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福大会
线上会议
实体会议
世界华福中心(CCCOWE)自1976年成立以来,一直以推动普世宣教使命为核心,致力于在教会与信徒之间搭建沟通与合作的桥梁。2022年,华福中心正式启动「职场使命门徒运动」(Missional Discipleship @ Workplace, MDW),以响应职场信徒在信仰与工作融合上的需求,并推动教会更积极地投入职场宣教。2025年10月21至24日,华福中心将于马来西亚吉隆坡举办「2025职场使命论坛」,以「让职场成为福音的主场」为主题,诚邀对职场使命有负担的信徒与教牧领袖齐聚。论坛将透过分组工作坊,深入探讨不同职场族群的处境与牧养挑战,盼望连结教会与职场,共筑使命实践之路。诚挚邀请您踏上这段旅程,携手成为职场禾场的祝福者!
世界华福中心(CCCOWE)一直以推动普世宣教使命为核心,致力于促进教会与信徒在各领域的对话与合作。2025年6月23-25日我们将于新加坡举办一场聚焦于职场使命门徒(Missional Discipleship @ Workplace, MDW)的会议,预计邀请来自台湾、香港、新加坡及马来西亚的30余位堂会牧者,以及对职场福音事工有负担的弟兄姊妹,共同参与分组工作坊。
会议将深入探讨不同职场族群(如企业家、白领/管理阶层、蓝领阶级、新鲜人等)在面对职场挑战时的处境与挣扎,并探讨教会如何有效牧养职场信徒,携手推动职场宣教,发掘现今需要关注的重要议题,并探索未来的合作方向。
将于 2026 年在马来西亚古晋举行,主题为“时代聆听,与神共创”。大会预计将邀请全球 1500 位华人的教牧、宣教、职场、神学与青年领袖参与。
本次会议三大核心主轴:
国度福音:重塑福音在当代的理解与表达,见证上帝国的临在。
整全使命:透过大任命、大诫命及大使命,在各领域展现上帝的心意。
华人教会:彼此分享恩赐,互相成全,共同实践整全使命。
五天会议包含主题信息、论坛讲座、Xplore 360 工作坊、小组交流及晚间见证,期盼与会者连结彼此,在时代中聆听上帝作为,参与在祂的新创造中。
内容建置中,将于未来后续更新提供。
地点:希尔顿酒店.沙巴亚庇.东马
日期:2024年5月13 – 16日
人数:~130
「未来教会」起于2022年在台湾的两场聚会,由台湾华福区委会与洛桑台湾区连手举办,邀请台湾的牧者同工,透过「福音使命」、「门徒教会」、「普世宣教」三个主题的对话与交流,一齐发展神圣的想象,找出为台湾教会未来代祷的方向。2023年世界华福中心参考台湾区委会的经验,本着「促进、连结、共创」的精神邀请台湾、马来西亚、新加坡三地共72位的牧者,于槟城举办槟城未来教会(Future Church @ Penang)。2024年,更增加邀请香港与印度尼西亚共130位牧长同工,于马来西亚沙巴举办阿皮亚未来教会(Future Church @ KK),探讨华人教会所面对的处境—如何突破青年世代的牧养困境、如何在快速发展的媒体与科技中做光做盐、牧者如何有整全的职场牧养与门训、以及未来教会的发展究竟是什么样。
精采回顾影片:https://youtube.com/playlist?list=PLoCCl_k_d21TXTFJPvXvtXwY3a5UWhDwZ
田子丰
在〈未来教会2024〉,董家骅牧师提到:「信任与友谊的建立,本身就是福音的展现」。我非常赞同这个观点,亦观察到筹委团队确是锐意朝这方向安排这次会议,为与会者制造不同的交流机会。跨世代和跨地区的分组方式、时间表里许多的「留白」、专车接送到沙滩看日落…处处可见筹委们这方面的悉心安排。体现〈未来教会〉是为了促进交流而生,讲员们没有要分享灵丹妙药,而是抛砖引玉,刺激与会者更多的思考和讨论。还记得会议第三天主题「职场门训」,讲员(及与会者)在讨论里出现一些张力,各有不同立场。但感恩这次具创造性的张力(creative tension),成为与会者在会后延续对该主题交流的契机。这现象见证了会议中一位讲员的金句:「你可以不同意我的观点,但请你相信我的动机。」纵然我们对事情有不同看法,但我们信任彼此对基督及福音使命的委身,因此可以继续对话、求同存异。
上述情况很美好和理想,却在教会场境中不常遇见。为什么?原因之一是,服事有一定年日者,心灵上难免已有几度伤痕。为了保护自己免受更多伤害,有时服事者会不自觉穿上了「盔甲」。这盔甲可能是刻意与人保持距离,选择不分享内心世界、可能是结成一些圈子或山头,对圈外人品头论足来保持优越感、亦可能是藉各种方法爬上高位,以权力和掌控来安抚自己内在的焦虑。
故此我很欣赏董牧师在会议开幕致词时强调「放下武装」的重要性。领袖在张力里要求共存异,彼此间必须要有信任,但这些信任并非必然,而是需要有关系基础作承托,方能承受不同观点间的张力。关系基础如何建立?源自「我」冒着(再次)受伤的风险卸下盔甲,向「你」敞开心扉讲述自己的软弱,也腾出空间承载「你」的故事。这种对话不是功能性的,而是真诚地交朋友,彼此分享和聆听,在交流里丰富视野。我感恩自己在大会里不止一次经历这样的相遇:一同为着某个教会现象叹息、诉说各自事工里的感动和挣扎、分享彼此的破碎并互相祷告鼓励…对我来说,这每一个与「你」的相遇均是一份礼物,为我的生命带来祝福。
最近在读当代神学家坦纳(Kathryn Tanner)的《耶稣、人性与三一》,他提到三一上主所做的一切均是送赠礼物予世界的行动,而受造物的存在,本应亦是参与在这个送赠礼物的过程里。但罪阻碍了这个过程,使礼物的送赠被中断(blocked)和使人对礼物变得瞎眼(blinded)。于是人便开始自救,藉各种方式填补那本应由礼物所充满的缺口,比如权力、沉溺、自暴自弃…但那只是更被罪恶的锁链捆绑。基督的福音是天父给予世界的礼物,而教会作为基督的身体、福音的体现,亦在圣灵的帮助下成为礼物:信徒间成为彼此的礼物。这次〈未来教会2024〉里,我确切经验到这种礼物的传递。在各种与人的相遇、信任与友谊的建立里接收到上主送给我的礼物,亦预备我未来有更多礼物能赠予他人,产生一个恩典的循环。
愿上主的子民未来能成为上主给予世界的礼物,在破碎之处带来祂的医治、在仇恨之处见证祂的宽恕、在黑暗之处发出祂的光芒。成为礼物,就是福音的展现。
地点:桃园喜来登酒店.桃园.台湾
日期:2023年10月2 – 5日
人数:~230
2023年10月2日,世界华福中心筹办多时的全球华人宣教峰会终掀开序幕。为期四天的峰会主题为「散居 · 汇聚 · 火炬」,全球华人教会逾230位领袖与代表齐聚台湾桃园,为回应普世宣教的使命而聚集。
开幕式中,世界华福中心总干事董家骅牧师开诚布公说明此次峰会的目的——正视房间里的大象!本次会议不论在会议内容的安排,或是聚会形式的设计上,都试图重新反思华人教会的文化与践行宣教的心态。从开幕晚宴的座位安排开始,不论资排辈、不分主次桌,便可见大会欲打破惯例的决心。开幕晚宴的同桌们也是接下来三天专题时段的固定组员,资深与资浅、年长与年幼,同桌交流,彼此聆听。
此外,大会也以「世界咖啡馆」(World Café)概念打造了两个下午边喝下午茶边交流的时光。其中一次专题分享也穿插了新生代座谈会,三位40岁以下来自台湾、香港和马来西亚的年轻领袖受邀,以访谈形式表达看法,分享做跨代桥梁的努力,无论倡议更多沟通、为两代「挡箭」或当两代之间的「翻译官」,他们都在各自位置上发挥减少跨代冲突与促进理解的功能。为将连结与互动最大化,大会也让与会者于午餐时段开设特别议题交流平台或关联小组,各人自由参与。
峰会上午时段分别有冯浩鎏医生、刘幸枝牧师和龙降恩牧师以使徒行传勉励大家成为神所寻找的工人,不畏世代的洪流,不惧逼迫的水火,靠着圣灵的火炬成为忠心的福音传承者。
专题精华
是次峰会也体现了聚会手册首页写道的:「跳脱传统单向传播信息的方式,以主题信息和对话互动的方式进行」。8个专题时段,25位讲员,3天早场的释经讲道之外,每个时段皆有两到三位讲员集思广益,就普世宣教各议题发表观点、分享经验、挑战现况、倡议改变。
「散居宣教学与华人教会」是第一场专题的主题,林保罗(Paul Woods)牧师首先从社会学角度助我们了解移民系统和民族文化从单一到多元的过程,王钦慈牧师则从透过分享如美国Global Gates这样的散居宣教运动,让与会者看到「向、透过、超越」(to, through and beyond)散居群体宣教的可能性。第二堂「培育青年世代参与普世宣教」中,张惟中牧师、Asiri Fernando弟兄和陈维恩牧师强调对年轻世代的舍己陪伴、接纳、信任与成全。莫陈咏恩博士、奉天安弟兄和杨右任弟兄则在第三堂「跨代的宣教伙伴」中,提醒华人教会当视伙伴为生死与共的战友,学习欣赏年轻世代而非贴标签。第四堂的主题是「跨文化宣教——跨越民族中心与种族歧视的使命群体」,在这一堂中 Sarah姐妹、庄信德牧师和卢家正博士深入浅出地分析,让与会者直面华人的历史创伤及民族中心思维对宣教的负面影响,而主持人邱君尔传道也在回应中带领会众在神面前悔改。
许苏珊姐妹和韩伟炫牧师在第五堂「职场使命与普世宣教」时段,针对全球宣教新趋势,从创启前线及差会视角唤醒教会检讨和改变宣教政策及策略的迫切感,而王亚辰牧师则借着在非洲建立职场宣教平台的经验提醒我们「我们从来不是主角」。接着焦点转向第六堂的「网络宣教的机会与实践」,安平牧师以实例述说网络上的无名宣教士如何透过「虚实融合」活出道成肉身的使命,吕庆雄博士呈现了网络出版、培训、牧养多面向,而万力豪牧师以The Hope教会为例,让教会看到只要善用网络这工具,线上宣教和牧养的成果也很振奋人心。此外,卢敬雄牧师、林日峰院长和吕子峰牧师在第七堂「华人教会与普世教会的宣教伙伴」中分享见证神带领教会于各地建立跨越疆界和鸿沟的合作网络,携手响应时代需要。
我们就是那大象!
密集的聚会于10月5日来到尾声,世界华福中心前任总干事陈世钦牧师在众人面前做了一个成全下一代领袖的公开见证,展现对接棒者董家骅牧师的信任、欣赏和支持,并诚实分享卸任后的心情,有轻松,有失落。陈牧师接着一语道破,其实这几天在谈论的「房间里的大象」就是我们各人。「华人教会要站起来?华人教会要跪下来!」在董牧师的带领下,众人跪在神跟前,以悔改作为这次峰会的结束,并带着盼望起身响应宣教的使命。
宣教学、宣教策略和宣教实践是这次峰会的讨论焦点,但比这些更重要的是我们如何在基督的福音中,成为彼此接待,互相成全,一起回应使命的群体,在多元中迈向合一。华人教会要放下民族主义,各代要放下对彼此偏见,以上帝的国度为眼光,以基督耶稣的心为心,方能使「华人教会,天下一心」的异象具有国度胸怀,而非受困于华人的民族意识。
地点:Bayview Beach Resort滨城.马来西亚
日期:2023年4月17 – 20日
人数:~76
会议精采影片回顾:
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oCCl_k_d21TAubDXulcBY9FJzHKyW1-s
世界变动得如此快速,疫情也打破了地域与语言之间的限制与疆界,从信徒的和牧者的角度看「教会」,都有非常大的改变。台湾华福与洛桑台湾区2022年携手举办两场「未来教会」论坛,牧者同工们在两天一夜的旅程中,一起生活、团契,并透过「福音使命」、「门徒教会」、「普世宣教」三个主题的对话与交流中,彼此连结,一齐发展神圣的想象,找出为台湾教会未来代祷的方向。世界华福中心参考台湾华福的经验,本着「促进、连结、共创」的精神,邀请台湾、马来西亚、新加坡三地的牧者,参加未来教会Future Church @ Penang的盛会,2023年4月17~20日在马来西亚槟城,共计72人参与在当中,透过4天的交流、对话、代祷,在团契生活中共同查验上帝在全地的心意与行动。
会议中我们延续以「福音使命」、「门徒教会」、「普世宣教」三个主题,邀请不同地区的牧者与我们分享他的洞见:
《福音使命》
谢木水院长深刻地探讨福音的本质以及它在教会生活中的关键地位。他指出福音不仅仅是基督教的起点,更是过程和终点,并呼吁教会重新回归基督教的核心,将福音置于事工的中心地位。
汤鹏翔牧师则带领我们深入思考福音在不同文化和处境中的传播。他回顾了福音在不同时期所经历的转变,从希伯来式到希腊罗马文化,再到如今的现代社会。这让我们看到福音是如何在不同文化中得到体现,并一直保持其活力。
最后,郭俊豪牧师强调福音不应该受政治或意识形态绑架,同时他提出了应用科技、突破过往论述的观点,以及尊重环境和简朴生活的理念。这是一个对未来教会发展的具体而富有远见的展望,将引领教会迎接新的挑战。
《门徒训练》
台湾高雄福气教会杨锡儒主任牧师谈到「自私」是门徒训练的要害;马来西亚怡保圣彼得堂包强惠主任牧师则与现场牧者分享建立门徒教会的最大拦阻及关键因素;新加坡基石教会吴子平主任牧师带领大家透过圣经原则来协助门徒发展生活技能,并分享了如何用应用现有的论述架构(例如:人生发展的阶段任务、情绪管理技能)来培育门徒。
《普世宣教》
马来西亚浸信会神学院王美钟院长开宗明义地指出,教会失去宣教的使命就如同失去了心跳。王院长深刻分析了欧洲教会式微的原因,提出三大关键:讲台上没有能力、讲台下没有见证、教堂之外没有福音。
台湾淡江教会主任牧师庄育铭挑战了教会「来」与「去」的平衡,强调教会不仅仅是接纳信徒,更要成为宣教的教会,走向失丧的灵魂。庄牧师激励着教会克服害怕走出舒适圈的恐惧,踏上大使命的道路,并提出具体实践的建议。
新加坡灯塔教会执行牧师田乘田以华人宣教的异象为主轴,强调了世界各地的华人教会需要连结,共享资源、扶持彼此、培训以及培灵布道。他深入探讨了10/40之窗与中东今日的机会,呼吁华人教会在这个特殊的时间点上,共同委身于宣教使命。
地点:ZOOM
日期:2022年12月3日
人数:~842
MDW年度大会系列影片请见:
https://youtube.com/playlist?list=PLoCCl_k_d21SCeR9i–Lt46ZywhQ6xJ3W
职场即禾场
世界华福中心2022年年初,以「职场和使命不可分」为理念推动职场宣教运动,名为「职场使命门徒」(Missional Discipleship@ Workplace – MDW)。2022年起举办多场圆桌会议,感谢上帝,这段时间陆续看到在欧洲、东南亚和加拿大等地,有多场由地区领袖发起的职场使命门徒聚会。
为了将职场使命门徒的理念和动能进一步传递给各地华人教会,转化为宣教的行动,华福中心联乘加拿大华福联区、与美国的职场事工策略联盟(WAMSA),于2022年12月3日举办在线国际年度会议。有感过去当我们谈及宣教事工时,甚少连结职场弟兄姊妹;而谈到职场事工时,又较少与堂会牧者连结。为此,这次大会,我们以「工作者」为中心,尝试打造跨界对话平台,邀请教牧、宣教、职场等领袖和神学工作者有机会坦诚沟通和交流,共同推动职场即禾场,透过职场参与大使命的宣教运动。三个小时的在线会议共有842与会者参与,高峰时段有531人。会议中除了大会主题信息以外,分别也邀请了企业家、专业人士、年轻工作者、教牧领袖分别在工作坊中与我们分享他们的经验。
「职场使命门徒──why? what? how?」 董家骅牧师(世界华福中心总干事)
世界华福中心总干事董家骅牧师在主题信息中与我们分享-为什么我们要谈论职场使命门徒?
我们该如何在需要不断产生行动、决策的职场中做门徒呢?董牧师分享到,无论职场或教会,比起世界文化中追求效率,我们更应该追求「做对的事」。
「亲爱的,我把工作变成了宴席」 庄信德牧师(播种国际事工台湾区执行长)
庄信德牧师透过「宴席」的角度来看待工作,不是要我们努力把工作变为宴席,而是用新的眼光发现我们已经在神的宴席之中!庄牧师使用的经文为以斯帖记全卷,撷取其中谈论到「宴席」的相关经文与我们分享。
第一场宴席:乐极生悲的意外宴席
今日世界的政经局势越发无法预测,而在以斯帖记第一章中登基的亚哈随鲁王,也正在经历一场在当下看似华美丰盛、却即将发生悲剧的宴席。然而,世上的宴席崩坏解散的同时,天国的宴席正要展开。
第二场宴席:超越道德的生存宴席
随着瓦实提被废、被送入王宫的以斯帖,和当时的另一个「好见证」但以理成为对比。但以理不以王宫的饮食玷污自己,也公开表明自己的信仰;以斯帖却被末底改禁止公开自己的身分背景,同时被送入皇宫就等同与异族通婚、参与在国王的不道德婚姻中。从这个角度来看,以斯帖表面的行为容易被我们批判为不道德,但以斯帖的见证,也显出在职场中最优先的或许不在于能否持守道德纯全、永不跌倒,而在于经历神恩典中的关系。庄牧师鼓励在职场中辛苦前行、感到自己不被理解的弟兄姊妹,回到圣经当中,让圣经人物的故事安慰、鼓励自己。
第三场宴席:暗潮汹涌的恩典宴席
庄牧师最后分享,在整卷书看似隐藏的神,在第三场宴席中拯救了以斯帖与以色列民。以斯帖最终的胜利不是因为自己的聪明才智,而是在 神已经为她安排最好的时机与位份。由此来看,以斯帖最后这场「成功的宴席」从头到尾是神手中的工作(弗2:8-10),是一场神的宴席(诗23:5-6)。庄牧师最后勉励,无论我们的身分是什么,我们的职场环境是什么,自己能做到多成功,最重要的是我──受邀参与宴席的仆人,察觉出神──宴席的主──在这场宴席中正在做什么?使我们能将祂当得的荣耀归给祂!
「在多重身分与责任下,年轻基督徒如何找到自身定位?」连怡涵姊妹(爱女孩国际关怀协会共同创办人)
今日的年轻人多活在斜杠的生活模式当中,作为基督徒,我们与他人不同之处在于在众多身分当中,能以属主的儿女、门徒的核心身分去找到平衡与优先级。连怡涵姊妹以自身经历过非营利组织、目前在英语系国家就读相关研究所的丰富经验,分享自己如何在各种迷惘与忙碌中重回召命。
「牧养即是与年轻人同行」邓敬献弟兄(马来西亚Life SOAR 资源中心负责人)
这时代许多年轻人无法适应传统的教会牧养模式,然而这并非代表他们不愿意委身信仰,而是需要有人花时间,在朝夕相处中陪伴他们成为成熟的门徒,并且帮助年轻人把信仰活在生活中,并能以信仰与专业响应世界的需要。邓弟兄自身实际参与在一个弟兄的生活团体,并且经营年轻基督徒的创业平台,为我们带来深刻的分享与省思。
「让教会成为支持年轻人创业与宣教的基地」蔡志坚牧师(台湾花莲美仑浸信会主任牧师)
蔡志坚牧师所牧养的地区,面临年轻人为了求学与工作大量出走的问题,因而他长年着力牧养关顾年轻人,甚至在教会中建立创业基地,让有心留下创业的弟兄姊妹有最坚强的后盾。同时蔡牧师也带领教会中各行各业的弟兄姊妹,发挥各自的长才成为教会宣教的祝福,具体的让人人都能以自身的专业参与神的大使命,也因此让教会能走出教堂,进入小区。
「如何在充满压力的职场环境中,活出门徒生命?」 范明熙博士(联发科通信设计本部总经理)
在追求绩效与金钱的职场环境中,范博士与我们分享他是如何以「天国的外派」的身分,依靠神在每天活出合神心意的生命,做出正确决策。
「职场即禾场,人人都能参与宣教」 分享者:姚美英牧师(国际飞鹰职场宣教机构创立牧师)
双职宣教,是以专业工作者的身分在跨文化地区,甚至创启地区传福音,双职宣教要面对的挑战有哪些?在困难的创启地区要如何宣教?姚牧师除了介绍双职宣教,也透过基督教的宣教历史,来看现在人人宣教的阶段,使各行各业的基督徒在宣教上均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
「专业人士参与宣教的四大关键」Susan(创启地区宣教动员策略协调员)
现金全职宣教士越来越难进入创启地区,因而非常需要更多基督徒以自己的专业进入创启地区。然而在创启地区生活与宣教并非容易之事,本次Susan以实务的角度分享基督徒当如何预备自己。
身为企业高层,时常需要面对大环境变化的风口浪尖,并且容易经历到「从什么都有到一无所有」的极端经验。作为企业家又作为基督徒,什么是我们在这些变化之中需要持守的信心?当如何持续倚靠神,并将生命奉献给神?
「高压企业家如何在主里得安息」司徒永富博士(香港鸿福堂集团行政总裁兼执行董事)
司徒永富博士自身的经商历程,充满高山低谷的动荡与变化,也真实经历神的恩典拯救。在本次分享中,他为我们说明当今全球企业共同需面对的挑战,东亚企业的特殊之处,以及作为基督徒企业家,当如何在职场散发基督的馨香之气。
「走出舒适圈,参与神对世界的心意」王秀钧博士(富华资本管理合伙人)
王秀钧博士曾寻求是否以全职响应神,然而神引导他走入企业响应大使命。王博士并未忘记服事的火热,在积极参与宣教行动中体会到无论身分,人人都是软弱缺乏而需要神的恩典。
地点:ZOOM
日期:2022年12月15日
人数:~16
由世界華福中心發起的第六次MDW圓桌會議,本次會議榮幸邀請到中國神學研究院林高傑德教席副教授(實踐科)潘怡蓉博士,為我們講論「回歸主愛中」。藉由效法教會歷史中淵遠流長的靈修傳統,在多變時代重新回到主所應許的安息與愛之中。
潘怡蓉博士過往的事工歷程,累積許多牧養職場弟兄姊妹之經驗。她觀察到,過去五年世界的大環境有許多變動,職場的弟兄姊妹心力交瘁,格外需要尋找方法在變動時代之中安頓心靈、明白上帝心意。因此本次將介紹幾個在教會歷史中淵遠流長的靈修傳統,帶領弟兄姊妹進行操練。
實踐神學、靈修神學與職場牧養之交會
實踐神學與靈修神學共通的核心原則是:在當下的處境中,回歸內心進行神學與靈性的覺察分辨,因此能對準神的心意並採取行動。靈性更新的焦點,第一應該是讓我們能以「悔改、轉向神」迎向神的恩典;第二,是察覺在當下處境中「神的國度正在如何開展」,加入神的工作,而非活在過去的懊悔中。這樣的原則非常適用於在職場中的弟兄姊妹,敏銳於神的國度與工作,不被世界表象所迷惑。
在職場建立生活的靈修節奏
所謂「禮儀年」的節奏,乃是根據聖經節期與大自然的規律進行靈修,其核心乃在於以基督為中心,透過節期,思想耶穌基督的生、死、復活、再來,幫助信仰群體在混亂的年代,可以依據這個穩固的節奏不斷向前。在歷史上,禮儀年的操練幫助教會在被迫害、黑死病、戰亂等動亂的年代仍能持守盼望。宗教改革後基督新教的靈修神學,從過去對復活的重視轉為專注於十字架神學中的受苦,但這可能會讓我們失去對來生的盼望與面對今生的勇氣。思想基督的一生、宣告基督的必再來,使我們能帶著新的眼光,回到日常生活面對每天的勞苦愁煩。
在職場操練內心的更新步驟
在許多的靈修書籍中,都有共同提及「靈命更新的三個基本步驟」:
在禮儀節期的操練中,根據這些步驟能幫助我們的心靈朝向正確的方向被更新,幫助職場的弟兄姊妹先與世界拉開一段距離,重新轉向上帝,被神充滿,使我們的眼光能被更新,穿越職場的表象,看見靈裡真實的國度,並使我們有能力與方向走十字架的道路。
在職場調整禱告的渴望方向
我們需要先把心靈倒空,才能重新被神充滿。在職場的弟兄姊妹,心靈容易被職場中的重擔所壓垮。潘博士提醒我們,不要把職場中的重擔挑戰看為「大」,但要學習耶穌的母親馬利亞——尊「主」為大。知道我們只要盡力,最後的成敗是神負責,就能放下心中的重擔。
在職場培養正向的行動習慣
潘博士勉勵,挑戰巨大的時代或許我們做不了大事,但有很多出於愛心的小事可以做。在職場所做的每件事能出於獻給神的愛,就必被神紀念。要刻意培養自己成為一個能成為他人祝福、自己也能被神祝福的人。
靠著聖靈加給的恩賜與愛心
潘博士最後分享,變動的時代我們格外需要智慧、能力與愛心,因此基督徒需要大大呼求聖靈。求聖靈在我們缺乏資源的地方賜下我們所需,使我們能面對各樣挑戰。格外是面對艱難之時,要記得神的恩典與人的美好。
涂金生牧師分享:牧養職場弟兄姊妹回歸屬靈基礎操練
本次回應邀請到馬來西亞檳城的心靈港灣浸信會涂牧師。涂牧師觀察到過去幾年因為疫情的緣故,忙碌的職場人士終於有時間讀聖經。現在當生活逐漸回到正軌,反而又不讀聖經了。然而要追求靈性的改變更新,離不開聖經。若要牧養忙碌的職場人,我們或許可以活用各種便捷的聖經APP,並透過一對一的陪伴,幫助弟兄姊妹了解聖經;並且因為熟悉神的話,能在職場生活中聽見神的心意。涂牧師接著分享,除了讀經之外,禱告也非常關鍵。職場中有許多人士忙於工作,無論到哪裡都需要連上wifi,但我們的生命有沒有連結於神?如果連耶穌也需要藉著禱告托住每天的事奉,更何況是職場中忙碌的弟兄姊妹?我們需要不斷回到禱告,堅固自己與神的關係。舉例來說,台灣近幾年開始推行的RPG復興禱告小組就是一個很好的方式,可以在教會內、甚至跨教會的建立這樣的禱告小組彼此守望,讓職場的弟兄姊妹知道自己並非孤軍奮戰。
除了讀經禱告的基本功,涂牧師也提醒許多過往的信仰觀也需要改變。例如保羅在雅典傳福音的時候提到:我們的生命、存活都在乎神。因此應當提醒職場基督徒——不只是週日去教會的時候作基督徒,而是每一天的職場生活,就是我們經歷神的時刻。我們應當推行「信仰生活化、生活信仰化」的觀念,幫助弟兄姊妹把每天的生活獻給神。具體來說,牧者應多多使用一對一的coaching(教練式引導),陪伴弟兄姊妹面對每天的生活,讓他們在當中經歷神。除此之外,在職場所做的事情表面上看來是為人做的,但在歌羅西書中我們看到,無論做什麼,都要從心裡做,像是給主做的、不是給人做的。因此基督徒在職場所做的一切,也能變為獻給神的服事,「職場即是禾場、工作即是事奉」。有些牧者擔心當我們推廣這樣的觀念,許多弟兄姊妹將不再來到教會服事?然而涂牧師提醒,屬靈生命成熟的弟兄姊妹,自然會願意委身教會中的服事。而越願意在職場服事神的弟兄姊妹,其屬靈生命自然更會趨於成熟,並且有更大的機會讓福音傳給在職場的非基督徒。
最後涂牧師勉勵,所有屬靈操練都需要回歸「以基督為中心」的根基,因此非常感謝本次潘怡蓉博士與我們分享「回歸主愛中」的信息。
問答環節
梁旭輝傳道:操練每日良好習慣,心靈重擔交託神
梁傳道回饋今天信息中所提及的「習慣」這個主題。傳道近期深刻體會基督徒的每日生活都需要一點一滴累積好習慣,最終才能結出成熟的果子。像是在職場突然遇到了風暴,或是得到新冠疫情之後身體狀態變差,這些變化當中仍要每天持續維持好習慣,並且當能做的都已經做了之後,就要放手交託給神,接受神允許的結果。
另外傳道近期參與一個職場讀書會,裡面除了也強調工作者要照顧身體之外,另一個共同的發現是:工作者也要學會照顧情緒,這兩者共同決定了一個人能否在職場有好的表現!因為大腦的功能分成兩個層面,高的層面是能夠透過理性判斷,做出正確的選擇;但也有較低的層面是生存本能—我們面對挑戰,是戰鬥或是逃跑?面對現在世界上的各種重大危機,人們可能常常只依靠本能做反應,沒有餘力用更高的眼光去做判斷。因此這時若要做出正確的選擇,關鍵就在於能否持續維持內在世界在好的狀態?聖經中也告訴門徒要將重擔卸給神,使我們內心得著平安。因此基督徒的職場工作者當持續的操練認罪、把重擔卸給神,才能在職場中榮耀神。
董家驊牧師:在職場活出有溫度的愛,為主做見證
董牧師最近嘗試和當紅的人工智慧 “ChatGPT” 互動,發現到上面所能提供的答案和一個牧者、醫生所能提供的非常相似,這個現象引人反思—若今日機器已能取代大部分人的工作,這個時代我們是否更該思考如何「活得像個人」?基督徒更是需要思考:「如何在職場中活出神的形象?」今天潘博士所分享的內容回應了這個問題──用大愛做小事,在小事上服事人,與人建立真實有溫度的關係,這就是在職場生活中,機器做不到而唯有人做得到的!
吳子平牧師:結合靈修與生活,把神帶到生活中
職場基督徒在忙碌的生活中,都渴慕像潘怡蓉博士今天所分享的這樣安靜的生活,但這種衝突令人想到──今日基督徒是否還在掙扎於生活與信仰之間的分隔?或許把所謂的靈修時間,結合在我們每天的生活當中,才是解決之道!第二個重要的問題是,我們與非基督徒的差別在於「有神同在的人的生活」,但我們真的了解並尋求這樣的生活嗎?第三個問題是,我們如何回應「職場中的人性」?在職場中必定有許多的困苦與掙扎,但一生就是要從不成熟走到成熟,期許我們更多用神的眼光看待職場中的困境,成為成熟的人。
董家驊牧師:個別弟兄姊妹在缺乏大群體支持下如何操練靈修生活?
董牧師詢問潘怡蓉博士,一般弟兄姊妹如何在缺乏整個教會一起推動靈修行動(例如教會年曆)的時候,個人如何操練靈修生活?
潘怡蓉博士回應道,面對職場忙碌的基督徒,通常透過以下兩個行動操練是最有幫助的:
司徒永富博士:在規律中遇見神
「主動尋找靈性群體」例如司徒博士與其機構會在香港山上的一個熙篤會靜修院,每年進行持續三晚的退修會,操練回到正確的生活規律中。而在司徒博士與當地神父的對話中,提到屬靈操練就是「禱告,閱讀,勞動」,最終這令他體會到神的同在不在他處,就在我們的專注與規律當中。
吳子平牧師:規律使人內心清明
在職場神學院的操練中,也鼓勵學生每天上午操練走路禱告,雨天也堅持拿著雨傘走。
因著這樣的規律,每天能整理好自己的內在,心靈就越來越清明,並使人在上班前就預備好好的狀態!
廖泉添弟兄:在專注與操練中尋求聖靈智慧
在靈命塑造的方面,我認為最重要的是聆聽聖靈的指引。在這個時代,世界已經不需要知識,需要的是神給我們的智慧,屬靈的分辨能力。期許教會在專注與屬靈操練中尋求聖靈的智慧,使我們能正確地回應時代。
地点:ZOOM
日期:2022年10月13日
人数:~19
由世界华福中心发起的第五次MDW圆桌会议于2022年10月13日举办完成。本次会议荣幸邀请到原为台北信友堂长老,后参与开拓、牧养板新信友堂的何玉峯长老,为我们讲论「释经与工作」。回到圣经所发出的亮光,重新调整我们看待工作的眼光。
圣经与生活的关系需要一个典范的转移
何长老指出,在华人福音派教会背景当中,比较多「教义式的解经」,意即试图从圣经中找出一些普遍与永恒的真理与原则,然后把这些原则用在我们的工作当中。但何玉峯长老提出一个新的解经进路,更多进入经文本身的处境,就像身历其境般透过经文跟随神;而根据我们对经文的体会程度,我们的生命就活出相对应的特质,让圣经经文与生活处境真实交会。
本段经文的三个关键词与三个主题
本次何长老选择马太福音十九章1节至二十章16节的经文切入,探讨经文与职场生活之间的关系。何长老首先提供给我们一个鸟瞰的视野,观察整段经文反复出现的关键词。首先是「跟从」。第二是「神的国」。第三个则是「撇下」。第二个角度,则是就经文分段,看到这段经文谈论的不同主题。在马太福音十九章3-12节从离婚的议题谈论婚姻关系,19:13-15由大人和小孩的差异谈论父母跟孩子的关系,19:16-30探讨有钱人的财产对他进神国的影响。
重点不在于做对的事,而在跟随对的人
在本段经文的16-30节中,谈论一位有财宝的少年人来求问耶稣,如同当今一个在职场有财富但也要寻求生命之道的人。从他求问耶稣的问题表现出他的思考模式是「做什么能得什么」,这是职场中常见的思维方式。但何长老指出,耶稣挑战他:不是有没有做对事,而是「有没有找对人?」;接着第二个挑战则是:永生不是去得的,永生是要「进」的(进入一个状态)
遵守诫命,如同今日职场上也会注重职场伦理。但遵守诫命/伦理并不足够。耶稣接着提到,进入永生的人是完全人,要进入一个像上帝一样善的生命,进入慈善、慷慨的领域。而最后则是要撇下一切跟随耶稣。但对职场人士来说,如何在忙碌的生活中,仍做一个跟随耶稣的人?
跟随耶稣就是要「撇下」──调整自己生命的顺序
何长老分享,耶稣不断强调「撇下」,乃是要我们重新调整所拥有的资源的顺序。「做完全人」才是耶稣所指出的生命方向。在我们的生命中,会不断的经历得产业、再给有需要的人,不断如此操练就是一个跟随耶稣、迈向完全的生命。我们就不会着眼于该做甚么可以赚多一点,而在于怎样可以更成熟完全、能不能吸引人靠近耶稣?
何长老分享到,本段圣经书写的三个段落,也让我们看到婚姻、亲子与职场与财富都有关系。许多在职场上成功的人,舍下生命中其中其他的部份为了要得到财富,反而导致生命的破碎。因此经文提到耶稣「治好」了,何长老推测──耶稣治好了那些在婚姻与亲子关系中破碎的人,那些许多有财富但生命贫乏的人。
陈保罗弟兄回应:回归圣经根基探讨职场与信仰的关系
陈保罗弟兄分享圣经中多次提到「工作」或「职场」,照理来说,应当有许多有关信仰与职场之间关连性的讨论。然而事实上,即使在西方世界,从1980年到2000年之间,只有79本跟工作有关的基督教书籍。从2000年直到如今,有关信仰与工作的讨论终于开始呈现爆炸性的成长。然而这个主题都仍被归类在「parachurch」的范畴当中,无法进入教会牧养的主流论述。面对这样的缺乏,教会真的需要更看重如何牧养职场中的弟兄姊妹,并且是以本于圣经的视野,而非仅是援引世俗的学问。基督徒不须使用高言大智,回归圣经就能说明深刻的道理。
董家骅牧师回应:人在江湖却不属江湖的生命
「现代世界」的价值观,使人原有的身分认同瓦解的时候,会越来越依赖「拥有的事物」去定义自己的价值。而这也是教会与基督徒在各种困境中挣扎的主要原因。这个「拥有」模式不只影响到我们的工作观,进而也会影响到我们的牧养。今日何长老不断强调的「舍下」,不只是要舍弃我们的财物,更是要主动地舍弃世界的价值观。面对这个世界的「江湖」,基督徒倾向有几种响应模式。第一种是「退出江湖」,可能是更多花时间在教会服事。第二种模式是「一统江湖」,以基督信仰征服世界的各个领域。但或许有第三种应对模式,也就是「笑傲江湖」,如同圣经说「进入这个世界却不属这个世界」,我们在信仰里能身在世界但不被影响!
那实际上来说,怎么在教会中推动对职场神学与牧养的看重?或许教会的牧者需要不再继续依赖教会外部的机构去动员弟兄姊妹参与宣教,而是回到教会的核心身分,自己动员门徒在他们所在的地方参与宣教,而这当然包含推动在职场的门徒运动。
职场神学之讨论
白崇亮博士分享到,职场神学这几年渐渐获得更多的关注,从职场伦理开始,也开始有职场的灵修神学的探讨。事实上,相较于在教会中的生活,在职场上操练灵性是更加困难的。而灵修神学则能帮助职场的弟兄姊妹将知识转化为个人独特的生命体验,并且帮助他们面对职场中世界的文化。在旧约圣经中也有非常多在职场中操练灵性的榜样,诸如雅各布、约瑟、但以理、尼赫迈亚等等,这对于职场中的弟兄姐妹非常有帮助。
郭鸿标牧师分享到,我们日常生活读经时,如果我们从旧约中研读,能学习到许多面对日常工作的智慧,因此我们当保持研经的热情,在读经时当不只读新约,也要研读旧约。
除此之外,我们也应当与弟兄姊妹彼此帮助将信仰的观点与职场生活整合在一起。另外,郭牧师也鼓励弟兄姊妹阅读历史神学,如马丁路德、奥古斯丁、加尔文,他们的神学论述中都会将这些领域整合在一起,让我们能突破今日神学高度分工的局限性,提供一个整全的眼光。同时郭牧师也坦承,今日华人世界仍较少神学研究者探讨职场神学,因而我们期待未来神学院更多与何长老这样职场中有经验与圣经见解的弟兄姊妹合作,丰富华人职场神学的视野。
董家骅牧师指出,神学院与牧会现场一直有这样的张力:神学院端想要更扎实地做神学研究,但教会端期待更务实的牧养方法。然而这样的张力,可以成为一种「创造性的张力」──藉由外在环境的变迁与压力,促使神学与教会的复兴。社会中的议题永远层出不穷,但或许更重要的在于如何找到一个本质性的信仰实践,找到基督徒生命的根本原则并以此应对各样变动的环境?因而我们对神学院的期待,或许就不是开更多的课程,而是帮助神学生发展出这种整合性的视野。
吴子平牧师响应,今天神学院的教导所归依的方向可能主要为教会的牧养现场;然而,我们不应只停止在教会现场,我们更要将弟兄姊妹在职场的生命放进神学院的教育思维。吴牧师也提到「灵命一致性」的议题,由于教会环境的单纯,在教会实践信仰似乎阻力较小而较为容易;但我们内在生命的不一致,容易在复杂与高压的职场中显露出来。因而神学院的教导应当将这样的复杂处境考虑进去,帮助弟兄姊妹活出一致的生命。
讲员总结回应
最后何长老总结响应,今天我们提到许多有关神学院端与教会端、牧者与职场之间如何整合的问题,或许我们可以请神学院老师到教会中开课,而也同时请职场上有经验、也能教导圣经的人到神学院开课,彼此谦卑的互相学习。
然而到最后,其实最重要的是「人」,我们最需要的是效法主的榜样,而不是课程或言语;需要许多有耶稣生命的人,让人看到真实的见证。这是神学院、教会、职场神学最终汇合的地方──「某一个人/某一些人/某一群人」身上!
地点:ZOOM
日期:2022年8月11日
人数:~22
从「投资」的观念理解神赋与基督徒之管家的职分
由世界华福中心发起的第四次MDW圆桌会议于2022年8月11日举办完成。本次会议荣幸邀请到剑桥大学瑞德理学院(Ridley Hall)退休教授理查德.希金森博士(Dr. Richard Higginson)为我们讲论「从管家职分(Stewardship)探讨财物、创业和普世宣教」。希金森博士同时是瑞德理学院中「信心在商场(Faith in Business)」事工的总监,致力于帮助职场基督徒在艰困的环境中活出信仰。
作为投资者的神──投资祂的世界,并将管理权交给人类
「信心在商场」事工相信:神是一位投资者。神在起初以祂自己的资源投资(创造)在这个世界中。而在所创造的一切中,人是特别的存在──唯有人是以上帝的形象创造。这意味着人具有「创造、维护与修复」的能力,并反映在人类所从事的各种职业中。这个管理万物的权柄是从神而来,人类伏在神的权柄之下并要向祂交账。然而神在给予人类管理职权的时候,也是在冒人类可能会偏行己路、不负责任、管理不当的风险,此亦人类堕落的其中一个面向。
人类如何使用神所赐的资源
地球藏有许多需要经过开采、转化和提炼才能产生价值的资源。自250年前的工业革命开始,煤矿、石油与天然气等资源的开采与使用量大幅增加,产生好的和坏的影响。一方面普遍提升人类生活的水平与便利性,但另一方面,开采的过程破坏了环境、并且也有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如今地球生态已经因此被严重破坏。解决问题的第一步,我们需要回到个人的层面。神赐给我们所有人时间、金钱和才干,圣经提醒我们需要以智慧来管理我们的时间、金钱与才干,并且要使用在使弱势者得帮助的事上。结合这两个核心精神──智慧与怜悯,就构成现今所谓「社会企业」的准则。
企业家、投资者、消费者面对环境议题当尽的责任
企业界人士以及投资人士面对生态危机当负起响应的责任。目前许多企业人士愿意正视这个危机,例如比尔‧盖兹所著的《如何避免气候灾难》中提到的诸多绿能科技。即便我们不一定都是影响甚巨的企业人士,但我们都一定是投资者或是消费者,每一个消费与储蓄决定都将带来影响。因而我们需要检视:是否有将金钱运用在值得信赖的产品与公司上?企业的力量如同一把双刃剑,造成现今社会许多乱象,但同时有潜力带领我们脱离这些乱象。我们相信神喜悦救赎企业脱离罪恶迈向正轨。「劳动增值/血汗产权(sweat equity)」的观念提醒我们,根据信念所进行的投资,需要有这样的耐心与信心。投资在符合我们价值的企业,不代表能马上看到获利,但最终我们将能看到报偿。
在职场中回应神的三大命令
圣经神对人中总共有三大命令:
大诫命中爱邻舍的爱涵盖所有人,甚至包括仇敌。在职场上的应用则是要去爱所有的利益相关者:员工、客户、供货商、投资者,甚至是竞争对手。大使命则要求我们以耶稣所要的生活方式来生活,我们的行为、生活方式、经商手段都要符合神喜悦的样式。愿我们无论在什么岗位上,都以门徒生命回应神对我们的这三大命令。
陈国雄博士:如何在生活各方面忠于管家职分
针对希金森博士所提及的管理观念,陈国雄博士以「数据治理模式」和「投资绿能、微型产业」为例作为响应。现今许多民营或公家的公司企业,诸如政府、医院、公司、学校……都需要搜集与经营人们数字化的信息,其中有责任感的机构会引入「数据治理模式(Data Governance Model)」的观念。这些单位仅仅是数据的保管者而非拥有者,因而拥有者在任何时候都有权取得与使用这些数据。透过这种新型态的管理模式,让我们更能有智慧的保障人们的权益。另外就投资的选择上,陈国雄博士个人透过投资在电动车产业做为保护自然环境的方式,也支持实施ESG指标(环境保护、社会责任、公司治理)的企业。除此之外,政府方面不总是能坚定地推行保护环保的措施,需要民间人士的参与与推动,基督徒更是应当责无旁贷!当今在平台型企业上所兴起的微型企业也值得我们关注。微型企业本身通常更加对环境友善,注重消费与生产活动对环境的责任,也有助于降低失业率。是值得我们投资参与的新兴商业模式。
韩伟炫牧师回应:关顾受造世界回应神的荣耀
神吩咐人要照顾祂所造的世界,而现今深受破坏的生态环境是人类作为管家的紧迫挑战,气候变迁迫使人类不能不面对环境关顾的议题。但整体来说,华人教会倾向没有看见环境关顾的重要。这是因为华人教会的神学论述,时常把属灵跟属世二分,而无法看到受造世界的价值。我们需要透过整全宣教(整全服事)去突破这种世界观。整全宣教相信神创造宇宙是为了祂自己,以至于当我们关顾这反映了神荣耀的受造世界时,这个行动就是宣教的一部份。差会、教会的领袖,当身体力行传递环境关顾的信息。盼望透过众人的行动与反思,华人众教会未来越发能关顾环境,不单只是为了人类的利益,更是为了神的荣耀。
讲员总结回应
我们看见各地基督徒在慈善、给予的事上已有许多的参与,然而在投资行为上,似乎没有使用一样的智能与原则去管理我们的资源。基督徒理当整合我们在慈善事业与投资这两个领域所运用的原则,都当照着神的心意去行动。气候变迁、如何投资,已成为今日人类所面临最关键的议题,世界逐渐从过去的错误中醒来,教会不应落后!
地点:ZOOM
日期:2022年6月9日
人数:~22
世界华福中心所发起的第三次MDW圆桌会议,已于2022年6月9日顺利举行。本次会议有幸邀请到新加坡圣约播道会领袖导师、锐意门训教会全球联盟创始人曾金发牧师为分享嘉宾。曾牧师认为,不管在领导学、门徒训练、和职场事奉中,若我们不理解「由内而外」的领导(Leading from the inside out)的重要性,容易使我们在灵命的疲乏倦怠之中,失去响应神呼召的力量与勇气。而要建立「由内而外」的生命素质,我们就必须了解何谓「灵命倦怠」,以及如何克服它?因此本次会议,他将以「跨越灵命倦怠」(Overcoming Soul Fatigue)为题,回到圣经的基础重新定义「成功」,并提出在企业中活出「由内而外」的领导的五大关键。
认识「灵命倦怠」(Soul Fatigue)的重要性
曾牧师首先讲述,为何认识「灵命倦怠」对于职场领袖和建造门徒如此重要?他认为:基督徒的服事是一种内在生命的自然流露,内在生命的质素将决定事工的质量。因此留意内在生命,是活出门徒身份至关重要的议题,也使我们在被呼召的各个场域中活出耶稣的形象。因而若缺少对「灵命倦怠」的认识,以至于不知如何克服,便必然会阻碍我们完成事工和实践神对我们的召命。
首先曾牧师以「即将过世的国王与他的四位妻子」的故事,比喻人生中我们倾向珍视的事物,以及我们对于内在「灵魂」的忽视。比如今世的身体、用来定义幸福感及身份的财产、一直陪伴在旁的家人和亲朋好友等等我们都想去珍惜把握,然而这些却都无法陪伴我们进入死后的生命,唯有灵魂可以。但我们的生活,却往往选择忙于生活、事工、职场、工作、生涯的许多需求中,而忽略了照顾「灵魂」。
基督徒的成功是「成为忠心的管家」
接着,曾牧师回到剩经重新定义「何谓成功」。他认为对于基督门徒,成功不是按着世界的标准,乃是依据我们是否响应神所呼召的管家职份(Stewardship)来定义。这意味着我们在神面前成为「忠心的管家」,比达成世界定义的成功更为重要。按照圣经经文,基督徒实践管家职份必须与神的旨意一致。而虽然基督门徒有共同的管家职份呼召,却也同时各自拥有特殊的恩赐与身分。如果我们想被神看作是成功的话,就代表必须按着祂的呼召,并妥善使用祂所赐的恩赐,以实现祂的旨意。而衡量一位基督徒的管家职份是否成功决定性的指标就是忠心(Faithfulness)。忠心,是借着是否生命至终有无「好好完成」(Finishing well)来衡量的。许多障碍会导致一个人无法好好完成管家职份,其中一个主要障碍,就是「灵命倦怠」。
深究「灵命倦怠」的症状、成因、结果与解方
「灵命倦怠」的三种症状
曾牧师认为「灵命倦怠」的症状有三。第一,匆忙感(rush)──在忙碌中感到匆忙、仓促。匆忙感本质上是一种压力,当人的内在能力无法配合外在环境,或能力不足以应付外在变化时,所感受到的就是压力。如此一来,事务主宰了我们,而非我们掌控事务。第二,无聊感(boredom)。在压力底下,人会变得无感与麻木。一方面,会感到匆忙,但是另一方面,却感到生活一陈不变,没有新鲜感、新奇感,没有任何令人兴奋、有所热情的事情。第三,孤独感(isolation)。我们感到孤单,不被了解,这是失去热情所导致的结果。
「灵命倦怠」的内在原因
而导致「灵命倦怠」的内在原因,曾牧师总结出三个,包括:「在虚空中运转」(running on empty)、「追逐虚空」(running after emptiness)、「扭曲的内在脚本」(flawed inner script)。
圣经杰里迈亚书二章5节提到「耶和华如此说:你们的列祖见我有什么不义,竟远离我,随从虚无的神,自己追逐虚空呢?」。这节经文点出灵命倦怠的内在原因:先是随从虚无的神,接着自己也成为虚妄。在虚空中运转(running on empty)造成灵魂的贫困,追逐虚空则造成灵魂对空虚的成瘾;一旦我们在虚空中运转又无法克制地追求虚空(running after emptiness),灵魂的贫困不但会掏空内在的蓄水池,也让灵魂对一切破坏生命的事情上成瘾。
第三个原因来自我们内心「有缺陷且被扭曲的内在脚本」(flawed inner script),我们认定自我的价值是来自于我们有事可做。但是,正确的内在脚本乃是认定我们真正的身份── 神的孩子。我们被爱、有价值是因为神爱我们,而不是因为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一个人对身份的认识,会影响我们的安全感及价值感。而我们最首先和最重要的身份,并非在于成为成功的领袖,而是清楚地认定自己是神的孩子。
「灵命倦怠」的结果
灵命倦怠会导致三种结果:失去清晰的观察力(clarity)、失去勇气(courage)、失去喜乐(joy)。第一是失去清晰的观察力,原有的价值系统也随之慢慢被改换。第二,失去回应神的呼召的勇气。我们不回应神所指派的任务,因为我们已认定自己已经太忙碌或没有能力了,但同时却把时间花在让灵魂成瘾以及分心的事情。这是因为灵魂感到太过劳累,它需要需要找到方法逃离匆忙感、无聊感、孤独感的痛苦,却更加失去承担更多任务的能力。第三,失去喜乐。诗篇第一百篇是一首欢庆喜乐的诗歌,基督徒的记号乃是在属天喜乐中事奉,不论在怎样的环境中都能得力。而当灵魂看见神源源不绝的恩典,感受到神的同在,就能成为是丰盛的、感恩的、有深度的,并能在属天的感恩与喜乐之中前行。但当灵魂是疲乏、空洞或追随虚空时,我们会用扭曲的内在脚本来左右自己,变得不喜乐。即便表面上能够持续获得成功与肯定,灵魂深处我们深知自己并不喜乐。
「灵命倦怠」的解方
灵命倦怠的解方,不能是只停留在处理症状,更要处理原因。曾牧师此处提到三个主要解方:承认灵命倦怠(acknowledge soul fatigue)、负起个人责任(take personal responsibility)、改变信念系统(change belief system)。第一,承认灵命倦怠。如同油箱见底需要再加满,而不是勉强车子继续开,我们需要承认自己有需要,刻意空出时间让主来重整恢复我们的生命。并且我们不是透过活动或度假尝试恢复灵魂,而是以「改变生活方式」来面对灵命倦怠的光景。 第二,负起个人责任。这意味我们必须检视与关怀我们的个人生命,修改人生的优先级。第三,改变信念系统,从必须完成更多事情,到单单完成父神的旨意。我们内心带扭曲的脚本会让我们不断的承诺或拒绝外界的事情,但当我们容让灵魂回到安静之处、寻求经文与主亲密的时间,我们将能重整生命的优先级,意识到并有能力时常拥抱神的呼召及任务。当我们能全然对主说「是」,我们将可以向世上所有其他事物说「不」。
五个企业领导的关键
谈论过灵命倦怠与内在生命的重整以后,曾牧师接着提到应用的部份。如何成为拥有「由内而外」去领导的职场领袖?他分享了五个企业领导的关键:决策分辨的清晰度(curating clarity)、重新规划风险范围(re-staging the risk Horizon)、检视标准的一致性(auditing alignment)、放大热忱(zooming in on zeal)、降服于神(yielding yieldedness)。
第一、决策分辨的清晰度。这是职场领导的首要之事,必须建立在「清楚明白神的呼召」以及「清楚核心价值」的基础上来发展。他强调筛选核心价值的重要性,是因为每件事可能都是好的,但不见得都值得去做。因此,不只是要筛选价值,而是要筛选最好的核心价值、圣经价值,来响应神的呼召。
第二,重新规划风险范围,也就是评估风险与权衡取舍。职场领袖必须避免两种极端:回避风险或冲动地跳入风险。我们不能只是消极地逃避风险而不做出改变,但也该如何在抓住机会和潜力的同时清楚地意识到风险,否则将掉进风险冲动的极端。因此,重新规划风险范围意味着,对风险和权衡取舍有一套客观的评估标准,需要时常寻求神的智慧和引导。
第三,检视标准的一致性。这意味着当我们在职场遭遇许多挑战和可能妥协的时刻,必须保持与主的价值以及我们的核心价值一致,与祂同行。不单单是理性理解,还必须透过行动来活出核心价值。
第四,放大热忱。在职场和商界会遇到许多灰心挫折,但永不要失去热情,不要丧失勇气。许多企业主从职场学到的一个共同的关键是:在神里面坚持不懈,保持热情、热忱和坚毅。
第五,对神交出顺服。商场上的成功并不是关键,关键在于成为神的忠仆,与祂同工。圣经说,你们是地上的盐,你们是世上的光。希腊文用了「你们」这个非常好的代名词。唯有「你们」是地上的盐,「你们」是耶稣的门徒,「你们」是世上的光。透过神的帮助,让我们由内而外,在职场上成为光和盐。
董家骅牧师与曾牧师对话:零职场经验的教牧牧养处方
世界华福中心总干事董家骅牧师请曾牧师分享,对于没有职场经验的教牧领袖,该如何牧养或装备在职场工作的弟兄姊妹?曾牧师认为,没有任何职场经验的牧者,可以留意两个原则。第一,留意主所赐给你的领导敏锐度、呼召、恩赐。第二,透过引进其他职场领袖的声音,从旁观察来学习。
许多牧师都很热心关怀职场弟兄姊妹,也具有牧者的恩赐,但若缺少对职场的敏锐度,就无法了解职场弟兄姊妹的想法。即便忠心地按着圣经来牧养,也会与职场弟兄姊妹们实际处境有极大的差距。因此牧者进行职场事奉时,需要像个谦卑的学习者,第一,向在职场中的弟兄姊妹学习,聆听他们的世界、与他们对话,甚至进到他们的职场中了解实况,分享经文、分享圣经的领导原则。
第二,透过引进其他职场领袖的声音,是没有职场经验的牧者可以采用的替代学习方案。曾牧师从不以牧师的身份来告诉这些企业领袖该做什么事,而是将其他职场领袖的声音带进牧养现场,使牧者与职场领袖互相协作,提出不同的角度。牧者可以从职场领袖们的对话中观察并学习。长久下来,这些职场领袖也学到以圣经领导的原则来面对企业中的种种现实。
陈国雄博士回应:以创意重新定义问题,突破事奉的框架
陈国雄博士(加拿大Business with Higher Purpose负责人)回应,曾牧师提到「成功的管家」,与他一直在思考有关「创造主以及祂的创造」的主题有关联之处。他认为人按着神的形像而造,因此也被赋予创意来解决问题与处理危机。在问题解决和危机处理时,常常需要透过设计问题(design problem),而问题往往是被限定在某个框架下。如果把定义限缩在狭隘和旧有框架下,很难找到解方。「创意」(Creativity)则可以突破框架。
他以香港在疫情之下的危机处理作为例子,说明如何可透过找到共同价值来应对两难的情况。陈博士认为,智慧的定义是:如何有创意地来问问题、定义问题,再来解决问题。重新定义旧有的概念,往往可以达到解决问题并让两种价值共存。他认为在实际执行面上,许多事情并没有明确的非东即西的差异,反倒透过创意,我们可以找到共享并交集的部分。因此,他认为曾牧师在谈企业家(entrepreneur)、使命性(missional)、门徒(discipleship)的关系时,也展示了如何重新定义,并有创意地找到问题解决的方法,可以帮助基督徒思考,如何在「信、望、爱」的核心价值下,重新定义困难、困境、进退两难、冲突等等,并有创意地在当今的世界来侍奉上帝,面对充满挑战的未来。
拿督黄传发与曾牧师对话:门训中的牧职关系
拿督黄传发(UCSI集团创办人)邀请曾牧师分享在与企业领袖的一对一指导中,有哪些具体的事情可做,以帮助牧养和动员门徒?曾牧师提出三件事。第一,聊圣经。聆听和互相分享灵修感想,把所做的一切回归上帝的话。第二、聊家庭。透过了解家庭来触及他们生命中重要的区块,包括教养、婚姻、在家庭的灵命成长等等。第三,聊职场的挑战,并从他们身上学习。透过聆听挑战,扩张自己的视野、激发想理解他们世界的好奇心,接着再跟他们谈论圣经原则和领导智慧。曾牧师以思惟领导力(Thought Leadership)来引导他所陪伴的领袖,盼望透过上帝的恩典,让他们获得领导的黄金三角:清晰(Clarity)、勇气(Courage)和怜悯(Compassion)。如果不清楚呼召,就无法适应变化多端的职场。而勇气代表「勇于起来成为上帝要我们成为的样子」。怜悯是上帝授予了我们影响力与权力去服事,而非去征服。
白崇亮博士与曾牧师对话:回归「建造门徒」根基
白崇亮博士(前台湾奥英整合营销传播集团董事长)观察到华人教会在发展职场事工上遇到很多困难。到底职场事工是否有机会被纳为教会内部的事工呢?该如何做到、怎样突破?要响应此问题,曾牧师认为必须回到信仰的基础和核心价值。透过上帝的恩典,有四件事可以重新定义了基督徒的核心价值:成为门徒、塑造门徒、增长门徒、动员门徒。上帝对世界有一个救赎性的使命。假如我们能透过上帝的呼召来定义一切,为着祂那救赎的使命呼召的缘故,那么其他一切事情,都会回归到教会最核心的使命。否则我们就只是尝试忙碌在各个领域,例如当个好家人、好的职场工作者,而失却了成为上帝救赎使命的中介这角色。
曾金发牧师认为,要突破的往往不是职场事工的问题,而是教会文化的问题。在华人教会中,当讨论如何在教会里发展成功的职场事工,许多时候最根本的定义取决于谁主导决策、谁下最终决定、教会的优先级是什么,有什么管道、什么舞台、什么事工会吸引关注等。教会缺乏领袖,再上教会还有许多其他需求,要开始职场事工,意味着必须使用资源和领导力去进行,那代表的是领导力与资源需要做重新分配,很容易造成谷仓效应(Silo Effect)。
因此,面对各种需求,必须回到:什么是教会最重要与根本的呼召?意即,建造门徒以回应神救赎世界的心意。在领导时,有这样的观点让我们能完整思考完成任务的过程与时程表。而当我们塑造门徒的过程,自然就不会忽略职场及家庭的面向。「在家庭中培育门徒;在职场中培育门徒」,这样的观点也帮助我们去计划真正有助于培育门徒的三年旅程,而不只是一个个课程。曾牧师也分享,他确实见过一些在职场事工有成的教会,但一方面地杰出往往存在着另一方面的取舍权衡。即便一家教会建立了很成功的职场事工,它在其他的事工方面也许不一定很成功。重点是,没有完美的教会,每间教会都有自己的挣扎所在。
郭鸿标牧师回应:在教会中实践对职场事工的看重
郭鸿标牧师(张慕皑教席教授/ 副院长)认为曾牧师强调职场门徒的服事是由内而外(inside-out),而不是由外而内(outside-in)的这点,很具有启发性。他以自己教会推动职场牧养的课程为例,提到在推动新的课程当中,是需要经过教会多个部门的沟通、协调、共同领受异象的才能达成的。而在发展新的课程时,也需要许多外围同工提供有用的资源。
郭牧师观察到一个现象,从下而上(bottom-up)的角度来看,设立一个职场事工主任岗位,实际并没有改变教会在职场牧养的力度。如果只把职场牧养视为次要的事工,一年只有三次主日讲道的时间,是无法把这目标推动到整个教会的。尤其在华人教会,一个教会有很多部门,但各个部门各自为政,很难产生协同效力。因此堂主任的决策很重要,惟有把职场牧养的观念与价值,融入到教会各部门的牧养里的时候,职场牧养才能发挥效应,这个做法呼应曾牧师提醒的,重新定义「职场牧养」的概念。如同曾牧师的分享,职场牧养是从内在生命开始建造的,然后才有职场宣教,这是行动见证。因此,「由内而外」而非「由外而内」的次序很重要。
教会习惯倚赖教会外面的机构来推动职场牧养,但若要在堂会里面推动职场宣教,要先理解拟定教会的具体运作方法、理解教会的习惯、分析教会结构性的情况等等,郭牧师现在身为顾问牧师,可以跟教会分享很多对于职场宣教的理念,但他强调,他不能强加自己对于职场宣教的想法在每个堂会,因为每个堂会有各自首先要解决的内在问题、优先事项,但他认同曾牧师分享的,要找到教会的核心价值(core values),而他用一种「同行」的态度,协助他们找到核心价值,但也不只把眼光放在教会的缺乏上,而是去看到许多上帝已经给了一个教会许多外在的属灵资源,与那些外部的资源,达成资源共享。
庄信德牧师回应:用神的话语重塑我们看待今日的眼光
曾牧师提到生命的内在光景会影响到服事的外在表现,庄信德牧师(播种国际事工台湾分会执行长)以「凡劳苦担重担的人可以到我这里来,我就使你们得安息」(太十一28),这段耶稣的话作为响应,认为这个进入关系的应许,决定了我们成为什么样的人,先于我们该做什么事。
庄牧师举诗篇为例,诗篇共有一百五十篇,大抵可以听见类似职场里各种酸甜苦辣的声音。诗篇第一卷到第五卷,每一卷都用赞美诗来作结束。这并不代表政治正确,一定要说上帝喜欢听的话作结。职场人会遇到许多困难时刻,很需要有属灵导师来聆听各样急躁、困难、疲乏、埋怨的声音,赞美反而是最困难的事情。对犹太人来说,他们不会不明白人生的残酷,但在诗篇编纂的过程中,最后都要以赞美上帝作结,这是因为赞美针对的是「上帝是谁」,而不像感恩针对的是「上帝做了什么事」。要认识上帝是谁,有赖于我们与祂建立一种「我与你」(I-and-Thou)的关系,回到一种「我们与祢」最单纯的关系,没有任何中介,单单赞美祂。
曾牧师谈到「成功」时,提到最后怎么结束是很重要的,庄牧师补充所谓最后的结束,不是以我们为中心,而是以上帝的信实(faithfulness of God)为中心。每一件事情在时间里都会消失,已过的事情没有人纪念,但只有从上帝信实的角度来看,成功才有可能被永恒纪念。上帝将「永远」这个概念放在我们的生命里,让我们带着这个概念,去进行职场门训,因此我们必须从许多未知、未完成进入到已知、已完成。职场上永远有做不完的事情及未知的新挑战,但若牧者们帮助职场人看到,上帝已经做了什么,他们已经知道什么,也很重要。这正是曾牧师分享的,他在牧养时,永远都回到上帝已经说的话。
庄牧师很喜欢侯活士(Stanley Hauerwas)的叙事神学,他提醒我们,上帝的话会塑造基督徒的眼光,而基督徒的叙事是生命的表述,是一种独特又真实的世界观,呈现我们看待世界的方法。以路得记的内奥米为例,她在饥荒中离开伯利恒,又在人生的饥荒中回到伯利恒。她对自己生命眼光的关注是从甜到苦。在职场的伙伴,也常常会觉得他们的生命很苦。正如路得记一章6节到第四章结束,内奥米客观的状态没有改变(丈夫死了,儿子死了),内奥米的职场是痛苦的,但为什么最后她的生命可以是甜的?内奥米面对的政治及经济压力、环境的不确定也一直都在,就像职场的痛苦与压力没有改变。这种情况下,牧者们往往思考的是该如何赋能(empower)给他们,但是牧者其实没有办法赋能给他们,唯有上帝的话可以,可以帮助他们看见超越客观困境的永恒应许。
庄牧师再看波阿斯,若就职场的角度来说,波阿斯遇到了另一个在人生职场的伙伴:路得。波阿斯在第四章与至近亲属讨论土地问题,其实是在讨论路得。当波阿斯在与至近亲属讨论时,那位至近亲属只想要增加他所拥有的东西,波阿斯运用了很好的语言策略,呈现他有一种很重要的内在价值,关注的是一个他者的传承,怎样让一位死者(以利米勒)的产业存留下来。波阿斯的例子,可以作为牧者在协助职场伙伴权衡得失与守住内在价值时,更多从永恒的角度来思考。
最后,庄牧师提到,在职场进行门徒训练,引导职场伙伴看见上帝的主权(the sovereignty of God),是很宝贵的。即使外在环境充满变数,但因着知道上帝已经掌权,可以活出门徒生命的淡定。如同在路得记中看到,在饥荒时上帝已经掌权,见证上帝已经掌权的就是上帝的话。因此,如何带领职场伙伴读上帝的话,看见上帝的掌权从过去、现在到未来,都没有改变。培养职场门徒生命的淡定重点在于,帮助他们看到上帝已经掌权,并且一直在掌权,他们不是活在上帝还没有工作的未来,乃是活在上帝已经工作的现在。
地点:ZOOM
日期:2022年4月7日
人数:~25
何谓「在职场中经历属天的福乐」
由世界华福中心发起的第二次MDW圆桌会议于2022年4月7日举办完成。本次会议依然荣幸的邀请到温哥华职场转化学院主席及创办人、维真神学院职场神学退休荣誉教授保罗.史蒂文斯(Dr. R. Paul Stevens)为我们讲论「在职场中经历属天的福乐」(The Beatific Vision and the Workplace)。
「属天的福乐」英文为Beatific vision,更正式的翻译为「荣福直观」,此概念常见于天主教、东正教、路德宗与韦斯利宗当中,其意为「人得以直接与神面对面、全然的认识神,并且得以蒙受至福」。在过去,这份祝福常被认为是死后才得以实现,但在职场神学中,史蒂文斯博士相信我们在今生即得以窥视到这份祝福的一部份,意即透过我们在职场经历中所有的元素,从中辨认出神的同在。
在职场的各方面看见神
为了说明我们在职场中的工作,确实和「看见神」密切相关联,史蒂文斯博士依序列举
几位神学家与自己的研究。首先是法国神学家依路(Jacques Ellul)透过传道书的信息揭示「如果你甚么都不做,那你将不会明白神的作为」的真理;[1]英国神学家德瑞克基德纳(Derek Kidner)将诗篇的信息诠释为「(人类在工作时)身为创作者,所做的不过是透过工作去触发神所创造的奥秘—『使受造物有新的生命』」。[2]最后则是史蒂文斯博士自己在乔布记、诗篇和自己在世界各地旅行的经历中,明白神以大自然显现祂奇妙、人所无法测透的作为;在福音书中则在耶稣所行的神迹奇事中看见神。但除了奇妙的大自然和神迹奇事之外,史蒂文斯博士认为,我们在以下的几个职场的经历中,都能看见神:
活出「圣礼的合一」的生活方式:祷告即工作、工作即祷告
然而,对于职场的基督徒而言,我们每天忙碌于工作,到底要如何从当中辨认出神呢?
在中世纪时,天主教会中即有人开始提倡所谓的「混和型态的生活」(mixed life):意即结合沉思默想(玛莉亚)与积极行动(马大)的生活形式。大格里高里教宗(Pope Gregory the Great)更是提出一种激进的「圣礼的合一(Sacramental Unity)」的生活模式。[3]他认为世上所有职业(不分圣俗)、职业中的所有要素(满足我们生活所需的物质、与同事的关系、每天工作规律中的单调与劳苦),都能成为我们经历神、认识神的媒介。
祷告即工作,工作即祷告
史蒂文斯博士进一步透过本笃会的格言「祷告与工作(Ora et lobora)」阐述我们如何经历这种合一的生活。他提出「祷告即工作(Ora est labora),工作即祷告(labora est ora)」,意即「祷告」不只是单指祷告的行为本身,更是一种凡事倚靠神的生命态度。当我们以这种态度在职场中工作时,我们的工作即是献给神的祷告。像乔布这般,不是议论神,而是与神对话的生命,正是活出使徒保罗所谓「不住的祷告」。
在今生确实就能部分地「经历属天的福乐」
尼撒的贵格利(Gregory of Nyssa)认为,当我们拥有属天的眼光,就能使用日常生活中的每个元素看见神、认识神,并且得以在今生就经历到部分属天的福乐。[4]哥林多前书十三章则提到,我们目前能看到的确实不够清楚,但也能透过「不住的祷告」辨认出神行动的轨迹。最后史蒂文斯博士透过《倡议者》期刊中的文章作结:「当我们拥有属天的眼光,体会到这个眼光乃是来自一份欣赏、并拥抱日常每个细节中的爱,就能让这份爱来救赎平凡劳苦的日常生活、与我们的全人,也因此能够在工作的行动中、与同事的关系里、挣扎与痛苦中、以及领受创意以解决问题、服事邻舍时,确实地看见神、经历神![5]」
李适清博士回应:在日常劳苦中敏锐神的同在
史蒂文斯博士分享后,中国神学研究院主恩泽森教席副教授(神学科)教务长李适清博士用两个例子来描述「如何在日常工作的挣扎、痛苦甚至不公义中,看见神、经历神?」她讲述一名清洁员工如何在经理的冷落与忽略中,坚持每天向他打招呼,以「这是我为主所做的工」的信念来见证上帝。第二个故事则是关于一位受雇于笃信佛教的老板之下的姊妹。她成功在佛教环境中经营稳定的祷告小组,并每年在办公室举办报佳音活动。然而在「成功」背后,她日常所面对的是与老板截然不同的价值冲突和工作劳苦。李博士认为在真实的工作历程中,痛苦与恩典往往是并存交织的。她提醒教会需要帮助弟兄姊妹发掘工作中的恩典轨迹,不应只看见恩典的部分,而忽略陪伴、理解痛苦困惑的部分,应装备会众学习聆听、分辨个人故事中神的同在,鼓励彼此度过黑暗和挣扎。
陈敏斯教授分享:灵性操练培养── 在生活中连结上帝
针对史蒂文斯博士分享「在职场中『可以』看见神」,香港伯特利神学院柏祺城市转化中心总监陈敏斯教授(Professor Natalie Chan)则响应「『如何』帮助弟兄姊妹在职场中看见神」。在此她特别举出自己近年来向天主教所学习并实际操练的「圣伊纳爵神操」。圣伊纳爵神操为一种在神的同在中自我反省、觉察的属灵操练,其重点在于不仅要反思日常经验的表象,更是要使用这些经验作为素材,以深入自我内心,察觉内在的心灵动向。透过反思的过程,让神改变我们的内在,并培养一种在日常生活中辨认出神的心意的眼光。她建议职场基督徒每天至少拨出十五分钟进行简单自我反省。有意识地让神带领我们回顾过去一天的经历,并为未来一天祈求神的同在。
陈保罗弟兄回应:必须重新了解应用及实践神学的重要性
活传国际 Go Live Serve (GLS) 同工陈保罗弟兄认为若基础科学没有被转化为可被应用的知识,它们就与我们的生活失去连结,成为无用的知识。长期参与在华人教会中的他,感到过去教会不太懂如何帮助职场中的基督徒,去面对工作中的难题以及了解工作的意义,但随着基督徒咨商中心等应用性的专业开始出现,华人基督徒的信仰与生活才变得更整全。这次分享让他更确定应用类型的神学的重要性,并此引向全时间敬拜神的生活模式。他期待神学院能能更多关注应用神学。
拿督黄传发回应:属灵生活即日常生活
UCSI集团创办人拿督黄传发认为基督徒的行为如同双刃剑,我们必须有意识自己在职场活出怎样的生命以彰显神的荣耀。然而有时太过渴望展现出好的一面以做见证,却因此忘记去依靠神的力量。但职场神学提醒我们,神在我们的职场与我们同在。因此我们与神的关系,与我们每天的日常生活、职场生活是彼此契合的!
廖泉添弟兄回应:「如何」在破碎世界中实践职场神学
新加坡职场基督徒网络 (Marketplace Christian Network – MCN) 创办人廖泉添弟兄从「在破碎的世界中跟随神」的角度来思考今天的主题。他注意到多数的华人教会尚未充分了解到今日人性与世界的破碎。同时这个时代存在着许多世代之间、性别之间的不公义,以及人类对环境的破坏等等的破碎。而这些破碎与罪有关,因此也就和福音有关。过去基督徒对神的救赎理解得太狭隘,把福音的目标限缩在拯救个人的生命,可是福音其实也要来拯救这世界各种形式的破碎。这些破碎是这世代所有人正面对的重大议题。因此不能只「谈论」职场神学,而需要具体的知道「如何」在破碎世界中实践职场神学!他认为过去似乎极少看到职场神学成功地在教会中实践。
响应廖弟兄的发言,香港鸿福堂集团行政总裁兼执行董事司徒永富博士引用乔布记的经文,描绘乔布不断与神对话的生命,提醒我们如果和神没有连结,就无法在日常生活中辨认出神。当我们与神对话,与神相遇,认识自己后,就会谦卑自己!他总勉励自己:要认真面对上帝把我们放置的位置,即便能力不足,但能倚靠祂的恩典。
史蒂文斯博士的总结回应
史蒂文斯博士很认同每个关注「如何实践」的问题。而透过灵性操练或任何方式,都能帮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看见神!对于廖弟兄的发言,他也有很深的共鸣,「人们往往是在贫穷、破碎中看见神。」但首先,我们要先辨认出自己的贫穷,才能看见神在这一切当中与我们同在。史蒂文斯博士认为圆桌会议的讨论其实就是一种由下而上参与神学的方式,但也应重视从上而下的神学。
最后,他以约拿书的奇妙故事作总结。乔纳蒙受呼召去爱自己的敌人。在逃离呼召的旅程中被神使用见证福音。最后,乔纳还是被神带回了尼尼微,心不甘情不愿的传悔改的信息,而他们居然真的悔改了!这个故事让我们满心感恩,我们所拥有的神,是一位如此有大能、奇妙、美善的神!
[1] Jacques Ellul, Reason for Being: A Meditation on Ecclesiastes, trans. Joyce Main Hanks (Grand Rapids: Eerdmans, nd), 226.
[2] Derek Kidner, The Message of Ecclesiastes: A Time to Mourn, and a Time to Dance (Downers Grove: InterVarsity Press, 1976), 15.
[3] Chris R. Armstrong, “The Problem of Meaning and Related Problems: Four Voices in a Pastoral Theology of Work,” in Loftin and Dimsdale, Work, 206.
[4] 可参考 “Gregory of Nyssa: Becoming Human in the Face of God,” in James M. Houston and Jens Zimmerman, eds., Sources of the Christian Self; A Cultural History of Christian Identity (Grand Rapids: Eerdmans, 2018), 146-167 (146).
[5] Bill Droel, Initiatives, February 2022
地点:ZOOM
日期:2022年2月17日
人数:~27
「职场使命门徒运动」正式启动
葛理翰牧师曾说:「我相信神的下一项伟大行动将通过职场的信徒来实现」。本着「宣教和作主门徒本是一体两面、使命和职场不可分」的理念,世界华福中心(下称「华福」)深信各行各业的基督徒都肩负着「普世宣教」的责任与使命。2022年始,华福正式发起「职场使命门徒运动」(Missional Discipleship @Workplace;简称MDW),将于未来一年举办定期的圆桌会议、工作坊及年度大会。以扎根神学反思、鼓励装备教会、联合职场实战者其同推动宣教为目标。
六国成员委身MDW圆桌会议
本着「连结、促进、共创」的策略性定位,华福向十三位长期致力推动职场宣教的教牧、机构领袖、神学家、宣教动员者发出邀请,组成了MDW圆桌会议。成员分别来自美国、加拿大、香港、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六地,承诺委身同行一年。首次MDW圆桌会议已于本年二月十七日于在线举行,团队特意邀请维真神学院职场神学退休荣誉教授、Institute for Marketplace Transformation (IMT) 研究所主席及创办人史蒂文斯博士(Dr. R. Paul Stevens)作为嘉宾,分享职场神学概论(On Becoming a Marketplace Theologian)。
史蒂文斯博士畅谈职场神学概论
史蒂文斯博士在分享中先讲论职场神学的四大好处。他认为职场神学是工作和信仰的整合,有益于身、心、灵。其次,职场神学全面透析了微不足道的人类如何融入神宏伟的计划,回答「为何工作」、「为谁工作」、「如何更好地工作」和「工作的终极目的」等重要问题,提供了符合上帝心意的整全「工作观」。第三,他透过职场神学解释了职场上的阻力和艰辛的来源并应对之策。第四,未信之人也得以藉此尝到天国的滋味。
他随之解读「职场神学」的定义和其中实践之关键。「职场神学是研究如何永恒受祝福地工作的一门科学」(Marketplace theology is the science of working blessedly forever)。史蒂文斯博士认为职场神学也就是研究神和祂对职人、职事、职场的心意,并赋予意义(工作的意义)。他进而带出「自上而下」的角度来研究职场神学的重要角度,还有实践职场神学的研究关键。史蒂文斯博士以四十年的研究和实践经验证实,实践的过程必须包括「头脑」、「心灵」和「双手」的共同参与。「头脑和智慧」即思维过程;「心灵和灵魂」包括在祷告中经历和探索职场神学的属灵层面;「双手和力量」即应用。对于职场神学的研究,他认为亚洲人十分注重实用性。
史蒂文斯博士也提到「西方神学的分化及职场神学的整合」。他指从起初及中世纪启蒙运动之前,神学的拉丁字是 「habitus」(一种灵魂的倾向)——是整全的。职场神学包括了宣教使命(Mission)、属灵生命(Mysticism)、系统神学和圣经神学所研究的「意义」(Meaning)以及道德品行(Morality)。他认为职场的呼召是全方位的,职业本身就是呼召。因此职场神学的整合需要有各个层面,包括宣教使命层面——「双手」,意义的层面——「头脑」,以及属灵和伦理道德的层面——「心灵」。
最后,他以乔布作为「自下而上」的神学家模范来讲论「与工作的神同作同息」的重点。乔布透过祷告研究生活现实。当中的关键是「无偿的、无所求的」信心(gratuitous faith)——乔布寻求神并不是因为能从神得到什么(伯1:9,14:15)。其次,乔布的朋友只是对乔布谈论神,而乔布是直接与神对话,以祷告探究痛苦。这反映出传统「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神学家区别。
「职场神学」的翻译与其适切性
分享过后,圆桌会议成员积极投入反思与交流。前台湾奥美整合营销传播集团董事长白崇亮博士提问到西方使用「marketplace theology」的源由与其适切性。史蒂文斯博士认为「市场」只呈现职场神学的单一面向,中文若是没有相对应的词汇,倒不如弃之称为「workplace theology」。Called To Work「职场使命」创办人及总裁孔雷汉卿长老也认为,凭她多年的经验与思量,「workplace」的概念指涉更全面。
「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神学互补
孔长老也提出在实践职场神学的三层面(头、心、手)以外,建议添加「双脚」的层面,因应用是周而复始方有成效。司徒永福博士则强调「心」是职场缺失的部分。职场需强调救赎神学,回到与神连结的关系。这也是今天商学院里最缺乏的部份。
中国神学研究院李适清博士担忧信徒实践「自下而上」的神学时或消减神性。白崇亮博士认为「上」和「下」两者必须并行,前者是抽象的、概念性的,后者是经验的累积的。要完成一个完整的学习周期,就需要连接两者,即所谓的「整合」。
建道神学院郭鸿标牧师认为在属灵资源和自身经历之间建立关联是神学家和牧师的责任。但现实中,很多神学家对于神学或真理的理解是非常静态的,且缺乏探索新事物的开放性。他们通常认为「经验」是过于主观的,缺失了客观现实。他认为「认识神」与「认识自己」紧密相关,那么「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神学就绝不能剥离。因为人和神的连接是在关系里,认识神就是认识真理,才能理解自己的经验,即谈到「心灵」。
如何缩小职场神学推动者与第一线教牧的差距?
世界华福中心总干事董家骅牧师认为谈到职场神学的时候,教牧与强调职场神学的人有明显的隔阂。在推动职场神学事工的过程中,如何缩小职场神学的推动者和第一线教牧领袖之间的这种差距犹为关键。史蒂文斯博士提出四点改善现状的建议。首先,他认为每位准牧者均需修读关于职场神学的课程,并配合行动实践。其次,牧者应每周拿出半天时间到会众所在的职场,了解他们在职场面对的困难,支持与祷告。第三、教会需要更多双职事奉的人员。第四,建议教会定期提供职场神学相关的讲道。
最后,梁旭辉传道邀请史蒂文斯博士列举几点念「职场神学」的人反而应该「忘掉」(Unlearn)的,以至于前车之鉴可以成为后事之师。史蒂文斯博士认为在审视职场神学的观念与实践时,最关键的是要先抓住职场神学定义的理解。第二点是明白宣教和职场之间的关联。第三点,清楚工作本身就是对神的敬拜。第四点是看见职场是「如何」作为灵命塑造和认识神的场域而存在的。最后一点,理解和认识「神的国度」和职场之间的关系这一点,尤其重要!
地点:ZOOM
日期:2022年8月18日
人数:~600
【会前非正式调查:18-40岁职场基督徒躺平状况、内心话语对使命的想法】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017vUPcglY
【上帝我不想努力了!精彩直播回顾】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kVJGq5t_uA
聊聊青年的工作、灵性与使命」已于8月18日晚间8:00-9:30于Youtube直播举行,邀请到毛叔《教会青年思考健身房》Podcast主持人以及神学少女《不在教会的日子》Podcast主持人担任主持,司徒永富博士为回应人。两位主持人分享个人经历,讨论年轻人在职场中遇到的困境与现况,并从宏观的社会结构与微观的个人心理层面来响应年轻人躺平的心情,当晚直播时尖峰有602人共同观看,影片发布后累积观看人次有3360人。
地点:ZOOM
日期:2022年11月3日
人数:~217
聚會錄影回放:
華語版:https://youtu.be/Kpn8yG-KUSw
粵語版:https://youtu.be/zgKOk8k6jGE
主持人:黃志靖
嘉 賓:楊錫儒、陳傳華
回應人:董家驊
由世界華福中心發起的「主啊!我們所傳的有誰信呢?──離散時代下,以福音為中心的門徒培育」聚會,已於2022年11月3日舉辦完成。本次會議榮幸邀請到台灣的楊錫儒牧師(高雄福氣教會主任牧師)、香港的陳傳華牧師(播道會雅斤堂主任牧師),與我們分享如何在離散時代進行門徒培育。
我們所傳的有誰信呢?
傳福音策略的反思
楊錫儒牧師分享到,許多教會發現傳福音很難看到果效、教會成長很緩慢,若從行銷的角度來看,福音是這麼好的產品,銷不出去的原因可能就是行銷方法有問題!因此首先我們需要進行策略上的反思。傳福音是一個「對話」,我們不能只考慮說的內容,也要考慮聽者的狀態。傳福音的策略,就是一門如何與慕道者有效對話的學問。要研究策略,首先要瞭解傳福音的對象「人」。如今這是一個離散流動的時代,人在不同的地區、不同的世代,發展出不同的特性。教會有沒有針對每種不同的人深入地做分析?例如移民其實都有接觸福音的黃金期,想傳福音給移民時,教會有沒有把握這個黃金期?此外,教會也需要反思傳的「內容」─我們是否太過追求知識,卻沒有追求有效的福音對話?另一個現象,就是教會沒有一個整合起來的佈道平台。過往我們依賴個人佈道,然而這種方式難以傳承、容易放棄。若教會鼓勵會眾透過小組佈道,有固定時間與週期,許多人一起推動,甚至使用統一的教材,這樣才容易傳承與延續佈道行動,並且果效可以量化與分析。
門徒訓練就是在面對人性
最後楊牧師談到,推動門徒訓練的困難之處,其實就是要面對人性裡的罪性。教會今日訓練出來的門徒,是不是願意為福音付代價的門徒?一個願意付代價的門徒,自然就能傳福音。而門徒訓練最終就是「生命改變」的經驗傳承,具體來說是從理性主義到信心之路、利己主義到利他主義、屬地邏輯到屬天邏輯。期待有更多的教會,藉由理解人性、對付罪性,帶出更多真實的門徒。
回到基本步
離散時代成為轉機
陳傳華牧師首先聚焦探討「離散時代」之下的特殊教會處境。今日世界面對疫情、國與國的關係、經濟的問題……等等,彷彿世界已經失去了一個常態。在此之前過往安穩的日子中,根據數據,各地基督徒數量都在下降。在被認為「基督教國家」的美國,自稱信主的人數急遽下跌,而即便是自認為是基督徒的人,許多人連基本的教義都無法持肯定的態度,例如不相信有復活。而以陳牧師自己所在的香港為例,許多人沒有在教會中成長。這顯示出今日基督徒的質與量都令人擔憂。因而,離散的時代會不會不是危機,反而成為一個機遇、一個契機,讓教會回歸大使命?
初代教會福音大爆發的三個關鍵
聖經中離散的處境並不少見。無論舊約或新約,都有許多屬神的百姓在各地四散,但卻正是在這樣的時刻促使了福音的大爆發。陳牧師舉出已退休的中國神學研究院的前副院長張略教授的一篇文章,分析到第一世紀到第三世紀福音大爆發的原因:第一是使徒性(Apostolicity),教會中的門徒面對福音是否都有感受到「不得不傳」的迫切?第二個是大公性(Catholicity),建立超越民族、性別、社會階層的一個新群體,凸顯出和世界的不同。第三則是與世界不同的道德(Ethicality),在當時的社會當中,基督徒獨特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
今日教會門訓的成長方向
綜合以上三點,我們可以反思:今日的教會是否能夠不只是牧師傳道人在做神的工,而是人人都參與在傳福音的行動中?門徒們有無積極參與文化接觸、去到人群之中、關心社區,讓非基督徒具體的「體驗」到 神的同在?若教會有這樣的門徒,只要兩三個人一起行動就能產生福音的爆炸性。第二,教會不只是要追求人數成長,更要追求真實的、與世人不同的門徒生命,而這要求門徒們要捨己、付出代價去經歷生命的改變。陳牧師舉出印度聖雄甘地與美國聯邦儲備局的領袖Arthur F. Burns的例子,他們尊敬聖經的內容,但最終都沒有成為基督徒,因為他們發現到基督徒並沒有活出基督的樣式。第三點陳牧師鼓勵教會要跨越堂會觀,以普世教會觀看待門徒訓練。不再追求以堂會增長為目標,而是在每個地方都能使人做門徒。
福音的大能,使命的門徒
董家驊牧師回應,福音是關乎神創造的大能,是關乎神同在、帶來轉化的大能,是上帝國度的大能。每一個門徒都是帶著使命的門徒,我們不能再期待只有1%的人回應傳福音的使命,願所有人都一起來回應把福音傳到地極的使命。
地点:ZOOM
日期:2022年9月29日
人数:~342
会议录像回放:https://youtu.be/q6MEJw9CP6s
【主持人】
董家骅
【讲员】
刘幸枝
后疫时代的昨日世界—以摩拉维亚宣教为例
冯浩鎏
国际视野下的后疫宣教趋势
王钦慈
普世华人教会后疫情的宣教挑战与模式探讨
一场疫情,为这时代带来猛烈的剧变。生活形态之改变、商业转型,教会生态与也不得不紧随而变。 回溯教会历史,深刻的疫情曾经为宣教运动留下过怎样的痕迹与转折点?以古鉴今,同样在疫情时代下的莫拉维亚宣教运动,对于今天后疫宣教有何话要说? 而从国际视野之下,宣教运动的前景是否浮现了不一样的脉动?不同地区华人教会所面对的挑战是何样的?不管是华人还是西方教会与机构,各地都纷纷讨论新的宣教策略,两年多的疫情过后,新的模式是否已渐露眉目了?而鲜被了解的拉美教会和非洲的教会又有何对策?福音大能总是在人类软弱中被显明。在这场空前的疫情后,我们该如何迅速与上帝宣教的计划对齐?三位嘉宾将站在不同的时间轴,带领我们探讨「后疫情宣教」这命题!
地点:ZOOM
日期:2021年11月4日
人数:~298
【 座 谈 会 嘉 宾 】
蔡玉玲、许慧怡、郑家辉、松慕强
主办:世界华福中心
调研:维真事工
调研报告初步发表:
https://youtu.be/dFZnbxGmrwA
精彩内容重温:
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oCCl_k_d21S1UQwV_PS1AfdfYw6Q4a8A
世界华福中心在十一月举办了【网络时代下的青年牧养迷思── 牧师非得当网红?!】调研报告反思与专题座谈会,邀请了来自香港、马来西亚、美国、台湾四地的牧者/领袖分享对谈。探讨重点包括:
地点:ZOOM
日期:2021年9月15 – 16日
人数:~500
主题座谈一:在疫/逆境中履行BAM的行动、把握机遇,靠主得胜
嘉宾:
南岳君、陈国雄、马秀娟
主题座谈二:活出BAM的昨日、今日与未来,持续在基督里得胜!
嘉宾:
司徒永富、白崇亮、陈敏斯
国际商界使命门徒培训大会(下称:IEMDTC)是由世界华福中心于2018年发起的国际性会议。目的为了促进世界各地华人商界基督徒领袖的连结,一同以营商差传(Business as Mission)来实践基督的大使命。目前已举办2019及2020年两届以及透过同学会定期进行交流。
2021年的IEMDTC于九月十五及十六日晚上于网络举行,以「得胜、再得胜」为主题,再一次招聚全球基督商人领袖兴起同行!两日共500余人于在线相聚。这一年的两大目标为:持续得胜、使命营商`。盼望透过生命经历的分享交流,学习在逆境中把握契机,活出更高呼召,在基督里持续得胜,并带领商界信徒领袖以更广阔的视野了解营商宣教(BAM)的运动历程,预备自己参与其中,以成全基督的大使命。
九月十五日,前世界展望会会长、现台湾CBMC总干事南岳君,分享疫情常会令人感到恐慌,但经文说得很清楚,「我们不属这个世界!」基督徒的生命中,若有神的话语,就可拥有不一样的力量。 他展示CBMC发放给会友小卡,可写上自己面对挑战、走过低谷、战胜焦虑、带出盼望的经文,并鼓励随身携带,不仅自己获得帮助,在别人遇到困难时,也为他人带来亮光。
香港教会关怀贫穷网络总干事马秀娟博士分享,他们连结社福机构及商界,为弱势族群带来帮助,让基督徒不仅专注自己的事业,也学习耶稣的榜样,扶助贫穷人。
香港信义宗神学院荣休教授陈国权牧师分享,人的尽头,就是上帝工作的开端;危机可以是我们的咒诅,更可以成为我们的祝福,就像雅各布书1:2-3、12节,经过试验后,我们可以生出忍耐,得到生命的冠冕。因此唯有回归上帝,安住在基督里,才是基督徒领受「得胜之道」的关键,耶稣曾说过,「离了我,你就不能做什么。」(约翰福音15:5)陈牧师说,「当我们遇到风暴,只要我们在主内坚持航行,就可以看见灯塔;这不代表风暴消失,而是我们可以不再惧怕!」
九月十六日,大会第二场主题为「营商宣教、疫外祝福」。大会邀请了司徒永富博士 (香港鸿福堂集团行政总裁兼执行董事)、白崇亮博士 (前台湾奥美整合营销传播集团董事长) ,以及陈敏斯教授 (香港伯特利神学院柏祺城市转化中心总监),透过分享他们经历基督里再得胜的见证带出对营商宣教的盼望。
对于营商宣教,白博士认为我们总希望把「营商」、「宣教」融合并企图一同去完成,但素来却只有很少成功例子。因为营商宣教必须要获利来支撑宣教方面的工作,对一位有心志宣教的宣教士来说,他却难成好的商人。所以他提到,在现时阶段营商与宣教仍需互相跨越自己本有的思维与工作模式,并且互相靠近,各同探讨合作的方法。「Business as Mission」隐含着的意思,是借着营商去宣教,亦即宣教是目的,营商是手段。就此,他以引述加拿大维真学院职场神学及领导学荣休教授 Paul Stevens的论述补充,不只是「Business as Mission」,其实也是「Business is Mission」,按着神的心意去做好营商的角色,把基督的生命活出来,就是宣教。
对于营商宣教的定义,陈敏斯教授先引述Paul Stevens的一个问题:「到底职场是工场还是使命?」她试着拆解「Business as Mission」中的「Mission」,既可指「宣教」,亦可解作「使命」。很多时候的确需要靠着一个商务的身份去进入宣教工场,但却不一定等同使命。而当常提到要将福音带到穆斯林或其他不毛之地时,陈教授却坦言,其实最少谈及福音的地方,就是那些跨国企业,甚至欧洲的一些学校、公司等主流场所,都无法畅所欲言地传福音或祷告。她引用Paul Stevens强调的「我们的职场既是工场,也是使命」。当我们把职场看成工场的话,就在建立信仰群体,但若把职场看成使命的话,就是在建立人类的社群,所以,营商、宣教,两者同样重要。她也稍以香港的经验作分享,指出香港的启发课程在过去几年的成效都不错,但即使带领了不少人信主,却很难带他们回教会。所以她认为,在职场建立教会非常重要,由共同维系的小组到宣教小组的做法,而近年在香港冒起很多的微教会、小教会等,在这方面都很灵活,他们不需要带领人回教会,他们就在那里建立教会。
司徒永富博士提到,第一次比较正式的营商宣教讨论,是在2004年的洛桑福音运动上,而营商宣教基本上包含四个行为:第一,商业本身就是商业,每面都需要管理,并作可持续和有盈利的商业行动,是一个见证。第二,在营的过程中,带出天国的目的及影响,亦为持份者带来好的影响。第三,带来社会的转化以及正面的意义,就如以环境、社会及治理因素纳入投资决策的ESG (Environmental, social and governance)。第四,就是把福音带给中间接触的群体。
司徒博士接着以自己的企业在2014年的经历作补充,当时国内工场要搬迁,有200几位来自国内不同地的员工都要回乡。在那年的圣诞节,适逄节日,他就尝试向他们带来耶稣降临的好消息,并传讲基督的福音,最后他们亦有决志及后才回乡。司徒博士亦提到,十年前一位宣教士希望将他公司的产品带到穆斯林,并作为分销商,但多年后来却发现对方只以营商作掩饰,工作并没有做起来。这个经历使司徒博士深深感受到营商宣教,跟宣教营商是两个概念。若是一个传道人老板,将营商作为手段或工具,仍需要有好的产品与服务,才能为员工带来见证。
圣经亮光响应
台湾播种国际事工执行长庄信德牧师在九月十五日的分享中,从「摩西」的生命提醒我们「上帝,才是我们梦想的主权!」并且真正帮助摩西「得胜」的关键,是出埃及记3:12,上帝的应许,「我必与你同在!…你们必在这山上侍奉我」。后面更点出,得胜的定义是要「事奉神」,从自我中心,转向「上帝中心」的宣教使命。
九月十六日,庄牧师以雅各布为例,当遇到饥荒而看见埃及有粮食,就如在商界中,未必有人能够活出一条成功的路,但还是要试着行。当面对第二波更大的饥荒时,亦必须把便雅悯带到埃及,在商业角度看,就是要砍掉重练一样。当CEO面对董事们不想放弃某些企业精神仍要提出建议时,就像雅各布继约瑟后不能再放弃便雅悯一样,他要抱着不会有好结果的心理准备作抉择。面对疫情,新常态也在挑战我们过去在宣教牧养上的一些决定。庄牧师指出,不论在职场活出见证,还是营商宣教,都会受「必须拥有」的这个封闭性的思维限制,这牵涉到商业世界关乎成功的定义。但今天分享的三位讲员,以他们的生命故事来看,成功的概念其实套不进去,亦不需套用进去的。
庄牧师鼓励我们,不用否定自己,好像年轻雅各布那样觉得要伪装才能成功得到祝福,而是要认识在上帝眼中的自己。雅各布能为法老祝福,不是他自己做得到,因为这不再是雅各布的故事,而是带有上帝福音的故事。我们在耶稣基督里已经成功,即使临终前公司是破产的,还是获利的,都已经是一个成功的剧本,亦是上帝让我们有份于耶稣基督里得胜的剧本,顺境或逆境,都能成为周遭的祝福。
地点:ZOOM
日期:2021年7月27日
人数:~52
世界华福中心 (CCCOWE) 在本年七月二十七日晚上顺利举办了2021年「国际商界使命门徒培训大会 (IEMDTC) 同学会」在线聚会2.0。聚会以「心灵黑夜、黎明初晓」为题,邀请了来自马来西亚及台湾的两位嘉宾与我们分享。他们分别是Feruni Ceramiche Sdn Bhd 创办人兼首席执行官拿督魏志超,以及永光化学公司总经理陈伟望博士,分享如何在疫情中体会心意更新而变化,并迎来「黎明初晓」的盼望。是次聚会共有十个地区、来自不同业界的参与者参加。
拿督魏志超
拿督魏志超指马来西亚目前仍在封城中,每天有约17000人感染,百分之80到90的企业依然不能营运,疫情相当严峻,但他深信疫苗开打以后将带来很大缓和。他回忆去年三月份政府宣布封城,漫长的等待与各方面的停摆对企业造成沉重打击。财务总监更预测疫情将为企业带来8位数字的负现金流。他坦言在封城初段,他因过于担忧和惧怕而无法入眠。幸得属灵长辈的陪伴,让他再次把焦点转回上帝。当他学习放下自己,求问上帝,上帝便让他想起「仓库」,并把清晰的策略告诉他。他用半年时间重新管理公司的仓库与货品,结果反而奇迹性带来8位数字收入。「是疫情让我真正学会如何交托上帝」他感慨道。上帝提醒他必须成为更好的管家,在苦难中要喜乐、并且建立更好的品格。
在分享中,他虚心承认过去只依靠自己的能力。但当面对疫情时,他才意识自己的无能为力,于是一步步学习回到上帝面前,带领企业跨越危机。他也分享与上帝关系的改变,甚至让他跟太太、孩子、员工的关系有正面的改善。他重新调整企业的目的与定位,认为企业除了赚钱,必须要成为祝福人的平台,包括他的员工、供货商、商业伙伴等。疫情让拿督魏志超重新正视与上帝的关系,让他体会非只在危难前才求告,应当一切以相信为基础,倚靠并等待上帝,终会看见黎明的曙光。
陈伟望博士
对于永光化学公司总经理陈伟望博士来说,疫情与2008年金融海啸同样带来铺天盖地的冲击。他分享新冠肺炎使全球贸易大瘫痪,由于永光化学公司在台湾的本土业务只占两成,国际贸易瘫痪对他们以至很多台湾企业来说,实在是百上加斤。在去年三月前,中国内地厂商的供应因肺炎大受影响,相反台湾疫情还未爆发,公司的订单变相增加许多,然而三月后则反转过来,欧美地区疫情严重加上运输开始受制,供应和销售也受到很大影响。季与季之间升跌的幅度之大,陈博士指每天的状况都难熬,直到去年底最后一个月才差不多回到前一年的水平。除了业务,陈博士在家庭方面也同样面对打击。一位在美国退休后一直生活美满的表姐夫,他的家人陆续地感染新冠肺炎,其中很会背圣经的老祖母,感染两天后就回到天家了,其后表姐夫自己也都感染了。为减低传染机会,家中每个人都选择躲在自己房间,但也因此有家人在房间中去世无人得知。
虽然两面受敌,但陈博士表示在过程中心里仍是安稳。当他试着回想金融海啸那段时间,并拿着当年的财务状况比较,他看到这次在应变能力上的改善,心便感恩。当学习到用上帝的角度去看事情,陈博士认为这些挑战反变成了成长经历,属灵的「心肌」因此变得愈来愈强壮。
最后陈伟望博士分享到《疫后大未来》一书为他带来了启发,想到或许疫情并非恶者破坏世界的动作,反为圣灵加速福音大使命的进程。实体聚会虽被网络新常态所取缔,但网上聚会的参与人数之多却令人鼓舞。而去年第四季,美国的一位老牧师在疫情最严峻的时期来到台湾,带起了RPG (Revival Prayer Group) 复兴祷告小组,不但吸引到不少信徒支持,更带动到很多未信者加入其中。在新常态之下,陈博士看到本被疫情打乱的节奏反倒兴起了很多新方向,感受到神就是要我们学习放下旧我,用心体会祂在福音事工上奇妙的带领,以跟上神的脚步。
聚会的最后,大会有幸邀请到中国神学研究院助理教授潘怡蓉博士带领属灵导引的时段,名为「默然内醒、与主相遇」,帮助参与者在聆听分享后,在基督里沉淀吸收,经历安息。此也为IEMDTC聚会里向来重要的一环,强调在主里安息、重寻力量。
地点:ZOOM
日期:2021年5月27日
人数:~50
新型变种病毒让多个国家及地区濒临崩溃边缘,一波又一波的疫情更令缓慢复苏的经济再受重创。然而,世界却未因为病毒危机而停摆,不少经济活动甚至蓬勃发展,造成社会财富分配不公的现象加剧恶化。
在充满乌云未知的今日,我们该如何预备健康的身心灵与内在状态来面对「今日之后」?我们又该何去何从呢,以回应上主对我们当下的托付?
地点:世界华福中心Facebook直播
日期:2021年3月9日
内容回看:
https://fb.watch/vxo06N0WFX
主持人:陈世钦
嘉宾:万力豪、蔡玉玲、司徒永富、沈立德
2021年2月份,基督教界收到一个震惊且沉痛的消息── 知名护教学大师拉维.撒迦利亚(Ravi Zacharias)牧师遭控性失德证据确凿。这个事件不仅让受害者和其家人蒙受极大的伤害, 同时让整个基督教界深感哀痛,也引起一片哗然和议论。基督教领袖的信仰和生活内涵的真实面再一次受到质疑。同时,在新媒体当道的时代,领袖仿佛纷纷被打造成知名「网红」。讲台上下、镜头前后,领袖该如何操练在上帝与人前持守一致真我?
世界华福中心于3月9日举行的网络直播论坛《前车可鉴:探讨领袖的「双面」生活》中,邀请了台湾The Hope教会主任牧师万力豪牧师、美国正道福音神学院旧约研究副教授蔡玉玲博士、香港鸿福堂集团行政总裁兼执行董事司徒永富博士,以及新加坡神学院荣誉院长沈立德牧师。从生命故事、个人真实经验和体会出发,一起探讨领袖「双面」生活的背后和持守真我的秘诀。
蔡玉玲博士表示,基督徒会有「双面」生活,通常代表想要隐藏、羞耻的另一面,以致生活开始变调,甚至还会合理化另一面的需求,深陷不光彩的行为中,特别是牧者作为属灵领袖,羞耻感可能会更强烈。
讲者的分享中,提出「合理化自己的行为」、「罪行」、「成功的考验」,以及「文化因素」是可能让人深陷双面生活挣扎的因素。圣经中强调,「不可给魔鬼留地步」(以弗所书4:27),只要跟恶者有关联都不要留余地,这给双面生活重要的提醒,嘉宾在分享中提出几个实际行动可以帮助我们胜过:
1.充满爱的环境
万力豪牧师表示,要创造出一个充满爱与恩典的环境,让弟兄姊妹明白自己被爱,不会被抨击、评断,都可以敞开心胸分享,同时,他也鼓励我们可以让一个信任的基督徒,成为问责伙伴。他也鼓励弟兄姊妹,「我宁可看到你进步,也不要假装自己是完美的人,如果你跟我们分享遇到的状况,我不会论断你。」
「在我自己的经验里,要真实面对罪,一定要让信任自己的人参与在里面 ,因为在我里面有一个非常会推销谎言的自我,甚至自己都不会发现,但当我跟我信任的人分享时,他们就会指正错误的想法。」万力豪牧师说。
2.真实经历神的爱
司徒永富博士也分享自己的生命见证。他曾经投资失败时,因不希望家人担心,故一切行事完全隐瞒,原以为双面生活伪装良好,后来才发现妻子已知情,透过妻子完全接纳,仍愿意用爱跟随,让他深刻体会到神无条件的爱。因这样的经历,司徒永富博士发现有一种领导方式每一个人都可以做,就是「真诚管理」,有时开会遇到难题,他都会向员工坦承,「我也没有答案,跟你们一样困扰,我们一起来解决。」
3. 活在神的面前
沈立德牧师分享诗篇139篇「我往哪里去,躲避你的灵」,说道我们无法逃避神,看到经文一开始心中有一种威胁感,因为神公义、又不能逃离祂的面,之后才明白神不只是公义,也充满爱,我们是在神的爱中被鉴察。
「神教导我活在祂的面前,不用活在人的面前,内心有自由,不用讨好人,享受在爱里的生活。」沈立德牧师说。
主持人陈世钦牧师提到,我们每一天都需要活在上帝的恩典与爱之中,每一天都是属灵的争战, 特别是领袖时常会面对『双面生活』的诱惑,求天父恩待、圣灵感动,让我们勇敢面对,认罪悔改和好
地点:ZOOM
日期:2020年9月10,17,24日
人数:~199
第一场回看:
https://youtu.be/LTmEz_GhkoU
第二场回看:
https://youtu.be/K-BWNFePjIA
第三场回看:
https://youtu.be/GI0ytvcB3Fo
2020年「国际商界使命门徒培训大会」在线会议共招聚了来自17个不同地区的基督徒使命商人,总共199人报名参与。会议共三场,以每周一场的在线形式举行。吉隆坡、台湾和中国内地更特别安排地区实体聚集,参加者一同观看聚会。三场的主题分别是:《受苦和失败中经历神》、《同行者互助中遇见神》、《新常态冲击中迎向神》。目的是希望重新凝聚去年的参加者并连结其同行者在逆境中同行,迎向上帝。
第一场:「受苦和失败中经历神」
第一场主题为「受苦和失败中经历神」。大会邀请了陈开文弟兄(马来西亚世纪食品国际有限公司总裁兼执行董事)和罗国威弟兄(加拿大活水度假村主席及行政总裁)分享他们在苦难中倚靠上帝的生命见证。
陈开文弟兄分享疫情对业务带来很大挑战,货源供应链及供货受影响,饮食业受冲击直接影响公司的经济。然而他在过程中见证上帝的恩典,感恩顾客愿意调整合作,公司开始网上商店的市场,他透过在线会议与员工关系更亲密。陈弟兄表示其实比疫情更可怕是没有主在心中,在整个冲击下他一直感受到出人意外的平安,有更多时间陪伴家人,参与教会小组,及安静在上帝当中,使他与身边的人、与上帝的关系更密切。
罗国威弟兄坦言自己的酒店受到疫情猛烈冲击,不得已需解雇数百名员工。然而圣灵感动他无条件补贴员工薪酬、在疫情中与教会、医院、政府合作派送食物篮和医疗用品给员工和贫穷人,又逐一致电话关顾过去的客人,报励众人在黑暗中与神同行。
第二场:「同行者互助中遇见神」
第二场主题为「同行者互助中遇见神」。大会邀请到司徒永富博士(香港鸿福堂集团行政总裁兼执行董事)、陈伟望博士(台湾永光化学公司总经理)和许慕义弟兄(台湾博立思集团CEO)上线分享。
司徒永富博士强调「用心同行,不同心就不可以同行」,他真情分享公司在香港社会运动和疫情中受极大的影响。在困难中,他亲自到前线关顾员工。自己的生意遭受严峻打击,有幸身边有挚爱的妻子和一群同行多时的商业伙伴沿路扶持。神也赐他智慧以「共享经济」的模式托展新的商机,化险为夷。他更在分享中感动落泪。
陈伟望博士和许慕义弟兄透过参与台湾CBMC的「一对一提摩太行动」已同行两年。许弟兄分享两人恒常相见、深度交流代祷,一同在经文中找到生活与职场的指引与方向。深度陪伴让他在经历公司危机和人事动荡时给予很大支持。他如今也承传这美好的操练,陪伴其他商业领袖。陈博士分享他与太太曾与一对初信的夫妻同行,他在期间被问到许多信仰疑难,因此反思到原来他从小习以为常的生活模式和价值观很宝贵,最终能成为别人的榜样。他也真情分享,另一个曾陪伴的对象后来遭遇婚姻挫折,他曾以为自己很失败,后来他了解到我们并不需要为一个人的生命负全责,反而是把他带到神面前,学习无条件地陪伴,不判定怎样跟他相处。他的结语是,企业的成果不比陪伴见证一个人在属灵中成长更为宝贵。
第三场:「新常态冲击中迎向神」
第三场主题为「新常态冲击中迎向神」。大会邀请了周郁凯弟兄(美国 Octalysis Group 创始人)和廖秀梅姊妹(新加坡All Gifted创办人)分享。
廖秀梅姊妹分享自己如何在危机中创造一次又一次的成功,并透过其他两个故事,指出危机就如同催化剂,带来改变社会和世界的机会。她建议了「新常态里蓬勃发展的四个方案」,包括了从单纯的商业价值(Commercial Value)转向PEC价值(包括公共价值、环境价值和商业价值);第二是利用在线、社交或全方位渠道策略;第三是聘用顾问、第四是申请企业或政府资金。在新常态中把握机会,创造逆转的商机。她早年的经历虽然坎坷,但凭着对上帝的信靠,跨越许多危机,成为更多商人的祝福。
周郁凯弟兄分享他从生意失败到成功的心路历程,带领参加者反思何谓「祝福」。他很年轻时创业失败回到父母家,却意外地修补了家庭关系。他一整年每周工作100小时却募不到钱,直到他以禁食祷告仰望上帝资金就不停流进。以为生意即将起飞,却再次生意失败赔上百万。然而,在人生最低落时,上帝给他灵感构思了「八角分析法」,成为业界拓荒者,在生意和人际网络上为他开启了大门。他分享旧世界总是强调「我能掌握我的世界与成功」,然而因为疫情的出现,新世界仿佛是「我没办法掌握我的世界,没办法靠自己」。然而,他的经历让他体会,惨痛过程往往是祝福的假面具。在这充满危机的新世界,他寄语大家「现在真的要靠主了,这才是最大的祝福」。
圣经亮光响应
在圣经亮光响应的环节,来自台湾的庄信德牧师(播种国际事工执行长)和董家骅牧师(台湾石牌信友堂牧师)分别以乔布记响应每场的主题。
在第一场中,庄牧师透过乔布的故事及书本《When God Interrupts》重新思考失败的定义。他指出失败和苦难让我们真正经历上主,历世圣徒在失败故事中彼此相通,一同见证上帝。牧师强调圣徒生命并非看重如何脱离失败的结果,而是抓紧在失败中与上帝同行的关系,活出美好生命,这才是蒙召的目的,因此我们没有真正的「失败」。
在第二场中,庄牧师透过乔布与三个朋友的故事,指出看似不成熟的陪伴也能启示出上帝的祝福,同时以保罗、巴拿巴、马可、提摩太彼此陪伴的故事,带出陪伴和互助是对失败者的安慰,同行是一个长期进行的过程。最后牧师提醒我们除了陪伴别人,更要愿意被陪伴,特别透过拉撒路和伊莱沙的故事,强调陪伴不是在于人的经验,是由主的命令开始,靠着圣灵的工作完成。
在第三场中,董牧师透过乔布的故事,表达苦难瓦解人对生命的理解,真正发现上帝的掌权。同时表达上帝赐人新生命时,也赐人新使命来回应上帝的爱。他分别描述三个使命︰创造基督文化管理世界、爱上帝及爱邻舍、领人作主门徒。牧师强调信仰逆转我们对祝福的理解,不只是物质富有的祝福有缺乏的,更是在失败痛苦中见证上帝恩典,靠着上帝介入的生命来祝福别人。
安静默想和立志
最后,为了让聚会的每一个信息和分享能内化在参加者的心中,大会特别邀请来自中国神学研究院助理教授的潘怡容博士带领每场15分钟的安静默想,让每个疲惫和担忧的心灵来到神的面前,被安慰、被激励、被感动、被呼召。最后一场的聚会,世界华福中心总干事陈世钦牧师带领立志,鼓励每位参加者未来委身以祷告和实际行动祝福他们的商业伙伴、影响小区、把福音扩展到未得之民等。
地点:ZOOM
日期:2020年4月16日
人数:~977
主办:世界华福中心
协办:救世传播协会、基督教论坛报
主持:董家骅、谢光哲
嘉宾:刘彤、洪立民、李明安、蔡元云、韩敬歆、吴子平、陈逸年
聚会直播重温:
https://www.facebook.com/cccowe/videos/223759248720261
世界华福中心主办、救世传播协会(ORTV)与基督教论坛报协办,举行了第三次网络研讨会:「疫情中蜕变的华人教会」。跟前两次一样,持续关心各地华人教会在新冠疫情下的需要,邀请了美国(U.S.A.)硅谷生命河灵粮堂的刘彤牧师、德国(Germany)莱比锡华人教会的洪立民牧师和马来西亚(Malaysia)圣经神学院的李明安院长分享当地华人教会在疫情下的应对之法。
接着由蔡元云医生(香港突破汇动青年会长)、韩敬歆牧师(美国恩典基督教会助理牧师)、吴子平牧师(新加坡基石教会主任牧师)及陈逸年弟兄(台湾新生命小组教会创业总监)分享疫情中蜕变的华人教会。
地点:ZOOM
日期:2020年3月19日
人数:~760
主办:世界华福中心
协办:救世传播协会、基督教论坛报
主持:董家骅、谢光哲
分享:柳永俊、黄爱敏、黄玮珥
嘉宾:曾劭恺、庄信德、松慕强、陈韦安
新冠状病毒持续影响全球小区,各地华人教会都纷纷被波及影响,甚至需要停止恒常会面的聚会!在崇拜、牧养及社会参与都遭受疫情冲击的考验下,世界华福中心连同伙伴机构,继续发挥「信仰就是生活,生活就是使命」的精神,同心举办「疫情中前行的华人教会」在线研讨会。盼望透过各地具代表性同工的精辟分享去彼此激励,为全球华人教会及弟兄姊妹提供具实践价值的重要参考,同心在疫境中并肩前行!
关键探讨:
一、疫情中不止息的关爱
二、疫情中不停止的崇拜
三、疫情中不间断的牧养
四、疫情中不缺席的社关(社会参与)
地点:ZOOM
日期:2020年2月27日
人数:~397
主办:世界华福中心
协办:救世传播协会、基督教论坛报
主持:董家骅、谢光哲
分享:柏有成、黄磊、赵秀娟
回应:胡志伟、庄信德
新冠状病毒COVID-19肆虐全球,感染人数屡创新高,各地受疫症冲撃,从个人、社会到教会均无法逃避疫情带来的巨大冲撃。世界华福运动在这刻不容缓的时刻,发挥「信仰就是生活,生活就是使命」的精神,连同各地具代表性的同工,同心举办「疫情中屹立的华人教会」在线讲座。盼望藉此能鼓励、祝福各地华人敎会和弟兄姊妹,在无情疫症下能化为天父祝福普世的流通渠道!
讨重点范畴:
1)你已知或不知的COVID-19
2)疫情冲撃下的社会与敎会
3)疫症蔓延中的福音使命
地点:TIP TALK 在线平台
日期:2021年10月3日
主持人:董家骅
受访者:夏昊霝
视频回看:
https://youtu.be/EBVP1Lwbnbc
大学读哲学,当兵参与军乐队,退伍后再研究机构工作,接触现在所谓的 AI 技术。后来又去美国读神学,回台湾后又参与有情天和 1919 救助协会的服事,现与父亲一起推动微教会。一路走来,小夏牧师接触了不同文化圈(学术、音乐、教牧、科技……),但他认为上帝从不浪费我们每个阶段的人生经验和学习历程,往往回首时,豁然发现每一步都是有意义的。
小夏认为,现代人的生活,无时无刻都在跨文化,只是在许多时刻,当我们是匿名时,我们可以很敞开,尝试新事物,大胆讲出心中想法,把自己内心世界赤裸揭露,然而一但真实身份被揭露时,就会退缩。这是一个很有趣的观察,现代多元生活让我们都习惯「跨越文化」,比过往世代更懂得如何当「变色龙」,在不同文化圈中做不同的人。现代人也很看重「真实」,但这种「真实」需要一种「匿名性」作保护,一但真实身份被揭露,对于要「真实」还是有所保留的。
而这或许就是今天教会在传福音的困境。我们常从圣经的记载,学习耶稣的「福音策略」,转译保罗的「福音论述」(这些都很好,也很重要),但常常忽略「耶稣就是福音」,道成肉身住在我们当中,让我们透过他的生命,背上帝国的好消息所吸引。简单一句话,基督徒周围的人,有因为看到基督徒的生命,而渴望认识和接受福音?!
广义来说,跨文化宣教每天都在发生,因为每个基督徒都被呼召,成为福音的见证人,都是广义的宣教士,学习为了爱我们的邻舍,跨越文化差异的边界。跨文化宣教要成为基督徒生活的常态,重点是我们自己的生命是否「见证了福音」?我们每个人都应要在所在之地传福音/宣教,都应该是宣教士。
小夏认为,疫情提醒我们一件事,基督徒的使命不是要把人带进教会,而是让教会渗透进入每个社群和日常生活的场景,每件事都可以是福音的切入点!
最后,对于华福运动,小夏牧师认为需要在 push 和 pull 之间找到定位。他认为华福不应强调 push,推动大家去做什么,而应强调 pull,指出美好的愿景, 吸引大家一起往前,并让彼此的故事成为往前的动力、鼓励和学习切磋的伙伴!
地点:TIP TALK 在线平台
日期:2021年9月6日
主持人:董家骅
受访者:彭书颖
视频回看:
https://youtu.be/mxppRk1ZlfI
最深的感触,是我们是否真心去爱福音的对象。基督徒若只希望得到穆斯林皈依这结果,这是非常功利的,而没有真正把他们当人看待,当作按上帝形象所造的人看待。基督徒是否能真切地与穆斯林同在,认识他们,与他们当朋友,并打从心里去爱他们。
当我们真心去认识他们,与他们交朋友时,我们过去对他们的刻板印象被打破,而他们对基督徒的刻板印象也被打破。当两边的刻板印象被打破时,反倒是见证真理的考验。若是基督徒所信靠的是真的,我们不用害怕认识真实的穆斯林而被吸引皈依,反倒有充足的信心基督的福音在我们身上的真实彰显,会吸引他人来认识和信靠基督。
对书颖来说,跨文化指的是跨越文化、种族和语言的隔阂,进入到一个全然不同的世界观,需要学习以不同的角度来看待每件事。这种跨越是辛苦的,但爱我们的主自己正是这样跨越,道成肉身住在我们当中,以舍己的爱来与我们同在。
华人文化和穆斯林文化有许多相似之处,像是看重家庭、群体、和他人对自己的观感。这样的文化看重群体,但也可能因为同侪和群体的压力而感到不自由。因此华人在穆斯林的福音工作上,有独特的优势和切入点?
对于如何跨越文化把福音带给未认识福音的群体,书颖给教会群体的建议是,从生活中我们会遇到的人开始,其实我们身边就有很多穆斯林。不用想动辄做什么大型事工,而是在生活中学习与不同文化信仰的人同在,从学习去认识和爱他们开始。
书颖认为,穆斯林对上帝的「敬畏」是基督徒可以学习的,也提醒我们三一上帝是真实,配得我们敬拜爱戴,但也与我们全然不同,因此是应该被敬畏的。而真实的基督信仰吸引穆斯林之处,是基督徒所拥有的自由,可以自由地祷告而不拘于时间地点和型式。当我把上述两点放在一起时,意识到基督徒所拥有的自由不是放纵的自由,而是在恩典中拥有真自由后,有智能的决定如何使用这自由,自由地选择降服、敬拜和爱上帝,也去效法上帝对我们的爱去爱身旁的邻舍。
地点:TIP TALK 在线平台
日期:2021年9月6日
主持人:董家骅
受访者:邱廉欽
视频回看:
https://youtu.be/mxppRk1ZlfI
成大职能治疗系毕业的邱连钦(阿钦),人生意外踏入音乐创作,也因缘际会踏进教会,如今他结合自己的职能治疗专业、音乐创作才能和客家文化的研究,尝试以音乐把福音带到台湾的客家族群。
在台湾教会,谈到客家人,大家的印象通常是「福音硬土」,客家人很难信耶稣。阿钦认为,客家的伯公文化(土地公)很强,可能因为早期漂流开荒的经历,也很愿意吃苦,与常常被认为颈项很硬(较正面的说法是择善固执),这些因素往往使得向客家人传福音很困难。然而阿钦在几年前参加了全球客家福音会议中,他看到东马客家族群的高归主比例,开始让他重新思考这问题~是客家文化本身对福音特别抗拒,还是因为教会没有找到适切的传福音方式?
在摸索的过程中,阿钦尝试从音乐(熟习的客家曲调)和语言(客语)切入;她发现当用客家乡亲所熟悉的客语曲风,带入福音信息的歌词时,许多客家长辈就能听得津津有味,歌词中的信息也无形中进入他们心中。然而不同世代对不同音乐风格的偏好也曾让他困扰,到底是用长辈喜欢的传统客家风,还是当代人喜欢的乐风来创作客家音乐?!最后他决定,何不都尝试!
谈着谈着,也让我想到客家人吃苦耐劳的特质,或许让「苦」成为另一个潜在的福音切入点,作为连结客家文化的福音信息。对基督徒而言,吃苦不只是消极地忍耐,更是与主同受苦,还要同复活,是会开花结果的!
其实作为基督徒音乐人的阿钦,不只跨在华语文化和客语文化中,也跨在教会文化和音乐人文化中。阿钦谈到许多人对音乐人有刻板印象,像是:玩音乐就是爱喝酒吸毒、纵情声色…等。当我问他,会建议牧者如何牧养音乐人时?阿钦提醒到:不要消费他们,他们也是人,作为群体仍有高度的个体差异!
最后当我问他投身跨文化福音工作最重要的关键是什么时,他答到:「寻找上帝的心意!从感动到行动!」
地点:TIP TALK 在线平台
日期:2021年9月6日
主持人:董家骅
受访者:王小梅、钟信荣、林纯心
视频回看:
https://youtu.be/mxppRk1ZlfI
走进亚东剧团的剧场,看到墙上的海报,想到二十几年前我还是学生时,也曾看过亚东的戏剧《猴子》;原来,戏剧的后劲和留在我们心中的印记,可以留那么久!
戏剧不只是娱乐观众,更是吸引观众进入一个崭新的世界和故事中,进而塑造我们的想象力和视角,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亚东剧团的同工分享到,基督教剧团所演出的戏,不只要好看和吸引人,更要有养分在其中,让观众能从中经历更新和盼望!
回顾二十多年亚东所演出的戏剧,有用华语、台语、英语、粤语和客语演出,而团员大多不具备多重语言的能力,所以在台上演出时,都是硬背,并在抵达演出当地后,让当地人在调整他们的口音和腔调。我问他们,既然如此为何要用这么多不同的语言演出?他们回答:「为了观众!」学习语言是一种愿意进入观众的文化和生活世界的姿态,借着认识观众的文化和语言,透过文化中的不同元素,加深观众对福音的认识!
当亚东决定以客语来演出《金花》时,他们原本所动的目标是客家长辈,却意外发现出现的观众涵盖各个年龄层,因为许多家庭是全家一起出动来陪老人家看戏。这让我有很深的启发,在讲求群体的文化中,传福音不单是针对个人的服事,若是针对整个家庭/群体或许会更有果效!
我又问到,不同文化差异很大,为何戏剧能够跨越文化的差异与观众互动沟通?小梅团长立刻回答:戏剧能同时跨越语言和文化,因为演译出来的是人性!是啊,不论在哪个文化,人类的情绪却是相通的,或许表达形式不同,但底层的感受却能彼此共鸣。
最后我问他们,从事戏剧福音事工对跨文化宣教有何启发?纯心牧师认为在跨文化宣教中,我们的心要柔软,学习去理解不同的文化,随时预备好做出调整,以致能更好用文化适切的方式来传递信息!信荣导演则提到,在某间学校演出后,校长和他们说,亚东的戏剧和许多其他戏剧不同的是,这些剧中不只在发泄展现情绪,而是进入这些情绪中,然后再带领观众走出这些情绪,带给人盼望!信荣导演认为,基督徒的文化使命是在创造文化产物中,展现救赎(redemption)的力量!最后,小梅团长认为在今天这信息爆炸的时代,教会更需要以深入浅出的方式演译和展示出「好的故事」,在听和看之间拿捏适中,持续做好创新和更新的准备,把福音这带给人生命和盼望的故事演绎给世人看!
地点:TIP TALK 在线平台
日期:2021年8月5日
主持人:董家骅
受访者:松慕强
视频回看:
https://youtu.be/WEDI4BzwjjY
「探索世界、扩张神国、没有极限」简单十二个字,带出松慕强牧师在建立 iM 行动教会背后的愿景和异象。在许多人眼中,松牧是个「非典牧师」,做了许多破框的事工,但背后驱动他不断挑战尝新的,是渴望更多认识人,也渴望人认识上帝和祂国度的荣美。
当我问松牧,别人对他最常有的误解是什么时?「爱骂人!」他接着解释,其实不是他爱骂人,而是因为剪辑的同工把他指出现况荒谬的片段剪出来放在网络上,而这些影片都很红,因为说出了很多人想说但不好意思说的话。他的真,或许这世代渴望被对待的方式!
为何不断探索?因为教会不应该成为单一的同温层,而应是多元的群体。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教会增长运动提出「同构型原则」,认为教会中成员的同值性愈高,愈容易增长,松牧的作法岂不是反其道而行,难道不会面对教会增长的压力?对这提问,松牧简单地达到:「多元,因为这是上帝的心意;看看耶稣所呼召的门徒背景何其多元吧!」
回顾过去这五年,松牧所参与的事工包括:基督教研究智库、单车环岛帮助弱势群体、MOVE 差会、武林茶坊(跨领域和跨教会传统的对谈)、赛吧(访谈不同专业人士)、松一下(脱口秀 Standup Comedy)。在松牧参与这么多行事工的背后,有什么共同点?松牧认为是:单纯响应上帝的心意,回到最基本的事—明白上帝的心意(神学)、照顾孤儿寡母(环岛)、跨文化宣教(MOVE)。
松牧认为十九世纪 Abraham Kuyper 同时作为牧师、报社责任、大学创办人、政党创立人、最后当上荷兰首相这般跨界,是我们当效法的对象?他认为 Kuyper 是旷世奇才,他的成就不是人人都能效法的,但他为真理而战的精神和决心值得我们效法!有五千两的做五千两的事,两千两的做两千两的事,一千两的做一千两的事!
当我问他,华人教会为何不太懂得创新?松牧首先想到的是「强大圣洁样式的传统」,用我的话来说,就是对于「好基督徒」该长什么样子有固定的刻板印象,以至于很难想象「非典」和「另类」的忠心门徒样貌。松牧另外提到,不允许犯错也拦阻了华人教会的创新能量!
私下对谈:松牧对宣教的想法也很值得被听到,如何不是殖民式插旗帜的植堂宣教(打着宣教的大旗),而是真正在本地建立属于当地人,能自立自传自养的本地教会,这让我受益良多!或许关键不是差会来做,还是教会自己来做宣教,而是背后的心态到底是什么?!
地点:TIP TALK 在线平台
日期:2021年8月5日
主持人:董家骅
受访者:黄国伦
视频回看:
https://youtu.be/WEDI4BzwjjY
面对快速变迁的变局,许多教会都在挣扎生存的问题,但 Gordon 认为,教会需要看到这世界正在快速变迁;当商界都明白需要紧密关切局势,不断更新创新改变,愈来愈强调 R & D(研发)时,Gordon 担心教会界普遍没有对时局变化的敏锐度,也没有创新改变的动力。
从建立台北市郊区的淡江教会,到进入蛋黄区开拓 101 教会、iM行动教会和欣心城市教会,一路走来 Gordon 不是以堂会组织为中心在思考,而是以上帝要得着的子民为中心,学习认识上帝要得着之人的需要、文化和世界观,看到他人真实的需要,以他们能理解和感到切身相关(relevant)的方式传讲福音。Gordon 认为其实身为人就那几个基本需要:生病、关系、财富…基本问题是一样的,展现出来的形式可能有很多种。教会需要回到福音来响应人们的需要:为何要财富?为何要权力?真正的问题鲜少是财富和权力本身。
福音是什么?上帝透过祂儿子成就了什么,不是我们要为上帝做什么。以福音为中心的生活则是,上帝既然已经透过祂儿子成就了这些,这对我们的生活、工作、关系…有何意义?!华人文化强调「无功不受禄」,《成功的反思》作者桑德斯也反省美国的菁英主义强调「自己的努力」,这些种种似乎都让人难以接受福音。Gordon 认为,真正的菁英,其实明白自己的成就,不完全是努力,而是恩典,因为比他们聪明有才的人大有人在。真正的菁英,反倒更渴望思考人生终极意义的问题,因为什么都有了,活着还有何意义?这些都是福音的切入点!
Gordon 分享到,自己大学主修生物科技(身)、后来学咨商(心)、最后读神学(灵),深深体会上帝要救赎的,不只是人的灵魂,而是整全的受造万物。约 3:16 提到神爱世人,其实中文翻译的「世人」,原文的意思是「世界」。上帝爱世界,基督徒被呼召在世界中见证转化世界的福音!基督徒跨界,不是为了跨而跨,而是因为上帝在所有领域都掌权,也呼召他的百姓以福音为中心,在不同领域创作文化见证上帝的荣耀和掌权!
关于教会的未来,Gordon 忧心教会仍在看自己的组织,只想着自己单一堂会的生存。Gordon 认为,教会领袖需要看清,我们不能单靠自己单打独斗,也不是要证明自己的能耐,而是连结起来,不是建立各自的堂会,而是有机的福音生态 ecology!
最后谈到城市宣教的异象,Gordon 认为城市带动影响文化,而影响文化的菁英往往居住在城市中很相邻的空间中;因此要转化文化,Gordon 认为大城市的福音事工具有非常策略性的位置。世界上所有大城市与城市之间的距离其实很近,COVID 前东亚和东南亚的重镇都是一班飞机就到,而 COVID 后更是加速这趋势,透过因特网,大城市之间的交流更加密集!
对我而言,这次最大的收获在访谈后,Gordon 指出华福运动的焦点,不应该是「策略」,而是「神学的异象」!我们不要花太多力气在协调不同意彼此的地方,而是能同意我们共同能同意的地方:福音。华福运动作为「华人福音运动」,本当以福音为中心的,把这福音的神学异象植入全球华人教会,扮演催化剂的角色!
地点:TIP TALK 在线平台
日期:2021年8月5日
主持人:董家骅
受访者:胡维华
视频回看:
https://youtu.be/WEDI4BzwjjY
跨界,要有所本!胡老师分享到,自己起初不知道自己会跨入学术,以为自己领受的只是牧养的呼召,在读神学时意外跨入终末论和旧约研究,接受学术训练成为旧约学者,之后不同领域的人再来找他,他是「被动地跨界」。
谈到「先专再广 vs. 先广在专」的张力时,胡老师以自己的儿子大学双主修和双副修为例,发现当代教育强调先广再专,与上一代的确不同。这让我想到世代差异是否和大环境的改变有关;婴儿潮世代生长在相对稳定的时代,不同领域的边界较清楚,但 Gen Y and Gen Z 成长在社会快速变迁的时代,不同领域之间相互碰撞激荡,过去的边界愈来愈模糊,而在过去固定领域已难以创新时,跨领域的激荡成为创新的来源。胡老师认为,当代创新的来源主要来自:换位思考,跨界刺激!
关于跨界,胡老师从旧约学者的角度谈到,上帝透过旧约圣经对祂百姓的指导,是关乎生活每个层面:食、衣、住、行、育、乐。新约是在旧约的基础上,因此上帝对祂百姓的心意不是到了新约只关心「灵性」,而仍关心我们的「全人」和「社群」。
当我问到,旧约律法这么多,哪些仍要遵行,哪些不需要?胡(可以吃猪血糕?)老师用宪法、民法、刑法、条例…来说明,宪法是根本,其他的法律是要根据宪法和时代的变迁而做调整。当文士来问耶稣,诫命中哪是第一要紧的是什么时,耶稣用两句话总结律法的根本精神:「以色列啊,你要听,主─我们 神是独一的主。 你要尽心、尽性、尽意、尽力爱主─你的 神。其次就是说:要爱人如己。再没有比这两条诫命更大的了。」(可 12:29-31)每当我们在读旧约律法时,可以问这条律法,是宪法层级(根本精神),还是条例层级(随时代会做调整)?
今天的教会只要专注传福音办聚会,还是跨界关怀不同领域的事务?胡老师认为教会作为组织,牧者的首要工作是「装备圣徒各尽其职」,使弟兄姊妹可以按这他们的恩赐才干来服事荣耀上帝。胡老师也认为才干的比喻不只是针对个人领受的才干,也可适用于群体,不同教会领受不同的才干;领受五千两的,就要做五千两的事,两千两的做两千两的事…。
最后老师提到,跨界很多时候只是改变角色和服事的平台;但真正的重点不是角色和平台,而是背后驱动我们的使命与异象!胡老师作为学者、牧者、要广泛参与在不同领域的交流中,以一贯之的是希望人们看到,上帝的律法和心意今天仍是值得我们爱慕、俯伏和顺服的!
地点:TIP TALK 在线平台
日期:2021年7月1日
主持人:董家骅
受访者:陈信生
视频回看:
https://youtu.be/qtoceny7dhE
谈到 VC(Venture Capitalist,创投人),许多人的印象是,这些人不就是一群仗着自己有钱,在玩资本游戏,用钱赚取更多钱的人?身为牧师和创投人的陈信生谈到,今天大多数的有钱人,都是把钱存起来,或是投资在相对「稳赚」的项目上;真正愿意把钱拿出来放在「创投」市场的人不多,因为创投的「失败率」太高了。华人可能是世界上最喜欢「存钱」的民族,但却很少愿意为了「创造有意义的价值」去冒险去。
这让我想到圣经中「才干的比喻」,那些领受才干的仆人,头两个把钱拿去投资,最后翻倍;最后一个人则是把钱埋在土壤中,最后连有的也被拿走。我想耶稣这比喻的重点不是要我们有业绩翻倍的压力,而是要改变我们的眼光,把祂所赐给我们的每一个才干都献上,回应祂的呼召,在上帝创造的基础上,效法上帝自己,冒险去创造美好的事物!为何要冒险去创造?因为拥有上帝形象的人渴望「创造」,也被呼召与上帝同工一起创造!
成功未必能复制,失败中的学习却能贡献整个群体,让大家不需重复不成功的实验。陈信生谈到创新来自失败。每次的失败,都是一个实验,若能分享各种失败的经验,则可以帮助群体少走许多冤枉路。成功的经验,有很多运气的成分,很难完全复制,但失败的经验往往可以教我们的,比成功的经验更多。当华人教会面对变化快速的国际局势、国内政治的不稳定和世代潮流变迁时,若要创新,我们不止要去寻找「成功」的案例,也应该分享彼此失败的案例,并分析这个实验为何失败。
创新不只关乎「个人特质」,也关乎「群体文化」。群体是否愿意相信成员,投资在成员的创新创业上,并共同承担可能的失败风险?陈信生用以色列这个国家为例,谈到国家会认证「创投者」,当创投者决定要投资一分钱在他们国民的创业项目上时,国家会投六倍的钱进去,但不要求占股份。如果创业失败,不会要求创业者还钱;如果创业成功,也不会要求掌控新创公司的未来方向。换句话说,以色列这个国家投资的是他们的国民,相信他们的国民,在「被认证的创投者」评估看好的情况下,把钱花在「失败机会不小」的创投项目,然而一但成了,则成为整个群体的祝福。今天在教会中,有资源的是否也愿意相信上帝把不同的恩赐才干赐给不同的弟兄姊妹,愿意「投资」在人身上,在负责任的培养和评估后,大胆慷慨地把资源给没有资源,但有好想法的人去尝试?
陈信生一再强调,我们常常「说」很多,「想」很多,「分析」很多,但却不卷起袖子去做,去尝试。要验证一个想法到底能不能成,不是靠空想和空谈,而是去实验。陈信生用基督徒的「信心」来模拟创业,一个创业家如果真的相信他自己口中所说的「愿景」,他会愿意付上重大代价去「创业」,甚至不惜倾家荡产。这让我想到希伯来书 11 的信心榜单,「因着信,亚伯拉罕蒙召的时候就遵命出去,往将来要承受为基业的地方去;他出去的时候还不知住哪里去。…因着信,他(摩西)离开埃及,不怕王的愤怒,因为他恒心忍耐,如同看见那不看见的上帝…」圣经中这些云彩般的见证人,他们因为相信上帝的应许,勇敢跨出去,冒着承担失败的风险,放弃确定已知的稳定生活,踏入相对未知的旅程。
以太坊同创始人 Vitalik Buterin 和被称为虚拟现实之父的 Jaron Lanier 两人在为《激进市场》所写的导读中写到:「数字理想主义者坚持不懈。他们、也就是我们,必须坚持下去。世界现在面临系统性的全球挑战,例如气候变迁,要安然度过我们的时代,就必须找到更好的方法,以连结全球,并进行全球合作,不要屈服于怀抱天真的蜂巢思维意识形态,或是一些鬼祟方法,再次把控制权集中到在制度里最吃得开的人手中。」细读这段话,会发现他们努力不懈推动技术变革和创新的背后,也是一种信念。Buterin 和 Lanier 也提到,我们需要寻找好的机制,但不能光凭机制,而需要把机制放在一个更大的模式和价值下,才有意义和温度,不会变成冰冷无情。
福音,就是基督教会所领受和分享的故事/模式,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我们需要有好的机制,但不要妄想创建新的机制就能解决一切问题,而是要活在真实的故事(福音)中,并把真实的故事讲得精彩,活出这真实、美善又精彩的故事。在消费主义当道的社会,我们看到各种大型企业和国家把品牌和民族的故事讲得非常精彩,但这些故事却未必是全然「真实」。反观教会,我们是不是把那「真实的故事」讲得了无生气了呢?!旧约中上帝的百姓,是一个述说上帝故事的群体,在一年不同季节,用献祭敬拜和遵守节期一在述说上帝带领他们先祖出埃及的故事。教会则是「基督死而复活」故事的见证者和传讲者。我们需要学习或重拾说故事的艺术!
关于团队合作,陈信生观察到,华人(甚至包括韩国和日本)在单打独斗的运动中比较能发挥,而欧美往往在团队合作的运动上更懂得如何发挥团队战力。为何强调群体的华人,反而较不擅长团队合作?或许因为我们太在意彼此是怎么想,而在开会时不愿不敢也不想说出心中真正的想法(frank speech)。但若要创新,则需要诚实面对现况和过程,若不能把所看到的很坦白和团队成员分享,则信息无法充分分享和交流,激荡想法时也受到限制。我们不禁要问,在华人教会和基督教机构中,是什么拦阻我们和彼此说真话?我觉得是信任不够和爱不够。我们不信任彼此能接受我真正的想法,也不够爱对方以致愿意为他/群体的益处说实话。我们又该如何塑造为了达成使命,愿意敞开畅所欲言的文化?
结束访谈后,我想到过去和 Phil 一起在读神学院的时候,他分享过一本卢云写关于祷告的小书《亲爱主,牵我手》(英文书名:With Open Hands),对我引响很深。我想,一个创新群体,是一个能够鼓励和承担失败的群体,也是一个不在紧握双手努力掌控,反而愿意张开双手让上帝引导去冒险的群体,更是一个活在基督复活故事中的群体。
地点:TIP TALK 在线平台
日期:2021年7月1日
主持人:董家骅
受访者:冯君蓝
视频回看:
https://youtu.be/qtoceny7dhE
访谈前,我很紧张,因为我自认艺术细胞不发达,不知道该和艺术家/牧师冯君蓝聊什么。见面后发现,他和我一样紧张,顿时感到一种被同理的轻省。在开录前,我问阿蓝牧师,有一次到美国纽约的当代博物馆,看到展览中心所放置的创作,在我眼中就是一个巨大的黑色画布,这样的作品只要有钱买画布,我也可以做,实在不知道该怎么欣赏。阿蓝牧师并没有用嫌弃或轻视的眼神看我,而是和我聊起当代艺术所追求的,未必是某种「美」,而是一种「对观」的体验。我顿时着迷了,后面的访谈,完全没有照稿进行,而比较像上了一堂私人指导的艺术课~
什么是美?阿蓝牧师认为,美指向上帝。今天教会不够美,在空间的规划和展现上,对阿蓝牧师来说,是亏缺了上帝的荣耀,没有尽心尽性尽力尽意来爱上帝。美不一定要花大钱,而是透过素材来指向上帝!
创作,就包含设限!在欣赏作品时,与所呈现在眼前的「真实」对话。基督徒面对圣经文本,是否失去了这种与真实相遇的开阔性和对话性,仅用自己的框架来解释掉圣经文本?!阿蓝牧师透过摄影,捕捉当下,事后再去诠释所捕捉的画面。
问到阿蓝牧师是怎么走上摄影艺术家和牧师的斜杠人生?阿蓝牧师原本是要封笔的,但为了生活需要和对朋友的义气相挺,偶然一次机会帮朋友顶开了个展览,意外地开始了摄影展之路,并发现竟然能以导览作品的方式,把福音的故事分享给教会外的人。
今天所谓的跨界,或多或少是因为在工业时代后,人类分工愈来愈精细,生命被切割成不同领域,而我们似乎也习惯画地自限,觉得我就是某某领域的。其实,两百年前的宣教士马偕不也跨界?既是牧师、宣教师,又是医师?!今天的跨界,正面来说是恢复整全,但也要小心,不要为了跨界而跨界,而是把全人降服在上帝的主权和呼召下,不自我设限。当我说「我不是艺术人,不懂审美」时,我是否也在自我设限,而没有把我对美的渴望和创作欲降服在上帝的主权下?!
地点:TIP TALK 在线平台
日期:2021年7月1日
主持人:董家骅
受访者:郑忠信
视频回看:
https://youtu.be/qtoceny7dhE
郑社长出生在牧师家庭,从小立志不要当牧者,大学毕业后进入广告界,后来到美国打拼,成为生态旅游业的先驱,返台后在教育机构工作,先后在东森幼幼台和康轩等知名教育平台担任副总,并进入政大 EMBA 进修科技管理硕士,在 45 岁时被上帝带领进入福音机构,先后在 GoodTV 和论坛报服事。
回顾半生跨越不同的领域,郑社长认为焦点是「上帝的拣选」。人心筹算自己的道路,因此会依自己的想望努力,但渐渐他发现上帝介入打破后,人生每个阶段的学习都不会浪费,而能为上帝所用。不要抱怨生不逢时,而要为生在其中而感恩,把握机会回应上帝的带领和呼召。
跨界,不是为了跨而跨,而应有目的性的,为了生存,为了福音使命,需要有核心价值,跨界是在做整合的工作,而不是从一个领域跳到另一个领域,然后否认或忘记过去。跨界,是要满足真实的需要,解决真实的问题,而不是因为「跨界」很潮很流行!
关于科技,郑社长认为科技始于人性,也帮助人性。面对科技社会,我们更需要认识「人是什么」,才能不被科技牵着走,而是掌握主动权,决定要如何使用科技来发挥人性,活得更像人,也使用科技来传扬福音。
地点:TIP TALK 在线平台
日期:2021年6月3日
主持人:董家骅
受访者:周巽正
视频回看:
https://youtu.be/Yi4Km4sDo2Q
「急什么?」这是昨天访谈巽正牧师,对我最大的帮助和提醒。对上帝的百姓来说,时间站在我们这一边,不是因为年轻、有资源、卡对位,或是我们的眼光独到精准,而是因为上帝要成就的事,祂必不误事。许多时候我的急躁,凸显出的是自己生命的问题,太在意某个事工、想达到某种成效、认为什么事非在此刻做不可…。
今早灵修读到塞缪尔记上 4-6,当约柜被掳,以利听到后立刻摔倒暴毙,因为作为祭司的他,毕生的志业和呼召在那一刻似乎是彻底的失败和崩盘。然而,当上帝的百姓为约柜被掳而沮丧之时,上帝自己显出祂的大能作为,让把约柜掳去的非利士人意识到,上帝是上帝,最后乖乖地把约柜送回以色列,还献上许多赔罪的礼物。急什么?!
大船转弯较困难?团队大时,难免求稳,这会是创新的障碍?巽正牧师认为,创新首先不是关于方法,而是回到基督,因为上帝是创意的源头。
被问到世代之间的张力如何处理时?巽正牧师提到,不论是面对上一个世代,或是下一个世代,一个健康的心态是「I could be wrong.」当我们有这种自我认知时,承认自己很可能会判断错误,做错决策,就会更愿意聆听他人,接受建言,也不会把别人的挑战和否定当作是对自己的挑战,而是上帝给予我们团队来保护我们。华人对领袖的期待往往是「决策者」,而不是「聆听者」;然而聆听在决策之前,领袖最终是透过聆听上帝放在我们身边的人事物,最终是要聆听上帝的心意和带领。
巽正牧师在谈不同世代时,比较不想用接力赛世代交替的角度来看,而是雁行模式世代同行的角度来理解。长辈不是交棒脱队,而是换个位置。年轻人不是接棒专断,而是在团队中换个角色勇敢承担。当领袖愿意聆听,团队中的世代差异不再是张力的来源,而可以是祝福,因为彼此看事情的角度不同,都可以看到全貌的一个面向,因此当彼此聆听时,则能互补彼此的视野死角,激荡出新的想法。当同工之间真的有意见争持不下时,巽正牧师认为,上帝看重我们合一的关系,胜过某个事工是否完成。关系在事工之前!
在面对权柄被挑战时,巽正牧师提到摩西的榜样。每当摩西的领导权柄被挑战时,他不是紧抓着所拥有的权柄,而是在上帝面前俯伏,交出权柄。这背后凸显出是生命的问题,如果我们把自己的身份与职位权力绑在一起,则会难以交出,但如真正明白一切权柄都是出于上帝,也真正明白我们作为天父儿女身份的这恩典,就不会紧抓权力和位子。当我们交出权柄时,如果上帝还要交还给我们,这是上帝的工作,不是因为我们有何能耐,而是因为上帝自己的工作!
最后,谈到培育下一代的领袖,巽正牧师自我提醒,不要像扫罗,因为自己的不安全感而去限制下一代。敢冲敢闯的年轻领袖,若是被我们限制住,他们还是会找出路出去开创,这会变成最后留在团队中的都是乖乖牌;与其如此,为何不在团队内部,让这些有想法,敢冲敢闯的年轻领袖在团队内有空间开创,甚至当他们选择要出去时,能主动成全和祝福!
地点:TIP TALK 在线平台
日期:2021年6月3日
主持人:董家骅
受访者:蔡牧群、陈筱蒨
视频回看:
https://youtu.be/Yi4Km4sDo2Q
蔡牧群和筱倩是实践大学同学,大学毕业后便投入家族工作。在过程中有挣扎过,但在父亲分享了对事业的想法和愿景后,决定回家与父亲一起打拼。
从渔场跨足蚬精,在跨到有机蔬菜(苦瓜),我问牧群,怎么会在一个产品那么成功时,跨足到一个新的商品,从头开始?牧群分享到,这是因为外在环境的变迁而被迫做出改变。牧群的父亲是立川老板,原本圈地(奇莱美地)要继续扩大渔场,但后发现地目不合,只能种植有机,是不得不为之,开始做有机蔬菜的种植,而走上开发苦瓜食品的新路。这段路程让我看到,创新有时是被迫的,但在迈向未知的过程中,反而激发出新意,走出新路。
牧群最后提到他对土地的感情。基督信仰使他以崭新的眼光看待土地,在开发产品和经营渔场、养殖场和农场时,他不只是在做生意,同时也是一种信仰实践,管理看守上帝的创造,关怀土地和居住在其上的邻舍!
地点:TIP TALK 在线平台
日期:2021年5月6日
主持人:董家骅
受访者:蔡志坚
视频回看:
https://youtu.be/Yi4Km4sDo2Q
想到创新,一般人联想到的,通常是穿着很潮,形式洒脱捉摸不定的人格特质。花莲美仑浸信会的蔡志坚牧师八年前接棒,带领一个将近千人的教会在过去八年不只稳健发展,同时发展了多个外人看起来极有新意的事工(青少年高峰会、城市营销花莲耶诞城、青年共创空间…),然而他本人温和的行格和非常有逻辑性地冷静表达,颠覆了我对新创者的形象!
蔡志坚牧师强调,不论是谈创新、团队、组织变革、或是领导模式调整,首先要先厘清,「我们要解决什么问题?」用 Simon Sinek 的话来说,就是 “start with WHY”。定义清楚「要解决什么问题」,再着手去计划该如何一步一步变革,而非为了改变而改变。或许这样的背景和蔡牧师是读数学/统计有关,也让我一窥「有纪律的创新者」的内在思维。
若再往前推,如「何发觉自己要解决什么问题?」蔡牧师提到自己从小在花莲长大,从青少年时期在美仑浸信会受洗信主,常问自己一个问题:「如果有一天美浸停止在这小区存在,对这小区会有何影响?」对蔡牧师来说,找到要解决什么问题,来自对小区邻舍和土地的关怀。
最后,不论是公共议题(让教会成为教会 vs. 参与社会转化文化),或是教会的宣教策略(跨文化宣教 vs. 每个基督徒都应该是宣教士),不同人/群体往往会有不同的想法和理解,在光谱上的不同端;他不喜欢花太多的力气和时间去捍卫自己所位在的光谱,或是说服别人挪移到自己所在的光谱,而认为我们应该从彼此身上学习,不论在光谱的哪一端,都竭力回应「上帝的使命」。对我来说,这极有启发性,合一既是我们「在基督里」的事实,在回应「同个使命」时会与彼此愈来愈近而经历的!教会无法合一,常常是因为我们忘记自己和彼此的身份,或是没有在响应上帝的使命!
谈到跨代,蔡牧师认为上一代牧者筚路蓝缕地开拓教会,因此较少把精力放在「传承」上,许多跨代的传承都是辛苦地摸着石头过河,这是有历史脉络的,不能太苛责上一代牧者(他认为自己很幸运,遇到一位很愿意成全的主任牧师)。在走过一次辛苦路之后,蔡牧师期许未来的跨代同行和传承需要从过去的经验中学习,有计划和有预备地进行。
地点:TIP TALK 在线平台
日期:2021年5月6日
主持人:董家骅
受访者:万力豪
视频回看:
https://youtu.be/eiCHjJX2BoQ
当彼得在风暴中,看到在水面上行走的耶稣时,他对主说:「主啊,如果是你,请叫我(command me)从水面上走到你那里去。」(太 14:28)重点不是行在水面上,而是对主说:呼召我,命令我,使我与你同在。It’s never about walking on the water, but being called to be with Jesus. 我不知道其他在船上的十一个门徒的心态是什么,或是太害怕风浪,或是看热闹,或是等着看彼得笑话,总之,他们决定「不作为」。
很多时候,我们害怕改变,因此选择「不作为」,因为改变总是带来风险,要付上代价。然而我们常常忽略的是,其实「不作为」也是要付上代价的。面对快速改变的世界,教会不论事努力响应潮流,或是不动如山抓紧过去的习惯和传统,都是要付出代价的。问题不是要不要付代价,而是意识到每个决定的背后,我们到底付上出了什么代价,并且值不值得!
“God is worthy, people are worth it”(上帝配得,每个人都值得)万力豪 Peter 用这一句话来描述 The Hope 教会的核心文化。每个人是按着上帝的形象被造的,所以值得被尊重,也蕴含上帝放在里面的宝藏。作为耶稣的门徒和教会的牧者,当我们有这「眼光」时,就会愿意把生命投资在人身上,看到一个个被世人或世界被贬低的生命被恢复。牧者不是要成为明星和镁光灯的焦点(Luke the Skywalker),而是要成为教练和成全他人的人(Master Yoda),训练出一个个 skywalkers。我发现在 The Hope 教会现代美感的展现下背后,真正的核心是诚恳待人,对这个时代的人有兴趣,把生命投资在人身上的堂会文化。
Peter 从 Nicky 的营销策略谈到,世界的公司看到真正重要的不是「商品」,而是「人」,教会岂不也该如此?!我们信仰的核心不正是每个人都是按照上帝的形象被创造的?!Nicky 透过讲这世界的故事,吸引人选择他们的品牌;基督徒其实有最美最精彩最好的故事,但我们是否失去了讲故事的艺术,把那么棒的故事讲得无聊或让人窒息?!当我们在争相模仿世界时,教会不应忽视世界潮流,但也不是要一味跟上、复制,或是被同化,而是要学习看到潮流背后的人、人心深处的挣扎、上帝对人的心意,和蕴含在每个人生命中的潜力,把福音那精彩丰富的故事好好讲出来让全世界听到和看到。
许多时候我们追求效法别人的事工模式,但或许我们更应该要关注的是,是什么样的团队文化和决策执行流程产生了哪些人们争相效法的事工?!我们所追求的不应该是做出什么样的事工(product),也不是人们对我们事工的称赞,而是团队的文化和运作的流程(process)。不要只学表面的皮毛,要看到背后的文化和团队合作流程!
当我们聊到音乐,我很惊讶 Peter 自己不太会乐器,因为 The Hope 的音乐水平真的很有水平。Peter 谈到正因为自己不懂音乐,所以看重音乐,让那些真正懂的来发挥。承认无知,是一大优势;而愿意让他人发挥来补足自己的不足,是团队发挥力量超越个人的恩赐才干!Peter 的团队分工也很妙,他把团队分为 Campus 组和 Creative 组。前者负责牧养架构、门徒培育和实体事工/场地的管理,后者则负责发挥想象力不断尝试,而他自己则是成为两个团队的桥梁,就像连结左脑和右脑的中枢神经。
谈到团队,Peter 强调 3 C(character, chemistry, competency),这没什么新鲜的,因为业界也这样强调,但他对 3 C 的诠释让我感动。讲到品格,他以戴维为例,当他被先知膏立为王,击杀巨人歌利亚,被召进王宫后,竟是当一个替王「拿兵器的人」,但他甘心学习,上帝透过这些事塑造戴维的品格。讲到 competency,Peter 强调得是谦卑、愿意学习、具备可塑性,而非只是专业上的能力。
面对世代差异的关键,或许不是我们这一代如何,他们那一代如何…,而是不同世代是否都愿意「心意更新而变化」。我们不是被呼召去固守过去的传统,而是在我们的处境中不断更新,实践那些美好传统在过往时代中所致力要达到的目的!要改变更新,则一定要付上代价,然而常被我们忽略得是,选择不改变也是要付上代价的。因为问题不是改变要付代价,而是我们要付上哪一种代价?!
面对有如教会界「潮牌」的 The Hope 教会,访谈后我最深的印象不是他们外在的「潮」,而是回到「对上帝的真实敬拜」和「对人的真诚关怀」,以及「愿意不断被上帝更新的心态」,其他的都只是表达出来的形式。访谈后有机会和 Peter 坐下喝杯咖啡,Peter 这个人让我最印象深刻,是他的谦卑、好学和对人有兴趣。
当大家在谈论 The Hope 是怎么在这几年突然冒起的时候,我想说:It’s never about walking on the water, but being called to be with Jesus.
地点:TIP TALK 在线平台
日期:2021年5月6日
主持人:董家骅
受访者:柳子骏
视频回看:
https://youtu.be/eiCHjJX2BoQ
想到跨代,想到的往往是「变」和「差异」。然而子骏牧师在被问到台北复兴堂的文化在他的带领下,和父亲老柳牧师有何不同时,他的回答竟然是「没什么不同」,都是强调:牧养、宣教、喜乐和心灵强健!或许在不同的处境中,表达形式会随着时代文化和科技载具的更新而「看起来有所不同」,但所领受的核心异象却是一脉相传,只是不断被更新。事实上,真正的异象,是永不过时的,就像两千年来教会所传讲的福音;只是在不同的时代,教会在传递和表达福音信息的方式会不断创新更新。
子骏分享到,我们可以从不同人身上学习到不同事物,因为上帝是宽阔丰富的!「尊荣」学习的对象很重要,但也不是「照单全收」。尊荣学习的对象,使我们避免只学「表面功夫」,而是贴近学习的对象,看到背后真正的精神和精髓,但之后也需要深思熟虑,在沈淀过滤后,把所学到的融合进自己的团队文化中,而非依样画葫芦地照单全收。
面对不同世代,子骏谈到上帝是「世世代代」的上帝,不只是某一代的上帝。想到世代,我们都会聚焦在「差异」,然而不同世代之间相像之处,可能比差异更大。如果在沟通和对话时,能学习同理彼此,并看到我们所「共同关心」的,打从心里不把对方当对手,而是响应上帝使命的伙伴,领受不同的恩赐和人生经历,那么不同世代携手同行,绝不是漂亮的口号,而是能在这世代成福音的见证。
身为牧师的孩子,从小在教会长大的子骏看尽教会大小事,他因此不断强调「真实」的重要。或许在许多人眼中,子骏牧师就是个网红牧师,不断现身在各种社交媒体平台上,还拥有众多的粉丝,但当和他深谈时,听到他也对成为社交平台上的 KOL 有所警觉,然而他的初衷从来不是为了红,而是为了牧养,与他的弟兄姊妹在一起,社交媒体的平台不过是他学习与弟兄姐妹在一起的方式而已。潮,不是为了潮而潮,而是为了潮流背后的邻舍,贴近牧养他们,与他们同在。其实,以当时宗教人士的眼光来看,耶稣也很潮,贴近农夫、渔夫、税吏、社会边缘人、宗教人士…耶稣的 range 真的很广,这一点从门徒的组成也可看得出来!
最后,谈到挑选同工团队的条件与标准时,子骏直接指出:好相处、高适应力、抗压性强!在不断强调「专业」的时代,子骏却强调「肯学」的态度。一位同工加入团队时,未必具有专业能力,但中样得是要愿意在团队中不断学习成长,懂得如何与人相处,不自我设限。
地点:TIP TALK 在线平台
日期:2021年5月6日
主持人:董家骅
受访者:丁怀箴
视频回看:
https://youtu.be/eiCHjJX2BoQ
出版业不是黄昏产业?基督教的出版社,不更是黄昏中的边缘产业?过去在台积电上班的丁怀箴社长,为何舍弃大好「钱」途,一脚踏入这个传统产业?在访谈中,丁社长让我大开眼界,他重新定义什么是「出版业」,并谈到他所渴望看到的未来。
任何人在一个领域待久了,若不刻意提醒自己,都会愈来愈看不见圈内人的盲点,缺乏挑战既有作法的动力和眼光,忽视了更新和创新的契机。在刚接下社长位置时,丁社长亲自走访所有的印刷流程,去工厂了解出版一本书的每个制成细节,从而在与人沟通时,能够知己知彼,为的不是百战百胜,而是信息对称,进而能共同创新优化流程。他过去对出版业的无知,可能是他人眼中的弱点;但当他正视自己的无知时,承认无知,成为他最大的优势!
对小丁社长来说,他所面对的挑战不只是跨代(年龄的不同),也是跨界(领域的不同)。然而这种差异,反而带来新的思维和刺激。在访谈中,丁社长重新定位出版业,不把出版业局限于印书和卖书,而是聚焦于「把好的内容分享出去」。出版业的焦点转变为「选择、创造和分享」好的内容;至于形式,则不拘于书本,也包含接收内容者的接收体验,而最终的目的是要祝福接收内容的人,甚至进一步转化接收内容者,成为好内容的创作者和分享者。
谈到团队的选择时,小丁社长提到,正直和敏捷是他在选同工时的两大指标。正直是品格,非常重要,使团队之间能彼此信任。而敏捷,不是只动作快,而是指在面对变局时能快速反应,不坐以待毙!
跨代和跨界的过程当然不容易,而其中的关键则是「同理心」,能够换位思考,去理解不同年龄和背景的同工和服务对象,进而去栽种「改变思维模式」的种子,促成团队的更新。
地点:ZOOM
日期:2020年5月21日
人数:~364
主持人:黄志靖
嘉宾:邱慕天、朱佳敏、李志刚
直播重温:
https://www.facebook.com/cccowe/videos/343141489982376
会议由世界华福中心主办、救世传播协会及基督教论坛报协办,已于今天(5月21日)晚上八时圆满举行。此次会议为「上帝有话说?!」系列第一讲,题目为:「趋势、新常态,上帝有话说?!」
主持人为台湾创集团共同创办人黄志靖长老。嘉宾为台湾《醒报》副总编辑邱慕天传道分享「现今的趋势」、新加坡世界福音动员会宣教统筹朱佳敏姊妹分享「趋势下差传的新常态」及马鞍峰香港教会堂主任李志刚牧师分享「趋势下教会的新常态」。嘉宾分享后有互动讨论,最后由现任台湾石牌信友堂牧师、亦为世界华福中心候任总干事董家骅牧师回应。
现今的趋势
邱慕天传道分享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下看公共神学,透过疫情反思两方面:
一.看见堕落世界的脆弱:流行病有社会精神层面,如欺骗、无知、混乱、自私、免疫力弱、群聚的酵等;病毒有精神层面和基因层面。理察.道金斯(Richard Dawkins)在《自私的基因》(The Selfish Gene)中谈到人生来就自私,情愿牺牲别人也要保住自己,形成堕落的普遍状态。战胜流行病的功课也是战胜罪恶的功课,甚至是鉴别神国精兵的时刻,如因欺骗学会检讨欺上瞒下的官场陋习、无知让我们学习停止谣言、混乱教我们学懂资源分配有序、免疫力弱使我们留意身体是圣灵的殿,要好好保护等。
二.看见耶稣是时代的创变者:病毒感染少数人的身体,但疫情大范围的社会性影响感染我们的思想与行为。一直以来都将洁净概念宗教化,以分离保持圣洁;但耶稣在祂的时代是前线的医治者,医治不洁的人。疫情让我们看见耶稣在祂所处时代事工的革命性,亦战胜自义与社会疏离的功课。
趋势下的差传新常态
朱佳敏姊妹分享近月疫情对其差会事工的影响。差会的福音船因疫情而停在牙买加(Jamaica),登船的人大幅减少,许多同工留在船上不能离开,但感恩他们都平安。另外,差会事工全部停止运作,原本计划的新工作也要暂停。但这非坏事,反而有来到神面前,再次寻找祂的机会。
疫情期间,同工于清晨举行祈祷会,同心祷告,藉此回到基本,来到神面前谦卑自己。这段时期,差会的奉献也减少,但有些事工仍然继续。例如仍有同工到访南非偏远地区,送上食物等物资;新加坡同工也走上街头与人谈道,又因当地店铺关门,他们便筹集超市礼券送赠有需要者,甚至到访红灯区。
差会也停止短宣,并影响全球外展。但朱姊妹相信神会开路,透过网络接触对信仰有兴趣的人,同工也透过网络跟进,与他们交通。事工停止,但神没有停止作工。
朱姊妹认为,现时的祷告跟之前不同。以前的焦点较事工性,现在变得较为内在,求主使她学习谦卑。以前较难听到主的微声,现在更显得祂的真实。虽然现在大部份工作转到网上进行,但他们也知道许多地方没有网络,他们仍倚赖实体接触,需要同工在当地作工。这段时候最重要的是弹性和受教,找出新方法。合作非常重要,大家需要彼此,需要对话,互相支持鼓励。
趋势下的教会新常态
李志刚牧师认为在疫情下我们如何看待自己至为重要,并要认清自己的使命,学习耶稣得人灵魂如得鱼的策略。李牧师亦提到二○○九至二○一四年香港教会增长缓慢。但在疫情下,教会推动网上聚会,同时亦衍生不同组合的聚会形式,包括单向性和互动性的聚会。
李牧师认为在趋势下教会有四个新常态:一.科技化,增加扩展性和有效性;二.年轻化,年轻人能带动创意与动力;三.实践化,愿意犯错和学习;四.数据化,收集不同的数据,提供客观的依据。
地点:ZOOM
日期:2020年6月18日
人数:~286
主持人:黄志靖
嘉宾:周巽正、萧加欣、谭峻斌
直播重温:https://www.facebook.com/cccowe/videos/541530660086808
时代变迁下孕育的不同世代,都拥有自己的价值观、理念、愿景等。华人教会的不同世代如何沟通和合作?如何按不同世代的需要牧养、教导与关怀?两代之间又如何传承和同行?这些都是华人教会的重大挑战。今天(6月18日)晚上八时,世界华福中心主办、救世传播协会及基督教论坛报协办的TIP Talk网络研讨会──「上帝有话说?!」系列第二讲探讨的主题为:「跨代的挑战,上帝有话说?!」会议由台湾创集团共同创办人黄志靖长老主持,并邀请了台湾台北灵粮堂的周巽正执行牧师、香港启励扶青会行政总监萧加欣姊妹及加拿大(Canada)Azurean Coaching & Consulting执行长谭峻斌博士,就上述主题交流经验和心得,一起面对跨代的挑战。
周巽正牧师认为教会中两代之间有不少差异。上一代牧者很多是白手建堂,做教会复兴的工作。他们的生活就是服侍,服侍就是生活。年轻一代则是生活就是生活,服侍就是服侍。此外,两代在沟通和表达文化上也大不相同。在两代接棒传承上,交棒的牧者要面对身分的转变,本是主角,现退下来成为旁观者,在身分适应上也不容易。
所谓长江后浪推前浪。第一代牧者以教会为家,牺牲了在家庭的时间,服侍敎会。周牧师认为两代应以家的概念出发,有为父为母的心,为儿女的心,才是出路。就是能有三代、四代同行。大家彼此包容、接纳和欣赏。下一代学习尊荣上一代,而上一代欣喜年轻一代兴起,期待看见下一代更多的可能性。
萧加欣姊妹在香港出生,然后跟随当宣教士的父母到非洲加纳(Ghana),并在当地成长,近年才回到香港服侍。她认为自己与父母对香港的印象很不同,她与父母各自生活的世代同样艰难。
萧姊妹指出现今世代寻求公义,谈种族主义、堕胎、政治等议题,也期望信任和忠诚。活在这世代的年轻基督徒面对很复杂的状况,以香港为例,去年开始面对政治动荡,世代之间不愿彼此聆听,只在不同社交平台表达自己的意见。
她在香港主要服侍年轻人。自去年起,年轻人承受学业和社会动荡的压力,他们会与朋友分享感受;而他们的父母认为只要读好书和找到好工作便可,不用为现时的事情烦恼。两代不愿聆听对方。萧姊妹觉得上一代也经历许多艰难,但现时的年轻人不明白;他们的父母则认为年轻人常花时间在社交平台等地方。故双方需要坐下来对话,而非彼此质疑。萧姊妹以自己为例,她曾与父亲谈及婚姻的话题,父亲对她的婚姻有一定期望,大家的看法不同。但彼此分享内心的想法,她觉得过程非常美好。
香港近年许多年轻人离开教会,他们觉得不获支持和受伤。主持人追问香港许多年轻人离开教会,究竟他们最渴望得到甚么?萧姊妹认为,年轻人相信耶稣有恩典,但他们听到的是双重标准,从教会中听到的话,连未信者也不会说出来。这是最令年轻人失望的地方。
谭峻斌博士从心理学的角度谈跨代。社会学家用不同的角度与不同的工具了解一个人的性格特质。谭博士尝试提供工具帮助教会领袖了解会众。当谈到教会领导时,他认为把跨代会众召聚在一起,彼此建立良好的关系十分重要。
神创造每个人都是独特的。性格是其中一个塑造我们的重要部份。谈到性格时,有百份之六十是先天,百份之四十是后天培育。每一代人都有其独特性。谭博士指出教会领袖除以九型人格了解跨代会众外,较常用的是五大性格特征(big five personality traits)。一.经验开放性(openness to experience);二.尽责性(conscientiousness);三.外向性(extraversion);四.亲和性(agreeableness);五.情绪不稳定性(neuroticism)。
谭博士认为了解性格特质有助敎会领导和牧养跨代会众。他认为每人的性格特质其实可以改变。如内向型的人,只要提升他们社交能力,其实也有机会改变为外向型的人。
地点:ZOOM
日期:2020年7月23日
人数:~189
主办:世界华福中心
协办:救世传播协会、基督教论坛报
主持人:黄志靖
嘉宾:安平、司徒永富、宋逸民
回应:董家骅
直播重温:
https://www.facebook.com/cccowe/videos/296200521595339/?t=4728
现今的信徒按着神赐下的恩赐和负担,不仅走遍各城各乡与人分享信仰,更多的是跨越不同领域,以所属专业荣神益人,以生命见证基督。身处跨越不同界别的场景,信徒面对着哪些属灵和生活的挑战?又如何靠主得胜?
7月23日晚上8时,世界华福中心主办、台湾救世传播协会及基督教论坛报协办的TIP Talk网络研讨会──「上帝有话说?!」系列第三讲探讨的主题为:「跨界的使命,上帝有话说?!」会议再次由台湾创集团共同创办人黄志靖长老主持,并邀得三位在不同地区跨界服侍的同工交流当中的体验与得着。
台湾艺起发光促进协会理事长宋逸民牧师以「艺起传福音」为题,分享牧养艺人的经验和甜酸苦辣;香港鸿福堂集团控股有限公司行政总裁兼执行董事司徒永富博士的题目为「4P人生:从永富到永富」,反思如何寻找和回应跨界的召命;美国(U.S.A.)普世佳音新媒体传播机构执行主任安平牧师则以「跨界/重构」这题目谈及科技在跨界服侍中担当的角色。
地点:ZOOM
日期:2020年8月27日
人数:~210
主办:世界华福中心
协办:救世传播协会、基督教论坛报
主持人:黄志靖
嘉宾:彭书睿、周郁凯、黄约瑟
回应:董家骅
直播重温:
谈到跨文化服侍,我们会先想到来自不同地区的宣教士。他们远渡重洋,进到全新而独特的文化群体中分享福音。然而,随着科技和网络的发展,我们足不出户便能与不同文化、地域、种族、年龄等群体联系交流。另一边厢,席卷全球的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疫情打乱海外宣教士的事工计划,但借着网络工具的帮助,他们可在原居地遥距参与跨文化服侍;当前的状况亦缔造了机会,让我们转移目光,尝试以其他渠道关注所属小区中不同民族与文化群体的各样需要。
今天(8月27日)晚上八时,世界华福中心主办、救世传播协会及基督教论坛报协办TIP Talk网络研讨会──「上帝有话说?!」系列第四讲,探讨的主题为:「跨文化实践,上帝有话说?!」主持会议的台湾创集团共同创办人黄志靖长老与三位在不同领域推动和实践跨文化服侍的同工交流心得。
台湾联合差传事工促进会理事长彭书睿弟兄先按现今趋势前瞻全球华人教会在未来普世差传中可承担的角色;接续由美国(U.S.A.)Octalysis Group创始人周郁凯弟兄畅谈如何藉游戏世界重新看待生活、工作与宣教;最后由马来西亚(Malaysia)「两个13亿」穆宣事工推动者黄约瑟牧师分享其在非洲撒哈拉沙漠(Sahara Desert)投身黑人穆斯林宣教事工的经验。
地点:台北IM行动教会.台湾
日期:202
松慕强
> 演讲题目:说好的福音大能呢?
陈维恩
> 演讲题目:我们其实没有那么特别
龚义钦
> 演讲题目:新天新地的每日生活练习
更多精彩重温:
http://tip.cccowe.org
世界华福2020年在全球推展「煽风点火」计划(The Set-A-Fire Campaign),将透过「世界华人福音运动TIP Talk」将在世界各地不同城市举办12次的TIP Talk小型聚会,TIP Talk的「TIP」代表「煽风点火」概念由三大元素组成:科技(Technology)、创新(Innovation)、先知性(Prophetic),简称为「TIP」。TIP Talk 每场聚会邀请当地三位具有代表性的讲员,以2021年「第十届世界华人福音会议」的主题:「跨代、跨界、跨文化」作为主轴进行演讲和座谈会。 所有讲者必须代表以下三个「跨」的其中之一: 跨代代表 (Cross Generation) 、跨界代表(Cross Discipline) 、跨文化代表 (Cross Culture) 。
首场聚会1月8日于台北登场,邀请到Radius Asia宣教训练中心总干事陈维恩牧师、IM行动教会主任牧师松慕强牧师、LabQ共同创办人龚义钦弟兄主讲,期望透过生命故事,及彼此交叉对话,让大家发现上帝国度在各地的奇妙作为和可能性。
世界华福中心候任总干事董家骅牧师指出,年轻族群是一直在变化的时代,我们需要不断地去关心时代的处境,并知道如何在其中宣教、响应上帝的使命。整个华福运动是跨代同行,长辈及年轻人的声音在当中相互激荡,让我们更能认识福音的本质。而TIP Talk提供了一个对话平台,当不同世代互相聆听、彼此激荡、沟通的时候,其实也是一个容许自己被福音更新的机会。借着由下往上、草根性的聚集,集体的聆听,激发我们新的想象力和创意往前走。
地点:高雄福气教会.台湾
日期:2020年1月10日
人数:~106
冯佩
> 演讲题目:幸福小组的威力
姜森
> 演讲题目:建立神的国
杨右任
> 演讲题目:跨文化的三个常见错误
更多精彩重温:
http://tip.cccowe.org
第二场于1月10日移师高雄福气教会,邀请外交部欧洲司姜森司长、福气教会青年牧区冯佩牧师、「旧鞋救命」发起人(十大杰出青年)杨右任弟兄主讲。
地点:青协西贡户外训练营.香港
日期:2018年01月19 – 22日
人数:~381
世界华人福音事工联络中心于一月十九至廿二日在香港青年协会赛马会西贡户外训练营举办「新酒.新皮袋」国际青年「使命门徒」培训营会,来自约廿二个地区近四百人参与,当中39岁以下参加者占半数。
营会聚焦讨论三个群体的福音需要,包括散居的华人、印度人及穆斯林群体。透过讲员信息、短片介绍、个案分析、座谈会及小组讨论,从不同角度来探讨,帮助大家更多认识普世宣教中三大福音未得散居群体。此外,会议中更实践「体验式学习」模式,设有十二个互动训练坊(Labs)及多个小组讨论时段,多个主题的工作坊包括「堂会为本门训与差传」、「教育与差传」、「商业与差传」、「小区关怀与差传」、「新媒体与差传」。晚上时段,大会亦安排不同地方的宣教士作前线生命故事分享。
地点:新店行道会美河堂.台湾
日期:2016年8月22 – 26日
人数:~1,500
陈世钦
感谢赞美上帝的保守与带领,第九届世界华人福音会议(下简称大会)在台湾新北市新店行道会美河堂得以如期举行,并圆满结束。来自全球各地区将近一千五百位教牧同工、机构和教会领袖参与此盛会,共同交流、探讨和学习,并尝试在七个不同领域落实门徒导向的跨文化差传模式和策略。
此届大会在整体上作了大胆的改变,从所收回的意见反馈,大部份参与者给予正面的肯定;但也无法否定其中仍有许多不足、需要改善和加强的地方。如行动模式及研究发展组(Action Research and Model Development Team, ARMD)探讨议题过于广泛、汇报者没有中肯掌握与有效分析报告的内容、大会参与者缺少会前阅读报告的预备,加上节目繁多紧凑,造成小组讨论无法深入、具体和聚焦。
我们谦卑接受认为大会不足的意见,也从中学习功课。在下一届大会中必作出相关适切的调整和改善,继续提供平台让各地华人教会领袖有更多学习和装备的机会,促使新一轮普世差传运动的产生!
在大会开幕礼中,我特别分享到「改变」的信息。这不单挑战所有出席大会的人不要做「出席者」(attendee),而是要做「参与者」(participant),同时也当存有相同的心志,以正面的态度面对生命和事奉上当有的改变。「改变」可以充满着兴奋、期许和盼望;也可能带来焦虑、不安、惧怕、胆怯和失望。
在《圣经》的教导中,强调「改变」的必须性和重要性;特别是生命关系的改变到生活行为的改变。在《哥林多后书》五章十七节中,保罗说:「若有人在基督里,他就是新造的人,旧事已过,都变成新的了。」这说明改变的基础和方向。
「改变」是有目标性的,不是为了改变而改变,是为了更好、是为了成长,是为了……不要惧怕改变,因改变将引领我们进入一个新的开始。另一方面「改变」是有方向性的,是向着耶稣基督、是向着万民、是向着普世。身为基督的门徒,「改变」是有使命感的。为了上帝的国度、荣耀、使命,也为了基督,我们必须改变。改变对大使命应有的《圣经》概念,认定大使命的核心是「使万民作主的门徒」;改变属灵生活应有的《圣经》概念,强调「生活必须信仰化,信仰必须基督化」。信仰就是生活,生活就是使命。
深盼华人教会在牧养的理念、信仰生活的属灵观、门徒训练和基督的大使命上勇敢作出合乎《圣经》教导的改变,实实在在经历耶稣基督。在不同的生活领域中成为基督的见证人,活出那在基督里不一样的生命,使光照在人前,叫他们看见我们的好行为,便将荣耀归给天父!
曾经听过这样富有意义的说话:「若你想要拥有从来没有的,你就必须去做你从来没有做的事。」(If you want something you have never had, you’ve got to do something you have never done.)「若没有改变,进步不可能发生;不愿意改变想法的人,永远无法改变任何事情。」(Progress is impossible without change; those who cannot change their minds cannot change anything.)为此,「我们必须做一个选择去把握一个机会,不然我们的生活就不会有改变。」(We must make a choice to take a chance or our life will never change.)
是的,我们需要作出思想楷模的转移,活出改变的行为;放下诸多的要求、主张、坚持,甚至权利。相信上帝在掌权,圣灵要在个人生命中工作,在华人教会中工作,更在普世的教会中工作。
有关此届大会,我们真正关注的不是这大会的成功与否,而是能否因这大会华人教会有属灵的觉醒。从信仰生活的翻转,落实以基督为中心的门徒生活,天天走进人群,在不同生活的处境,不同专业的领
域,不同的文化的群体,关心外围的人,分享基督的爱和福音;最终,刻意走向福音未得的群体,去到福音未得之地,使万民作主的门徒,万国万民同归荣耀给三一真神!
地点:峇里.印尼
日期:2011年9月12 – 16日
人数:~2,100
李林静芝
五年一度的第八届世界华人福音会议已于二○一一年九月十二至十六日在印度尼西亚峇里(Bali, Indonesia)顺利举行,2,134位来自世界三十七个国家的与会者平安地(在此动荡混乱的时代,「平安」是何等珍贵!)来到会场,以谦恭渴慕的心一同寻求神在这末后时代对祂子民的心意……回顾这次大会所走过的漫长路程,我们充满感恩,虽然有许多忽略及缺失之处,我们除了感恩,仍是感恩。
要筹备一次超过二千位来自全球各地教会领袖出席的福音会议,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三年多前筹备同工已经为大会积极付诸行动,尤其是慨允承担地主国角色的印度尼西亚华福联区同工,他们默默地付出无法计算的时间、精神、财力和人力,与香港华福中心的同工密切配搭;从场地勘察到开会研讨,按照会议场所的各项需求,加上住宿、膳食、交通、安全、经费等,层层考虑、仔细评估,最后发现位于渡假胜地峇里的努沙杜威斯汀渡假酒店(The Westin Resort Nusa Dua)所提供的场地、报价、优惠及附近有十多家毗邻的旅馆等条件,最能符合大会的种种需要。那时,谁会料到:当主再来的脚步愈来愈近之时,全球华人基督徒领袖的福音会议竟然被安排在最多穆斯林的国家举行,而且是在以印度教为主的峇里举行……必然有它独特的意义。因此,这次福音会议不但以印度尼西亚为聚会地点,更重要的是藉此把祝福带给印度尼西亚。大会结束之后,与会者中有三十多位牧者分别前往印度尼西亚十二个城市,在十九家教会的「华福之夜」、主日崇拜中传递信息,他们在各处为大会的后续事奉留下了美丽的脚踪。
这次大会主题是由一批同工经过长时间、认真思考、祷告、寻求、讨论所得来的。在许多的选择中决定以「基督整全福音临万民」作为大会主题,一方面要与五年前第七届大会的主题「基督全人福音遍万邦」遥遥呼应、继续传承;一方面要在今天我们所面临的更复杂、更黑暗、更急迫的时代中,再度强调主「大使命」的呼召是要「整体教会」把「整全福音」传遍「整个世界」,正如洛桑世界福音会议(Lausanne Congress on World Evangelization)所提出的:The whole Church taking the whole Gospel to the whole world。深深期盼能透过大会主题的提醒,带出教会领袖因对「大使命」的顺服而对「华人教会的合一」及「整全福音的遍传」有更多反思与行动。
在大会开始之前有两件事是过去几届没有做过的:第一,在会前给每一位报名者寄上两本书:《上帝子民的宣教使命》及《神的使命——启动新步伐》,让他们可以在赴会前预先阅读讲员的著作,俾能在大会中有更进一步的领受。虽然「会前寄书」这件事,给筹备同工增加工作量,又增加昂贵的邮费,但从聚会的长远果效来看,我们仍然认为此举是值得的。第二,祈祷部同工全面推动「会前四十二天连锁祈祷运动」,也许全程忠心参与的人不多,但信实的神已经看见并垂听了众人的祷告,使这次大会得以顺利举办。不但如此,大会期间祷告室二十四小时开放,每天早晨以祷告会开始一天的活动。深信这次大会看重祷告的见证可以成为许多教会领袖及其他聚会的激励。
整个大会的节目内容中,无庸置疑的,每天早晨的查经是大部份与会者最喜欢的一堂。讲员基思.韦特博士(Dr. Christopher Wright)透过《新、旧约》融会贯通的查考,使听众得以深入了解神的心意。在他写的书中,他已阐释「全本《圣经》都在吩咐我们要向全世界传福音」的信息。来到大会查经时,他以温雅的语气,清晰分解神的话,配上邱志健牧师简洁的传译,经文就如两刃的利剑扎心。对笔者而言,从第一天到第四天,每天聆听他的查经,都是一次培灵会。
一般的情况,午餐前的聚会往往是参加者最困的时段,然而每天的研讨会中,却没有人打瞌睡。一方面每天的主持人都相当灵活,且会控制会场和时间;加上每位讲员都有备而来,发言中肯且有把握,将要表达的观点浓缩在二十分钟内;等到开放给台下提出问题时,更是没有冷场……可惜时间不够,每天都意犹未尽。但我们感谢神,这次大会讲员的年龄层已普遍降低,这是华人教会的好现象。更感谢神的是,研讨会后带来许多回响,不论是褒、是贬,都给我们带来许多反思。与此同时,两百多位操英语、华人教会的下一代正在另一个宽敞的礼堂中进行英语平行会议。笔者虽然不在现场,但从他们的正式报导及在网上的许多来往信件中看到他们兴奋地以同一句话描述他们对此次英语平行会议的感受:It’s beyond our expectation…(出乎我们意料之外……)看到年轻人在这次会议中有丰富领受,我们满心感恩,因为他们是华人教会未来的领袖、明日的盼望。
受场地所限,大会在下午时段仅安排了三十八场工作坊,但因内容实际且涵盖普世宣教各重要层面,并有认真的讲员,使参加者甚有收获,我们为此感恩。
大会中还有许多丰富的预备与安排,受篇幅所限无法一一详述,仅能略举一二:在楼下另一场馆中有不同事工展览及各类属灵书籍的展出,走入场馆不但可以认识各机构和他们的事工,还可以在书展摊位买到特价好书。在大会场附近,一个不起眼的房间中,一批不被注意的同工正在不休不眠地工作,他们是投身《每日快讯》的勇士;每天上午当拿到刚出炉的《每日快讯》时,心中禁不住要向这批「缺眠者」致敬。转到旅馆大厅左后角,又有一个不起眼的房间,里面随时有医生与护士待命,这就是大会的医疗室,五天之中,有百余人在这里得到悉心的照顾……散会后,走在路上竟撞见可爱的「腹语小熊Potato」和牠的搭档,真佩服他们能在开幕礼、闭幕礼中以轻松的对话带出严肃的信息。对笔者而言,最感动的莫过于「印度尼西亚华人基督教宣教历史图片展」;站在一幅幅活生生的历史见证图片前,读着一百多年前宣教士为了顺服基督大使命的呼召,不惜牺牲生命地把福音带到印度尼西亚的血泪史,怎能不叫人动容?今天印度尼西亚基督徒占全人口的比例高达百份之十二,印证了「殉道者的血是教会的种子」这句话。
每天晚间聚会的特点是以双语(华语、英语)进行的联合聚会,除了讲道,还有宣教士见证及播放短片。最后一晚的闭幕礼是此次大会的高潮,尤其是华福新总干事的就职礼——当陈世钦牧师夫妇跪在台前,由七位神的仆人为他们按手祷告时,全体与会者肃立见证这神圣的时刻……最后,五天的福音会议以擘饼纪念主作为结束,表明坐在宝座上、曾经被杀的羔羊、我们的救主基督是第八届世界华人福音会议的「中心」和「目的」,愿将一切「感恩」与「荣耀」都归给祂。
(作者为国际关怀协会宣教士,与夫婿李秀全牧师一同被差派到香港,在世界华人福音事工联络中心事奉至二○一一年底)
地点:渔人码头会议中心. 澳门
日期:2006年7月17 – 21日
人数:~2,600
周建华
谁掌管天气?
雨声沥沥淅淅地响过不停,让疲倦的人无法入睡;还好,今天是七月二十七日,第七届世界华人福音会议四日前已圆满结束,各出席人大都平安回家了。
七月十四日,热带风暴「碧利斯」于福建登陆,受到横流及雨带影响,十五及十六日,香港及澳门间的航道风高浪急,许多船上人感到不适而呕吐;这两天也是许多七届大会的香港工作人员相继乘船赴澳的日子。十七日,风过天清,阳光普照,二千多位大会出席人在风和日丽的天气下,陆续抵达澳门。七月二十二日,大会曲终人散,出席人俱都平安踏上归途,另一风暴「格美」循海路由东南而来,于二十六日横过台湾,登陆福建,造成这两天风雨不断的天气。是谁选择了十七至二十二日这周作大会的会期?是谁使两个风暴隔周而来?正是那位创天、造海,掌管一切的神。
从世界到澳门
这次大会的出席人超过二千六百多位,他们来自三十七个国家、地区──香港(536)、台湾(300)、美国(U.S.A.,245)、印尼(Indonesia,222)、加拿大(Canada,179)、澳洲(Australia,154)、新加坡(117);其他尚包括:比利时(Belgium)、法国(France)、匈牙利(Hungary)、巴西(Brazil)、哥斯达黎加(Costa Rica)、巴拿马(Panama)、秘鲁(Peru)、肯雅(Kenya)和南非(South Africa)等。什么原因将这二千多人带到澳门,是罗伯特.马礼逊牧师(Rev. Robert Morrison)二百年前爱中国的心的感召力,或是普世华人教会要接上差传火棒的呼召?
相聚于渔人码头的渔夫
十七日晚上,大会于渔人码头会议中心正式揭开序幕,由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社会文化司司长崔世安博士设欢迎晚宴,筵开三百席,宴请出席人及数百名协助大会的义工。众义工均来自澳门教会,当中许多义工要申领假期、放下工作,投入大会的服侍。是谁点燃了他们热切服侍的心?
欢迎晚宴上半段时间,有澳门旅游局安排的中乐及葡国土风舞的精彩表演;紧接是由香港突破机构荣誉总干事蔡元云医生分享信息,他们以「普世华人教会使命更新」为中心,鼓励华人教会认识时代的需要,从而更新使命,带来生命、社会、文化及普世的更新。为要达到这个目标,所有基督徒都当起来,在职场中作见证,改变社会、改变文化。
信息之后,由天韵诗班带领大家高唱华福会歌:「主爱中华,恩宠有加,地大物博,代出俊哲。人道既穷,天道斯通;天人合一,惟信可期。勉我教会,增长百倍;举目望田,媲美西贤。普世华民,作主精兵;高举十架,天下一家。广传福音,灵命日新;佳美脚踪,可西可东。最后一棒,迎头赶上;主来在望,凯歌高唱。」又观赏了由突破制作的「一粒麦子:华人教会二百载」短片,回顾外国宣教士踏足中国,广传福音,并展开各种社会服务的片段。
大会亦安排了天韵诗班献唱、朗诵「无名的传道者」等节目,鼓励信徒为主献上自己,以自己底手、自己底脚成就天国使命。
为记念马礼逊牧师来华第二百年,大会特地邀请华福董事会永远荣誉主席滕近辉牧师代表华人向西方宣教士致谢。滕牧师指出马礼逊牧师二百年前来华,启动了福音普传的时代,接着成立的内地会及各教会、机构,为中国作了许多贡献,那是神的工作。戴绍曾牧师(Rev. James Taylor III)代表外国宣教士回应,他说自己在中国出生、在中国长大,也要在中国国土上被接回天家。神虽然曾一度关了中国的门,却为西方宣教士打开了普世宣教的门。神今天正兴起众多的海外华人教会,使他们同心协力,将福音传到万邦。
最后,由华福董事会主席及前任华福中心总干事麦希真牧师祝福,出席人恋恋不舍地离开会场,预备第二天将要展开的各项聚会。
空气热,人心更热
世界华人福音运动进入第三十周年,第七届大会以「基督全人福音遍万邦」为主题,按生命更新、社会更新、文化更新、普世更新四个向度推动华人宣教。这五年一度的盛事因着神的灵的感动与带领,燃烧着众出席人的心。在炎炎夏日的灼热阳光下,烤炙着许多冷硬的心灵。大会期间天气异常酷热,却无能阻止散居世界各地的华人教会领袖齐聚澳门。大会举行期间,他们分散居住在主场馆──综艺馆四周十家酒店,早上、中午、傍晚,挂着大会名牌的出席人浩浩荡荡地穿梭往来,快慢不一地前往、离开,路上的人都好奇地驻足观看,好像要发现这邦人匆匆走过烈日当空,却面露笑容的原因。
十八日早上九时三十分,澳门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何厚铧先生莅临综艺馆,与崔世安司长、滕近辉牧师、麦希真牧师、高云汉牧师、蓝钦文牧师及刘少康牧师按下电钮后,闪动着大会标志、主题的气球徐徐升起,代表要把福音传遍整个地球。
生命更新,带来……更新
从第一天起,这主要的信息不住被各讲员所重述,早上的查经聚会中,张慕皑牧师、华理克牧师(Rev. Rick Warren)、吴献章博士、王美钟院长根据《圣经》,不约而同地清楚指出,若没有生命更新,不会有社会、文化、万邦的更新,也遑论教会更新了。弟兄姊妹,我们的生命如何?我们的生命是否不断在主的恩典下更新?
紧接而来的是专题讲座,每天两位讲员及三至四位回应讲员。十八日的主持是王志学博士,讲员为温伟耀博士及梁永泰博士,并有滕张佳音师母、陈琛仪牧师及沈立德博士作回应。十九日的主持是褚永华院长,讲员为刘达芳博士及彭怀真博士,并有蓝钦文牧师、萧寿华牧师及劳伯祥牧师作回应。二十日的主持是陈廷忠博士,讲员为梁燕城博士及林治平教授,并有林意玲社长、陈孟贤教授、蔡志森先生及颜重刚博士作回应。二十一日的主持是张人盐牧师,讲员为林安国牧师,并有冯浩鎏医生、龙维耐医生、梁永强牧师及萧联生牧师作回应。
晚上的宣教庆典,分别以生命、社会、文化、普世更新与教会更新为题,每晚都有丰富的节目,分别有赞美之泉、天韵诗班、香港诗班及港澳联合诗班献唱,他们以诗歌为祭,向神献上赞美与感恩,接着播放由台湾救世传播协会拍摄的相关短片,以真实个案介绍当晚的分题,挑战出席人把握机会,以行动作出回应。三晚的讲员包括:陈世协牧师、华理克牧师、高云汉牧师及何威民牧师。每晚的信息都扣人心弦、精辟达意,此处无法一一细说,幸大会备有录影光碟,可供订购,详情请看附件的订购单。
七月二十日的宣教庆典,所请的讲员有特别的安排,共有两位。一位是即将卸任的华福总干事高云汉牧师,他以「跨代宣教的使命」为题,分享了超越地域宣教及本地跨代宣教的信息。高牧师指出华人独特的群体,遍布世界,使福音可以超越地域,广泛传开。另一方面,就是在本地,福音若要跨越障碍传出去,必须了解宣教对象的文化。例如面对成长于后现代的青年,就要透过个人经历、建立关系,为主作见证。第二位讲员是来自澳洲(Australia)、土生土长的何威民牧师,他的信息是「跨代事工的伙伴关系」。他提到澳洲华人中,包含了第一、二代的基督徒,他们分别使用中文或英文作为主要沟通语言,彼此存在一定差异。但藉着福音,不同年代的家庭成员可以互相连在一起,活出跨代爱的见证。
这晚的安排,正回应此次会议的一个特色,就是首次为不谙中文的华裔而设计的「英语平行会议」,专诚参与这次英语平行会议的各国华裔超过二百多人。他们有特设的专题时间,专属的讲员、题目,时间则与中文部份的专题同步举行。两代融和,同心努力,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使「基督全人福音遍万邦」。
精英云集,广开言路
下午是大会工作坊、协调事工会议的时间,每天供出席人选择的分题多达三十多个,其中包括特别为英语平行会议参加者而设的英语工作坊,内容均为华裔信徒所关注的课题,这次大会的工作坊数量之多,是历届大会之最,讲员也超过一百多位。长者、基层、青少年福音工作,各种教会事工、差传工作等都被涵盖。数十、数百不等的出席人散往澳门理工学院的各个课室,聆听带领者的分享,又作出回应、讨论,寻求神在该领域的心意与感动。同样,所有工作坊均有录音,可供未能分身聆听者选购。
华人教会现况调查
于筹办大会之初,各地华人教会的现况都在各筹委心中,经委托夏忠坚牧师进行普世华人教会现况调查,今年六月,夏牧师提交了〈华人教会现况调查启航版〉,供各区在大会期间一起讨论及回应。每日下午四至六时,共分为二十多区,让出席人自由参与。各区出席情况、研讨结果等仍有待统计及汇集,但深信透过这几天的机会,各区就自己所属地区的情况必定有多一点的了解,盼望结成网络,携手合作,联手推动,回应各区的需要。
事工展览、书籍展销
会议期间,大会于综艺馆前厅展出「马礼逊来华宣教二百年历史图片展」,此展览由林治平教授策划,台湾基督教宇宙光全人关怀机构制作。内容以第一位来华宣教士马礼逊牧师的生平开始,藉文字、图片介绍基督教在华发展的二百年历史。每逢聚会间的休息时间,都可以看到不少出席人站在展板前,默默地观看这二百年来的宣教血泪史。期间出现的重重波折、因传教而来的种种冲突,以至于二十年代的非基运动等,都为活在自由气息下的基督徒带来反思。展览中亦提及福音到了中国,不单止于传教,在中国社会、文化层面上也作出了许多贡献,包括推动天文、医药、农业、军事、教育等的现代化。许多著名学府如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台湾东吴大学等,在建立时,都与宣教士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伴随这次展览,华福中心与宇宙光联合出版了一套七十册的《马礼逊入华宣教200年纪念文集》。文集分为三部份:一.三十本历史文化论文、二.二十本来华宣教士传记、三.二十本完全由台湾本土作者编绘而成的宣教士童书绘本。
此外,有超过六十多家机构,于澳门理工学院体育馆举行一连多日的展览及展销。除出席人外,并开放予公众人士参观。
肤色相同、语言不同。合一、分散?
今次大会,首次成功地策划与推动了英语平行会议,参加者达二百多人,诚如华理克牧师所说:今届的二百五十人,每人于下届多带一人参加,就有五百人。不用多少届,不论华人、华裔,就可以一起敬拜、一起努力,投入这独特的普世华人福音运动之中。华人、华裔因何要走在一起?或许是因为我们所面对的宣教需要钜大,分散为之,远不及集合起各方人力物力,补长舍短,让各种资源、人材互相配搭,成就更大更难的工。
新旧交接,荣耀尽归主名
二十一日晚上是闭幕暨总干事交职礼。港澳联合诗班以洪壮的声音赞美神,献唱多首耳熟能详的圣诗,其间又穿插了会众加入同唱的部份,使整个献唱部份浑成一体,出席人不再是听众,摇身变为颂唱者之一,同心向神献上最高的敬拜。末后联合诗班献唱了韩德尔(Handel)〈弥赛亚〉神曲的「哈利路亚」,使聚会的气息充满敬畏与尊崇,站立在主前的出席人,向全能的神献上「哈利路亚」,均感受到神荣耀的光辉照耀其间,心灵像被提到天上一般。
交职前,大会为向高云汉牧师表示敬意,播放了高牧师五年华福事奉的短片,因高牧师不顾身体软弱,为华福运动而劳碌,五年下来,带领华福运动成功转型,迈向新世纪,迎接新挑战。大会又邀请了华福董事会副主席唐崇荣牧师于交职前勉励新总干事李秀全牧师夫妇,唐牧师指出担任华福总干事需要背十字架,历届总干事──王永信牧师、陈喜谦牧师、麦希真牧师和高云汉牧师,都牺牲了与家人相聚的时间、为主劳碌而忘记了自己的健康,不分昼夜全情投入的事奉,唐牧师吁请众出席人在未来五年努力为李牧师和师母祷告。最后邀请每位出席人参与二○一一年于印尼(Indonesia)举行的第八届华福大会。
当李秀全牧师从高云汉牧师手中接下华福中心的印章,代表着正式成为华福中心的新任总干事。大会邀请了高云汉牧师、唐崇荣牧师、刘少康牧师、滕近辉牧师、麦希真牧师、林治平教授、饶孝楫牧师和戴绍曾牧师为李牧师夫妇按手祷告,祈求主的能力在未年五年中常与他们同在。
继往开来,迎向世界
新任总干事李秀全牧师于接任后宣讲信息,对大会主题「基督全人福音遍万邦」作出回应,以「传遍万邦的福音」、「全人的福音」和「基督的福音」作出回应。李牧师分享说当他接受众人按手祷告的时候,意味着他们将面向十三亿的中国同胞,与及全世界六十五亿人口。他们夫妇两人在神面前战兢地接受托付,不注目自己的软弱,单仰望那位赐能力的神,尽自己的努力,完成祂所交托的使命,全心仰望祂的同在。
最后出席人一起站立,同唱「华福会歌」后,互相握手道别,盼望五年后于印尼重会。在人眼中,我们花了许多人力、物力,用了两年多的时间筹备这次大会,至终我们发现,因着神的同在、怜悯,大会得以圆满举行及结束,让我们将一切荣耀、颂赞都归给祂,求祂让每位出席人所领受的信息,藏于心内,融入生命之中,继而化为行动,活化「基督全人福音遍万邦」于每家教会、机构,也实践于众人的生命之中。
二十二日晚上,举行了由华福、澳门众教会合办的「恩情耀濠江综合晚会」,吸引了逾三千人参加,大会邀请台湾寇绍恩牧师分享信息及天韵合唱团献唱,香港艺人廖启智、陈敏儿夫妇见证分享。最后呼召时,约有三百人涌到台前接受耶稣为生命的主,不少人流着泪,到台前来接受耶稣的奇妙救恩。当晚同时在旅游中心举行儿童晚会「大宇宙.小君王」,约数百名小朋友参加。
澳门──来华福音初到之地,深深盼望福音得以普传,结满丰盛的美果。阿们。
地点:吉隆坡.马来西亚
日期:2001年7月10 – 14日
人数:~1,900
麦陈永萱
从注册处接过文件挂袋,惊讶它为什么这么重,打开来看,除了厚厚的手册、几本华福出版的差传书籍,还有大会未曾开始已经出版的第一期《每日快讯》。最令我惊喜的是一套四册《差传学堂合订本》,包括成、青、少、幼四级,教师和学生教材各十二课,这是我五年来剪剪贴贴珍藏的资料,想不到全部缩印成书,无版权免费赠送;还有《总干事五年事工简报》和《华福事工转型的新动向》,细细捧读、津津有味,竟错过了晚膳时间,只好空着肚子到礼堂去。
一.开幕礼
礼堂中彩色缤纷的主题标志「新千年.新装备」醒神夺目,马来西亚(Malaysia)同胞高擎印度(India)的火树、敲响马来的皮鼓,引领嘉宾进场;政府首长献辞和敲击锣鼓,为大会揭开序幕。
二.宣教庆典
宣教庆典开始了,来自全球三十五区、一千九百多位代表一齐站立、高唱〈华福会歌〉,歌声宏亮、士气高昂,欢庆银禧、踏进新千年,该有一番新气象了!但愿大会过后,大家带着新异象回去,把教会更新装备起来。
想不到第一晚的讲员却给我们当头棒喝:「时代遽变,基督徒服侍主的知识和装备也日新月异,但新方法、新产品必须印上标记,就是十字架–只知道基督并祂钉十字架。求主以十字架的异象充满我们!」
接着三晚宣教庆典,除了讲道外,大会安排了三位宣教士作见证,分别来自柬埔寨(Cambodia)、智利圣地牙哥(Santiago, Chile)、西非迦纳(Ghana),他们报导当地的工作情况和发展,也道出他们蒙召作宣教士的经历和心声。此外,还有特别宣教节目:话剧〈马礼逊〉,叫我们知道福音如何传给中国人;影音〈福音模式的探索〉,叫我们思考福音如何传给城巿人;幻灯〈情怀砂劳越〉,叫我们关心福音如何传给原住民。三个晚上的聚会,启发了我们的思想,扩阔了我们的眼光,也激励了我们的心。
最后一晚公开聚会在武吉加里太子室内体育馆举行,竟吸引了万多的弟兄姊妹。莅临主礼的政府女部长也深受感动,致辞后以基督徒身分讲了一段勉励的话。讲道信息后呼召,有150人到台前作出回应,感谢赞美主。
每早晨的敬拜,我是断断不肯错过的。美妙的诗歌、适切的经文,引领我们进到施恩宝座前。
透过主祷文我们敬拜、思想主的降卑我们敬拜、以三一颂我们敬拜、仰望《启示录》中的基督我们俯伏敬拜。在敬拜中我更深深体会作神的儿女何等有福:
「在压力中仍能平静,在忙碌中仍能悠闲,在失败中仍能欢笑,在逼迫中仍能屹立,在绝望中仍有盼望,在冷漠中仍有关怀,在困境中仍有出路,在死亡中仍有生命,上帝的儿女何等有福!」(大会诗歌所唱诗歌〈上帝的儿女何等有福〉)
三.四日主题
四天的聚会都指向宣教,每天各有主题:
(一)第一天主题:属灵气质与宣教
讲员始创了一个新名词:「属灵素质」〔SRQ(Spiritual Resourcing Qualities)〕,此素质具有「资源转化力」,大大影响宣教士的成功失败。并列举在心态、意志、感情、灵命上的例子,作深入的阐释,也供各人自我检讨。
(二)第二天主题:城巿处境与宣教
我一向以为宣教士必须到穷乡僻壤、民智封闭之地,可是这一天,却给我一个全新的观念:大城巿是一块磁石,把万国万民拉在一起;也是扬声器,把福音广播出去,进到内陆的腹地。大约一百人的城巿教会,会友可以拥有十个以上的国籍。城巿教会中枢,是「万维网」(world wide web)式的关系,联络网回到各人祖国的家人或旧同事,在那些地方,福音事工正在不知不觉间萌芽生长。留在大城巿工作并非贪图享受,而是要把教会从「差传事工的教会」变成「差传教会」,并且立根在天国的价值里,就会为世界带来彻底的改变。何等的眼光、何等的胸襟!
(三)第三天主题:民族身分与宣教
一位香港同工说:「每逢看到中国健儿在运动会中领先、在球赛中胜出,我会兴奋鼓掌欢呼;当群众高唱中国国歌时,我却搭不上腔;看见五星旗迎风飘扬,更是心中战栗,我就是因为这面旗逃来香港的啊!」华人遍布全世界,可是我们的心境与身分何等矛盾、尴尬。然而透过《圣经》中先贤,可以找到提示,知道华人在这世代对宣教应有的承担:但以理提示我们,四散的华人应当为定居之地求平安;末底改与以斯帖提示我们,可以进入政制内,保护民族平安;所罗巴伯、以斯拉、尼希米提示我们,华人回归,可以建城、建殿、建人;使徒保罗提示华人宣教新挑战,就是超越文化,进到万族万民中,宣扬和平的福音。
(四)第四天主题:地球村庄与宣教
顾名思义,现今地球已是一个资讯、通讯、一体化的世界。许多大公司、大机构,业务遍布全球。他们都高喊统一的口号、集训统一的心思、操练统一的步伐,向地球村庄进攻。可口可乐的口号是:「我们的产品、生津止渴。」迪士尼乐园的口号是:「让我们把欢乐带到人间。」微软的口号是:「每个家庭的桌上都有一部电脑。」基督教会的口号又是什么?我心膨胀、我脑打转,我只想到华福的口号:「华人教会、天下一心、广传福音、直到主临。」
四.工作坊与行动方案组
每天下午都设有十个工作坊,围绕着当天的主题,可自由选择参加。
除此以外,还邀请了各地有识之士,组成十个行动方案组,每天下午与工作坊同步,用四天,每天两小时共八小时,一同思想、研讨、筹划方案,供众教会、机构、神学院,在未来年日考虑推行。计有:神学教育、大众传媒、资讯科技、写作出版、青年事工、姊妹事工、教牧团队、差会领袖、华裔牧者、专职/带职宣教士等十组。
五.交职与闭幕礼
每天下午都设有十个工作坊,围绕着当天的主题,可自由选择参加。
除此以外,还邀请了各地有识之士,组成十个行动方案组,每天下午与工作坊同步,用四天,每天两小时共八小时,一同思想、研讨、筹划方案,供众教会、机构、神学院,在未来年日考虑推行。计有:神学教育、大众传媒、资讯科技、写作出版、青年事工、姊妹事工、教牧团队、差会领袖、华裔牧者、专职/带职宣教士等十组。
闭幕礼中,十位领袖带领众人宣读〈华福银禧宣言〉;主礼人向各方致谢;二百五十位义工,以小跑步伐,轻快地绕场一周,赢得如雷掌声。是的,他们默默辛勤的工作、真诚灿烂的笑容,叫我们天天如沐春风。
感恩、祈祷、祝福后,在依依不舍、互道珍重声中,大会结束了。华福的异象将带回各城、各乡、各教会,也深印在每位参加者的心中。
地点:香港会议展览中心.香港
日期:1996年7月10 – 16日
人数:~1,700
这次大会主题为“历史的主.世界的光”。
大会每个早上都设有专题分组时间。分组目的乃针对一些华人教会不能忽视的主题,包括苦难、政治、环境保护、教牧面对的课题、二十一世纪的灵性学、基督教与华人文化、布道形势与模式、资讯时代、家庭、神学教育模式、经济伦理与理财、圣乐与福音、宣教模式、教会模式等。另外,大会亦设有地区讨论行动方案时间让各区代表商讨各区内不同主题的实际执行事宜。
大会晚间聚会焦点在于帮助与会者认识主耶稣是“世界的光”,分别由林治平教授主讲“基督教与华人文化”、蔡元云医生主讲“二十一世纪的灵性学”、唐崇荣牧师主讲“布道形势与模式”、李秀全牧师及林慈信牧师共同主讲“华人、华裔与普世宣教”。
大会期间的主日下午于香港大球场举行了华福香港宣教大会,主题为“全为福音.永为福音”,以“福音的信奉和委身”为焦点,约有一万六千人参加。
地点:马尼拉.菲律宾
日期:1991年7月10 – 17日
人数:~1,500
这次大会的主题为“跟随基督.同得万民.迈向二千”。
在“跟随基督”方面,大会的六个早上都有不同形式的敬拜祷告聚会。
至于“同得万民”的主题研讨及个案研究,则分别由数位掌握丰富资料又具灼见的华人及非华人讲员主讲,分别介绍中国大陆华人(由卢家駇牧师主讲)、海外华人(由罗曼华博士主讲)、第一、第二世界未得之民(由Dr. Samuel Kamaleson和Mr. John D. Robb主讲)、三份之二世界未得之民(由Rev. Luis Bush主讲)的实际状况,使与会者明白万民的处境实况。
大会晚间聚会分别由六位华人教会的著名讲员主讲,以多元化的世界(由蔡元云医生主讲)、世俗化的世界(由唐崇荣牧师主讲)、苦难的世界(由章长基博士主讲)、资讯的世界(由林治平教授主讲)、灵力的世界(由周神助牧师主讲)及福音未及的世界(由王永信牧师主讲)为题,帮助与会者展望九十年代福音事工的复杂性和挑战。
地点:桃园中坜.桃园中坜.台湾
日期:1986年8月6 – 13日
人数:~1,800
这次会议的主题为「更新.突破.成长」,而「更新」、「突破」、「成长」亦是大会三个晚间培灵会之主题。
大会早上的查经聚会以「国度」、「复兴」、「出世与入世」为题,从《圣经》中探讨华人教会所需观念上的突破。
除此之外,大会设有专题讨论时间,讨论总题为「华人教会全球策略」,其下分为「五千万灵魂」、「十亿灵魂」、「五十亿灵魂」、「工人的需要与训练」等子题,分别探讨向海外约五千万华人、中国大陆上十亿同胞以及全球五十亿人传福音策略与及福音使者的培训。接着专题讨论的是分区讨论,各区与会者按着所讨论过的项目作分区讨论。
地点: 新加坡
日期:1981年6月17-24日
人数:~1,200
这次会议的主题为“生命与事工”。
大会设有专题讲座及主题研讨。专题讲座集中讨论“得门徒与门徒训练”,所涉题目包括“作门徒的呼召与代价”、“得门徒的基地”、“得门徒的使命与策略”、“得门徒的人才训练”、“得门徒的新领域”。而主题研讨则有四个分组讨论题目:“八十年代的门徒”、“八十年代的华人教会”、“普世福音遍传策略”、“工人与训练”。
大会其中一个重要特色是晚间的“华福接棒人大会”。该大会全属公开性质,有以下题目:“圣洁与能力”(由吴勇长老主讲)、“操练与成长”(由林道亮博士主讲)、“动员与差传”(由戴绍曾博士主讲)、“青年与献身”(由唐崇荣牧师主讲)、“合作与广传”(由欧神安牧师 (Rev. Gottfried Osei-Manasah) 主讲)。
地点:九龙城浸信会,香港
日期:1976年8月18 – 25日
人数:~1,600
这次会议的主题为“异像与使命”。
大会早上的研经聚会题目分别为“天国的异像”(由陈终道牧师主讲)及“天国的使命”(由鲍会园牧师主讲)。
下午主要是研讨会的时间,有以下几个研讨主题:“启示与权威”、“圣灵与拓展”、“福音与见证”、“差传与使命–从《圣经》看差传的事工”、“使命与差传–教会的实际问题”、“教会与合一”。
晚间聚会为奋兴会/视听布道。奋兴会设有以下主题:“更新与事奉”、“生命与生活”、“得力与动员”、“时代的挑战”。有些晚上以示范视听布道为内容,由苏恩佩姊妹主持,藉视听器材之帮助,阐释了大众传播在传福音工作上所担任的角色和所作出的贡献。
地点: 马来西亚.波德申
日期:2012年10月1至4日
人数:~240人
主办: 世界华福中心
协办: 西马华福中心、美门残障关怀基金会、使命宣教关怀中心、马来西亚基督徒关怀协会、
全人关怀团队、马来西亚禧福训练学院
在神的保守及众同工的配搭服侍下,一连四天假马来西亚波德申(Port Dickson, Malaysia)举行的“第四届世界华人基层福音会议”于二○一二年十月四日圆满结束。是次聚会有来自十五个国家或地区,约二百四十名参加者与会。
今届会议的主题为“启动基层.成全使命”。我们不仅重视基层的需要,更盼望进一步激发他们的潜能,动员这群“接受关怀”的基层人士发挥恩赐,最终成为“施予关怀”的宣教大军。
大会邀得不同讲员带领研经、研讨会及培灵会,从多方面探讨如何有效地启动基层回应使命。下午举行的工作坊及世界咖啡馆(World Cafe)则让参加者之间有互动的交流讨论,透过不同观点和经验分享中得着启发。最后一天的“天国方案”从大会资讯和参加者回馈中综合了两大重点:一、要修复教会与机构、服侍者与神、教会与社区的关系;二、要建构基层的社交网路,促成跨国策略伙伴的连结。大会还安排书摊及事工展览,前者供应参加者的属灵需要,后者深化参加者对不同基层群体的认识和负担。
从一年多前的筹备到今天会议的落幕,众同工和参加者都经历神的同在和供应。诚愿所有参加者不单领受信息,更要延续传递与推展今届大会的异象:得着基层的生命,兴起基层被主所用。
地点:中华基督教青年会乌溪沙青年新村.香港
日期:2008年9月29 – 10月3日
人数:~684
主办: 世界华人福音事工联络中心
协办: 香港各基层福音机构及教会
余妙云
第三届世界华人基层福音会议已于9月29日至10月3日在香港乌溪沙举行,有684位来自全球17个地区的参加者,会期中大家都有美好交流,也达成彼此结网和结盟的目的。整个会议都看到神的参与和引领,由筹备到检讨,以致跟进可持绩的契机,都经历到神的恩典实在足够有余。
今次会议由华福主办,而由香港许多基层机构代表组成筹备委员会,期间由订场地、宣传、节目安排、邀约讲员、财政预算、安排交通、膳食、注册以致当日节目流程、分组聚会、展板、书摊、祈祷会和报告事项等,我们都体会到互助互补,有计划但又要有弹性,有规矩但又要有人情,最重要的就是不去计较谁多做,谁少做,在同心合意和代祷纪念下,神的恩典就彰显。我们都经历到整个会议刚结束,台风就来了。我们也经历到在向与会者收奉献时报告大会不敷五万元而该晚就收到五万元奉献的惊讶,由担心经费不够到埋数时出现盈余的喜悦。
今次会议有百多名参加者来自国内。还记得在第一天晚膳时有机会与数位来自国内的同工同桌,大家倾谈甚欢,他们都非常年青、有热诚、又爱主爱人,他们各有不同职业,仍努力参与教会,成为义务传道,把握任何学习机会,为的是要承担福音使命。感谢神,虽然国内传道同工不足,但神却兴起更多信徒,回应主的大使命。
会议期间听到来自世界各地区同工分享有关服事贫穷人的事工,如何在困难的环境中,将主爱传扬,用“爱”先行、用“祷告”托住。让其中的新移民、在餐馆工作的、赌徒、吸毒者、露宿者、民工、农民、浪童、先经历被关心、被服侍、在真实的见证下就能认识和相信主,生命就得改变。因此福音不是“讲”的,而是要“活”出来的。
会议期间也听到许多真人真事的基层宣教士见证,纵使资源缺乏,为着福音的需要,变卖自己的积蓄,到国内服侍吸毒者和孤儿。又有宣教士去到日本关心边缘青少年。他们的勇气、对主的顺服和对大使命的回应,激励着每一位参加者。我们的神喜欢使用基层信徒成为宣教士。
基层宣教并非一条易路,也不是一条短程路,但深信在神的祝福下,在普世华人基层福音工作者的见证下,我们就当放下一切疑虑和重担,彼此连结起来,互相燃点着生命,一同仰望那位创始成终的主基督,接受衪的差派,以创新的服务,奔走那放在我们面前普世华人基层宣教路。
地点: 吉隆坡,马来西亚
日期: 2004年8月10至14日
人数:~300
主办: 世界华人福音事工联络中心
承办: 西马华福中心
协办: 亚洲基层神学训练协会
黄兼博
以“得着基层、赢得万民”为主题之第二届世界华人基层福音会议,已如期于二○○四年八月十至十四日在马来西亚吉隆坡(Kuala Lumpur)举行。由西马华福中心承办,在华福基层事工协调主任、顾问团、事工顾问团领导下,成立执行筹委会及工作小组,完成任务。这项四夜五日的会议,得以圆满闭幕,因为异象来自上主,又蒙主一路任帅带领,终于达到预期成果。
是届会议开幕礼由西马华福主席杨钟禄牧师致欢迎词、高云汉牧师证道。出席人数达305人,来自世界十三个国家、地区,出席者包括基层事工人员及基层人士。
华福基层事工协调主任刘达芳博士,对本届会议中“基层”一词,作如下定义:
鉴于此,是届会议的研讨内容,亦着重以上述群体为服侍对象。主题资讯包括:
余妙云女士主讲的“贫富悬殊社会中的福音工作”、廖启发牧师主讲的“发展中国家的社会现象、危机与转机”、刘达芳博士主讲的“走出乡村闯入城市的新移民问题”。
工作坊则有以下之题目:风月场所福音事工、酗酒人士福音事工、基层社区福音事工、劳工福音事工、吸毒者的福音事工及赌徒的福音事工。
策略研讨包括:神学训练,各基层人士的宣教,基层教会,戒赌,戒毒及关怀宣教等。各地代表在每环节都热烈投入。
晚堂资讯,公开给公众人士参与,三晚都座无虚席。十一及十二日两晚的主题资讯,由刘达芳博士主讲本身基层事工的丰富经验。十三日晚上由高云汉牧师以其教牧经验来分享主的大爱。每堂资讯都令出席者深受感动。
本届会议各工作小组,不论是接待、节目、注册、膳食、交通、场地、录影等组,都各尽其职,分工合作。《每日快讯》组集合了老、中、青,在主爱呼召下,参与圣工,竭力同心地,工作至不知东方之既白,但求能及时呈上《快讯》,令与会者先睹为快。
第二届基层大会于十四日结束。各国代表依依不舍,共约后会之期,并带着由本届会议所得,各自回到本国继续跟进。愿“薪火燎原”燃起华人教会对基层宣教热烘烘的火焰!
地点: 新加坡
日期:1990年6月25 – 6月29日
人数:~110
主辦:世界華人福音事工聯絡中心
成曾淑仪
一九九○年六月二十五至二十九日,华福联络中心已于新加坡区域语言中心举行了世界华人基层福音事工研讨会。会议期间及会后,均有不少出席人表示,这是一个颇独特的研讨会。
细想,这些研讨会的特色,相信就是基层福音工作所需要的元素:跨越阶层的心态及生活方式,坦诚勇于尝试,不囿于传统……
八十年代,神在各地兴起基层福音运动,特别在香港、新加坡及台湾等地,感动了不少立志服侍基层的先锋,在各基层群体中开荒布道。经过十多年的摸索、耕耘,华福联络中心遂于九十年代的开端举行这次动力会议,召集这群先锋一起检讨分享、辨认问题及探索方向。参加是次研讨会共一百一十人,以新加坡和香港占大多数,分别是五十五人及三十七人,其他马来西亚八人、印尼六人、台湾二人、英国一人、菲律滨一人。另外有二十六位新加坡“基福”学生以观察员的身份参加,故会议出席者达一百三十六位。
“我另外有羊”
大会特设两个公开聚会,让新加坡当地信徒更深入了解基层福音的异象。开慕礼是其一,六月二十五日晚上于花菲卫理公会举行。先由华福新加坡区委会主席黄鹏远牧师祈祷及致欢迎辞,台湾工业福音团契总干事蔡国山牧师读经,接着由香港的出席者共十九个单位的代表演出意念剧,把聚会带入高潮。他们组成一条大船象征各单位共同承担使命,不惧风浪;并分享各单位的宗旨及服侍对象,给与会者莫大的挑战和鼓舞。他们的口号:“同心建立基层,宣扬福音大能”,使会众得到很大的共鸣。
接着由华福联络中心总干事陈喜谦牧师以“当前的使命”为题分享基层福音事工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他情辞恳切地以《约翰福音》十章十六节剖白其心迹及召开这次研讨会的意念。主耶稣说:“我另外有羊,不是这圈里的,必须领他们来……” - 华人教会长久忽略,甚至轻看广大草根阶层,要推动整全福音工作,就必须撇弃阶级观念,尽力把羊圈外的羊带来,并遵守《圣经》的教训:“行公义,好怜悯,存谦卑的心……”(弥六8)
此后一连四天的研讨会均以崇拜早祷会开始,接着是查经会。头三天的查经会由华福东南亚事工主任、新加坡神学院讲师陈润棠牧师负责,最后一天由黄鹏远牧师负责,四天的信息分别是“华人的世界观与 《 圣经 》的世界观”、“福音与贫穷人”、“爱心与神迹奇事”,及“一切为了福音”。讲者一再有力地确定贫穷人福音事工的《圣经》基础,剖析贫穷人的心态及对来生的看法,并勉励与会者要以适切的方法,甚至有所舍弃的生活态度将福音带给他们。
查经会后,便是一连串密集的专题研讨。研讨方式主要由一讲员就一特定专题作演讲,然后由两至三位有相关经验的同工回应,最后是公开回应。研讨会主要专题有八个,可分两大类。首先是“认识”的问题,认识基层人的世界观、归主过程等;而跟着是“怎样做”的问题,就是探讨策略、教会模式和工人训练。
面对需要
一 · 了解基层人士的世界观
蔡国山牧师强调基层福音工作者不可闭门造车,必须了解基层人士对世界的看法。他指出基层人士多有宿命的人生观,没有目标方向,重视群体,关心切身的问题……我们必须以跨越文化的心态,“看见”他们,但不要完全接纳或拒绝;另一方面要训练基层领袖,建立他们的《圣经》神学,寻找适合的基层布道模式等。
二 · 基层华体的研究
新加坡神学院“基福”中心的训练主任廖启发传道拿新加坡的情况作一地区个案,把当地基层群体以种族、语言、年龄、职业和特殊背景来划分。结果显示有约五十类不同的基层群体,虽然每个地区的实况不同,但这些都是值得参考的研究方向及方法。惟有准确辨认未得的群体,才能探索可行的策略。廖传道盼望能引发更多这方面的研究,又呼吁教会认领一些“未得之民”群体,作调查研究,推动短期宣教事工,及结合社会服务与基层群体事工,以积极参与基层群体事工。
三 · 认识基层人士的归主过程
香港中国神学研究院“基福”部主任刘达芳博士首先提出基层福音工作的障碍。基层人士感觉教会、基督教和他们的生活无关,显示教会与基层文化有一大段距离。教会当如何调整?刘博士又分析协进会、福音派人士与权能派人士接触基层群体的进路得失之处。另外,她提出一个论点,就是第三世界大部份的草根阶层的归信过程不是直线的,跟恩格尔归主级别(Engel’s scale)不同,乃是立体的,包括三方面:态度上的转变、经验上的进步和认知上的理解。而对基层人来说,态度和经验的级别进程比认知级别更为重要,因为基层人不是藉理论和理念学习,而是透过示范和经验学习。这就是说,宜先“动之以情”,继而才“说之以理”。
进入处境
一 · 探索有效的策略
探讨策略这个环节分两部份。首先由香港工业福音团契总干事潘余妙云姊妹分享经验。另外则针对不同群体的特性分小组讨论,探讨的四个特定群体分别是服务业、制造业、吸毒戒毒者和边缘人。虽然这四大群体的特性、文化背景、工作情况不尽相同,然而综合余姊妹的心得及各小组的研讨结果,仍能找出一些基层福音工作的基本策略原则,那是教会尚待努力的方向。(一)基层人士重视人际关系,基督徒要真实成为他们的“朋友”。(二)要花时间和他们在一起。(三)透过不同途径,进到他们当中,甚至要跟他们一起工作。(四)把握危机,给予援助。(五)重视家庭关怀。(六)利用适当传媒,如连环图、录影带等。(七)领袖要以身作则。总之,归纳起来,工作的“人”就是最关键的策略。
二 · 基层事工工人的训练与更新
这个部份是联席研讨,主要由香港“短宣中心”训练主任张佳音教士、蔡国山牧师、香港“基福”训练导师邓达强先生及香港牧邻教会传道王利民牧师分享工人训练的心得和看法。四位立论不尽一致,是引起最多回应的一个专题研讨。蔡牧师强调工人一定要有宣教心志,而牧养九十九只羊跟找一只羊的恩赐不一样,一定要接受训练;邓先生提出要训练不同人才,一方面要训练闯前线的工人,一方面要塑造思想领导人才,发展草根神学;王牧师则认为教会要承担训练工作,基层福音工作不一定需要专家,而反需大量技工,训练要简单化;而张教士则重申人人皆祭司的观念,主张平信徒要接受训练,扩宽领域。最后的公开研讨情况热烈,结果引出“谁来训练?”、“简单化的可行性”等问题。
三 · 基层人士的教会生活与栽培
新加坡长老会圣恩堂苏伟亮传道提出教会要提供一个友善、安慰帮助的环境,让基层人士有归属感,有好感。苏传道以圣恩堂的例子来说明教会的架构模式必须容纳基层群体,以祷告、爱心、恒心来牧养他们;以小组、游戏及一些简单课程来栽培他们。但公开研讨显示许多教会的实际情况很难进行特殊工作,引起教会可否成立机构与机构可否成立教会的矛盾,相信这有待日后更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四 · 适合基层人士的教会架构
香港基层教会传道李伟建先生强调教会要接纳基层文化,教会模式要机动化,给基层人士有参与的机会,有关怀、支持才可以维系基层人士在教会的生活。李先生倾向于多元性的教会架构,按功能兴趣分组,具机动方式容纳基层群体,然而不排除传统教会也可有效服侍基层的可能性,但“迁就基层到那一个限度?”却引起很大的争论。
五 · 基层事工的动员、合作与跟进
动员、跟进与合作相信是每一个华福动力会议的关键与成果,盼望各出席单位透过问题的探索、经验的交流,找出动员合作的方向及引起切实的跟进行动。香港宣明会总干事倪贡明牧师就此课题勉励与会者要彼此造就、启发,要更新和重新委身,对本身事工有反省,接纳新意念,推动合作,建立连系,彼此支持。
大会最后的研讨便是各区讨论跟进方案,各区就所面对的困难,寻求突破。综合各区的报告,召开跟进会议相当重要。其次就是利用各种传媒途径传达基层福音的需要,其中刊物较具策略性;另外是继续摸索布道、训练模式,各机构彼此连系,彼此支持等。各区的报告皆有条理,有策略,盼望于不久将来能看到成果,使这次研讨会的影响更深化。
庆典、宣言与圣餐
一系列的专题研讨过后,大会安排以总结宣言、庆祝敬拜与圣餐来结束。总结部份首先由新加坡圣工学院院长翁绳佑牧师作一扼要总结报告,指出此研讨会肯定给新加坡本地的基层福音工作带来很大的冲击,并强调彼此联系合作的重要;接看由华福助理总干事林来慰牧师代表宣言小组简述“华人教会基层福音事工宣言”要旨。宣言呼吁华人教会必须广泛觉醒,看见基层人士这广大禾场,立刻展开有关研究,致力训练工人。经过修订一些词汇,宣言获出席人普遍认同。
庆祝与敬拜为另一公开聚会,在六月二十八日晚上亦于花菲卫理公会举行。首部份主要由新加坡当地的肢体以诗歌音乐敬拜赞美,当中来自基层群体如计程车司机团契及新生命团契均以诗歌诉说经历及感恩,叫会众同归荣耀予上帝。另外有长老会圣恩堂制作的幻灯,带出新加坡基层福音工作的迫切性。最后新加坡神学院院长麦希真牧师分享信息,再肯定贫穷人需要福音,与陈喜谦牧师于开会礼的信息互相呼应。基层人士福音工作是华人教会不能不承担的使命。
世界华人基层福音事工研讨会于六月二十九日早上于庄严的圣餐聚会后结束。圣餐礼由华福新加坡区委会委员赖文光牧师主持,以圣公会仪式进行,会众领受杯与饼之际,共证上帝的恩典,深思华人教会日后当如何偿还欠基层群体的债。
地點: 大雅台,菲律宾
日期:2009年10月26至30日
人數:~750
主办: 世界华人福音事工联络中心
协办: 菲律宾华福联谊会、菲律宾华福妇女团契
陈佩仪
感谢主!一连四天的第三届世界华人姊妹宣教大会在二○○九年十月二十九日于菲律宾大雅台(Tagaytay, Philippines)圆满落幕。要总结是次会议,我想到菲律宾筹委会主席兼统筹吴纯瑜女士的一席话:“原本在会期正面吹袭菲律宾的台风都给我们祷告掉了。”经过一年多的筹备,深信所有同工均感受到祷告的大能,众人看为难成的事,最后都给我们“祷告掉了”。
今届会议的主题为“现今的机会”(For A Time Like This)。身处末世,姊妹如何把握眼前的时机投身主的大使命,并在不同的冈位和角色上回应主的宣教呼声?
大会安排了多位资深宣教士分享见证,同时邀得来自不同地区的讲员带领主题研经及培灵晚会。下午举行的工作坊则从多方面探讨姊妹参与普世宣教的贴身课题,例如宣教士关顾、其他宗教及群体布道、宣教支援及装备、单身女性事工、宣教士子女关顾等。是次大会的两项特别之处包括:一.为操英语的姊妹预备英语平行聚会,期望她们承接宣教的棒子;二.向第一代华人女宣教士致敬,让我们不忘为这些开荒战士感恩。大会还包括会前的女宣教士退修会及会后访宣,前者为五十多名女宣教士打气和加力;后者则扩张姊妹的宣教眼界,让她们了解不同工场及群体的福音需要。
在闭幕礼的呼召环节中,场中放着巨型的“地球”汽球,好像提醒众人世界各地的福音需要。全球面临严峻的属灵争战,实在需要更多工人踏上“战场”,姊妹绝对是重要成员。但愿姊妹能如大会会歌所言:“……现今的机会,握在你的手中,机会稍纵即空;莫辜负神所赐你所有这一切,莫辜负神恩。”好好把握现今的宣教机会,为主争战。
感恩的事真的难以一一数算:会场、酒店房间得着主的供应;数十名菲律宾圣经神学院的学生担任义工;各地参加者藉此聚会建立情谊;预测正面吹袭菲律宾的台风突然转向;不同地区的筹备人员与香港华福中心同工彼此配搭,藉着会前不断交通,加上持之以恒的祷告承托,大家才能在主内同感一灵地服侍,在忙乱中重建秩序,让主得着荣耀,祂的恩典实在够用!
宣教与祷告的关系密不可分。第三届世界华人姊妹宣教大会靠着祷告经历主的恩典,期望二○一○年华福中心首次举办的世界华人宣教祈祷大会能延续祷告的大能,向全球华人信徒“点宣教心,燃祷告火”。
地点: 马来西亚,沙巴州,亚庇市
日期:2005年6月1至4日
人數:~840
八百四十多位華人姊妹於二○○五年六月一至四日在東馬沙巴州首府亞庇市(Kota Kinabalu, Sabah, East Malaysia)聚首一堂,參與「第二屆世界華人姊妹宣教大會」,會議主題為「點燃宣教心」。是次國際會議以華語和英語為主要語言,由世界華人福音事工聯絡中心主辦,東馬沙巴華福區委會協辦,華福姊妹事工協調主任龍蕭念全師母策劃,冀盼能開拓華人姊妹的宣教視野,以及動員更多姊妹投身宣教行列。
開幕禮
隨著一群基督少年軍帶領來自二十三個國家、地區的代表浩浩蕩蕩進入會場,大會正式揭幕。華福總幹事高雲漢牧師雖然身體欠佳,不能赴會,但卻透過錄像致詞歡迎、勉勵和祝福各地姊妹。接著由拿督鄔天輝會督以《聖經》中的非比道出三抹美麗的生命光輝──高尚的品德、謙卑的服侍及無私的樂助。此外,晚宴時段更設多項精彩悅目的表演,如二十四節令鼓、沙巴竹筒樂器演奏等。
節目內容
一向廣受歡迎的宣教士見證在是次大會中同樣感動人心,她們真摰的分享讓我們悠然進入她們不同時空的經歷,共同見證神奇妙的作為和大能。主題研經由蔡麗貞博士主領,從《以斯帖記》中許多的「偶然」提醒我們在黑暗的日子,神的同在和掌管依然實在。首日專題講座由陳秋瑩博士詳細剖析二十一世紀的宣教新趨勢,其中包括基督教地球化、宣教新意義、宣教新工場、宣教新隊伍及宣教士的新模式;次日曾景雯博士指出,要面對現今世界的宣教挑戰,我們必須好好裝備自己,尤應著重宣教伙伴合作和整全宣教訓練。大會除了提供十多個不同主題的華語和英語工作坊,探討不同層面、不同種類的宣教事工外,亦設座談會討論女性的角色與事奉。晚堂信息為公開聚會,鼓勵沙巴肢體參與,分別由李馮志梅女士主講「尊貴的生命」和李林靜芝師母主講「宣教的實踐」,結果每晚出席人數均高達一千八百多人!
經過四天的聚會,華福助理總幹事曾錫華牧師在大會的閉幕典禮以哈拿、路得及在《出埃及記》中兩個地位低微的收生婆,闡釋在神眼中並沒有所謂的「小人物」;反之,我們每一個也是神所看重的人,只要我們能全心順服神,最終必能成為神尊貴的器皿。
會場之外
由於參加者眾,需要處理的事情亦相應繁多;但是,感謝神為我們預備了一群精力充沛的年輕義工,他們熱情親切的接待和全心全意的服侍,讓每一位參與者也深受感動。會議期間,姊妹亦把握這難得的機會與來自世界各地的「老」朋友重聚,享受主內美好的團契相交。
大會結語
感謝聖靈的工作,讓講員輸出有生命的信息,也讓參加者得著豐饒的領受。願更多華人姊妹能在主的恩典和帶領中,確定自身在神國度中的角色,同心實踐宣教使命!
(報導者施美娟為華福中心同工)
地点: 阿克拉.迦纳
日期: 1998年7月25至30日
人数:~80
柳盼远
华福中心主办的第三届世界华人非洲宣教会议(非洲会议)经已于二○一三年四月十三至十六日在西非迦纳.阿克拉(Accra, Ghana)圆满结束。本届主题为“心系非洲——传承跨文化宣教”,提供讨论平台探讨非洲现时的宣教情况及建立伙伴关系的可能性,并促进参加者、机构与当地教会合作,发展跨文化宣教事工合作。本届会议的与会者约有七十一人,来自二十一个国家及六大洲(非洲、亚洲、欧洲、大洋州、北美洲及南美洲),其中十六位是现于非洲服侍的宣教士。
非洲地大物博,是一片与别不同的土地:世界第二大洲、拥有世界最多的国家、其中有二千多种的语言、占全球人口的15%。由肤色、轮廓到生活文化,均有其独特色彩。第一晚的开幕礼上,当地教会的敬拜团队以歌声和鼓声,配合传统的民族舞蹈为会议揭幕,大开参加者的眼界,感受到不同文化的敬拜表达方式。在迦纳服侍二十多年的华人宣教士萧联生牧师作为东道主,为会议开幕致辞;然后世界华福中心总干事陈世钦牧师代表主办机构欢迎来自世界各地的参加者,最后邀请了当地迦纳福音教会总监但以理.格兰德牧师(Rev. Daniel Gbande)分享信息,信息主旨为盼望会议让华人教会与非洲教会成为伙伴,有效实践福音使命。
非洲会议的第二天适逢是主日,安排了参加者前往当地不同的教会参加主日崇拜,亲身体验非洲教会的聚会,并于同日下午设分组时间,参加者均彼此踊跃分享。当天下午有一场研讨会,题目为“非洲‘热’点中的宣教进路”,讲员温以诺教授从宏观角度展示出非洲的社会文化概况,以及宣教进路的核心方向。另一位讲员,阿梅尔.阿杰牧师(Rev. Admeh Adjei)则以自己作为前穆斯林的角度切入,分享在非洲向穆斯林宣教的迫切性和方法。第三天的研讨会题为“纵横结网为非洲”,透过三位不同文化背景的讲员,从不同角度以自身长期在非洲服侍的经验,导出伙伴关系对现今非洲宣教肩具有关键且带来果效的作用。这三位讲员分别为来自新加坡属国际事工差会(SIM)的黄景青医生、来自塞内加尔(Senegal)属国际福音协传会的勒奈.博高传道(Pastor Rene Mbongo)、现于刚果民主共和国(The Democratic Republic Of Congo)服侍属国际暑期语言学院(SIL)的德裔宣教士贝蒂纳.戈特斯利希博士(Dr. Bettina Gottschlich)。当晚于慕洁牧师担任晚堂讲员,激励会众的心,快去传承普世宣教。
四天的会议,设有精彩节目。晨更信息,由陈世钦牧师分享,以主的话为当天会议作为开始。另有机构代表分享非洲本地事工发展模式、现况及需要,也邀请到现于非洲服侍的华人宣教士分享见证(陈馥兰牧师和李伟明牧师)。考虑到不同参加者对非洲宣教的认识程度不一,故最后一天的平行环节兼顾了两方面的需要。一方面有为初认识非洲宣教者而设的工作坊,题为“认识非洲及华人文化.从而建立宣教伙伴”,威克理夫圣经翻译会的赖显光牧师以多年丰富的非洲宣教经验,介绍非洲与华人文化的异同。另一个为长远发展宣教事工而设的个案分享会,属国际华人宣教协会的梁树荣牧师和格兰德牧师分享他们的合作经验——华人宣教机构与非洲当地教会的伙伴关系。
本届非洲会议的特点强调互动性,无论研讨会、工作坊、事工分享等均提供参加者发问的机会,藉此增加对议题讨论的深度。又设有小组讨论,让参加者分享个人跨文化宣教的经验和挑战,整理从会议所领受的想法和意念,并商讨会后的回应行动。其中一个最特别的节目名为“宣教会集:‘放眼非洲.寻找宣教伙伴’”,以展览形式让参加者或机构之间互相对话,彼此认识对方的事工,盼促使合作机会的出现。中于会议是国际性,所有节目均需要中英传译,幸得温以诺教授和林厚彰博士愿意帮忙,使信息和讨论均不受语言阻碍,在此感激他们为主所摆上的劳苦。
除了会议本身,会前会后也有丰富的节目安排。会前设有宣教士退修会,让正在非洲服侍的华人宣教士暂时抽离艰辛的宣教工作,在主里有安静和退修的机会。会后另有数队访宣队,探访迦纳和塞内加尔的宣教工场、当地的教育及乡村事工、社会关怀、营商宣教伙伴等,加深对非洲宣教情况的具体认识。
在非洲举办会议,遇到在其他地区没有的困难,需要祷告和“入乡随俗”来面对。非洲人的处事方式及时间观念与已发展地区存在很大的文化差异,而场地硬件亦配套不足和供应不稳。据驻迦纳宣教士萧联生牧师所称,停电断水在当地是十分普遍现象,即使在首都阿克拉也经常发生。在会议前或会议期间,我们曾经历多次停电断水的情况。有天晚上遇到停电,参加者便被迫在没有空调的黑暗中用餐,吃下的是什么也看不清楚。也试过晚上聚会结束后没有水供应,一整天劳累过后却不能洗澡,幸好最终在睡觉前重新恢复。或许这也反应在非洲宣教的挑战和艰辛,试想宣教士到了发展落后的乡村,所面对跨文化的种种挑战更为严峻。蒙神看顾,每次的停电断水都恰好没有对会议的进行构成任何影响。
期望会议的结束带来更多非洲宣教伙伴关系的成立、事工合作的展开,让普世华人教会对非洲这遍土地的福音需要有更多承担与参与。
地点: 奈洛比,肯亚,非洲
日期: 2008年4月3至8日
人数:~88
李秀全、李林静芝
今年四月三至八日,华福中心在非洲肯亚(Kenya)首都奈洛比(Nairobi)举办第二届世界华人非洲差传事工咨询及行动会议,距离第一届会议整整十年之久。我们并非忘记了这个遥远的、陌生的、与我们迥别的族群,而是筹备这种聚会困难重重,而且所费不赀。
华福同工从二○○六年底开始筹划,并透过与非洲华人宣教士的“越洋电话会议”积极安排各项事宜,同时在全球各地推广。许多“胸怀普世”的教会及怀着“宣教心”的弟兄姊妹都期望参加这次难得的聚会。未料去年年底,肯亚总统选举引发国内暴乱、社会动荡,上千人伤亡、数十万人因逃难而无家可归……在这个节骨眼中,华福中心收到世界各地的电话查询:“非洲聚会如期举行吗?”这是多么难作的决定!去非洲的话,谁能保证每位与会者都安全?不去的话,一切辛勤的筹备不但付诸东流,预订两百人的住宿如何处理?延期的话,当地何时才有真平安?在现今的世代,哪里会有真平安….
感谢神,非洲宣教士的一席话触动了我们的心,他们透过长途电话表达心迹:“……宣教本来就要冒险(risk),并需要付上代价(cost)……”于是,我们凭信心作了决定:“非洲会议按原订计划进行!”虽然这次聚会的人数(加上当地宣教士)只有一百多,但每位付出昂贵的机票、冒着生命危险前往参加的弟兄姊妹,都深感这次聚会异于寻常。神透过讲台的信息、非洲宣教士的分享与生命的见证,以及非洲渴慕福音的呼声……向与会者发出强烈的挑战。侍主四十五年来,这是极受震撼、扩展视野、流泪最多的聚会。
非洲大陆占全球陆地的五份之一,共有五十五个国家,约占全球百份之十三的人口,有三千五百多个族群,属全球人口增长最快的地区。非洲天然资源丰富,本是潜力优厚的地区,但至今仍与贫穷、战乱、疾病等划上等号,尤其是二十五年前在非洲发现了首个病例,至今全球逾二千五百万人死于爱滋病,其中三份之二在非洲。
由于医疗落后及卫生条件差,非洲人的平均寿命不到五十岁,当地一些国家的十五岁以下青少年及儿童人口占百份之四十以上。父母因爱滋病离世,遗下数以千万计的孤儿,他们每位都是神眼中的宝贝,谁关怀他们?撒哈拉(Sahara)沙漠地带百份之七十二的人口住在贫民窟,因为粮食不足,他们晚上饿着肚子睡觉……在这次聚会中,我们不但从非洲牧师口中领受扎心的信息,也亲身进入爱滋病诊所与孤儿院,并踏足一百六十万人聚居的贫民窟,一幕幕映入眼帘的情景叫我们心酸,一股沉重的无助感压在心头,谁能帮助他们?谁关心他们的贫、病、死亡?除了基督,还是基督,惟独基督是他们的盼望,是解决他们一切问题的答案。
聚会的几项独特之处
一.以纪念两位非洲华人宣教士先锋──毕玉书牧师及薛玉光牧师──揭开大会序幕:两位师母先后上台,谦柔地讲述先夫献身非洲的见证。十年前毕玉书牧师竭尽心力办好第一届非洲华人宣教会议,前往各国安排后续事工后,回到非洲就鞠躬尽瘁,以五十岁英年安息主怀;薛玉光牧师于一九八一年以六十二岁高龄,带着师母前往非洲宣教,成为华人非洲宣教的先驱,两年后回到亚洲,继续不遗余力地推动华人非洲宣教事工。他的一句话给予华人信徒极大的挑战:“因为年轻人不肯到非洲,只好让我们老人家去吧。”二○○四年,他卸下劳苦,归返天家。如今两位师母坚毅地接续先夫的遗志,虽然他们是柔弱女子,却流露勇敢的气质,两位单单站在台上,已经让全场动容。
二.整个聚会以双语进行:在聚会中,难得地安排了四位精采的传译同工──曾明霞、林文思及林洪欣诗三位姊妹轮流将华语讲道传译成英语;邱志健牧师则把所有英语讲道传译成华语。他们传译得又快又清晰,让每种语言的听众都能不打折扣地领受信息,这情况确实少有,我们不能不为这批有双语恩赐的同工感恩。
三.大会前特别为非洲华人宣教士举办“宣教士退修会”:为表达对宣教士的关怀与敬意,大会为他们预备膳宿,让他们免费参加。感谢主,那两天拥有非常美好的时光,宣教士也很感激华福这样周全的安排。
四.会议结束后举行实际访宣“行动”:为避免“纸上谈兵”,大会安排访宣活动,由非洲华人宣教士带领,分成四队前往北非埃及(Egypt)、南非、东非肯亚山及刚果(Congo),用数天实地进入工场观摩、体验、了解及学习非洲宣教事工。据了解,每队的经历都很深刻。最令我感动的是,当我与西方差会的主管同工交通时,他告诉我:“华人宣教士都是‘优质宣教士’!”我由衷地以华人宣教士为傲,也为所有华人宣教士祷告,求主帮助我们成为神国度中的“优质宣教士”。
非洲宣教的契机
一.在非洲,爱滋病夺去了难以数算的生命。他们不但需要医药及预防知识,更加需要福音,使他们有永恒的盼望。为此,克里斯廷及戴尔.汉密尔顿夫妇(Christine & Dale Hamilton)已经在非洲内陆宣教二十年,他们透过照顾爱滋病患者,把福音带给非洲人。克里斯廷强调:“宣教士要把握机会,除了在爱滋病患者有限的余生中带领他们信主外,还要造就他们做个传福音的人,因为由他们向其他病人作见证,最有功效。”
二.非洲青少年与儿童占全国大部份人口,因此到非洲宣教,应先装备自己成为引领孩童归主的布道者。千万别小看孩童,一转眼他们就是社会的领导者。切记:得着今日的孩童,就是得着明日国家的栋梁。
三.非洲教会被形容为“有一英哩长,却只有一英吋深”,说明非洲教会人数虽多,信仰却很肤浅,故非洲宣教迫切需要的是门徒训练,也就是全方位的信徒装备。当信仰扎根在神的话语上,才能造就成熟的信徒,建立健康的教会,成为福音的灯塔,吸引无数非洲同胞归入基督的国度。
第二届世界华人非洲差传事工咨询及行动会议已经结束两个月,到底这次难忘的聚会在每位与会者心中带来多大的影响?目前已经看到一部份,我们深信:“那动了善工的,必要亲自成全这工”!
地点: 芭堤雅,泰国
日期:2008年9月9至13日
人数:~1000
年龄最大的98岁陈慕珍师母代表大会切开重达25磅的蛋糕,然后将蛋糕连同制作精美的敬老节书签送给会众,祝福他们“夕阳余晖仍光亮,把握分秒感天地”。献诗环节随后;分别由台湾赞美操击鼓队、曼谷心联堂女声诗班及椰城国语堂迦勒诗班献唱,每项节目都获得掌声不绝,将荣耀归主圣名。
当天大会设百余席的丰富泰式晚宴,款待当地贵宾、要员,更不可缺少的是在主内从世界各地前来、又活泼又壮健的参与者。用膳期间,大会特别安排同场泰国民间舞蹈─舟雷布偶小组表演。
用膳后,代表来自14个国家的国旗顺序进场后由芭提雅市长代表蔡议员致词勉励:长者不是指年龄,真正的意思是累积经验与贡献的人,把过去所累积的经验,对国家、社会、家庭继续作出贡献。致词后,由李秀全牧师、张吉成牧师及蔡议员鸣锣三响,宣布会议正式开始。
最后由87岁的许尚武牧师证道,许牧师以腓立比书3:13-14勉励:要在事奉上成功,必须忘记背后,努力面前,不论以往的成功或失败,都不回顾,以免阻碍我们在主里前进。
敬拜赞美
吴美云老师带领会众,每天清晨6时30分一面赞美神,一面作体操运动身心,真的是有益身心!神更藉着张甘燕燕师母、黄甘莉莉师母、叶秀芳老师、石荣英宣教士分别主领不同时段的诗歌敬拜,透过诗歌把会众的心灵带到神面前,让会众享受神的同在,会场也充满了喜乐、相爱、合一的心灵。
主题信息
早上信息由李秀全牧师及世界华福长者事工顾问谭司提反博士主讲。
第一天:李牧师以路加福音2:52,鼓励长者要在德、智、体、群四育一齐增长,为主 发光。
第二天:李牧师以提摩太前书4:12,鼓励长者在言语、行为、爱心、信心、清洁上作信徒的榜样。
第三天:谭博士向会众发出挑战:在基督教信仰里没有退休的观念,故此要活到老、学到老。
保健讲座
第一堂:由泰国曾祥宜医师主讲“健康生活”。讲员强调心理与身体健康的并重,是 非常精彩的讲座。
第二堂:由台湾李绍诚医师主讲“痛症处理”。讲员特别指出造成腰酸背痛的因由、如何预防及治疗,是非常实用的讲座。
第三堂:由澳洲陈亦玑医师主讲“中风处理”。讲员用心详细讲解:中风是什么、引发的征状、不同类型中风的成因、什么类型的人较容易患上中风、预防方法及一旦发生中风如何作紧急处理,同样是非常具体及实用的讲座。
专题讲座
三堂讲座分别由台湾吴美云老师、黄进财牧师及新加坡谢庆福牧师主讲,以健身赞美操、健身祷告操、健身圣经操作专题介绍,使出席者获益不浅。
长者事工的训练工作坊
下午时段每天设有四至五个不同的事工训练工作坊,让服侍长者的教牧同工及义工自由参与。 工作坊以专题划分:与长者沟通互动策略、中国民间宗教与长者关系、与长者相处之道、人生后期家庭事工、长者与赞美操、精要辅导对长者应用、向长者宣教策略、对长者及家人的临终关怀、长者与祷告操、推动长者事工策略、设立长者大学构思、长者事工与教会增长、长者与圣经操,合共13项。
晚间培灵会
每晚首先透过分享嘉宾藉其生命如何被主点燃来激励参加者的生命。
第一晚:由87岁许尚武牧师及98岁陈慕珍师母分享,两位前辈同站在台上已是一个振奋人心的激励信息。
第二晚:香港城市大学关锐煊教授分享,一个真实、震撼的见证。
第三晚:台湾赞美操创办人吴美云老师分享,一个美好的见证。
培灵会由槟城浸信会神学院院长王美钟博士主讲,从圣经三个人物来奋兴人心:
一.从施洗约翰看点燃生命;
二.从摩西祈祷诗看彩霞满天照;
三.从使徒保罗看为主烧尽。
王博士的信息充满点燃生命的丰富内容,且向会众发出为主烧尽的挑战。最后一天,百多位参与者向神立志,献身为主、为福音燃烧。
祷告会
这次会议虽然受到泰国突然发生政治动乱影响,但在五天的聚会,我们深深经历神的同在及保守、在优美的环境休息、享受丰富的食物、有美好的团契交通、满有恩膏的信息,同样享受着在张吉成牧师带领下、一千多位主内肢体组的祷告团。这一切一切让我们同心经历神真的听祷告,以及祷告所带来的祝福!
闭幕礼
闭幕礼讲员为曼谷神学院院长陈克仁牧师,他以诗篇71篇勉励长者:高龄不是生命接近尾声、不是生命的终站,也不是悠闲地消磨时间,应该好好善用神在我们身上所塑造的宝贵生命去完成主的使命。证道后,张吉成牧师带领全会众齐声宣读“第二届世界华人长者事工研讨暨进修会”的宣言。紧随是由本届筹委会主席罗智明执事向众大会同工致谢,60多位义工以轻快步伐由会场两边进到前台列成一队,赢得全场,如雷的掌声。真的,他们功不可没呢!在会期默默地在幕后辛勤工作,脸上总是带着真诚、灿烂的笑容,使我们天天如沐春风,享受着他们的辛劳服侍。
闭幕礼的高潮是张牧师宣布下届主办国家─台湾,再由台湾吴美云老师代表台湾华福区委接受“世界华福长者大会”的会旗。接着是谢礼、祈祷祝福及唱诗,与会者纵有依依不舍的感受,却在充满喜乐的气氛下话别,互道珍重,冀盼2012年在台北再相见!
张吉成牧师 〈第二届世界华人长者事工研讨暨进修会大会主席〉
地点: 马来西亚,吉隆坡
日期:2004年9月14至18日
人数:~600
第一届世界华人长者事工研讨及进修会已于九月十四至十八日于马来西亚吉隆坡(Kuala Lumpur, Malaysia)圆满举行,总出席人数为六百多人。
这次大会由州议员陈清凉女士代表马来西亚副财政部长拿督黄燕燕主持开幕仪式,张吉成牧师为大会祷告,杨钟禄牧师致欢迎词,高云汉牧师分享信息。
这次大会内容丰富,每天晨早由张吉成师母负责赞美操。早堂信息由谭司提反博士负责。保健讲座分别由谢永贤医生探讨抑郁症(15日)、庄恒泰医生探讨痴呆症(16日)、骆泽锌医生探讨前列腺症(17日)。事工研讨由王美钟博士分享长者事工价值(15日)、林赛美博士分享长者关怀(16日)、谭司提反博士分享长者事工策略(17日)。
下午有观光时间供参加者到不同地方游玩参观。若不喜观光,另有工作坊供参加者选择,工作坊由不同讲员负责:十五至十七日由谭司提反博士和蔡志强博士分享如何建立长者事工。十五日由任健雄先生、谢绮贞传道分享堂会长者事工;彭陈志玲博士分享堂会事工与长者服务;谭司提反博士和蔡志强博士分享人生下半场的婚姻。十六日由梁汉忠先生分享长者福音事工;曾锡华牧师分享长者事工与教会增长;谭司提反博士和蔡志强博士分享人生下半场的属灵关顾。十七日由吴婵枝姑娘分享训练长者成为天国大军。工作坊都切合需要,具启发交流的作用,令参加者深有帮助。
晚堂生活见证由黄兼博姊妹(15日)、陈润棠牧师(16日)和丁惟柔姊妹(17日)负责。晚堂专题信息由林国兴牧师主讲。信息生动活泼,生活见证真挚感动,带给每位参加者的心灵有莫大激励,令不少参加者都喜乐而回。
在会议期间,大会筹委会拟定“长者大会宣言”,也建议于二○○七年在泰国曼谷(Bangkok, Thailand)举行第二届华人长者事工研讨会,泰国代表表示欢迎,期盼一同帮助各地教会在长者事工上的需要。
长者大会宣言
本宣言以第一届世界华人长者事工研讨暨进修会委员商讨结果为基础。
二○○四年九月十八日吉隆坡
地点: 台北,台湾
日期:2013年1月14至17日
人数:~110
在神的保守及台湾同工的协助下,由世界华福中心主办,中华基督教福音协进会、中华基督教联合差传事工促进会协办的“第四届世界华人差传机构主管研讨会”于一月十四至十七日假台湾台北顺利举行。会议以“华人教会差传的前瞻”为主题,计有来自十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一百一十四名华人差会、教会和神学院代表参与。承接之前三届研讨会,这次会议继续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管道,让与会者彼此分享学习和进行策略性的讨论。
四天三夜的会议每天以晨更信息开始,继而进行多场专题及研讨会,讨论课题包括:“以古鉴今—普世宣教趋势”、“国度视野.伙伴 联结—普世差传总动员”、“福音出中华”、“差会与神学院如何合作培训跨文化宣教士”,以及“华人教会的行动”。每场研讨均邀请不同讲员从多角度分享对谈,随后开放时间给与会者进行双向互动问答、分组讨论及回应;成功带动与会者积极提问及发表意见,反应热烈。
透过坦诚的交流对话,与会者思考如何把握现今宣教的契机,并谦卑的加强相互连结。在最后一天的总结报告中,陈世钦牧师勉励与会者透视上帝的心意、立定心志做ㄧ件改变和更新个人与基督的关系的事—在“门徒导向跨文化宣教”的具体行动,并影响所属事奉的堂会、差会、机构或神学院。最后会议在体现主里合一的祷告及圣餐中结束。
整个会议在前瞻差传的讨论中都强调“门徒建立”及“伙伴联结”的重要性。会议上多次提到很多差传问题乃归咎华人教会经常忽视建立门徒式教会,以及大使命所重视的伙伴关系。在普世宣教的路上,这些问题实在值得华人教会深思、反省和正视。
前三届研讨会分别在二ΟΟ五、二ΟΟ七及二ΟΟ九年于新加坡、美国三藩市及香港举行。世界华福中心期望,这次会议能够鼓励华人差会、教会与神学院继续在“门徒导向跨文化宣教”议题上有更多沟通和配搭,并进一步把所讨论的付诸行动。
地点: 马湾,香港
日期: 2009年11月11至13日
人数:~100
经过一年筹备的“世界华人差传机构主管研讨会2009”于十一月十三日在香港马湾方舟度假酒店顺利完成。来自全世界十二个国家或地区的一百位代表,在十日晚即开始陆续抵达,参加这个华人差传机构主管的策略性会议。
十一月十一日上午在大会主席龙维耐医师幽默风趣的讲话中开始了这次的研讨会,所有与会的华人或国际差会主管和神学院院长在开幕典礼中,也一起用祷告记念两位刚被主接回天家的华人神学教育家;前中华福音神学院院长林道亮博士及华人宣教先驱郑果牧师。
随后开始一连三天由早上九点到晚上九点的研讨与意见交换。每天早上以研读神话语开始,来自台湾的李健长老以列王记上十九章,以利亚的事奉勉励差会主管和神学院长如何面对成败。第二天威克里夫亚太区顾问的梁牧师也用以赛亚书四十章提醒与会的主管们如何面对“疲倦”。感谢神藉着两位神仆人,告诉了这些主管们,我们都是血肉之躯,都会有起伏,但如何因着真正认识力量来源的神,能够重新得力,再站起来,面对挑战。
研讨会的主题是“伙伴关系”,八项研讨主题都围绕在宣教士、教会、差会和神学院这四个角色,期盼藉由意见充分的交换,能够建构一个互动关系密切的铁四角。每个研讨题目都安排两至三位讲员,分别由不同的事奉岗位与角度分享。大会主席龙医师真诚的盼望在意见交换中,能够擦出火花,透过这些对话,让彼此都能明白对方的需要。
最后一天,自上午开始直到下午的研讨会,其焦点转移至神学院长和差会主管对话。与会的十三位华人神学院长们,一方面积极的回应差会的期待,如何在神学院的课程设计中推动宣教,一方面也诚实的告诉差会主管有关神学院的限制,看到双方开诚布公的面对问题与挑战,实在是神的恩典。有位神学院长说:他现在心悦诚服的在课程中加入宣教主修课程。感谢神!
每天晚上两个小时的分组研讨,透过全体出席者的充分参与,表达意见,听到许许多多既宝贵又中肯的建议,又是研讨会的另一次高潮。
研讨会的录影,除了内容敏感或讲演者不能曝光的部份,其他内容都已经放置在华福中心网页上,请按此浏览。
地点: 三藩市,美国
日期:2007年12月4至6日
人数:~50
李秀全
两个月前,于二○○七年十二月四至六日,在美国三藩市(San Francisco, U.S.A.)华人福音普传会国际总部,世界华福中心与加州湾区(Bay Area, California)几家主要的华人宣教差会合办了“第二届世界华人差传机构行政主管交流会议”,这是一次深具意义、实际、具策略性的聚会。
四十多位来自华人差会的代表济济一堂,在三天的分享与研讨中,沿着几个切身的课题:高处不胜寒──差会领袖的挣扎、人力何处寻──宣教士的征召、铁磨铁磨出……──宣教士的人际关系、磨亮的兵器──宣教士的训练、最后的营垒──创启地区的挑战等题目,集思广益、彼此激励。
在这次交流会议中,每位与会者都从认真与敞开的研讨中得到实际的收获;更宝贵的是,两家国际差会(海外基督使团及威克理夫圣经翻译会)慷慨地将他们上百年宣教的经验及资料与华人差会分享。当西方宣教学者预测二十一世纪是华人宣教的世纪时,我们这起步极晚的华人教会必须谦卑地向西方教会学习,并与他们配搭,同心协力将福音传到地极,迎接主基督荣耀的再来……
感谢主,在这次会议中看到差会与差会、西方与东方,以及两代之间彼此交流、互相帮助的美丽画面。
此次会议得以顺利举行并且收获丰硕,都因华人福音普传会全体同工任劳任怨的投入,特此向总主任林安国牧师夫妇及同工致以最诚挚的谢忱。在最后的问卷调查中显示:与会者一致认为有必要继续举办此类会议,请您为下届的筹备工作代祷。
关心“中小型教会”的需要
过去在北美牧会的经验及这一年半在华福的事奉,使我们更清楚看到全球华人教会的现况:中型(一百至三百人)及小型(一百人以下)教会占海外八千家华人教会的大多数,以“服侍众教会”的华福角色而言,理当多关心“中小型教会”的需要。因此,在思想新年度的方向时,华福同工决定要在这项重要的事工上更多投入。为了落实这项决策,我们已筹组一同工团队,将于二○○八年六月先前往澳洲布里斯班(Brisbane, Australia),为当地教会举办“教会事工研讨会”,盼望能针对实质需要,提供有效可行的方案,并盼望能帮助联络该地区众教会,使当地华人教会得以天下一心,以至能广传福音,直到主临。以上是我衷心的期盼,愿主亲自成全。恳请您逼切代祷,盼望华福这种服侍带出实际果效,继续帮助其他有需要的地区。
地点: 新加坡
日期:2005年11月21至24日
人数:~100
地点:基石教会.新加坡
日期:2025年6月23-25日
人数:~45
2025年6月23至25日,华福中心于新加坡基石教会举办了一场聚焦「职场使命门徒(Missional Discipleship @ Workplace, MDW)」的策略性会议。来自台湾、香港、新加坡及马来西亚的45位堂会牧者与对职场福音有负担的信徒齐聚一堂,透过分组工作坊,共同研讨职场使命的实践之道。
本次会议特别关注不同群体——包括企业家、白领与管理阶层、蓝领工作者、职场新鲜人,以及堂会牧者——在其所处环境中的处境与挣扎。我们逐渐意识到,阻碍使命实践的,不仅是外在压力,更深层的,是那些我们未曾察觉却深信不疑的文化叙事——例如:必须靠表现证明自己、靠成功换取认同、靠角色维系价值。
在这三天中,我们开始看见彼此的真实处境,也有机会响应他人的误解。这不仅是一场理念的交流,更是一场关系的重塑与信仰视野的扩张。盼望这是一个开始,一段跨群体同行、彼此理解与代祷的旅程。我们相信,当教会与信徒一同回应职场的呼召,当信仰不再局限于堂会活动,而能扎根于日常工作与生活中,神的国度就在其中显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