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會設置三個「專題展覽」——《宗教改革五百年》、《馬雅各入臺宣教一百五十年》,以及《華福運動四十年》。透過歷史圖片和裝置藝術,帶領參觀者走進時光隧道;藉著掌握教會歷史和差傳發展的歷史脈絡,省思教會未來走向。
宗教改革五百年 —— 視覺藝術與基督信仰
從藝術文化的角度回顧五百年前的宗教改革,可以看見它不單促使羅馬天主教產生「反宗教改革藝術」 —— 另一個理解十七世紀巴洛克藝術的視點......
馬雅各入臺宣教一百五十年
1865年六月,馬雅各醫生抵達臺南,隨即展開對臺灣民眾的醫療差傳工作,有別於荷蘭據臺時期在東印度公司安排下到達臺灣的傳道牧師,他成為基督教長老會正式差派入臺第一位宣教士。
華福運動四十年
1974年,聖靈感動七十多位華人教會領袖於「洛桑世界福音會議」領受「華人教會,天下一心;廣傳福音,直到主臨」的異象,繼而發起「世界華人福音運動」(下稱華福運動)。
從藝術文化的角度回顧五百年前的宗教改革,可以看見它不單促使羅馬天主教產生「反宗教改革藝術」 —— 另一個理解十七世紀巴洛克藝術的視點;同時,也造成新教地區的藝術形式反映了受新教信仰影響的民主化與公民式的社會樣態,以及個人內化的追尋,被認為是另一種藝術現代化發展的源頭。換言之,在藝術文化上,基督信仰並沒有因為世界的世俗化而失去與「現代」的關係。
作為2017年「宗教改革五百週年」的序曲,藉由歷史藝術作品圖像來認識基督信仰的豐富面向,並期望能夠為今日教會在藝術與文化的事工中,開創一個可溯源及深思的、可觀看和記憶的平臺。展覽將在三個主題中呈現不同的藝術圖像,喚醒暗藏的福音信息。
聖像與榜樣
在藝術文化層面上,「去除聖像」是十六世紀宗教改革時期一個明顯的新教標籤。然而,它不像八、九世紀「圖像之爭」,最後產生正面肯定「聖人之像」存於教堂空間的重要性;相反,是以積極去除的方式改變了自中世紀以來教會所建立的敬拜傳統。然而,在新教地區的藝術表現中,雖然傳統「聖人之像」被破壞並清掃出教堂空間,但同時也興起一股為宗教改革家造像的藝術風氣。
面對那段歷史,面對今日圖像訊息充斥的現代社會,需要再次思想「宗教改革家的立像」是偶像還是榜樣?以及如何看待馬丁路德在「歷史畫」中某些事件與事實之間的差異。
西方基督信仰的藝術風格
在動盪的宗教改革時期,信仰理解的分歧造就了藝術表現的多樣性。不同於東正教永恆性的聖像藝術,歐洲大陸的基督教藝術正被天主教與新教重新詮釋。進一步來說,天主教走向了集體性的、強調吸引力的巴洛克藝術表現,以屬天異象作為符號載體的內涵;而新教在多元信仰路線的發展上,較不容易用風格化的方式將其歸類,導致了沒有「新教藝術」的普遍認知。然而,在新教地區裡藝術世俗化的過程中,依然可以瞥見帶有「新教性」的內在關係。
對今天多元化、圖像化的社會而言,這些歷史上的圖像作品,不論是受天主教還是新教的影響,也在在反映現代人的生命觀與生活態度,它的要旨並非傳達信仰的正確性,而是流露出人與神不可切割的歸屬關係,以及在不同處境中的信仰見證。
教會與當代的藝術
十八世紀西方世界的世俗化發展讓基督教時常處於被邊緣化的位置,而在現代藝術家具批判性的創作型態之中,藝術品成為令人深思的重要媒介,相對地,傳統的基督教藝術因為特徵鮮明而時常失去被人認真看待的契機。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歐洲教會,作為對焦基督信仰的機構,積極地與當代藝術交通,其方式不再是利用它來傳達「正統的」信仰內容,或者為了服侍文盲群體,而純粹僅止於表現宗教故事。作為主動接觸的一方,教會接受藝術家具有特殊詮釋世界的能力,並將其作品帶進教堂之內,讓神聖的空間擁有具體與世俗世界相連的通道;或者因為當代藝術進入教堂空間的事實,刺激了基督徒不停地深思信仰,同時也吸引著現代人重新來到這鮮明標記的特殊場域,經驗由視覺與聽覺帶起的內在感動。
展覽設定的三個主題並非是要全面地闡述西方基督教藝術史的發展,而是試著藉由些許的西方經驗來鼓勵更多華人基督徒投入「藝術與基督信仰」的工作領域。因此,不論是書寫各個地域的信仰文化、收集與建立圖文資料網絡,或者教會在藝術委託上的實踐等,也會是在耶穌基督裡成為肢體,互相效力,成為未來眾多信仰資源的沃土之一。
返回
1865年六月,馬雅各醫生抵達臺南,隨即展開對臺灣民眾的醫療差傳工作,有別於荷蘭據臺時期在東印度公司安排下到達臺灣的傳道牧師,他成為基督教長老會正式差派入臺第一位宣教士。從此以後,一百五十年來,無論在文化、醫療、經濟、教育、社福工作上,均看到基督教宣教士從未間斷、披荊斬棘所撒下的種子,用愛結出美好的果子。
2015年,正逢基督教宣教士馬雅各入臺宣教一百五十年,為了紀念這個重要的日子,「宇宙光」彙整資源、搜集過去一百五十年來珍貴罕見的相關歷史圖片,製作成一百五十幅掛圖,見證宣教士所做出的貢獻。藉此讓更多人對臺灣一百五十年來的基督教歷史,有更深刻的瞭解;並對宣教士奉獻心力的血淚史,獻上崇高的敬意。禱願臺灣能夠成為一片福音好土,不但更多人進入教會皈信救主耶穌基督,更是可以孕育、培養更多宣教士!
返回
1974年,聖靈感動七十多位華人教會領袖於「洛桑世界福音會議」領受「華人教會,天下一心;廣傳福音,直到主臨」的異象,繼而發起「世界華人福音運動」(下稱華福運動)。1976年成立的世界華人福音事工聯絡中心(下稱華福中心)是華福運動的執行單位,透過會議、文字、網絡等事工,推動普世華人教會同心協力履行主耶穌基督所頒布的大使命。
今天,華福異象仍然不變;華福中心也繼續致力以「僕人、橋梁、先知」的角色,連結普世華人教會促成差傳事工。在華福運動邁向四十年之際,對華人教會歷史素有研究的「宇宙光」,將以珍貴的歷史圖片呈現華福運動的發展歷程與影響。盼望參觀者與華福一同回顧、感恩;並且與華福攜手把握二十一世紀的差傳契機,忠心建立門徒、為主得著萬民!
返回