教授卻坦言,其實最少談及福音的地方,就是那些跨國企業,甚至歐洲的一些學校、公司等主流場所,都無法暢所欲言地傳福音或禱告。她引用Paul Stevens強調的「我們的職場既是工場,也是使命」。當我們把職場看成工場的話,就在建立信仰群體,但若把職場看成使命的話,就是在建立人類的社群,所以,營商、宣教,兩者同樣重要。她也稍以香港的經驗作分享,指出香港的啟發課程在過去幾年的成效都不錯,但即使帶領了不少人信主,卻很難帶他們回教會。所以她認為,在職場建立教會非常重要,由共同維繫的小組到宣教小組的做法,而近年在香港冒起很多的微教會、小教會等,在這方面都很靈活,他們不需要帶領人回教會,他們就在那裡建立教會。
司徒永富博士提到,第一次比較正式的營商宣教討論,是在2004年的洛桑福音運動上,而營商宣教基本上包含四個行為:第一,商業本身就是商業,每面都需要管理,並作可持續和有盈利的商業行動,是一個見證。第二,在營的過程中,帶出天國的目的及影響,亦為持份者帶來好的影響。第三,帶來社會的轉化以及正面的意義,就如以環境、社會及治理因素納入投資決策的ESG (Environmental, social and governance)。第四,就是把福音帶給中間接觸的群體。
司徒博士接着以自己的企業在2014年的經歷作補充,當時國內工場要搬遷,有200幾位來自國內不同地的員工都要回鄉。在那年的聖誕節,適逄節日,他就嘗試向他們帶來耶穌降臨的好消息,並傳講基督的福音,最後他們亦有決志及後才回鄉。司徒博士亦提到,十年前一位宣教士希望將他公司的產品帶到穆斯林,並作為分銷商,但多年後來卻發現對方只以營商作掩飾,工作並没有做起來。這個經歷使司徒博士深深感受到營商宣教,跟宣教營商是兩個概念。若是一個傳道人老闆,將營商作為手段或工具,仍需要有好的產品與服務,才能為員工帶來見證。
聖經亮光回應
臺灣播種國際事工執行長莊信德牧師在九月十五日的分享中,從「摩西」的生命提醒我們「上帝,才是我們夢想的主權!」並且真正幫助摩西「得勝」的關鍵,是出埃及記3:12,上帝的應許,「我必與你同在!…你們必在這山上侍奉我」。後面更點出,得勝的定義是要「事奉神」,從自我中心,轉向「上帝中心」的宣教使命。
九月十六日,莊牧師以雅各為例,當遇到饑荒而看見埃及有糧食,就如在商界中,未必有人能夠活出一條成功的路,但還是要試着行。當面對第二波更大的饑荒時,亦必須把便雅憫帶到埃及,在商業角度看,就是要砍掉重練一樣。當CEO面對董事們不想放棄某些企業精神仍要提出建議時,就像雅各繼約瑟後不能再放棄便雅憫一樣,他要抱着不會有好結果的心理準備作抉擇。面對疫情,新常態也在挑戰我們過去在宣教牧養上的一些決定。莊牧師指出,不論在職場活出見證,還是營商宣教,都會受「必須擁有」的這個封閉性的思維限制,這牽涉到商業世界關乎成功的定義。但今天分享的三位講員,以他們的生命故事來看,成功的概念其實套不進去,亦不需套用進去的。
莊牧師鼓勵我們,不用否定自己,好像年輕雅各那樣覺得要偽裝才能成功得到祝福,而是要認識在上帝眼中的自己。雅各能為法老祝福,不是他自己做得到,因為這不再是雅各的故事,而是帶有上帝福音的故事。我們在耶穌基督裡已經成功,即使臨終前公司是破產的,還是獲利的,都已經是一個成功的劇本,亦是上帝讓我們有份於耶穌基督裡得勝的劇本,順境或逆境,都能成為周遭的祝福。
地點:ZOOM
日期:2021年7月27日
人數:~52
世界華福中心 (CCCOWE) 在本年七月二十七日晚上順利舉辦了2021年「國際商界使命門徒培訓大會 (IEMDTC) 同學會」線上聚會2.0。聚會以「心靈黑夜、黎明初曉」為題,邀請了來自馬來西亞及台灣的兩位嘉賓與我們分享。他們分別是Feruni Ceramiche Sdn Bhd 創辦人兼首席執行官拿督魏志超,以及永光化學公司總經理陳偉望博士,分享如何在疫情中體會心意更新而變化,並迎來「黎明初曉」的盼望。是次聚會共有十個地區、來自不同業界的參與者參加。
拿督魏志超
拿督魏志超指馬來西亞目前仍在封城中,每天有約17000人感染,百分之80到90的企業依然不能營運,疫情相當嚴峻,但他深信疫苗開打以後將帶來很大緩和。他回憶去年三月份政府宣佈封城,漫長的等待與各方面的停擺對企業造成沉重打擊。財務總監更預測疫情將為企業帶來8位數字的負現金流。他坦言在封城初段,他因過於擔憂和懼怕而無法入眠。幸得屬靈長輩的陪伴,讓他再次把焦點轉回上帝。當他學習放下自己,求問上帝,上帝便讓他想起「倉庫」,並把清晰的策略告訴他。他用半年時間重新管理公司的倉庫與貨品,結果反而奇蹟性帶來8位數字收入。「是疫情讓我真正學會如何交託上帝」他感慨道。上帝提醒他必須成為更好的管家,在苦難中要喜樂、並且建立更好的品格。
在分享中,他虛心承認過去只依靠自己的能力。但當面對疫情時,他才意識自己的無能為力,於是一步步學習回到上帝面前,帶領企業跨越危機。他也分享與上帝關係的改變,甚至讓他跟太太、孩子、員工的關係有正面的改善。他重新調整企業的目的與定位,認為企業除了賺錢,必須要成為祝福人的平台,包括他的員工、供應商、商業伙伴等。疫情讓拿督魏志超重新正視與上帝的關係,讓他體會非只在危難前才求告,應當一切以相信為基礎,倚靠並等待上帝,終會看見黎明的曙光。
陳偉望博士
對於永光化學公司總經理陳偉望博士來說,疫情與2008年金融海嘯同樣帶來鋪天蓋地的衝擊。他分享新冠肺炎使全球貿易大癱瘓,由於永光化學公司在台灣的本土業務只佔兩成,國際貿易癱瘓對他們以至很多臺灣企業來說,實在是百上加斤。在去年三月前,中國內地廠商的供應因肺炎大受影響,相反台灣疫情還未爆發,公司的訂單變相增加許多,然而三月後則反轉過來,歐美地區疫情嚴重加上運輸開始受制,供應和銷售也受到很大影響。季與季之間升跌的幅度之大,陳博士指每天的狀況都難熬,直到去年底最後一個月才差不多回到前一年的水平。除了業務,陳博士在家庭方面也同樣面對打擊。一位在美國退休後一直生活美滿的表姐夫,他的家人陸續地感染新冠肺炎,其中很會背聖經的老祖母,感染兩天後就回到天家了,其後表姐夫自己也都感染了。為減低傳染機會,家中每個人都選擇躲在自己房間,但也因此有家人在房間中去世無人得知。
雖然兩面受敵,但陳博士表示在過程中心裡仍是安穩。當他試着回想金融海嘯那段時間,並拿着當年的財務狀況比較,他看到這次在應變能力上的改善,心便感恩。當學習到用上帝的角度去看事情,陳博士認為這些挑戰反變成了成長經歷,屬靈的「心肌」因此變得愈來愈強壯。
最後陳偉望博士分享到《疫後大未來》一書為他帶來了啟發,想到或許疫情並非惡者破壞世界的動作,反為聖靈加速福音大使命的進程。實體聚會雖被網絡新常態所取締,但網上聚會的參與人數之多卻令人鼓舞。而去年第四季,美國的一位老牧師在疫情最嚴峻的時期來到台灣,帶起了RPG (Revival Prayer Group) 復興禱告小組,不但吸引到不少信徒支持,更帶動到很多未信者加入其中。在新常態之下,陳博士看到本被疫情打亂的節奏反倒興起了很多新方向,感受到神就是要我們學習放下舊我,用心體會祂在福音事工上奇妙的帶領,以跟上神的腳步。
聚會的最後,大會有幸邀請到中國神學研究院助理教授潘怡蓉博士帶領屬靈導引的時段,名為「默然內醒、與主相遇」,幫助參與者在聆聽分享後,在基督裡沉澱吸收,經歷安息。此也為IEMDTC聚會裡向來重要的一環,強調在主裡安息、重尋力量。
地點:ZOOM
日期:2021年5月27日
人數:~50
新型變種病毒讓多個國家及地區瀕臨崩潰邊緣,一波又一波的疫情更令緩慢復甦的經濟再受重創。然而,世界卻未因為病毒危機而停擺,不少經濟活動甚至蓬勃發展,做成
社會財富分配不公的現象加劇惡化。
在充滿烏雲未知的今日,我們該如何預備健康的身心靈與內在狀態來面對「今日之後」?我們又該何去何從呢,以回應上主對我們當下的托付?
地點:世界華福中心Facebook直播
日期:2021年3月9日
內容回看:
https://fb.watch/vxo06N0WFX
主持人:陳世欽
嘉賓:萬力豪、蔡玉玲、司徒永富、沈立德
2021年2月份,基督教界收到一個震驚且沉痛的消息── 知名護教學大師拉維.撒迦利亞(Ravi Zacharias)牧師遭控性失德證據確鑿。這個事件不僅讓受害者和其家人蒙受極大的傷害, 同時讓整個基督教界深感哀痛,也引起一片譁然和議論。基督教領袖的信仰和生活內涵的真實面再一次受到質疑。同時,在新媒體當道的時代,領袖仿佛紛紛被打造成知名「網紅」。講台上下、鏡頭前後,領袖該如何操練在上帝與人前持守一致真我?
世界華福中心於3月9日舉行的網路直播論壇《前車可鑑:探討領袖的「雙面」生活》中,邀請了台灣The Hope教會主任牧師萬力豪牧師、美國正道福音神學院舊約研究副教授蔡玉玲博士、香港鴻福堂集團行政總裁兼執行董事司徒永富博士,以及新加坡神學院榮譽院長沈立德牧師。從生命故事、個人真實經驗和體會出發,一起探討領袖「雙面」生活的背後和持守真我的秘訣。
蔡玉玲博士表示,基督徒會有「雙面」生活,通常代表想要隱藏、羞恥的另一面,以致生活開始變調,甚至還會合理化另一面的需求,深陷不光彩的行為中,特別是牧者作為屬靈領袖,羞恥感可能會更強烈。
講者的分享中,提出「合理化自己的行為」、「罪行」、「成功的考驗」,以及「文化因素」是可能讓人深陷雙面生活掙扎的因素。聖經中強調,「不可給魔鬼留地步」(以弗所書4:27),只要跟惡者有關聯都不要留餘地,這給雙面生活重要的提醒,嘉賓在分享中提出幾個實際行動可以幫助我們勝過:
1.充滿愛的環境
萬力豪牧師表示,要創造出一個充滿愛與恩典的環境,讓弟兄姊妹明白自己被愛,不會被抨擊、評斷,都可以敞開心胸分享,同時,他也鼓勵我們可以讓一個信任的基督徒,成為問責夥伴。他也鼓勵弟兄姊妹,「我寧可看到你進步,也不要假裝自己是完美的人,如果你跟我們分享遇到的狀況,我不會論斷你。」
「在我自己的經驗裡,要真實面對罪,一定要讓信任自己的人參與在裡面 ,因為在我裡面有一個非常會推銷謊言的自我,甚至自己都不會發現,但當我跟我信任的人分享時,他們就會指正錯誤的想法。」萬力豪牧師說。
2.真實經歷神的愛
司徒永富博士也分享自己的生命見證。他曾經投資失敗時,因不希望家人擔心,故一切行事完全隱瞞,原以為雙面生活偽裝良好,後來才發現妻子已知情,透過妻子完全接納,仍願意用愛跟隨,讓他深刻體會到神無條件的愛。因這樣的經歷,司徒永富博士發現有一種領導方式每一個人都可以做,就是「真誠管理」,有時開會遇到難題,他都會向員工坦承,「我也沒有答案,跟你們一樣困擾,我們一起來解決。」
3. 活在神的面前
沈立德牧師分享詩篇139篇「我往哪裡去,躲避你的靈」,說道我們無法逃避神,看到經文一開始心中有一種威脅感,因為神公義、又不能逃離祂的面,之後才明白神不只是公義,也充滿愛,我們是在神的愛中被鑒察。
「神教導我活在祂的面前,不用活在人的面前,內心有自由,不用討好人,享受在愛裡的生活。」沈立德牧師說。
主持人陳世欽牧師提到,我們每一天都需要活在上帝的恩典與愛之中,每一天都是屬靈的爭戰, 特別是領袖時常會面對『雙面生活』的誘惑,求天父恩待、聖靈感動,讓我們勇敢面對,認罪悔改和好重新出發。
地點:ZOOM
日期:2020年9月10,17,24日
人數:~199
第一場回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TmEz_GhkoU
第二場回看:
https://youtu.be/K-BWNFePjIA
第三場回看:
https://youtu.be/GI0ytvcB3Fo
2020年「國際商界使命門徒培訓大會」線上會議共招聚了來自17個不同地區的基督徒使命商人,總共199人報名參與。會議共三場,以每週一場的線上形式舉行。吉隆坡、臺灣和中國內地更特別安排地區實體聚集,參加者一同觀看聚會。三場的主題分別是:《受苦和失敗中經歷神》、《同行者互助中遇見神》、《新常態衝擊中迎向神》。目的是希望重新凝聚去年的參加者並連結其同行者在逆境中同行,迎向上帝。
第一場:「受苦和失敗中經歷神」
第一場主題為「受苦和失敗中經歷神」。大會邀請了陳開文弟兄(馬來西亞世紀食品國際有限公司總裁兼執行董事)和羅國威弟兄(加拿大活水度假村主席及行政總裁)分享他們在苦難中倚靠上帝的生命見證。
陳開文弟兄分享疫情對業務帶來很大挑戰,貨源供應鏈及供貨受影響,飲食業受衝擊直接影響公司的經濟。然而他在過程中見證上帝的恩典,感恩顧客願意調整合作,公司開始網上商店的市場,他透過線上會議與員工關係更親密。陳弟兄表示其實比疫情更可怕是沒有主在心中,在整個衝擊下他一直感受到出人意外的平安,有更多時間陪伴家人,參與教會小組,及安靜在上帝當中,使他與身邊的人、與上帝的關係更密切。
羅國威弟兄坦言自己的酒店受到疫情猛烈衝擊,不得已需解雇數百名員工。然而聖靈感動他無條件補貼員工薪酬、在疫情中與教會、醫院、政府合作派送食物籃和醫療用品給員工和貧窮人,又逐一致電話關顧過去的客人,報勵眾人在黑暗中與神同行。
第二場:「同行者互助中遇見神」
第二場主題為「同行者互助中遇見神」。大會邀請到司徒永富博士(香港鴻福堂集團行政總裁兼執行董事)、陳偉望博士(臺灣永光化學公司總經理)和許慕義弟兄(臺灣博立思集團CEO)上線分享。
司徒永富博士強調「用心同行,不同心就不可以同行」,他真情分享公司在香港社會運動和疫情中受極大的影響。在困難中,他親自到前線關顧員工。自己的生意遭受嚴峻打擊,有幸身邊有摯愛的妻子和一群同行多時的商業伙伴沿路扶持。神也賜他智慧以「共享經濟」的模式托展新的商機,化險為夷。他更在分享中感動落淚。
陳偉望博士和許慕義弟兄透過參與臺灣CBMC的「一對一提摩太行動」已同行兩年。許弟兄分享兩人恆常相見、深度交流代禱,一同在經文中找到生活與職場的指引與方向。深度陪伴讓他在經歷公司危機和人事動蕩時給予很大支持。他如今也承傳這美好的操練,陪伴其他商業領袖。陳博士分享他與太太曾與一對初信的夫妻同行,他在期間被問到許多信仰疑難,因此反思到原來他從小習以為常的生活模式和價值觀很寶貴,最終能成為別人的榜樣。他也真情分享,另一個曾陪伴的對象後來遭遇婚姻挫折,他曾以為自己很失敗,後來他了解到我們並不需要為一個人的生命負全責,反而是把他帶到神面前,學習無條件地陪伴,不判定怎樣跟他相處。他的結語是,企業的成果不比陪伴見證一個人在屬靈中成長更為寶貴。
第三場:「新常態衝擊中迎向神」
第三場主題為「新常態衝擊中迎向神」。大會邀請了周郁凱弟兄(美國 Octalysis Group 創始人)和廖秀梅姊妹(新加坡All Gifted創辦人)分享。
廖秀梅姊妹分享自己如何在危機中創造一次又一次的成功,並透過其他兩個故事,指出危機就如同催化劑,帶來改變社會和世界的機會。她建議了「新常態裡蓬勃發展的四個方案」,包括了從單純的商業價值(Commercial Value)轉向PEC價值(包括公共價值、環境價值和商業價值);第二是利用在線、社交或全方位渠道策略;第三是聘用顧問、第四是申請企業或政府資金。在新常態中把握機會,創造逆轉的商機。她早年的經歷雖然坎坷,但憑著對上帝的信靠,跨越許多危機,成為更多商人的祝福。
周郁凱弟兄分享他從生意失敗到成功的心路歷程,帶領參加者反思何謂「祝福」。他很年輕時創業失敗回到父母家,卻意外地修補了家庭關係。他一整年每週工作100小時卻募不到錢,直到他以禁食禱告仰望上帝資金就不停流進。以為生意即將起飛,卻再次生意失敗賠上百萬。然而,在人生最低落時,上帝給他靈感構思了「八角分析法」,成為業界拓荒者,在生意和人際網絡上為他開啟了大門。他分享舊世界總是強調「我能掌握我的世界與成功」,然而因為疫情的出現,新世界仿佛是「我沒辦法掌握我的世界,沒辦法靠自己」。然而,他的經歷讓他體會,慘痛過程往往是祝福的假面具。在這充滿危機的新世界,他寄語大家「現在真的要靠主了,這才是最大的祝福」。
聖經亮光回應
在聖經亮光回應的環節,來自臺灣的莊信德牧師(播種國際事工執行長)和董家驊牧師(臺灣石牌信友堂牧師)分別以約伯記回應每場的主題。
在第一場中,莊牧師透過約伯的故事及書本《When God Interrupts》重新思考失敗的定義。他指出失敗和苦難讓我們真正經歷上主,歷世聖徒在失敗故事中彼此相通,一同見證上帝。牧師強調聖徒生命並非看重如何脫離失敗的結果,而是抓緊在失敗中與上帝同行的關係,活出美好生命,這才是蒙召的目的,因此我們沒有真正的「失敗」。
在第二場中,莊牧師透過約伯與三個朋友的故事,指出看似不成熟的陪伴也能啟示出上帝的祝福,同時以保羅、巴拿巴、馬可、提摩太彼此陪伴的故事,帶出陪伴和互助是對失敗者的安慰,同行是一個長期進行的過程。最後牧師提醒我們除了陪伴別人,更要願意被陪伴,特別透過拉撒路和以利沙的故事,強調陪伴不是在於人的經驗,是由主的命令開始,靠著聖靈的工作完成。
在第三場中,董牧師透過約伯的故事,表達苦難瓦解人對生命的理解,真正發現上帝的掌權。同時表達上帝賜人新生命時,也賜人新使命來回應上帝的愛。他分別描述三個使命︰創造基督文化管理世界、愛上帝及愛鄰舍、領人作主門徒。牧師強調信仰逆轉我們對祝福的理解,不只是物質富有的祝福有缺乏的,更是在失敗痛苦中見證上帝恩典,靠著上帝介入的生命來祝福別人。
安靜默想和立志
最後,為了讓聚會的每一個信息和分享能內化在參加者的心中,大會特別邀請來自中國神學研究院助理教授的潘怡容博士帶領每場15分鐘的安靜默想,讓每個疲憊和擔憂的心靈來到神的面前,被安慰、被激勵、被感動、被呼召。最後一場的聚會,世界華福中心總幹事陳世欽牧師帶領立志,鼓勵每位參加者未來委身以禱告和實際行動祝福他們的商業伙伴、影響社區、把福音擴展到未得之民等。
地點:ZOOM
日期:2020年4月16日
人數:~977
主辦:世界華福中心
協辦:救世傳播協會、基督教論壇報
主持:董家驊、謝光哲
嘉賓:劉彤、洪立民、李明安、蔡元雲、韓敬歆、吳子平、陳逸年
聚會直播重溫:
https://www.facebook.com/cccowe/videos/223759248720261
世界華福中心主辦、救世傳播協會(ORTV)與基督教論壇報協辦,舉行了第三次網絡研討會:「疫情中蛻變的華人教會」。跟前兩次一樣,持續關心各地華人教會在新冠疫情下的需要,邀請了美國(U.S.A.)矽谷生命河靈糧堂的劉彤牧師、德國(Germany)萊比錫華人教會的洪立民牧師和馬來西亞(Malaysia)聖經神學院的李明安院長分享當地華人教會在疫情下的應對之法。
接著由蔡元雲醫生(香港突破滙動青年會長)、韓敬歆牧師(美國恩典基督教會助理牧師)、吳子平牧師(新加坡基石教會主任牧師)及陳逸年弟兄(臺灣新生命小組教會創業總監)分享疫情中蛻變的華人教會。
地點:ZOOM
日期:2020年3月19日
人數:~760
主辦:世界華福中心
協辦:救世傳播協會、基督教論壇報
主持:董家驊、謝光哲
分享:柳永俊、黃愛敏、黃瑋珥
嘉賓:曾劭愷、莊信德、松慕強、陳韋安
新冠狀病毒持續影響全球社區,各地華人教會都紛紛被波及影響,甚至需要停止恆常會面的聚會!在崇拜、牧養及社會參與都遭受疫情衝擊的考驗下,世界華福中心連同夥伴機構,繼續發揮「信仰就是生活,生活就是使命」的精神,同心舉辦「疫情中前行的華人教會」線上研討會。盼望透過各地具代表性同工的精闢分享去彼此激勵,為全球華人教會及弟兄姊妹提供具實踐價值的重要參考,同心在疫境中並肩前行!
關鍵探討:
一、疫情中不止息的關愛
二、疫情中不停止的崇拜
三、疫情中不間斷的牧養
四、疫情中不缺席的社關(社會參與)
地點:ZOOM
日期:2020年2月27日
人數:~397
主辦:世界華福中心
協辦:救世傳播協會、基督教論壇報
主持:董家驊、謝光哲
分享:柏有成、黃磊、趙秀娟
回應:胡志偉、莊信德
新冠狀病毒COVID-19肆虐全球,感染人數屢創新高,各地受疫症衝撃,從個人、社會到教會均無法逃避疫情帶來的巨大衝撃。世界華福運動在這刻不容緩的時刻,發揮「信仰就是生活,生活就是使命」的精神,連同各地具代表性的同工,同心舉辦「疫情中屹立的華人教會」線上講座。盼望藉此能鼓勵、祝福各地華人敎會和弟兄姊妹,在無情疫症下能化為天父祝福普世的流通管道!
討重點範疇:
1)你已知或不知的COVID-19
2)疫情衝撃下的社會與敎會
3)疫症蔓延中的福音使命
4)契機中我們能作什麼?
地點:TIP TALK 線上平台
日期:2021年10月3日
主持人:董家驊
受訪者:夏昊霝
視頻回看:
https://youtu.be/EBVP1Lwbnbc
大學讀哲學,當兵參與軍樂隊,退伍後再研究機構工作,接觸現在所謂的 AI 技術。後來又去美國讀神學,回台灣後又參與有情天和 1919 救助協會的服事,現與父親一起推動微教會。一路走來,小夏牧師接觸了不同文化圈(學術、音樂、教牧、科技……),但他認為上帝從不浪費我們每個階段的人生經驗和學習歷程,往往回首時,豁然發現每一步都是有意義的。
小夏認為,現代人的生活,無時無刻都在跨文化,只是在許多時刻,當我們是匿名時,我們可以很敞開,嘗試新事物,大膽講出心中想法,把自己內心世界赤裸揭露,然而一但真實身份被揭露時,就會退縮。這是一個很有趣的觀察,現代多元生活讓我們都習慣「跨越文化」,比過往世代更懂得如何當「變色龍」,在不同文化圈中做不同的人。現代人也很看重「真實」,但這種「真實」需要一種「匿名性」作保護,一但真實身份被揭露,對於要「真實」還是有所保留的。
而這或許就是今天教會在傳福音的困境。我們常從聖經的記載,學習耶穌的「福音策略」,轉譯保羅的「福音論述」(這些都很好,也很重要),但常常忽略「耶穌就是福音」,道成肉身住在我們當中,讓我們透過他的生命,背上帝國的好消息所吸引。簡單一句話,基督徒周圍的人,有因為看到基督徒的生命,而渴望認識和接受福音?!
廣義來說,跨文化宣教每天都在發生,因為每個基督徒都被呼召,成為福音的見證人,都是廣義的宣教士,學習為了愛我們的鄰舍,跨越文化差異的邊界。跨文化宣教要成為基督徒生活的常態,重點是我們自己的生命是否「見證了福音」?我們每個人都應要在所在之地傳福音/宣教,都應該是宣教士。
小夏認為,疫情提醒我們一件事,基督徒的使命不是要把人帶進教會,而是讓教會滲透進入每個社群和日常生活的場景,每件事都可以是福音的切入點!
最後,對於華福運動,小夏牧師認為需要在 push 和 pull 之間找到定位。他認為華福不應強調 push,推動大家去做什麼,而應強調 pull,指出美好的願景, 吸引大家一起往前,並讓彼此的故事成為往前的動力、鼓勵和學習切磋的夥伴!
地點:TIP TALK 線上平台
日期:2021年9月6日
主持人:董家驊
受訪者:彭書穎
視頻回看:
https://youtu.be/mxppRk1ZlfI
最深的感觸,是我們是否真心去愛福音的對象。基督徒若只希望得到穆斯林皈依這結果,這是非常功利的,而沒有真正把他們當人看待,當作按上帝形象所造的人看待。基督徒是否能真切地與穆斯林同在,認識他們,與他們當朋友,並打從心裡去愛他們。
當我們真心去認識他們,與他們交朋友時,我們過去對他們的刻板印象被打破,而他們對基督徒的刻板印象也被打破。當兩邊的刻板印象被打破時,反倒是見證真理的考驗。若是基督徒所信靠的是真的,我們不用害怕認識真實的穆斯林而被吸引皈依,反倒有充足的信心基督的福音在我們身上的真實彰顯,會吸引他人來認識和信靠基督。
對書穎來說,跨文化指的是跨越文化、種族和語言的隔閡,進入到一個全然不同的世界觀,需要學習以不同的角度來看待每件事。這種跨越是辛苦的,但愛我們的主自己正是這樣跨越,道成肉身住在我們當中,以捨己的愛來與我們同在。
華人文化和穆斯林文化有許多相似之處,像是看重家庭、群體、和他人對自己的觀感。這樣的文化看重群體,但也可能因為同儕和群體的壓力而感到不自由。因此華人在穆斯林的福音工作上,有獨特的優勢和切入點?
對於如何跨越文化把福音帶給未認識福音的群體,書穎給教會群體的建議是,從生活中我們會遇到的人開始,其實我們身邊就有很多穆斯林。不用想動輒做什麼大型事工,而是在生活中學習與不同文化信仰的人同在,從學習去認識和愛他們開始。
書穎認為,穆斯林對上帝的「敬畏」是基督徒可以學習的,也提醒我們三一上帝是真實,配得我們敬拜愛戴,但也與我們全然不同,因此是應該被敬畏的。而真實的基督信仰吸引穆斯林之處,是基督徒所擁有的自由,可以自由地禱告而不拘於時間地點和型式。當我把上述兩點放在一起時,意識到基督徒所擁有的自由不是放縱的自由,而是在恩典中擁有真自由後,有智慧的決定如何使用這自由,自由地選擇降服、敬拜和愛上帝,也去效法上帝對我們的愛去愛身旁的鄰舍。
地點:TIP TALK 線上平台
日期:2021年9月6日
主持人:董家驊
受訪者:邱廉欽
視頻回看:
https://youtu.be/mxppRk1ZlfI
成大職能治療系畢業的邱連欽(阿欽),人生意外踏入音樂創作,也因緣際會踏進教會,如今他結合自己的職能治療專業、音樂創作才能和客家文化的研究,嘗試以音樂把福音帶到台灣的客家族群。
在台灣教會,談到客家人,大家的印象通常是「福音硬土」,客家人很難信耶穌。阿欽認為,客家的伯公文化(土地公)很強,可能因為早期漂流開荒的經歷,也很願意吃苦,與常常被認為頸項很硬(較正面的說法是擇善固執),這些因素往往使得向客家人傳福音很困難。然而阿欽在幾年前參加了全球客家福音會議中,他看到東馬客家族群的高歸主比例,開始讓他重新思考這問題~是客家文化本身對福音特別抗拒,還是因為教會沒有找到適切的傳福音方式?
在摸索的過程中,阿欽嘗試從音樂(熟習的客家曲調)和語言(客語)切入;她發現當用客家鄉親所熟悉的客語曲風,帶入福音信息的歌詞時,許多客家長輩就能聽得津津有味,歌詞中的信息也無形中進入他們心中。然而不同世代對不同音樂風格的偏好也曾讓他困擾,到底是用長輩喜歡的傳統客家風,還是當代人喜歡的樂風來創作客家音樂?!最後他決定,何不都嘗試!
談著談著,也讓我想到客家人吃苦耐勞的特質,或許讓「苦」成為另一個潛在的福音切入點,作為連結客家文化的福音信息。對基督徒而言,吃苦不只是消極地忍耐,更是與主同受苦,還要同復活,是會開花結果的!
其實作為基督徒音樂人的阿欽,不只跨在華語文化和客語文化中,也跨在教會文化和音樂人文化中。阿欽談到許多人對音樂人有刻板印象,像是:玩音樂就是愛喝酒吸毒、縱情聲色…等。當我問他,會建議牧者如何牧養音樂人時?阿欽提醒到:不要消費他們,他們也是人,作為群體仍有高度的個體差異!
最後當我問他投身跨文化福音工作最重要的關鍵是什麼時,他答到:「尋找上帝的心意!從感動到行動!」
地點:TIP TALK 線上平台
日期:2021年9月6日
主持人:董家驊
受訪者:王小梅、鍾信榮、林純心
視頻回看:
https://youtu.be/mxppRk1ZlfI
走進亞東劇團的劇場,看到牆上的海報,想到二十幾年前我還是學生時,也曾看過亞東的戲劇《猴子》;原來,戲劇的後勁和留在我們心中的印記,可以留那麼久!
戲劇不只是娛樂觀眾,更是吸引觀眾進入一個嶄新的世界和故事中,進而塑造我們的想像力和視角,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亞東劇團的同工分享到,基督教劇團所演出的戲,不只要好看和吸引人,更要有養分在其中,讓觀眾能從中經歷更新和盼望!
回顧二十多年亞東所演出的戲劇,有用華語、台語、英語、粵語和客語演出,而團員大多不具備多重語言的能力,所以在台上演出時,都是硬背,並在抵達演出當地後,讓當地人在調整他們的口音和腔調。我問他們,既然如此為何要用這麼多不同的語言演出?他們回答:「為了觀眾!」學習語言是一種願意進入觀眾的文化和生活世界的姿態,藉著認識觀眾的文化和語言,透過文化中的不同元素,加深觀眾對福音的認識!
當亞東決定以客語來演出《金花》時,他們原本所動的目標是客家長輩,卻意外發現出現的觀眾涵蓋各個年齡層,因為許多家庭是全家一起出動來陪老人家看戲。這讓我有很深的啟發,在講求群體的文化中,傳福音不單是針對個人的服事,若是針對整個家庭/群體或許會更有果效!
我又問到,不同文化差異很大,為何戲劇能夠跨越文化的差異與觀眾互動溝通?小梅團長立刻回答:戲劇能同時跨越語言和文化,因為演譯出來的是人性!是啊,不論在哪個文化,人類的情緒卻是相通的,或許表達形式不同,但底層的感受卻能彼此共鳴。
最後我問他們,從事戲劇福音事工對跨文化宣教有何啟發?純心牧師認為在跨文化宣教中,我們的心要柔軟,學習去理解不同的文化,隨時預備好做出調整,以致能更好用文化適切的方式來傳遞信息!信榮導演則提到,在某間學校演出後,校長和他們說,亞東的戲劇和許多其他戲劇不同的是,這些劇中不只在發洩展現情緒,而是進入這些情緒中,然後再帶領觀眾走出這些情緒,帶給人盼望!信榮導演認為,基督徒的文化使命是在創造文化產物中,展現救贖(redemption)的力量!最後,小梅團長認為在今天這資訊爆炸的時代,教會更需要以深入淺出的方式演譯和展示出「好的故事」,在聽和看之間拿捏適中,持續做好創新和更新的準備,把福音這帶給人生命和盼望的故事演繹給世人看!
地點:TIP TALK 線上平台
日期:2021年8月5日
主持人:董家驊
受訪者:松慕強
視頻回看:
https://youtu.be/WEDI4BzwjjY
「探索世界、擴張神國、沒有極限」簡單十二個字,帶出松慕強牧師在建立 iM 行動教會背後的願景和異象。在許多人眼中,松牧是個「非典牧師」,做了許多破框的事工,但背後驅動他不斷挑戰嘗新的,是渴望更多認識人,也渴望人認識上帝和祂國度的榮美。
當我問松牧,別人對他最常有的誤解是什麼時?「愛罵人!」他接著解釋,其實不是他愛罵人,而是因為剪輯的同工把他指出現況荒謬的片段剪出來放在網路上,而這些影片都很紅,因為說出了很多人想說但不好意思說的話。他的真,或許這世代渴望被對待的方式!
為何不斷探索?因為教會不應該成為單一的同溫層,而應是多元的群體。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教會增長運動提出「同質性原則」,認為教會中成員的同值性愈高,愈容易增長,松牧的作法豈不是反其道而行,難道不會面對教會增長的壓力?對這提問,松牧簡單地達到:「多元,因為這是上帝的心意;看看耶穌所呼召的門徒背景何其多元吧!」
回顧過去這五年,松牧所參與的事工包括:基督教研究智庫、單車環島幫助弱勢群體、MOVE 差會、武林茶坊(跨領域和跨教會傳統的對談)、賽吧(訪談不同專業人士)、松一下(脫口秀 Standup Comedy)。在松牧參與這麼多行事工的背後,有什麼共同點?松牧認為是:單純回應上帝的心意,回到最基本的事—明白上帝的心意(神學)、照顧孤兒寡母(環島)、跨文化宣教(MOVE)。
松牧認為十九世紀 Abraham Kuyper 同時作為牧師、報社責任、大學創辦人、政黨創立人、最後當上荷蘭首相這般跨界,是我們當效法的對象?他認為 Kuyper 是曠世奇才,他的成就不是人人都能效法的,但他為真理而戰的精神和決心值得我們效法!有五千兩的做五千兩的事,兩千兩的做兩千兩的事,一千兩的做一千兩的事!
當我問他,華人教會為何不太懂得創新?松牧首先想到的是「強大聖潔樣式的傳統」,用我的話來說,就是對於「好基督徒」該長什麼樣子有固定的刻板印象,以至於很難想像「非典」和「另類」的忠心門徒樣貌。松牧另外提到,不允許犯錯也攔阻了華人教會的創新能量!
私下對談:松牧對宣教的想法也很值得被聽到,如何不是殖民式插旗幟的植堂宣教(打著宣教的大旗),而是真正在本地建立屬於當地人,能自立自傳自養的本地教會,這讓我受益良多!或許關鍵不是差會來做,還是教會自己來做宣教,而是背後的心態到底是什麼?!
地點:TIP TALK 線上平台
日期:2021年8月5日
主持人:董家驊
受訪者:黃國倫
視頻回看:
https://youtu.be/WEDI4BzwjjY
面對快速變遷的變局,許多教會都在掙扎生存的問題,但 Gordon 認為,教會需要看到這世界正在快速變遷;當商界都明白需要緊密關切局勢,不斷更新創新改變,愈來愈強調 R & D(研發)時,Gordon 擔心教會界普遍沒有對時局變化的敏銳度,也沒有創新改變的動力。
從建立台北市郊區的淡江教會,到進入蛋黃區開拓 101 教會、iM行動教會和欣心城市教會,一路走來 Gordon 不是以堂會組織為中心在思考,而是以上帝要得著的子民為中心,學習認識上帝要得著之人的需要、文化和世界觀,看到他人真實的需要,以他們能理解和感到切身相關(relevant)的方式傳講福音。Gordon 認為其實身為人就那幾個基本需要:生病、關係、財富…基本問題是一樣的,展現出來的形式可能有很多種。教會需要回到福音來回應人們的需要:為何要財富?為何要權力?真正的問題鮮少是財富和權力本身。
福音是什麼?上帝透過祂兒子成就了什麼,不是我們要為上帝做什麼。以福音為中心的生活則是,上帝既然已經透過祂兒子成就了這些,這對我們的生活、工作、關係…有何意義?!華人文化強調「無功不受祿」,《成功的反思》作者桑德斯也反省美國的菁英主義強調「自己的努力」,這些種種似乎都讓人難以接受福音。Gordon 認為,真正的菁英,其實明白自己的成就,不完全是努力,而是恩典,因為比他們聰明有才的人大有人在。真正的菁英,反倒更渴望思考人生終極意義的問題,因為什麼都有了,活著還有何意義?這些都是福音的切入點!
Gordon 分享到,自己大學主修生物科技(身)、後來學諮商(心)、最後讀神學(靈),深深體會上帝要救贖的,不只是人的靈魂,而是整全的受造萬物。約 3:16 提到神愛世人,其實中文翻譯的「世人」,原文的意思是「世界」。上帝愛世界,基督徒被呼召在世界中見證轉化世界的福音!基督徒跨界,不是為了跨而跨,而是因為上帝在所有領域都掌權,也呼召他的百姓以福音為中心,在不同領域創作文化見證上帝的榮耀和掌權!
關於教會的未來,Gordon 憂心教會仍在看自己的組織,只想著自己單一堂會的生存。Gordon 認為,教會領袖需要看清,我們不能單靠自己單打獨鬥,也不是要證明自己的能耐,而是連結起來,不是建立各自的堂會,而是有機的福音生態 ecology!
最後談到城市宣教的異象,Gordon 認為城市帶動影響文化,而影響文化的菁英往往居住在城市中很相鄰的空間中;因此要轉化文化,Gordon 認為大城市的福音事工具有非常策略性的位置。世界上所有大城市與城市之間的距離其實很近,COVID 前東亞和東南亞的重鎮都是一班飛機就到,而 COVID 後更是加速這趨勢,透過網際網路,大城市之間的交流更加密集!
對我而言,這次最大的收穫在訪談後,Gordon 指出華福運動的焦點,不應該是「策略」,而是「神學的異象」!我們不要花太多力氣在協調不同意彼此的地方,而是能同意我們共同能同意的地方:福音。華福運動作為「華人福音運動」,本當以福音為中心的,把這福音的神學異象植入全球華人教會,扮演催化劑的角色!
地點:TIP TALK 線上平台
日期:2021年8月5日
主持人:董家驊
受訪者:胡維華
視頻回看:
https://youtu.be/WEDI4BzwjjY
跨界,要有所本!胡老師分享到,自己起初不知道自己會跨入學術,以為自己領受的只是牧養的呼召,在讀神學時意外跨入終末論和舊約研究,接受學術訓練成為舊約學者,之後不同領域的人再來找他,他是「被動地跨界」。
談到「先專再廣 vs. 先廣在專」的張力時,胡老師以自己的兒子大學雙主修和雙副修為例,發現當代教育強調先廣再專,與上一代的確不同。這讓我想到世代差異是否和大環境的改變有關;嬰兒潮世代生長在相對穩定的時代,不同領域的邊界較清楚,但 Gen Y and Gen Z 成長在社會快速變遷的時代,不同領域之間相互碰撞激盪,過去的邊界愈來愈模糊,而在過去固定領域已難以創新時,跨領域的激盪成為創新的來源。胡老師認為,當代創新的來源主要來自:換位思考,跨界刺激!
關於跨界,胡老師從舊約學者的角度談到,上帝透過舊約聖經對祂百姓的指導,是關乎生活每個層面:食、衣、住、行、育、樂。新約是在舊約的基礎上,因此上帝對祂百姓的心意不是到了新約只關心「靈性」,而仍關心我們的「全人」和「社群」。
當我問到,舊約律法這麼多,哪些仍要遵行,哪些不需要?胡(可以吃豬血糕?)老師用憲法、民法、刑法、條例…來說明,憲法是根本,其他的法律是要根據憲法和時代的變遷而做調整。當文士來問耶穌,誡命中哪是第一要緊的是什麼時,耶穌用兩句話總結律法的根本精神:「以色列啊,你要聽,主─我們 神是獨一的主。 你要盡心、盡性、盡意、盡力愛主─你的 神。其次就是說:要愛人如己。再沒有比這兩條誡命更大的了。」(可 12:29-31)每當我們在讀舊約律法時,可以問這條律法,是憲法層級(根本精神),還是條例層級(隨時代會做調整)?
今天的教會只要專注傳福音辦聚會,還是跨界關懷不同領域的事務?胡老師認為教會作為組織,牧者的首要工作是「裝備聖徒各盡其職」,使弟兄姊妹可以按這他們的恩賜才幹來服事榮耀上帝。胡老師也認為才幹的比喻不只是針對個人領受的才幹,也可適用於群體,不同教會領受不同的才幹;領受五千兩的,就要做五千兩的事,兩千兩的做兩千兩的事…。
最後老師提到,跨界很多時候只是改變角色和服事的平台;但真正的重點不是角色和平台,而是背後驅動我們的使命與異象!胡老師作為學者、牧者、要廣泛參與在不同領域的交流中,以一貫之的是希望人們看到,上帝的律法和心意今天仍是值得我們愛慕、俯伏和順服的!
地點:TIP TALK 線上平台
日期:2021年7月1日
主持人:董家驊
受訪者:陳信生
視頻回看:
https://youtu.be/qtoceny7dhE
談到 VC(Venture Capitalist,創投人),許多人的印象是,這些人不就是一群仗著自己有錢,在玩資本遊戲,用錢賺取更多錢的人?身為牧師和創投人的陳信生談到,今天大多數的有錢人,都是把錢存起來,或是投資在相對「穩賺」的項目上;真正願意把錢拿出來放在「創投」市場的人不多,因為創投的「失敗率」太高了。華人可能是世界上最喜歡「存錢」的民族,但卻很少願意為了「創造有意義的價值」去冒險去。
這讓我想到聖經中「才幹的比喻」,那些領受才幹的僕人,頭兩個把錢拿去投資,最後翻倍;最後一個人則是把錢埋在土壤中,最後連有的也被拿走。我想耶穌這比喻的重點不是要我們有業績翻倍的壓力,而是要改變我們的眼光,把祂所賜給我們的每一個才幹都獻上,回應祂的呼召,在上帝創造的基礎上,效法上帝自己,冒險去創造美好的事物!為何要冒險去創造?因為擁有上帝形象的人渴望「創造」,也被呼召與上帝同工一起創造!
成功未必能複製,失敗中的學習卻能貢獻整個群體,讓大家不需重複不成功的實驗。陳信生談到創新來自失敗。每次的失敗,都是一個實驗,若能分享各種失敗的經驗,則可以幫助群體少走許多冤枉路。成功的經驗,有很多運氣的成分,很難完全複製,但失敗的經驗往往可以教我們的,比成功的經驗更多。當華人教會面對變化快速的國際局勢、國內政治的不穩定和世代潮流變遷時,若要創新,我們不止要去尋找「成功」的案例,也應該分享彼此失敗的案例,並分析這個實驗為何失敗。
創新不只關乎「個人特質」,也關乎「群體文化」。群體是否願意相信成員,投資在成員的創新創業上,並共同承擔可能的失敗風險?陳信生用以色列這個國家為例,談到國家會認證「創投者」,當創投者決定要投資一分錢在他們國民的創業項目上時,國家會投六倍的錢進去,但不要求佔股份。如果創業失敗,不會要求創業者還錢;如果創業成功,也不會要求掌控新創公司的未來方向。換句話說,以色列這個國家投資的是他們的國民,相信他們的國民,在「被認證的創投者」評估看好的情況下,把錢花在「失敗機會不小」的創投項目,然而一但成了,則成為整個群體的祝福。今天在教會中,有資源的是否也願意相信上帝把不同的恩賜才幹賜給不同的弟兄姊妹,願意「投資」在人身上,在負責任的培養和評估後,大膽慷慨地把資源給沒有資源,但有好想法的人去嘗試?
陳信生一再強調,我們常常「說」很多,「想」很多,「分析」很多,但卻不捲起袖子去做,去嘗試。要驗證一個想法到底能不能成,不是靠空想和空談,而是去實驗。陳信生用基督徒的「信心」來類比創業,一個創業家如果真的相信他自己口中所說的「願景」,他會願意付上重大代價去「創業」,甚至不惜傾家蕩產。這讓我想到希伯來書 11 的信心榜單,「因著信,亞伯拉罕蒙召的時候就遵命出去,往將來要承受為基業的地方去;他出去的時候還不知住哪裡去。…因著信,他(摩西)離開埃及,不怕王的憤怒,因為他恆心忍耐,如同看見那不看見的上帝…」聖經中這些雲彩般的見證人,他們因為相信上帝的應許,勇敢跨出去,冒著承擔失敗的風險,放棄確定已知的穩定生活,踏入相對未知的旅程。
以太坊同創始人 Vitalik Buterin 和被稱為虛擬實境之父的 Jaron Lanier 兩人在為《激進市場》所寫的導讀中寫到:「數位理想主義者堅持不懈。他們、也就是我們,必須堅持下去。世界現在面臨系統性的全球挑戰,例如氣候變遷,要安然度過我們的時代,就必須找到更好的方法,以連結全球,並進行全球合作,不要屈服於懷抱天真的蜂巢思維意識形態,或是一些鬼祟方法,再次把控制權集中到在制度裡最吃得開的人手中。」細讀這段話,會發現他們努力不懈推動技術變革和創新的背後,也是一種信念。Buterin 和 Lanier 也提到,我們需要尋找好的機制,但不能光憑機制,而需要把機制放在一個更大的模式和價值下,才有意義和溫度,不會變成冰冷無情。
福音,就是基督教會所領受和分享的故事/模式,是一個真實的故事!我們需要有好的機制,但不要妄想創建新的機制就能解決一切問題,而是要活在真實的故事(福音)中,並把真實的故事講得精彩,活出這真實、美善又精彩的故事。在消費主義當道的社會,我們看到各種大型企業和國家把品牌和民族的故事講得非常精彩,但這些故事卻未必是全然「真實」。反觀教會,我們是不是把那「真實的故事」講得了無生氣了呢?!舊約中上帝的百姓,是一個述說上帝故事的群體,在一年不同季節,用獻祭敬拜和遵守節期一在述說上帝帶領他們先祖出埃及的故事。教會則是「基督死而復活」故事的見證者和傳講者。我們需要學習或重拾說故事的藝術!
關於團隊合作,陳信生觀察到,華人(甚至包括韓國和日本)在單打獨鬥的運動中比較能發揮,而歐美往往在團隊合作的運動上更懂得如何發揮團隊戰力。為何強調群體的華人,反而較不擅長團隊合作?或許因為我們太在意彼此是怎麼想,而在開會時不願不敢也不想說出心中真正的想法(frank speech)。但若要創新,則需要誠實面對現況和過程,若不能把所看到的很坦白和團隊成員分享,則資訊無法充分分享和交流,激盪想法時也受到限制。我們不禁要問,在華人教會和基督教機構中,是什麼攔阻我們和彼此說真話?我覺得是信任不夠和愛不夠。我們不信任彼此能接受我真正的想法,也不夠愛對方以致願意為他/群體的益處說實話。我們又該如何塑造為了達成使命,願意敞開暢所欲言的文化?
結束訪談後,我想到過去和 Phil 一起在讀神學院的時候,他分享過一本盧雲寫關於禱告的小書《親愛主,牽我手》(英文書名:With Open Hands),對我引響很深。我想,一個創新群體,是一個能夠鼓勵和承擔失敗的群體,也是一個不在緊握雙手努力掌控,反而願意張開雙手讓上帝引導去冒險的群體,更是一個活在基督復活故事中的群體。
地點:TIP TALK 線上平台
日期:2021年7月1日
主持人:董家驊
受訪者:馮君藍
視頻回看:
https://youtu.be/qtoceny7dhE
訪談前,我很緊張,因為我自認藝術細胞不發達,不知道該和藝術家/牧師馮君藍聊什麼。見面後發現,他和我一樣緊張,頓時感到一種被同理的輕省。在開錄前,我問阿藍牧師,有一次到美國紐約的當代博物館,看到展覽中心所放置的創作,在我眼中就是一個巨大的黑色畫布,這樣的作品只要有錢買畫布,我也可以做,實在不知道該怎麼欣賞。阿藍牧師並沒有用嫌棄或輕視的眼神看我,而是和我聊起當代藝術所追求的,未必是某種「美」,而是一種「對觀」的體驗。我頓時著迷了,後面的訪談,完全沒有照稿進行,而比較像上了一堂私人指導的藝術課~
什麼是美?阿藍牧師認為,美指向上帝。今天教會不夠美,在空間的規劃和展現上,對阿藍牧師來說,是虧缺了上帝的榮耀,沒有盡心盡性盡力盡意來愛上帝。美不一定要花大錢,而是透過素材來指向上帝!
創作,就包含設限!在欣賞作品時,與所呈現在眼前的「真實」對話。基督徒面對聖經文本,是否失去了這種與真實相遇的開闊性和對話性,僅用自己的框架來解釋掉聖經文本?!阿藍牧師透過攝影,捕捉當下,事後再去詮釋所捕捉的畫面。
問到阿藍牧師是怎麼走上攝影藝術家和牧師的斜槓人生?阿藍牧師原本是要封筆的,但為了生活需要和對朋友的義氣相挺,偶然一次機會幫朋友頂開了個展覽,意外地開始了攝影展之路,並發現竟然能以導覽作品的方式,把福音的故事分享給教會外的人。
今天所謂的跨界,或多或少是因為在工業時代後,人類分工愈來愈精細,生命被切割成不同領域,而我們似乎也習慣畫地自限,覺得我就是某某領域的。其實,兩百年前的宣教士馬偕不也跨界?既是牧師、宣教師,又是醫師?!今天的跨界,正面來說是恢復整全,但也要小心,不要為了跨界而跨界,而是把全人降服在上帝的主權和呼召下,不自我設限。當我說「我不是藝術人,不懂審美」時,我是否也在自我設限,而沒有把我對美的渴望和創作慾降服在上帝的主權下?!
地點:TIP TALK 線上平台
日期:2021年7月1日
主持人:董家驊
受訪者:鄭忠信
視頻回看:
https://youtu.be/qtoceny7dhE
鄭社長出生在牧師家庭,從小立志不要當牧者,大學畢業後進入廣告界,後來到美國打拼,成為生態旅遊業的先驅,返台後在教育機構工作,先後在東森幼幼台和康軒等知名教育平台擔任副總,並進入政大 EMBA 進修科技管理碩士,在 45 歲時被上帝帶領進入福音機構,先後在 GoodTV 和論壇報服事。
回顧半生跨越不同的領域,鄭社長認為焦點是「上帝的揀選」。人心籌算自己的道路,因此會依自己的想望努力,但漸漸他發現上帝介入打破後,人生每個階段的學習都不會浪費,而能為上帝所用。不要抱怨生不逢時,而要為生在其中而感恩,把握機會回應上帝的帶領和呼召。
跨界,不是為了跨而跨,而應有目的性的,為了生存,為了福音使命,需要有核心價值,跨界是在做整合的工作,而不是從一個領域跳到另一個領域,然後否認或忘記過去。跨界,是要滿足真實的需要,解決真實的問題,而不是因為「跨界」很潮很流行!
關於科技,鄭社長認為科技始於人性,也幫助人性。面對科技社會,我們更需要認識「人是什麼」,才能不被科技牽著走,而是掌握主動權,決定要如何使用科技來發揮人性,活得更像人,也使用科技來傳揚福音。
地點:TIP TALK 線上平台
日期:2021年6月3日
主持人:董家驊
受訪者:周巽正
視頻回看:
https://youtu.be/Yi4Km4sDo2Q
「急什麼?」這是昨天訪談巽正牧師,對我最大的幫助和提醒。對上帝的百姓來說,時間站在我們這一邊,不是因為年輕、有資源、卡對位,或是我們的眼光獨到精準,而是因為上帝要成就的事,祂必不誤事。許多時候我的急躁,凸顯出的是自己生命的問題,太在意某個事工、想達到某種成效、認為什麼事非在此刻做不可…。
今早靈修讀到撒母耳記上 4-6,當約櫃被擄,以利聽到後立刻摔倒暴斃,因為作為祭司的他,畢生的志業和呼召在那一刻似乎是徹底的失敗和崩盤。然而,當上帝的百姓為約櫃被擄而沮喪之時,上帝自己顯出祂的大能作為,讓把約櫃擄去的非利士人意識到,上帝是上帝,最後乖乖地把約櫃送回以色列,還獻上許多賠罪的禮物。急什麼?!
大船轉彎較困難?團隊大時,難免求穩,這會是創新的障礙?巽正牧師認為,創新首先不是關於方法,而是回到基督,因為上帝是創意的源頭。
被問到世代之間的張力如何處理時?巽正牧師提到,不論是面對上一個世代,或是下一個世代,一個健康的心態是「I could be wrong.」當我們有這種自我認知時,承認自己很可能會判斷錯誤,做錯決策,就會更願意聆聽他人,接受建言,也不會把別人的挑戰和否定當作是對自己的挑戰,而是上帝給予我們團隊來保護我們。華人對領袖的期待往往是「決策者」,而不是「聆聽者」;然而聆聽在決策之前,領袖最終是透過聆聽上帝放在我們身邊的人事物,最終是要聆聽上帝的心意和帶領。
巽正牧師在談不同世代時,比較不想用接力賽世代交替的角度來看,而是雁行模式世代同行的角度來理解。長輩不是交棒脫隊,而是換個位置。年輕人不是接棒專斷,而是在團隊中換個角色勇敢承擔。當領袖願意聆聽,團隊中的世代差異不再是張力的來源,而可以是祝福,因為彼此看事情的角度不同,都可以看到全貌的一個面向,因此當彼此聆聽時,則能互補彼此的視野死角,激盪出新的想法。當同工之間真的有意見爭持不下時,巽正牧師認為,上帝看重我們合一的關係,勝過某個事工是否完成。關係在事工之前!
在面對權柄被挑戰時,巽正牧師提到摩西的榜樣。每當摩西的領導權柄被挑戰時,他不是緊抓著所擁有的權柄,而是在上帝面前俯伏,交出權柄。這背後凸顯出是生命的問題,如果我們把自己的身份與職位權力綁在一起,則會難以交出,但如真正明白一切權柄都是出於上帝,也真正明白我們作為天父兒女身份的這恩典,就不會緊抓權力和位子。當我們交出權柄時,如果上帝還要交還給我們,這是上帝的工作,不是因為我們有何能耐,而是因為上帝自己的工作!
最後,談到培育下一代的領袖,巽正牧師自我提醒,不要像掃羅,因為自己的不安全感而去限制下一代。敢衝敢闖的年輕領袖,若是被我們限制住,他們還是會找出路出去開創,這會變成最後留在團隊中的都是乖乖牌;與其如此,為何不在團隊內部,讓這些有想法,敢衝敢闖的年輕領袖在團隊內有空間開創,甚至當他們選擇要出去時,能主動成全和祝福!
地點:TIP TALK 線上平台
日期:2021年6月3日
主持人:董家驊
受訪者:蔡牧群、陳筱蒨
視頻回看:
https://youtu.be/Yi4Km4sDo2Q
蔡牧群和筱倩是實踐大學同學,大學畢業後便投入家族工作。在過程中有掙扎過,但在父親分享了對事業的想法和願景後,決定回家與父親一起打拼。
從漁場跨足蜆精,在跨到有機蔬菜(苦瓜),我問牧群,怎麼會在一個產品那麼成功時,跨足到一個新的商品,從頭開始?牧群分享到,這是因為外在環境的變遷而被迫做出改變。牧群的父親是立川老闆,原本圈地(奇萊美地)要繼續擴大漁場,但後發現地目不合,只能種植有機,是不得不為之,開始做有機蔬菜的種植,而走上開發苦瓜食品的新路。這段路程讓我看到,創新有時是被迫的,但在邁向未知的過程中,反而激發出新意,走出新路。
牧群最後提到他對土地的感情。基督信仰使他以嶄新的眼光看待土地,在開發產品和經營漁場、養殖場和農場時,他不只是在做生意,同時也是一種信仰實踐,管理看守上帝的創造,關懷土地和居住在其上的鄰舍!
地點:TIP TALK 線上平台
日期:2021年5月6日
主持人:董家驊
受訪者:蔡志堅
視頻回看:
https://youtu.be/Yi4Km4sDo2Q
想到創新,一般人聯想到的,通常是穿著很潮,形式灑脫捉摸不定的人格特質。花蓮美崙浸信會的蔡志堅牧師八年前接棒,帶領一個將近千人的教會在過去八年不只穩健發展,同時發展了多個外人看起來極有新意的事工(青少年高峰會、城市行銷花蓮耶誕城、青年共創空間…),然而他本人溫和的行格和非常有邏輯性地冷靜表達,顛覆了我對新創者的形象!
蔡志堅牧師強調,不論是談創新、團隊、組織變革、或是領導模式調整,首先要先釐清,「我們要解決什麼問題?」用 Simon Sinek 的話來說,就是 “start with WHY”。定義清楚「要解決什麼問題」,再著手去計劃該如何一步一步變革,而非為了改變而改變。或許這樣的背景和蔡牧師是讀數學/統計有關,也讓我一窺「有紀律的創新者」的內在思維。
若再往前推,如「何發覺自己要解決什麼問題?」蔡牧師提到自己從小在花蓮長大,從青少年時期在美崙浸信會受洗信主,常問自己一個問題:「如果有一天美浸停止在這社區存在,對這社區會有何影響?」對蔡牧師來說,找到要解決什麼問題,來自對社區鄰舍和土地的關懷。
最後,不論是公共議題(讓教會成為教會 vs. 參與社會轉化文化),或是教會的宣教策略(跨文化宣教 vs. 每個基督徒都應該是宣教士),不同人/群體往往會有不同的想法和理解,在光譜上的不同端;他不喜歡花太多的力氣和時間去捍衛自己所位在的光譜,或是說服別人挪移到自己所在的光譜,而認為我們應該從彼此身上學習,不論在光譜的哪一端,都竭力回應「上帝的使命」。對我來說,這極有啟發性,合一既是我們「在基督裡」的事實,在回應「同個使命」時會與彼此愈來愈近而經歷的!教會無法合一,常常是因為我們忘記自己和彼此的身份,或是沒有在回應上帝的使命!
談到跨代,蔡牧師認為上一代牧者篳路藍縷地開拓教會,因此較少把精力放在「傳承」上,許多跨代的傳承都是辛苦地摸著石頭過河,這是有歷史脈絡的,不能太苛責上一代牧者(他認為自己很幸運,遇到一位很願意成全的主任牧師)。在走過一次辛苦路之後,蔡牧師期許未來的跨代同行和傳承需要從過去的經驗中學習,有計劃和有預備地進行。
地點:TIP TALK 線上平台
日期:2021年5月6日
主持人:董家驊
受訪者:萬力豪
視頻回看:
https://youtu.be/eiCHjJX2BoQ
當彼得在風暴中,看到在水面上行走的耶穌時,他對主說:「主啊,如果是你,請叫我(command me)從水面上走到你那裏去。」(太 14:28)重點不是行在水面上,而是對主說:呼召我,命令我,使我與你同在。It’s never about walking on the water, but being called to be with Jesus. 我不知道其他在船上的十一個門徒的心態是什麼,或是太害怕風浪,或是看熱鬧,或是等著看彼得笑話,總之,他們決定「不作為」。
很多時候,我們害怕改變,因此選擇「不作為」,因為改變總是帶來風險,要付上代價。然而我們常常忽略的是,其實「不作為」也是要付上代價的。面對快速改變的世界,教會不論事努力回應潮流,或是不動如山抓緊過去的習慣和傳統,都是要付出代價的。問題不是要不要付代價,而是意識到每個決定的背後,我們到底付上出了什麼代價,並且值不值得!
“God is worthy, people are worth it”(上帝配得,每個人都值得)萬力豪 Peter 用這一句話來描述 The Hope 教會的核心文化。每個人是按著上帝的形象被造的,所以值得被尊重,也蘊含上帝放在裡面的寶藏。作為耶穌的門徒和教會的牧者,當我們有這「眼光」時,就會願意把生命投資在人身上,看到一個個被世人或世界被貶低的生命被恢復。牧者不是要成為明星和鎂光燈的焦點(Luke the Skywalker),而是要成為教練和成全他人的人(Master Yoda),訓練出一個個 skywalkers。我發現在 The Hope 教會現代美感的展現下背後,真正的核心是誠懇待人,對這個時代的人有興趣,把生命投資在人身上的堂會文化。
Peter 從 Nicky 的行銷策略談到,世界的公司看到真正重要的不是「商品」,而是「人」,教會豈不也該如此?!我們信仰的核心不正是每個人都是按照上帝的形象被創造的?!Nicky 透過講這世界的故事,吸引人選擇他們的品牌;基督徒其實有最美最精彩最好的故事,但我們是否失去了講故事的藝術,把那麼棒的故事講得無聊或讓人窒息?!當我們在爭相模仿世界時,教會不應忽視世界潮流,但也不是要一味跟上、複製,或是被同化,而是要學習看到潮流背後的人、人心深處的掙扎、上帝對人的心意,和蘊含在每個人生命中的潛力,把福音那精彩豐富的故事好好講出來讓全世界聽到和看到。
許多時候我們追求效法別人的事工模式,但或許我們更應該要關注的是,是什麼樣的團隊文化和決策執行流程產生了哪些人們爭相效法的事工?!我們所追求的不應該是做出什麼樣的事工(product),也不是人們對我們事工的稱讚,而是團隊的文化和運作的流程(process)。不要只學表面的皮毛,要看到背後的文化和團隊合作流程!
當我們聊到音樂,我很驚訝 Peter 自己不太會樂器,因為 The Hope 的音樂水準真的很有水準。Peter 談到正因為自己不懂音樂,所以看重音樂,讓那些真正懂的來發揮。承認無知,是一大優勢;而願意讓他人發揮來補足自己的不足,是團隊發揮力量超越個人的恩賜才幹!Peter 的團隊分工也很妙,他把團隊分為 Campus 組和 Creative 組。前者負責牧養架構、門徒培育和實體事工/場地的管理,後者則負責發揮想像力不斷嘗試,而他自己則是成為兩個團隊的橋樑,就像連結左腦和右腦的中樞神經。
談到團隊,Peter 強調 3 C(character, chemistry, competency),這沒什麼新鮮的,因為業界也這樣強調,但他對 3 C 的詮釋讓我感動。講到品格,他以大衛為例,當他被先知膏立為王,擊殺巨人歌利亞,被召進王宮後,竟是當一個替王「拿兵器的人」,但他甘心學習,上帝透過這些事塑造大衛的品格。講到 competency,Peter 強調得是謙卑、願意學習、具備可塑性,而非只是專業上的能力。
面對世代差異的關鍵,或許不是我們這一代如何,他們那一代如何…,而是不同世代是否都願意「心意更新而變化」。我們不是被呼召去固守過去的傳統,而是在我們的處境中不斷更新,實踐那些美好傳統在過往時代中所致力要達到的目的!要改變更新,則一定要付上代價,然而常被我們忽略得是,選擇不改變也是要付上代價的。因為問題不是改變要付代價,而是我們要付上哪一種代價?!
面對有如教會界「潮牌」的 The Hope 教會,訪談後我最深的印象不是他們外在的「潮」,而是回到「對上帝的真實敬拜」和「對人的真誠關懷」,以及「願意不斷被上帝更新的心態」,其他的都只是表達出來的形式。訪談後有機會和 Peter 坐下喝杯咖啡,Peter 這個人讓我最印象深刻,是他的謙卑、好學和對人有興趣。
當大家在談論 The Hope 是怎麼在這幾年突然冒起的時候,我想說:It’s never about walking on the water, but being called to be with Jesus.
地點:TIP TALK 線上平台
日期:2021年5月6日
主持人:董家驊
受訪者:柳子駿
視頻回看:
https://youtu.be/eiCHjJX2BoQ
想到跨代,想到的往往是「變」和「差異」。然而子駿牧師在被問到台北復興堂的文化在他的帶領下,和父親老柳牧師有何不同時,他的回答竟然是「沒什麼不同」,都是強調:牧養、宣教、喜樂和心靈強健!或許在不同的處境中,表達形式會隨著時代文化和科技載具的更新而「看起來有所不同」,但所領受的核心異象卻是一脈相傳,只是不斷被更新。事實上,真正的異象,是永不過時的,就像兩千年來教會所傳講的福音;只是在不同的時代,教會在傳遞和表達福音信息的方式會不斷創新更新。
子駿分享到,我們可以從不同人身上學習到不同事物,因為上帝是寬闊豐富的!「尊榮」學習的對象很重要,但也不是「照單全收」。尊榮學習的對象,使我們避免只學「表面功夫」,而是貼近學習的對象,看到背後真正的精神和精髓,但之後也需要深思熟慮,在沈澱過濾後,把所學到的融合進自己的團隊文化中,而非依樣畫葫蘆地照單全收。
面對不同世代,子駿談到上帝是「世世代代」的上帝,不只是某一代的上帝。想到世代,我們都會聚焦在「差異」,然而不同世代之間相像之處,可能比差異更大。如果在溝通和對話時,能學習同理彼此,並看到我們所「共同關心」的,打從心裡不把對方當對手,而是回應上帝使命的夥伴,領受不同的恩賜和人生經歷,那麼不同世代攜手同行,絕不是漂亮的口號,而是能在這世代成福音的見證。
身為牧師的孩子,從小在教會長大的子駿看盡教會大小事,他因此不斷強調「真實」的重要。或許在許多人眼中,子駿牧師就是個網紅牧師,不斷現身在各種社交媒體平台上,還擁有眾多的粉絲,但當和他深談時,聽到他也對成為社交平台上的 KOL 有所警覺,然而他的初衷從來不是為了紅,而是為了牧養,與他的弟兄姊妹在一起,社交媒體的平台不過是他學習與弟兄姐妹在一起的方式而已。潮,不是為了潮而潮,而是為了潮流背後的鄰舍,貼近牧養他們,與他們同在。其實,以當時宗教人士的眼光來看,耶穌也很潮,貼近農夫、漁夫、稅吏、社會邊緣人、宗教人士…耶穌的 range 真的很廣,這一點從門徒的組成也可看得出來!
最後,談到挑選同工團隊的條件與標準時,子駿直接指出:好相處、高適應力、抗壓性強!在不斷強調「專業」的時代,子駿卻強調「肯學」的態度。一位同工加入團隊時,未必具有專業能力,但中樣得是要願意在團隊中不斷學習成長,懂得如何與人相處,不自我設限。
地點:TIP TALK 線上平台
日期:2021年5月6日
主持人:董家驊
受訪者:丁懷箴
視頻回看:
https://youtu.be/eiCHjJX2BoQ
出版業不是黃昏產業?基督教的出版社,不更是黃昏中的邊緣產業?過去在台積電上班的丁懷箴社長,為何捨棄大好「錢」途,一腳踏入這個傳統產業?在訪談中,丁社長讓我大開眼界,他重新定義什麼是「出版業」,並談到他所渴望看到的未來。
任何人在一個領域待久了,若不刻意提醒自己,都會愈來愈看不見圈內人的盲點,缺乏挑戰既有作法的動力和眼光,忽視了更新和創新的契機。在剛接下社長位置時,丁社長親自走訪所有的印刷流程,去工廠了解出版一本書的每個製成細節,從而在與人溝通時,能夠知己知彼,為的不是百戰百勝,而是資訊對稱,進而能共同創新優化流程。他過去對出版業的無知,可能是他人眼中的弱點;但當他正視自己的無知時,承認無知,成為他最大的優勢!
對小丁社長來說,他所面對的挑戰不只是跨代(年齡的不同),也是跨界(領域的不同)。然而這種差異,反而帶來新的思維和刺激。在訪談中,丁社長重新定位出版業,不把出版業局限於印書和賣書,而是聚焦於「把好的內容分享出去」。出版業的焦點轉變為「選擇、創造和分享」好的內容;至於形式,則不拘於書本,也包含接收內容者的接收體驗,而最終的目的是要祝福接收內容的人,甚至進一步轉化接收內容者,成為好內容的創作者和分享者。
談到團隊的選擇時,小丁社長提到,正直和敏捷是他在選同工時的兩大指標。正直是品格,非常重要,使團隊之間能彼此信任。而敏捷,不是只動作快,而是指在面對變局時能快速反應,不坐以待斃!
跨代和跨界的過程當然不容易,而其中的關鍵則是「同理心」,能夠換位思考,去理解不同年齡和背景的同工和服務對象,進而去栽種「改變思維模式」的種子,促成團隊的更新。
地點:ZOOM
日期:2020年5月21日
人數:~364
主持人:黃志靖
嘉賓:邱慕天、朱佳敏、李志剛
直播重溫:
https://www.facebook.com/cccowe/videos/343141489982376
會議由世界華福中心主辦、救世傳播協會及基督教論壇報協辦,已於今天(5月21日)晚上八時圓滿舉行。此次會議為「上帝有話說?!」系列第一講,題目為:「趨勢、新常態,上帝有話說?!」
主持人為臺灣創集團共同創辦人黃志靖長老。嘉賓為臺灣《醒報》副總編輯邱慕天傳道分享「現今的趨勢」、新加坡世界福音動員會宣教統籌朱佳敏姊妹分享「趨勢下差傳的新常態」及馬鞍峰香港教會堂主任李志剛牧師分享「趨勢下教會的新常態」。嘉賓分享後有互動討論,最後由現任臺灣石牌信友堂牧師、亦為世界華福中心候任總幹事董家驊牧師回應。
現今的趨勢
邱慕天傳道分享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下看公共神學,透過疫情反思兩方面:
一.看見墮落世界的脆弱:流行病有社會精神層面,如欺騙、無知、混亂、自私、免疫力弱、群聚的酵等;病毒有精神層面和基因層面。理察.道金斯(Richard Dawkins)在《自私的基因》(The Selfish Gene)中談到人生來就自私,情願犧牲別人也要保住自己,形成墮落的普遍狀態。戰勝流行病的功課也是戰勝罪惡的功課,甚至是鑑別神國精兵的時刻,如因欺騙學會檢討欺上瞞下的官場陋習、無知讓我們學習停止謠言、混亂教我們學懂資源分配有序、免疫力弱使我們留意身體是聖靈的殿,要好好保護等。
二.看見耶穌是時代的創變者:病毒感染少數人的身體,但疫情大範圍的社會性影響感染我們的思想與行為。一直以來都將潔淨概念宗教化,以分離保持聖潔;但耶穌在祂的時代是前線的醫治者,醫治不潔的人。疫情讓我們看見耶穌在祂所處時代事工的革命性,亦戰勝自義與社會疏離的功課。
趨勢下的差傳新常態
朱佳敏姊妹分享近月疫情對其差會事工的影響。差會的福音船因疫情而停在牙買加(Jamaica),登船的人大幅減少,許多同工留在船上不能離開,但感恩他們都平安。另外,差會事工全部停止運作,原本計劃的新工作也要暫停。但這非壞事,反而有來到神面前,再次尋找祂的機會。
疫情期間,同工於清晨舉行祈禱會,同心禱告,藉此回到基本,來到神面前謙卑自己。這段時期,差會的奉獻也減少,但有些事工仍然繼續。例如仍有同工到訪南非偏遠地區,送上食物等物資;新加坡同工也走上街頭與人談道,又因當地店舖關門,他們便籌集超市禮券送贈有需要者,甚至到訪紅燈區。
差會也停止短宣,並影響全球外展。但朱姊妹相信神會開路,透過網絡接觸對信仰有興趣的人,同工也透過網絡跟進,與他們交通。事工停止,但神沒有停止作工。
朱姊妹認為,現時的禱告跟之前不同。以前的焦點較事工性,現在變得較為內在,求主使她學習謙卑。以前較難聽到主的微聲,現在更顯得祂的真實。雖然現在大部份工作轉到網上進行,但他們也知道許多地方沒有網絡,他們仍倚賴實體接觸,需要同工在當地作工。這段時候最重要的是彈性和受教,找出新方法。合作非常重要,大家需要彼此,需要對話,互相支持鼓勵。
趨勢下的教會新常態
李志剛牧師認為在疫情下我們如何看待自己至為重要,並要認清自己的使命,學習耶穌得人靈魂如得魚的策略。李牧師亦提到二○○九至二○一四年香港教會增長緩慢。但在疫情下,教會推動網上聚會,同時亦衍生不同組合的聚會形式,包括單向性和互動性的聚會。
李牧師認為在趨勢下教會有四個新常態:一.科技化,增加擴展性和有效性;二.年輕化,年輕人能帶動創意與動力;三.實踐化,願意犯錯和學習;四.數據化,收集不同的數據,提供客觀的依據。
地點:ZOOM
日期:2020年6月18日
人數:~286
主持人:黃志靖
嘉賓:周巽正、蕭加欣、譚峻斌
直播重溫:https://www.facebook.com/cccowe/videos/541530660086808
時代變遷下孕育的不同世代,都擁有自己的價值觀、理念、願景等。華人教會的不同世代如何溝通和合作?如何按不同世代的需要牧養、教導與關懷?兩代之間又如何傳承和同行?這些都是華人教會的重大挑戰。今天(6月18日)晚上八時,世界華福中心主辦、救世傳播協會及基督教論壇報協辦的TIP Talk網絡研討會──「上帝有話說?!」系列第二講探討的主題為:「跨代的挑戰,上帝有話說?!」會議由臺灣創集團共同創辦人黃志靖長老主持,並邀請了臺灣臺北靈糧堂的周巽正執行牧師、香港啟勵扶青會行政總監蕭加欣姊妹及加拿大(Canada)Azurean Coaching & Consulting執行長譚峻斌博士,就上述主題交流經驗和心得,一起面對跨代的挑戰。
周巽正牧師認為教會中兩代之間有不少差異。上一代牧者很多是白手建堂,做教會復興的工作。他們的生活就是服侍,服侍就是生活。年輕一代則是生活就是生活,服侍就是服侍。此外,兩代在溝通和表達文化上也大不相同。在兩代接棒傳承上,交棒的牧者要面對身分的轉變,本是主角,現退下來成為旁觀者,在身分適應上也不容易。
所謂長江後浪推前浪。第一代牧者以教會為家,犧牲了在家庭的時間,服侍敎會。周牧師認為兩代應以家的概念出發,有為父為母的心,為兒女的心,才是出路。就是能有三代、四代同行。大家彼此包容、接納和欣賞。下一代學習尊榮上一代,而上一代欣喜年輕一代興起,期待看見下一代更多的可能性。
蕭加欣姊妹在香港出生,然後跟隨當宣教士的父母到非洲加納(Ghana),並在當地成長,近年才回到香港服侍。她認為自己與父母對香港的印象很不同,她與父母各自生活的世代同樣艱難。
蕭姊妹指出現今世代尋求公義,談種族主義、墮胎、政治等議題,也期望信任和忠誠。活在這世代的年輕基督徒面對很複雜的狀況,以香港為例,去年開始面對政治動盪,世代之間不願彼此聆聽,只在不同社交平臺表達自己的意見。
她在香港主要服侍年輕人。自去年起,年輕人承受學業和社會動盪的壓力,他們會與朋友分享感受;而他們的父母認為只要讀好書和找到好工作便可,不用為現時的事情煩惱。兩代不願聆聽對方。蕭姊妹覺得上一代也經歷許多艱難,但現時的年輕人不明白;他們的父母則認為年輕人常花時間在社交平臺等地方。故雙方需要坐下來對話,而非彼此質疑。蕭姊妹以自己為例,她曾與父親談及婚姻的話題,父親對她的婚姻有一定期望,大家的看法不同。但彼此分享內心的想法,她覺得過程非常美好。
香港近年許多年輕人離開教會,他們覺得不獲支持和受傷。主持人追問香港許多年輕人離開教會,究竟他們最渴望得到甚麼?蕭姊妹認為,年輕人相信耶穌有恩典,但他們聽到的是雙重標準,從教會中聽到的話,連未信者也不會說出來。這是最令年輕人失望的地方。
譚峻斌博士從心理學的角度談跨代。社會學家用不同的角度與不同的工具了解一個人的性格特質。譚博士嘗試提供工具幫助教會領袖了解會眾。當談到教會領導時,他認為把跨代會眾召聚在一起,彼此建立良好的關係十分重要。
神創造每個人都是獨特的。性格是其中一個塑造我們的重要部份。談到性格時,有百份之六十是先天,百份之四十是後天培育。每一代人都有其獨特性。譚博士指出教會領袖除以九型人格了解跨代會眾外,較常用的是五大性格特徴(big five personality traits)。一.經驗開放性(openness to experience);二.盡責性(conscientiousness);三.外向性(extraversion);四.親和性(agreeableness);五.情緒不穩定性(neuroticism)。
譚博士認為了解性格特質有助敎會領導和牧養跨代會眾。他認為每人的性格特質其實可以改變。如內向型的人,只要提升他們社交能力,其實也有機會改變為外向型的人。
地點:ZOOM
日期:2020年7月23日
人數:~189
主辦:世界華福中心
協辦:救世傳播協會、基督教論壇報
主持人:黃志靖
嘉賓:安平、司徒永富、宋逸民
回應:董家驊
直播重溫:
https://www.facebook.com/cccowe/videos/296200521595339/?t=4728
現今的信徒按著神賜下的恩賜和負擔,不僅走遍各城各鄉與人分享信仰,更多的是跨越不同領域,以所屬專業榮神益人,以生命見證基督。身處跨越不同界別的場景,信徒面對著哪些屬靈和生活的挑戰?又如何靠主得勝?
7月23日晚上8時,世界華福中心主辦、臺灣救世傳播協會及基督教論壇報協辦的TIP Talk網絡研討會──「上帝有話說?!」系列第三講探討的主題為:「跨界的使命,上帝有話說?!」會議再次由臺灣創集團共同創辦人黃志靖長老主持,並邀得三位在不同地區跨界服侍的同工交流當中的體驗與得著。
臺灣藝起發光促進協會理事長宋逸民牧師以「藝起傳福音」為題,分享牧養藝人的經驗和甜酸苦辣;香港鴻福堂集團控股有限公司行政總裁兼執行董事司徒永富博士的題目為「4P人生:從永富到永富」,反思如何尋找和回應跨界的召命;美國(U.S.A.)普世佳音新媒體傳播機構執行主任安平牧師則以「跨界/重構」這題目談及科技在跨界服侍中擔當的角色。
地點:ZOOM
日期:2020年8月27日
人數:~210
主辦:世界華福中心
協辦:救世傳播協會、基督教論壇報
主持人:黃志靖
嘉賓:彭書睿、周郁凱、黃約瑟
回應:董家驊
直播重溫:
談到跨文化服侍,我們會先想到來自不同地區的宣教士。他們遠渡重洋,進到全新而獨特的文化群體中分享福音。然而,隨著科技和網絡的發展,我們足不出戶便能與不同文化、地域、種族、年齡等群體聯繫交流。另一邊廂,席捲全球的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疫情打亂海外宣教士的事工計劃,但藉著網絡工具的幫助,他們可在原居地遙距參與跨文化服侍;當前的狀況亦締造了機會,讓我們轉移目光,嘗試以其他渠道關注所屬社區中不同民族與文化群體的各樣需要。
今天(8月27日)晚上八時,世界華福中心主辦、救世傳播協會及基督教論壇報協辦TIP Talk網絡研討會──「上帝有話說?!」系列第四講,探討的主題為:「跨文化實踐,上帝有話說?!」主持會議的臺灣創集團共同創辦人黃志靖長老與三位在不同領域推動和實踐跨文化服侍的同工交流心得。
臺灣聯合差傳事工促進會理事長彭書睿弟兄先按現今趨勢前瞻全球華人教會在未來普世差傳中可承擔的角色;接續由美國(U.S.A.)Octalysis Group創始人周郁凱弟兄暢談如何藉遊戲世界重新看待生活、工作與宣教;最後由馬來西亞(Malaysia)「兩個13億」穆宣事工推動者黃約瑟牧師分享其在非洲撒哈拉沙漠(Sahara Desert)投身黑人穆斯林宣教事工的經驗。
地點:台北IM行動教會.台灣
日期:2020年1月8日
人數:~154
松慕強
> 演講題目:說好的福音大能呢?
陳維恩
> 演講題目:我們其實沒有那麼特別
龔義欽
> 演講題目:新天新地的每日生活練習
更多精彩重溫:
http://tip.cccowe.org
世界華福2020年在全球推展「煽風點火」計畫(The Set-A-Fire Campaign),將透過「世界華人福音運動TIP Talk」將在世界各地不同城市舉辦12次的TIP Talk小型聚會,TIP Talk的「TIP」代表「煽風點火」概念由三大元素組成:科技(Technology)、創新(Innovation)、先知性(Prophetic),簡稱為「TIP」。TIP Talk 每場聚會邀請當地三位具有代表性的講員,以2021年「第十屆世界華人福音會議」的主題:「跨代、跨界、跨文化」作為主軸進行演講和座談會。 所有講者必須代表以下三個「跨」的其中之一: 跨代代表 (Cross Generation) 、跨界代表(Cross Discipline) 、跨文化代表 (Cross Culture) 。
首場聚會1月8日於台北登場,邀請到Radius Asia宣教訓練中心總幹事陳維恩牧師、IM行動教會主任牧師松慕強牧師、LabQ共同創辦人龔義欽弟兄主講,期望透過生命故事,及彼此交叉對話,讓大家發現上帝國度在各地的奇妙作為和可能性。
世界華福中心候任總幹事董家驊牧師指出,年輕族群是一直在變化的時代,我們需要不斷地去關心時代的處境,並知道如何在其中宣教、回應上帝的使命。整個華福運動是跨代同行,長輩及年輕人的聲音在當中相互激盪,讓我們更能認識福音的本質。而TIP Talk提供了一個對話平台,當不同世代互相聆聽、彼此激盪、溝通的時候,其實也是一個容許自己被福音更新的機會。藉著由下往上、草根性的聚集,集體的聆聽,激發我們新的想像力和創意往前走。
地點:高雄福氣教會.台灣
日期:2020年1月10日
人數:~106
馮佩
> 演講題目:幸福小組的威力
姜森
> 演講題目:建立神的國
楊右任
> 演講題目:跨文化的三個常見錯誤
更多精彩重溫:
http://tip.cccowe.org
第二場於1月10日移師高雄福氣教會,邀請外交部歐洲司姜森司長、福氣教會青年牧區馮珮牧師、「舊鞋救命」發起人(十大傑出青年)楊右任弟兄主講。
地點:青協西貢戶外訓練營.香港
日期:2018年01月19 – 22日
人數:~381
世界華人福音事工聯絡中心於一月十九至廿二日在香港青年協會賽馬會西貢戶外訓練營舉辦「新酒.新皮袋」國際青年「使命門徒」培訓營會,來自約廿二個地區近四百人參與,當中39歲以下參加者佔半數。
營會聚焦討論三個群體的福音需要,包括散居的華人、印度人及穆斯林群體。透過講員信息、短片介紹、個案分析、座談會及小組討論,從不同角度來探討,幫助大家更多認識普世宣教中三大福音未得散居群體。此外,會議中更實踐「體驗式學習」模式,設有十二個互動訓練坊(Labs)及多個小組討論時段,多個主題的工作坊包括「堂會為本門訓與差傳」、「教育與差傳」、「商業與差傳」、「社區關懷與差傳」、「新媒體與差傳」。晚上時段,大會亦安排不同地方的宣教士作前線生命故事分享。
地點:新店行道會美河堂.臺灣
日期:2016年8月22 – 26日
人數:~1,500
陳世欽
感謝讚美上帝的保守與帶領,第九屆世界華人福音會議(下簡稱大會)在臺灣新北市新店行道會美河堂得以如期舉行,並圓滿結束。來自全球各地區將近一千五百位教牧同工、機構和教會領袖參與此盛會,共同交流、探討和學習,並嘗試在七個不同領域落實門徒導向的跨文化差傳模式和策略。
此屆大會在整體上作了大膽的改變,從所收回的意見反饋,大部份參與者給予正面的肯定;但也無法否定其中仍有許多不足、需要改善和加強的地方。如行動模式及研究發展組(Action Research and Model Development Team, ARMD)探討議題過於廣泛、彙報者沒有中肯掌握與有效分析報告的內容、大會參與者缺少會前閱讀報告的預備,加上節目繁多緊湊,造成小組討論無法深入、具體和聚焦。
我們謙卑接受認為大會不足的意見,也從中學習功課。在下一屆大會中必作出相關適切的調整和改善,繼續提供平臺讓各地華人教會領袖有更多學習和裝備的機會,促使新一輪普世差傳運動的產生!
在大會開幕禮中,我特別分享到「改變」的信息。這不單挑戰所有出席大會的人不要做「出席者」(attendee),而是要做「參與者」(participant),同時也當存有相同的心志,以正面的態度面對生命和事奉上當有的改變。「改變」可以充滿著興奮、期許和盼望;也可能帶來焦慮、不安、懼怕、膽怯和失望。
在《聖經》的教導中,強調「改變」的必須性和重要性;特別是生命關係的改變到生活行為的改變。在《哥林多後書》五章十七節中,保羅說:「若有人在基督裡,他就是新造的人,舊事已過,都變成新的了。」這說明改變的基礎和方向。
「改變」是有目標性的,不是為了改變而改變,是為了更好、是為了成長,是為了……不要懼怕改變,因改變將引領我們進入一個新的開始。另一方面「改變」是有方向性的,是向著耶穌基督、是向著萬民、是向著普世。身為基督的門徒,「改變」是有使命感的。為了上帝的國度、榮耀、使命,也為了基督,我們必須改變。改變對大使命應有的《聖經》概念,認定大使命的核心是「使萬民作主的門徒」;改變屬靈生活應有的《聖經》概念,強調「生活必須信仰化,信仰必須基督化」。信仰就是生活,生活就是使命。
深盼華人教會在牧養的理念、信仰生活的屬靈觀、門徒訓練和基督的大使命上勇敢作出合乎《聖經》教導的改變,實實在在經歷耶穌基督。在不同的生活領域中成為基督的見證人,活出那在基督裡不一樣的生命,使光照在人前,叫他們看見我們的好行為,便將榮耀歸給天父!
曾經聽過這樣富有意義的說話:「若你想要擁有從來沒有的,你就必須去做你從來沒有做的事。」(If you want something you have never had, you’ve got to do something you have never done.)「若沒有改變,進步不可能發生;不願意改變想法的人,永遠無法改變任何事情。」(Progress is impossible without change; those who cannot change their minds cannot change anything.)為此,「我們必須做一個選擇去把握一個機會,不然我們的生活就不會有改變。」(We must make a choice to take a chance or our life will never change.)
是的,我們需要作出思想楷模的轉移,活出改變的行為;放下諸多的要求、主張、堅持,甚至權利。相信上帝在掌權,聖靈要在個人生命中工作,在華人教會中工作,更在普世的教會中工作。
有關此屆大會,我們真正關注的不是這大會的成功與否,而是能否因這大會華人教會有屬靈的覺醒。從信仰生活的翻轉,落實以基督為中心的門徒生活,天天走進人群,在不同生活的處境,不同專業的領
域,不同的文化的群體,關心週邊的人,分享基督的愛和福音;最終,刻意走向福音未得的群體,去到福音未得之地,使萬民作主的門徒,萬國萬民同歸榮耀給三一真神!
地點:峇里.印尼
日期:2011年9月12 – 16日
人數:~2,100
李林靜芝
五年一度的第八屆世界華人福音會議已於二○一一年九月十二至十六日在印尼峇里(Bali, Indonesia)順利舉行,2,134位來自世界三十七個國家的與會者平安地(在此動盪混亂的時代,「平安」是何等珍貴!)來到會場,以謙恭渴慕的心一同尋求神在這末後時代對祂子民的心意……回顧這次大會所走過的漫長路程,我們充滿感恩,雖然有許多忽略及缺失之處,我們除了感恩,仍是感恩。
要籌備一次超過二千位來自全球各地教會領袖出席的福音會議,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三年多前籌備同工已經為大會積極付諸行動,尤其是慨允承擔地主國角色的印尼華福聯區同工,他們默默地付出無法計算的時間、精神、財力和人力,與香港華福中心的同工密切配搭;從場地勘察到開會研討,按照會議場所的各項需求,加上住宿、膳食、交通、安全、經費等,層層考量、仔細評估,最後發現位於渡假勝地峇里的努沙杜威斯汀渡假酒店(The Westin Resort Nusa Dua)所提供的場地、報價、優惠及附近有十多家毗鄰的旅館等條件,最能符合大會的種種需要。那時,誰會料到:當主再來的腳步愈來愈近之時,全球華人基督徒領袖的福音會議竟然被安排在最多穆斯林的國家舉行,而且是在以印度教為主的峇里舉行……必然有它獨特的意義。因此,這次福音會議不但以印尼為聚會地點,更重要的是藉此把祝福帶給印尼。大會結束之後,與會者中有三十多位牧者分別前往印尼十二個城市,在十九家教會的「華福之夜」、主日崇拜中傳遞信息,他們在各處為大會的後續事奉留下了美麗的腳蹤。
這次大會主題是由一批同工經過長時間、認真思考、禱告、尋求、討論所得來的。在許多的選擇中決定以「基督整全福音臨萬民」作為大會主題,一方面要與五年前第七屆大會的主題「基督全人福音遍萬邦」遙遙呼應、繼續傳承;一方面要在今天我們所面臨的更複雜、更黑暗、更急迫的時代中,再度強調主「大使命」的呼召是要「整體教會」把「整全福音」傳遍「整個世界」,正如洛桑世界福音會議(Lausanne Congress on World Evangelization)所提出的:The whole Church taking the whole Gospel to the whole world。深深期盼能透過大會主題的提醒,帶出教會領袖因對「大使命」的順服而對「華人教會的合一」及「整全福音的遍傳」有更多反思與行動。
在大會開始之前有兩件事是過去幾屆沒有做過的:第一,在會前給每一位報名者寄上兩本書:《上帝子民的宣教使命》及《神的使命——啟動新步伐》,讓他們可以在赴會前預先閱讀講員的著作,俾能在大會中有更進一步的領受。雖然「會前寄書」這件事,給籌備同工增加工作量,又增加昂貴的郵費,但從聚會的長遠果效來看,我們仍然認為此舉是值得的。第二,祈禱部同工全面推動「會前四十二天連鎖祈禱運動」,也許全程忠心參與的人不多,但信實的神已經看見並垂聽了眾人的禱告,使這次大會得以順利舉辦。不但如此,大會期間禱告室二十四小時開放,每天早晨以禱告會開始一天的活動。深信這次大會看重禱告的見證可以成為許多教會領袖及其他聚會的激勵。
整個大會的節目內容中,無庸置疑的,每天早晨的查經是大部份與會者最喜歡的一堂。講員基斯.韋特博士(Dr. Christopher Wright)透過《新、舊約》融會貫通的查考,使聽眾得以深入了解神的心意。在他寫的書中,他已闡釋「全本《聖經》都在吩咐我們要向全世界傳福音」的信息。來到大會查經時,他以溫雅的語氣,清晰分解神的話,配上邱志健牧師簡潔的傳譯,經文就如兩刃的利劍扎心。對筆者而言,從第一天到第四天,每天聆聽他的查經,都是一次培靈會。
一般的情況,午餐前的聚會往往是參加者最睏的時段,然而每天的研討會中,卻沒有人打瞌睡。一方面每天的主持人都相當靈活,且會控制會場和時間;加上每位講員都有備而來,發言中肯且有把握,將要表達的觀點濃縮在二十分鐘內;等到開放給臺下提出問題時,更是沒有冷場……可惜時間不夠,每天都意猶未盡。但我們感謝神,這次大會講員的年齡層已普遍降低,這是華人教會的好現象。更感謝神的是,研討會後帶來許多迴響,不論是褒、是貶,都給我們帶來許多反思。與此同時,兩百多位操英語、華人教會的下一代正在另一個寬敞的禮堂中進行英語平行會議。筆者雖然不在現場,但從他們的正式報導及在網上的許多來往信件中看到他們興奮地以同一句話描述他們對此次英語平行會議的感受:It’s beyond our expectation…(出乎我們意料之外……)看到年輕人在這次會議中有豐富領受,我們滿心感恩,因為他們是華人教會未來的領袖、明日的盼望。
受場地所限,大會在下午時段僅安排了三十八場工作坊,但因內容實際且涵蓋普世宣教各重要層面,並有認真的講員,使參加者甚有收穫,我們為此感恩。
大會中還有許多豐富的預備與安排,受篇幅所限無法一一詳述,僅能略舉一二:在樓下另一場館中有不同事工展覽及各類屬靈書籍的展出,走入場館不但可以認識各機構和他們的事工,還可以在書展攤位買到特價好書。在大會場附近,一個不起眼的房間中,一批不被注意的同工正在不休不眠地工作,他們是投身《每日快訊》的勇士;每天上午當拿到剛出爐的《每日快訊》時,心中禁不住要向這批「缺眠者」致敬。轉到旅館大廳左後角,又有一個不起眼的房間,裡面隨時有醫生與護士待命,這就是大會的醫療室,五天之中,有百餘人在這裡得到悉心的照顧……散會後,走在路上竟撞見可愛的「腹語小熊Potato」和牠的搭檔,真佩服他們能在開幕禮、閉幕禮中以輕鬆的對話帶出嚴肅的信息。對筆者而言,最感動的莫過於「印尼華人基督教宣教歷史圖片展」;站在一幅幅活生生的歷史見證圖片前,讀著一百多年前宣教士為了順服基督大使命的呼召,不惜犧牲生命地把福音帶到印尼的血淚史,怎能不叫人動容?今天印尼基督徒佔全人口的比例高達百份之十二,印證了「殉道者的血是教會的種子」這句話。
每天晚間聚會的特點是以雙語(華語、英語)進行的聯合聚會,除了講道,還有宣教士見證及播放短片。最後一晚的閉幕禮是此次大會的高潮,尤其是華福新總幹事的就職禮——當陳世欽牧師夫婦跪在臺前,由七位神的僕人為他們按手禱告時,全體與會者肅立見證這神聖的時刻……最後,五天的福音會議以擘餅紀念主作為結束,表明坐在寶座上、曾經被殺的羔羊、我們的救主基督是第八屆世界華人福音會議的「中心」和「目的」,願將一切「感恩」與「榮耀」都歸給祂。
(作者為國際關懷協會宣教士,與夫婿李秀全牧師一同被差派到香港,在世界華人福音事工聯絡中心事奉至二○一一年底)
地點:漁人碼頭會議中心.澳門
日期:2006年7月17 – 21日
人數:~2,600
周建華
誰掌管天氣?
雨聲瀝瀝淅淅地響過不停,讓疲倦的人無法入睡;還好,今天是七月二十七日,第七屆世界華人福音會議四日前已圓滿結束,各出席人大都平安回家了。
七月十四日,熱帶風暴「碧利斯」於福建登陸,受到橫流及雨帶影響,十五及十六日,香港及澳門間的航道風高浪急,許多船上人感到不適而嘔吐;這兩天也是許多七屆大會的香港工作人員相繼乘船赴澳的日子。十七日,風過天清,陽光普照,二千多位大會出席人在風和日麗的天氣下,陸續抵達澳門。七月二十二日,大會曲終人散,出席人俱都平安踏上歸途,另一風暴「格美」循海路由東南而來,於二十六日橫過臺灣,登陸福建,造成這兩天風雨不斷的天氣。是誰選擇了十七至二十二日這週作大會的會期?是誰使兩個風暴隔週而來?正是那位創天、造海,掌管一切的神。
從世界到澳門
這次大會的出席人超過二千六百多位,他們來自三十七個國家、地區──香港(536)、臺灣(300)、美國(U.S.A.,245)、印尼(Indonesia,222)、加拿大(Canada,179)、澳洲(Australia,154)、新加坡(117);其他尚包括:比利時(Belgium)、法國(France)、匈牙利(Hungary)、巴西(Brazil)、哥斯達黎加(Costa Rica)、巴拿馬(Panama)、祕魯(Peru)、肯雅(Kenya)和南非(South Africa)等。甚麼原因將這二千多人帶到澳門,是羅伯特.馬禮遜牧師(Rev. Robert Morrison)二百年前愛中國的心的感召力,或是普世華人教會要接上差傳火棒的呼召?
相聚於漁人碼頭的漁夫
十七日晚上,大會於漁人碼頭會議中心正式揭開序幕,由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社會文化司司長崔世安博士設歡迎晚宴,筵開三百席,宴請出席人及數百名協助大會的義工。眾義工均來自澳門教會,當中許多義工要申領假期、放下工作,投入大會的服侍。是誰點燃了他們熱切服侍的心?
歡迎晚宴上半段時間,有澳門旅遊局安排的中樂及葡國土風舞的精彩表演;緊接是由香港突破機構榮譽總幹事蔡元雲醫生分享信息,他們以「普世華人教會使命更新」為中心,鼓勵華人教會認識時代的需要,從而更新使命,帶來生命、社會、文化及普世的更新。為要達到這個目標,所有基督徒都當起來,在職場中作見證,改變社會、改變文化。
信息之後,由天韻詩班帶領大家高唱華福會歌:「主愛中華,恩寵有加,地大物博,代出俊哲。人道既窮,天道斯通;天人合一,惟信可期。勉我教會,增長百倍;舉目望田,媲美西賢。普世華民,作主精兵;高舉十架,天下一家。廣傳福音,靈命日新;佳美腳蹤,可西可東。最後一棒,迎頭趕上;主來在望,凱歌高唱。」又觀賞了由突破製作的「一粒麥子:華人教會二百載」短片,回顧外國宣教士踏足中國,廣傳福音,並展開各種社會服務的片段。
大會亦安排了天韻詩班獻唱、朗誦「無名的傳道者」等節目,鼓勵信徒為主獻上自己,以自己底手、自己底腳成就天國使命。
為記念馬禮遜牧師來華第二百年,大會特地邀請華福董事會永遠榮譽主席滕近輝牧師代表華人向西方宣教士致謝。滕牧師指出馬禮遜牧師二百年前來華,啟動了福音普傳的時代,接著成立的內地會及各教會、機構,為中國作了許多貢獻,那是神的工作。戴紹曾牧師(Rev. James Taylor III)代表外國宣教士回應,他說自己在中國出生、在中國長大,也要在中國國土上被接回天家。神雖然曾一度關了中國的門,卻為西方宣教士打開了普世宣教的門。神今天正興起眾多的海外華人教會,使他們同心協力,將福音傳到萬邦。
最後,由華福董事會主席及前任華福中心總幹事麥希真牧師祝福,出席人戀戀不捨地離開會場,預備第二天將要展開的各項聚會。
空氣熱,人心更熱
世界華人福音運動進入第三十週年,第七屆大會以「基督全人福音遍萬邦」為主題,按生命更新、社會更新、文化更新、普世更新四個向度推動華人宣教。這五年一度的盛事因著神的靈的感動與帶領,燃燒著眾出席人的心。在炎炎夏日的灼熱陽光下,烤炙著許多冷硬的心靈。大會期間天氣異常酷熱,卻無能阻止散居世界各地的華人教會領袖齊聚澳門。大會舉行期間,他們分散居住在主場館──綜藝館四週十家酒店,早上、中午、傍晚,掛著大會名牌的出席人浩浩蕩蕩地穿梭往來,快慢不一地前往、離開,路上的人都好奇地駐足觀看,好像要發現這邦人匆匆走過烈日當空,卻面露笑容的原因。
十八日早上九時三十分,澳門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何厚鏵先生蒞臨綜藝館,與崔世安司長、滕近輝牧師、麥希真牧師、高雲漢牧師、藍欽文牧師及劉少康牧師按下電鈕後,閃動著大會標誌、主題的氣球徐徐升起,代表要把福音傳遍整個地球。
生命更新,帶來……更新
從第一天起,這主要的信息不住被各講員所重述,早上的查經聚會中,張慕皚牧師、華理克牧師(Rev. Rick Warren)、吳獻章博士、王美鍾院長根據《聖經》,不約而同地清楚指出,若沒有生命更新,不會有社會、文化、萬邦的更新,也遑論教會更新了。弟兄姊妹,我們的生命如何?我們的生命是否不斷在主的恩典下更新?
緊接而來的是專題講座,每天兩位講員及三至四位回應講員。十八日的主持是王志學博士,講員為溫偉耀博士及梁永泰博士,並有滕張佳音師母、陳琛儀牧師及沈立德博士作回應。十九日的主持是褚永華院長,講員為劉達芳博士及彭懷真博士,並有藍欽文牧師、蕭壽華牧師及勞伯祥牧師作回應。二十日的主持是陳廷忠博士,講員為梁燕城博士及林治平教授,並有林意玲社長、陳孟賢教授、蔡志森先生及顏重剛博士作回應。二十一日的主持是張人鹽牧師,講員為林安國牧師,並有馮浩鎏醫生、龍維耐醫生、梁永強牧師及蕭聯生牧師作回應。
晚上的宣教慶典,分別以生命、社會、文化、普世更新與教會更新為題,每晚都有豐富的節目,分別有讚美之泉、天韻詩班、香港詩班及港澳聯合詩班獻唱,他們以詩歌為祭,向神獻上讚美與感恩,接著播放由臺灣救世傳播協會拍攝的相關短片,以真實個案介紹當晚的分題,挑戰出席人把握機會,以行動作出回應。三晚的講員包括:陳世協牧師、華理克牧師、高雲漢牧師及何威民牧師。每晚的信息都扣人心弦、精闢達意,此處無法一一細說,幸大會備有錄影光碟,可供訂購,詳情請看附件的訂購單。
七月二十日的宣教慶典,所請的講員有特別的安排,共有兩位。一位是即將卸任的華福總幹事高雲漢牧師,他以「跨代宣教的使命」為題,分享了超越地域宣教及本地跨代宣教的信息。高牧師指出華人獨特的群體,遍佈世界,使福音可以超越地域,廣泛傳開。另一方面,就是在本地,福音若要跨越障礙傳出去,必須了解宣教對象的文化。例如面對成長於後現代的青年,就要透過個人經歷、建立關係,為主作見證。第二位講員是來自澳洲(Australia)、土生土長的何威民牧師,他的信息是「跨代事工的伙伴關係」。他提到澳洲華人中,包含了第一、二代的基督徒,他們分別使用中文或英文作為主要溝通語言,彼此存在一定差異。但藉著福音,不同年代的家庭成員可以互相連在一起,活出跨代愛的見證。
這晚的安排,正回應此次會議的一個特色,就是首次為不諳中文的華裔而設計的「英語平行會議」,專誠參與這次英語平行會議的各國華裔超過二百多人。他們有特設的專題時間,專屬的講員、題目,時間則與中文部份的專題同步舉行。兩代融和,同心努力,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要使「基督全人福音遍萬邦」。
精英雲集,廣開言路
下午是大會工作坊、協調事工會議的時間,每天供出席人選擇的分題多達三十多個,其中包括特別為英語平行會議參加者而設的英語工作坊,內容均為華裔信徒所關注的課題,這次大會的工作坊數量之多,是歷屆大會之最,講員也超過一百多位。長者、基層、青少年福音工作,各種教會事工、差傳工作等都被涵蓋。數十、數百不等的出席人散往澳門理工學院的各個課室,聆聽帶領者的分享,又作出回應、討論,尋求神在該領域的心意與感動。同樣,所有工作坊均有錄音,可供未能分身聆聽者選購。
華人教會現況調查
於籌辦大會之初,各地華人教會的現況都在各籌委心中,經委託夏忠堅牧師進行普世華人教會現況調查,今年六月,夏牧師提交了〈華人教會現況調查啟航版〉,供各區在大會期間一起討論及回應。每日下午四至六時,共分為二十多區,讓出席人自由參與。各區出席情況、研討結果等仍有待統計及彙集,但深信透過這幾天的機會,各區就自己所屬地區的情況必定有多一點的了解,盼望結成網絡,攜手合作,聯手推動,回應各區的需要。
事工展覽、書籍展銷
會議期間,大會於綜藝館前廳展出「馬禮遜來華宣教二百年歷史圖片展」,此展覽由林治平教授策劃,臺灣基督教宇宙光全人關懷機構製作。內容以第一位來華宣教士馬禮遜牧師的生平開始,藉文字、圖片介紹基督教在華發展的二百年歷史。每逢聚會間的休息時間,都可以看到不少出席人站在展板前,默默地觀看這二百年來的宣教血淚史。期間出現的重重波折、因傳教而來的種種衝突,以至於二十年代的非基運動等,都為活在自由氣息下的基督徒帶來反思。展覽中亦提及福音到了中國,不單止於傳教,在中國社會、文化層面上也作出了許多貢獻,包括推動天文、醫藥、農業、軍事、教育等的現代化。許多著名學府如北京大學、北京師範大學、香港浸會大學、臺灣東吳大學等,在建立時,都與宣教士有直接或間接的關係。
伴隨這次展覽,華福中心與宇宙光聯合出版了一套七十冊的《馬禮遜入華宣教200年紀念文集》。文集分為三部份:一.三十本歷史文化論文、二.二十本來華宣教士傳記、三.二十本完全由臺灣本土作者編繪而成的宣教士童書繪本。
此外,有超過六十多家機構,於澳門理工學院體育館舉行一連多日的展覽及展銷。除出席人外,並開放予公眾人士參觀。
膚色相同、語言不同。合一、分散?
今次大會,首次成功地策劃與推動了英語平行會議,參加者達二百多人,誠如華理克牧師所說:今屆的二百五十人,每人於下屆多帶一人參加,就有五百人。不用多少屆,不論華人、華裔,就可以一起敬拜、一起努力,投入這獨特的普世華人福音運動之中。華人、華裔因何要走在一起?或許是因為我們所面對的宣教需要鉅大,分散為之,遠不及集合起各方人力物力,補長捨短,讓各種資源、人材互相配搭,成就更大更難的工。
新舊交接,榮耀盡歸主名
二十一日晚上是閉幕暨總幹事交職禮。港澳聯合詩班以洪壯的聲音讚美神,獻唱多首耳熟能詳的聖詩,其間又穿插了會眾加入同唱的部份,使整個獻唱部份渾成一體,出席人不再是聽眾,搖身變為頌唱者之一,同心向神獻上最高的敬拜。末後聯合詩班獻唱了韓德爾(Handel)〈彌賽亞〉神曲的「哈利路亞」,使聚會的氣息充滿敬畏與尊崇,站立在主前的出席人,向全能的神獻上「哈利路亞」,均感受到神榮耀的光輝照耀其間,心靈像被提到天上一般。
交職前,大會為向高雲漢牧師表示敬意,播放了高牧師五年華福事奉的短片,因高牧師不顧身體軟弱,為華福運動而勞碌,五年下來,帶領華福運動成功轉型,邁向新世紀,迎接新挑戰。大會又邀請了華福董事會副主席唐崇榮牧師於交職前勉勵新總幹事李秀全牧師夫婦,唐牧師指出擔任華福總幹事需要背十字架,歷屆總幹事──王永信牧師、陳喜謙牧師、麥希真牧師和高雲漢牧師,都犧牲了與家人相聚的時間、為主勞碌而忘記了自己的健康,不分晝夜全情投入的事奉,唐牧師籲請眾出席人在未來五年努力為李牧師和師母禱告。最後邀請每位出席人參與二○一一年於印尼(Indonesia)舉行的第八屆華福大會。
當李秀全牧師從高雲漢牧師手中接下華福中心的印章,代表著正式成為華福中心的新任總幹事。大會邀請了高雲漢牧師、唐崇榮牧師、劉少康牧師、滕近輝牧師、麥希真牧師、林治平教授、饒孝楫牧師和戴紹曾牧師為李牧師夫婦按手禱告,祈求主的能力在未年五年中常與他們同在。
繼往開來,迎向世界
新任總幹事李秀全牧師於接任後宣講信息,對大會主題「基督全人福音遍萬邦」作出回應,以「傳遍萬邦的福音」、「全人的福音」和「基督的福音」作出回應。李牧師分享說當他接受眾人按手禱告的時候,意味著他們將面向十三億的中國同胞,與及全世界六十五億人口。他們夫婦兩人在神面前戰兢地接受託付,不注目自己的軟弱,單仰望那位賜能力的神,盡自己的努力,完成祂所交託的使命,全心仰望祂的同在。
最後出席人一起站立,同唱「華福會歌」後,互相握手道別,盼望五年後於印尼重會。在人眼中,我們花了許多人力、物力,用了兩年多的時間籌備這次大會,至終我們發現,因著神的同在、憐憫,大會得以圓滿舉行及結束,讓我們將一切榮耀、頌讚都歸給祂,求祂讓每位出席人所領受的信息,藏於心內,融入生命之中,繼而化為行動,活化「基督全人福音遍萬邦」於每家教會、機構,也實踐於眾人的生命之中。
二十二日晚上,舉行了由華福、澳門眾教會合辦的「恩情耀濠江綜合晚會」,吸引了逾三千人參加,大會邀請臺灣寇紹恩牧師分享信息及天韻合唱團獻唱,香港藝人廖啟智、陳敏兒夫婦見證分享。最後呼召時,約有三百人湧到臺前接受耶穌為生命的主,不少人流著淚,到臺前來接受耶穌的奇妙救恩。當晚同時在旅遊中心舉行兒童晚會「大宇宙.小君王」,約數百名小朋友參加。
澳門──來華福音初到之地,深深盼望福音得以普傳,結滿豐盛的美果。阿們。
地點:吉隆坡.馬來西亞
日期:2001年7月10 – 14日
人數:~1,900
麥陳永萱
從註冊處接過文件掛袋,驚訝它為甚麼這麼重,打開來看,除了厚厚的手冊、幾本華福出版的差傳書籍,還有大會未曾開始已經出版的第一期《每日快訊》。最令我驚喜的是一套四冊《差傳學堂合訂本》,包括成、青、少、幼四級,教師和學生教材各十二課,這是我五年來剪剪貼貼珍藏的資料,想不到全部縮印成書,無版權免費贈送;還有《總幹事五年事工簡報》和《華福事工轉型的新動向》,細細捧讀、津津有味,竟錯過了晚膳時間,只好空著肚子到禮堂去。
一.開幕禮
禮堂中彩色繽紛的主題標誌「新千年.新裝備」醒神奪目,馬來西亞(Malaysia)同胞高擎印度(India)的火樹、敲響馬來的皮鼓,引領嘉賓進場;政府首長獻辭和敲擊鑼鼓,為大會揭開序幕。
二.宣教慶典
宣教慶典開始了,來自全球三十五區、一千九百多位代表一齊站立、高唱〈華福會歌〉,歌聲宏亮、士氣高昂,歡慶銀禧、踏進新千年,該有一番新氣象了!但願大會過後,大家帶著新異象回去,把教會更新裝備起來。
想不到第一晚的講員卻給我們當頭棒喝:「時代遽變,基督徒服侍主的知識和裝備也日新月異,但新方法、新產品必須印上標記,就是十字架–只知道基督並祂釘十字架。求主以十字架的異象充滿我們!」
接著三晚宣教慶典,除了講道外,大會安排了三位宣教士作見證,分別來自柬埔寨(Cambodia)、智利聖地牙哥(Santiago, Chile)、西非迦納(Ghana),他們報導當地的工作情況和發展,也道出他們蒙召作宣教士的經歷和心聲。此外,還有特別宣教節目:話劇〈馬禮遜〉,叫我們知道福音如何傳給中國人;影音〈福音模式的探索〉,叫我們思考福音如何傳給城巿人;幻燈〈情懷砂勞越〉,叫我們關心福音如何傳給原住民。三個晚上的聚會,啟發了我們的思想,擴闊了我們的眼光,也激勵了我們的心。
最後一晚公開聚會在武吉加里太子室內體育館舉行,竟吸引了萬多的弟兄姊妹。蒞臨主禮的政府女部長也深受感動,致辭後以基督徒身分講了一段勉勵的話。講道信息後呼召,有150人到臺前作出回應,感謝讚美主。
每早晨的敬拜,我是斷斷不肯錯過的。美妙的詩歌、適切的經文,引領我們進到施恩寶座前。
透過主禱文我們敬拜、思想主的降卑我們敬拜、以三一頌我們敬拜、仰望《啟示錄》中的基督我們俯伏敬拜。在敬拜中我更深深體會作神的兒女何等有福:
「在壓力中仍能平靜,在忙碌中仍能悠閑,在失敗中仍能歡笑,在逼迫中仍能屹立,在絕望中仍有盼望,在冷漠中仍有關懷,在困境中仍有出路,在死亡中仍有生命,上帝的兒女何等有福!」(大會詩歌所唱詩歌〈上帝的兒女何等有福〉)
三.四日主題
四天的聚會都指向宣教,每天各有主題:
(一)第一天主題:屬靈氣質與宣教
講員始創了一個新名詞:「屬靈素質」〔SRQ(Spiritual Resourcing Qualities)〕,此素質具有「資源轉化力」,大大影響宣教士的成功失敗。並列舉在心態、意志、感情、靈命上的例子,作深入的闡釋,也供各人自我檢討。
(二)第二天主題:城巿處境與宣教
我一向以為宣教士必須到窮鄉僻壤、民智封閉之地,可是這一天,卻給我一個全新的觀念:大城巿是一塊磁石,把萬國萬民拉在一起;也是揚聲器,把福音廣播出去,進到內陸的腹地。大約一百人的城巿教會,會友可以擁有十個以上的國籍。城巿教會中樞,是「萬維網」(world wide web)式的關係,聯絡網回到各人祖國的家人或舊同事,在那些地方,福音事工正在不知不覺間萌芽生長。留在大城巿工作並非貪圖享受,而是要把教會從「差傳事工的教會」變成「差傳教會」,並且立根在天國的價值裡,就會為世界帶來徹底的改變。何等的眼光、何等的胸襟!
(三)第三天主題:民族身分與宣教
一位香港同工說:「每逢看到中國健兒在運動會中領先、在球賽中勝出,我會興奮鼓掌歡呼;當群眾高唱中國國歌時,我卻搭不上腔;看見五星旗迎風飄揚,更是心中戰慄,我就是因為這面旗逃來香港的啊!」華人遍佈全世界,可是我們的心境與身分何等矛盾、尷尬。然而透過《聖經》中先賢,可以找到提示,知道華人在這世代對宣教應有的承擔:但以理提示我們,四散的華人應當為定居之地求平安;末底改與以斯帖提示我們,可以進入政制內,保護民族平安;所羅巴伯、以斯拉、尼希米提示我們,華人回歸,可以建城、建殿、建人;使徒保羅提示華人宣教新挑戰,就是超越文化,進到萬族萬民中,宣揚和平的福音。
(四)第四天主題:地球村莊與宣教
顧名思義,現今地球已是一個資訊、通訊、一體化的世界。許多大公司、大機構,業務遍佈全球。他們都高喊統一的口號、集訓統一的心思、操練統一的步伐,向地球村莊進攻。可口可樂的口號是:「我們的產品、生津止渴。」迪士尼樂園的口號是:「讓我們把歡樂帶到人間。」微軟的口號是:「每個家庭的桌上都有一部電腦。」基督教會的口號又是甚麼?我心膨脹、我腦打轉,我只想到華福的口號:「華人教會、天下一心、廣傳福音、直到主臨。」
四.工作坊與行動方案組
每天下午都設有十個工作坊,圍繞著當天的主題,可自由選擇參加。
除此以外,還邀請了各地有識之士,組成十個行動方案組,每天下午與工作坊同步,用四天,每天兩小時共八小時,一同思想、研討、籌劃方案,供眾教會、機構、神學院,在未來年日考慮推行。計有:神學教育、大眾傳媒、資訊科技、寫作出版、青年事工、姊妹事工、教牧團隊、差會領袖、華裔牧者、專職/帶職宣教士等十組。
五.交職與閉幕禮
每天下午都設有十個工作坊,圍繞著當天的主題,可自由選擇參加。
除此以外,還邀請了各地有識之士,組成十個行動方案組,每天下午與工作坊同步,用四天,每天兩小時共八小時,一同思想、研討、籌劃方案,供眾教會、機構、神學院,在未來年日考慮推行。計有:神學教育、大眾傳媒、資訊科技、寫作出版、青年事工、姊妹事工、教牧團隊、差會領袖、華裔牧者、專職/帶職宣教士等十組。
閉幕禮中,十位領袖帶領眾人宣讀〈華福銀禧宣言〉;主禮人向各方致謝;二百五十位義工,以小跑步伐,輕快地繞場一週,贏得如雷掌聲。是的,他們默默辛勤的工作、真誠燦爛的笑容,叫我們天天如沐春風。
感恩、祈禱、祝福後,在依依不捨、互道珍重聲中,大會結束了。華福的異象將帶回各城、各鄉、各教會,也深印在每位參加者的心中。
地點:香港會議展覽中心.香港
日期:1996年7月10 – 16日
人數:~1,700
這次大會主題為「歷史的主.世界的光」。
大會每個早上都設有專題分組時間。分組目的乃針對一些華人教會不能忽視的主題,包括苦難、政治、環境保護、教牧面對的課題、二十一世紀的靈性學、基督教與華人文化、佈道形勢與模式、資訊時代、家庭、神學教育模式、經濟倫理與理財、聖樂與福音、宣教模式、教會模式等。另外,大會亦設有地區討論行動方案時間讓各區代表商討各區內不同主題的實際執行事宜。
大會晚間聚會焦點在於幫助與會者認識主耶穌是「世界的光」,分別由林治平教授主講「基督教與華人文化」、蔡元雲醫生主講「二十一世紀的靈性學」、唐崇榮牧師主講「佈道形勢與模式」、李秀全牧師及林慈信牧師共同主講「華人、華裔與普世宣教」。
大會期間的主日下午於香港大球場舉行了華福香港宣教大會,主題為「全為福音.永為福音」,以「福音的信奉和委身」為焦點,約有一萬六千人參加。
地點:馬尼拉.菲律賓
日期:1991年7月10 – 17日
人數:~1,500
這次大會的主題為「跟隨基督.同得萬民.邁向二千」。
在「跟隨基督」方面,大會的六個早上都有不同形式的敬拜禱告聚會。
至於「同得萬民」的主題研討及個案研究,則分別由數位掌握豐富資料又具灼見的華人及非華人講員主講,分別介紹中國大陸華人(由盧家駇牧師主講)、海外華人(由羅曼華博士主講)、第一、第二世界未得之民(由Dr. Samuel Kamaleson和Mr. John D. Robb主講)、三份之二世界未得之民(由Rev. Luis Bush主講)的實際狀況,使與會者明白萬民的處境實況。
大會晚間聚會分別由六位華人教會的著名講員主講,以多元化的世界(由蔡元雲醫生主講)、世俗化的世界(由唐崇榮牧師主講)、苦難的世界(由章長基博士主講)、資訊的世界(由林治平教授主講)、靈力的世界(由周神助牧師主講)及福音未及的世界(由王永信牧師主講)為題,幫助與會者展望九十年代福音事工的複雜性和挑戰。
地點:中原大學.桃園中壢.臺灣
日期:1986年8月6 – 13日
人數:~1,800
這次會議的主題為「更新.突破.成長」,而「更新」、「突破」、「成長」亦是大會三個晚間培靈會之主題。
大會早上的查經聚會以「國度」、「復興」、「出世與入世」為題,從《聖經》中探討華人教會所需觀念上的突破。
除此之外,大會設有專題討論時間,討論總題為「華人教會全球策略」,其下分為「五千萬靈魂」、「十億靈魂」、「五十億靈魂」、「工人的需要與訓練」等子題,分別探討向海外約五千萬華人、中國大陸上十億同胞以及全球五十億人傳福音策略與及福音使者的培訓。接著專題討論的是分區討論,各區與會者按著所討論過的項目作分區討論。
地點:新加坡
日期:1981年6月17 – 24日
人數:~1,200
這次會議的主題為「生命與事工」。
大會設有專題講座及主題研討。專題講座集中討論「得門徒與門徒訓練」,所涉題目包括「作門徒的呼召與代價」、「得門徒的基地」、「得門徒的使命與策略」、「得門徒的人才訓練」、「得門徒的新領域」。而主題研討則有四個分組討論題目:「八十年代的門徒」、「八十年代的華人教會」、「普世福音遍傳策略」、「工人與訓練」。
大會其中一個重要特色是晚間的「華福接棒人大會」。該大會全屬公開性質,有以下題目:「聖潔與能力」(由吳勇長老主講)、「操練與成長」(由林道亮博士主講)、「動員與差傳」(由戴紹曾博士主講)、「青年與獻身」(由唐崇榮牧師主講)、「合作與廣傳」(由歐神安牧師 (Rev. Gottfried Osei-Manasah) 主講)。
地點:九龍城浸信會.香港
日期:1976年8月18 – 25日
人數:~1,600
這次會議的主題為「異像與使命」。
大會早上的研經聚會題目分別為「天國的異像」(由陳終道牧師主講)及「天國的使命」(由鮑會園牧師主講)。
下午主要是研討會的時間,有以下幾個研討主題:「啟示與權威」、「聖靈與拓展」、「福音與見證」、「差傳與使命–從《聖經》看差傳的事工」、「使命與差傳–教會的實際問題」、「教會與合一」。
晚間聚會為奮興會/視聽佈道。奮興會設有以下主題:「更新與事奉」、「生命與生活」、「得力與動員」、「時代的挑戰」。有些晚上以示範視聽佈道為內容,由蘇恩佩姊妹主持,藉視聽器材之幫助,闡釋了大眾傳播在傳福音工作上所擔任的角色和所作出的貢獻。
香港 九龍
旺角道 19 號
月圓大廈 2字樓
P.O. Box 98435,
Tsim Sha Tsui,
Hong Kong
CCCOWE 世界華福中心版權所有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