砂拉越位於婆羅洲北部,是馬來西亞最大的州屬,擁有豐富多元的歷史與文化。19世紀,英國探險家詹姆士·布魯克在此建立「白色拉者王朝」,統治長達一個世紀。二戰後,砂拉越先成為英國殖民地,後於1963年加入馬來西亞聯邦。
砂拉越文化底蘊深厚,境內有超過30個種族,包含伊班族、比達友族、馬蘭諾族、烏魯族等原住民族群,各族擁有獨特的語言、文化和傳統。華人為砂拉越第三大族群,約佔總人口的四分之一,多為19、20世紀初的中國移民後裔,主要從事商業和農業。
基督教於19世紀中葉傳入砂拉越。1848年,英國聖公會傳教士麥克杜格爾抵達,展開宣教工作,並建立首座教堂——聖多馬座堂。隨後,其他教派也陸續進入。早期宣教集中在沿海城鎮,後逐漸深入內陸,接觸各原住民族群。宣教士不僅傳播福音,更興辦學校、醫院等社會福利事業,對砂拉越的教育和醫療發展貢獻卓著,也為日後福音的廣傳奠定基礎,使教會得以在各地,包含偏遠地區建立。在以伊斯蘭教為國教的馬來西亞,基督徒佔砂拉越人口過半(50.1%)。時至今日,砂拉越各教會仍積極推動社會公益、教育、醫療等事工,並參與跨宗教對話與合作,致力於促進社會和諧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